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翁固本街兴都庙

(新山11日讯)大宝森节庆典鼓声宣天,为坐落在新山市翁固本街的兴都庙吸引了大批信众和人潮聚集。因临近马新关卡,正巧赶上的游客们也纷纷在庙外张望或尾随游行队伍,用镜头摄下这色彩浓厚的宗教盛事。 警方将翁固本街周边路段进行封路,方便不同庙宇的信众游行,他们有的肩扛牛奶壶,有的背负卡瓦第神辇(Kavadi),有的披挂花卉,还有人以银针刺穿口腔或背部,以向神明进行献祭与还愿仪式。 在传统印度鼓队的敲击乐中,一队一队的游行队伍鱼贯进入庙内。庆典不仅吸引众多信徒参与,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热门拍摄题材,许多游客沿途跟随队伍,记录这一文化盛事。 旁观者还可以近距离端详信徒肩负的卡瓦第,最重可达40公斤,高度可达4公尺,负戴者需要掮著卡瓦第,从一个神庙游行至另一个神庙,以示虔敬。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技也融入了传统庙宇,庙方在大门处特设了2台自助式电子支付柜台,方便信徒付款以供奉神明。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照顾广大信众,庙方免费派送1万份传统印度饭盒及印度式酸奶饮料,是在优格中加入绿辣椒、洋葱、香菜等香料给到场民众,为大家提供清凉解暑的享受。 来自吉隆坡的安南拉贾(30岁,厨师)和妻子科斯雅(33岁,画家)刚迁到新山2年,带着家人一同来参与庆典,他们是首次到访翁固本街兴都庙。 科斯雅指出,吉隆坡的大宝森节庆典规模更盛,信徒多数会在大宝森节到庙宇朝拜,也有还愿、接福的意涵。 “去年我们一家去了新山另一处的神庙,觉得不是太热闹,今年就选择来到翁姑本街兴都庙看看。” 目前在我国居住的中国公民陈岱晗(42岁)和崔旸(49岁)一早到邻近的一家老字号茶餐室用餐,正巧遇上大宝森节庆典,特地前来观礼。 陈岱晗表示,以前曾在尼泊尔见过类似的场景,因为兴都教理念和习惯非常类似,但此次比较近距离感受,是新奇的体验。 “在中国也有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或传统习俗活动,但不会在公开场合举行,不像马来西亚这样,成为全民可参与宗教文化传统盛会。” 在新山居住8年的崔旸曾多次参观兴都庙,但称是第一次参与大宝森节庆典,热闹程度超过他的想象。 “我们是坐在华人餐厅,吃着中式早餐,再看着完全不同文化的节日庆典,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冲击感特别强烈,因此就决定进来庙里面深入了解一番。” 摄影师李开燕一早就开车,从哥打丁宜来到翁固本街兴都庙取景。 “我几乎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今年选了很久,觉得这里的场景和热闹程度比较经典,氛围感强烈,所以就来这里。” 她表示,此次虽然一样来拍摄庆典仪式,但对其宗教上的意义其实难以深入理解,只知道是祈福相关。 “马来西亚文化多元,华人有游神活动,但与大宝森节的形式和努力不同。希望通过照片记录并在社交媒体分享,让大家了解印度文化。” 来自英国的温蒂因为工作来马,前后已有6次。此次预计待上一星期的时间,正好碰上大宝森节游行庆典。 她说,活动现场的声音吸引正在附近逛老街的她,但因为忙着欣赏庆典的细节,鼓声虽然大,不方便交谈也无所谓。 “我从来没有亲眼看过兴都教的文化或宗教活动,能在现场亲眼见证,感到特别好,丰富有特色。”  
1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