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经历

    (新加坡25日讯)狮城艺人林慧玲昨日与小学生分享心理健康知识时,首谈遭排挤经历。 《新明日报》报道,林慧玲于昨日到德惠小学出席“跨越成见,退去标签”(Beyond The Label,简称BTL)心理健康校园集会讲座,与超过550位小学生分享心理健康课题,提高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鼓励孩子们在必要时勇敢寻求帮助。 从2023年起担任BTL倡导者的她,在集会上首次谈及自己小学时遭受排挤的经历。 她表示,自己小学时成绩不优秀,因此很努力读书,不擅长社交,从小四到中二都因体重超标,被安排加入学校的“健身俱乐部”(TAF Club)。 “我常因外型被取笑,没有很多朋友。我记得在小五时因为太怕交朋友,有一次鼓起勇气,问几位同学能不能参加他们的课后活动。其中一位同学答应了,于是我们五个人到同学家玩桌游。我以为玩得很愉快,直到其中一人开始在笔记本里写字,再传给其他人写,但始终没人传给我,我当时很疑惑。后来她们突然都离开了房间,把我一个人丢在房里,我才翻开那本笔记本,看到她们写着:‘是谁让Rebecca(林慧玲的英文名)来的?她为什么在这里?她来了一点也不好玩,能不能让她走?’;我当时非常尴尬,心想为什么要主动加入?我打电话请爸爸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我也没向他倾诉。” 林慧玲坦言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底,“这件事对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今天第一次分享,希望让大家了解到,人们可能会忘记你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但不会忘记你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她鼓励大家在说出伤人的话前要三思,“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被伤害的一方,你必须明白,别人怎么说都不重要,你已经足够优秀。你应该把伤痛化作动力,去过更好的生活。通过写日记、外出,或与父母和好友分享,一定会感觉更好。” 向来与家人关系亲密的林慧玲,表示会向兄弟姐妹倾诉,“我会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家人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她用袋子妙喻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就像隐形的袋子,没有人知道你的袋里装了什么。大家常觉得寻求帮助难以启齿,但我认为迈出这一步才是真正的勇敢。” 5年前经流言蜚语陷谷底 出道至今19年,林慧玲在起步时,也曾遭恶评打击,她坦言:“我以前很受网上负评的影响,刚入行时不懂得怎么演戏,被人评说我演得不好,让我很受打击,我会伤心、哭泣。但现在,我已经不再看这些评论,也不会在社交媒体上花太多时间,我觉得应该选择能真正丰富自己生活的事物。” 被台下学生询问是否曾感觉不堪重负时,林慧玲提及:“大约五年前,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们总会被卷入一些谣言,有些报道并不真实,但你无法控制也难以反击。我当时感到非常压抑,觉得没人真正理解我。” 如今回看,她表示:“生活本来就充满起伏,当你跌入谷底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往上走了。你只需要坚持,寻求帮助,最终你一定能走出来。” 告诉当年的自己:不去比较 有学生问林慧玲,会给年轻的自己什么建议?她表示:“我会告诉年轻的自己,不要去和别人比较。只要不比较,你就不会觉得缺少什么。你也要了解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像别人那样才算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旅程。”
4星期前
平安夜那晚,你和亲人聊至深夜,顺带把圣诞倒数了,期间时不时脱下眼镜,轻轻揉擦了左耳,心想着,镜腿移位,又得跑一趟眼镜店才能解决的事,麻烦和不适在内心里拉拉扯扯。 你想在岁末写点什么来作为纪念与道别,不小心记起落选的作品,心里起了嘀咕,也许自己不是块料子。可是没想到,最终写的不是反省,不是过往,不是纠葛,不是职场的辛酸,而是作为人类保护机制的痛感。 于是你在熟睡后的晚间起了来,左耳那里不知为何传来激烈的痛楚。 你知道自己的问题比别人多一些,比如头顶的漩有三个,左右两边的耳洞各占其一。可是这些鸡毛蒜皮,往往无从出口。这些耳洞不是为了戴耳环而出现的,它们与生俱来,像是微不足道的小残缺,若不是在自己身上,压根不会去在意那视力所不及的两个小窟窿。 它叫耳前瘘管,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洞,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一种情况,洞前会有一小颗阻挡物,你偶尔在挠痒痒时会掉落,像是挪开与天地的连接,里头的分泌物出了去,外边的细菌也不要脸地进门来。虽然听过堂哥在儿时也有过这般苦楚,你侥幸的到了三十几岁都没发生过什么状况,对此竟有些不以为意了起来。 像是债主上门,只是晚了一些。 之后你还想和它来一场赌局,只是没想到你输得一败涂地,左耳听力尚在,只是比平时红肿了一圈,像是无故多出了一块肉疙瘩,使得原本的耳轮消失了,像海水淹没陆地般的同时,觉得自己耳朵有了些重量,时不时的痛觉告诉你,发炎已经像军队侵占了整片大陆,红红肿肿地,摸起来的触感像是一块不粘油腻的脂肪。 忽然地,你想到刘备的大耳,不免怀疑他是否落下什么耳疾? 至此,你戴眼镜开始不再那么方便,梳洗小心翼翼,擦头发也轻手轻脚,睡眠不敢侧躺,食欲的衰退,办事效率减半,像是受了病毒侵袭的老旧电脑,运作呆滞不灵光,只得静等到母亲说的化脓独自那天到来,才能正式脱离苦海。 耳朵肿得不像耳朵 和往常一样,但凡痛症痒症就是先抹药膏,尽管它被你誉为仙丹灵药,效能竟在这回栽了跟头,情况不仅得不到缓解,还加剧了起来,无心轻碰都能带来需要几分钟才能缓解的钻心痛,又如碰到高压电在身上窜流,你熬不过那种痛,断断续续地吞了几颗止痛药,没能等来抗战胜利的消息,还是走了趟诊所,医生简单叮咛了几句,如网上说的那样,要吃消炎药,可唯独没做引流,你有些不理解,但还是什么都没说,只得任它在冷气房里独自发烫灼烧。 那是更甚的几个朝朝暮暮,睡不好吃不好,耳朵肿得不像耳朵,痛是没预警的,像怨偶前任忽然地撒泼,你只好站在原地轻轻捂着耳朵,等到痛楚离去,才稍稍有缓过神来的精气神,从前你不懂什么叫钻心痛,也不懂原来风也可以是利刃,轻轻拂过便是划痕,更没想到瘙痒原来是可以传到心底去的。 你在2024的岁末,想从容大方的挥手告别过去,却没想到陪伴你的,却是只能自己吞下的苦楚,痛不能被分担,只剩频频的蹙眉能稍稍缓解不堪,以及几句在纸上的牢骚能帮你记下,一个先天不足的小洞带来的几度风雨和几度春秋。
1月前
7天前手机日历的提醒铃声忽然响起,那一瞬间仿佛时光静止。我不禁回望那颗曾让我安心的下门牙。曾经它安静地驻留在口腔里,便是我宁静的时光。然而此刻,我忐忑不安,因为我知道,这份宁静将渐渐被打破。 一个多月前,一颗昏黄多时的下门牙打破了口腔的宁静,它微微松动,阵阵疼痛不分昼夜地悄然袭来。我本以为是工作忙碌、睡眠不足引起的身体上火,可在我拼命牛饮各种凉茶、吞服驱寒降热的中药后,疼痛仍未减轻。我只好拿起手机,打开那数年不曾使用的应用程式——“吾安”(Mysejahtera),匆匆预约挂号第二天去邻近的牙医诊所。 第二天抵达牙医诊所,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的牙医姐姐。她眼神专注,不消5分钟就敏锐地洞察出问题所在,说此牙根内里发炎,似有坏死之兆。不过,她说倒不必拔除,只需进行根管治疗,也就是俗称的 “杜牙根”。初闻此讯,我心生畏意,我最怕补牙,情愿干脆利落拔掉,免得在那手术床上遭受皮肉之痛。然而,她建议我先连续一周每天与数颗的消炎、止痛药物相伴,等待发炎症状缓解后,再依据预约时间检查,再定夺是否治疗。我听了心中泛起一丝侥幸,不禁暗自思忖,不知能否靠药物躲过此劫? 然而,命运的齿轮还是在预约时间把我再次带到了这诊室。挂号、量血压等一系列流程过后,我再次见到了她。我仍带着一丝期冀,弱弱地自我安慰问道:“真的需要做吗?吃药后我已经觉得好多了。”她浅笑安然,只说先检查看看,顺便清理牙垢。末了,她留下一句:“随你心意,不做也可以,等你他日痛时再做也不迟。”躺在舒适的手术床上,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吐出那坚定的二字:“做吧。” 治疗开始了。她先给我戴上一片蓝色的纸围巾,然后递来一根弯弯的吸管,让我用手拿着,挂在嘴边,并告知我这是用来吸口中的水。接着,她又为我戴上墨镜,遮挡手术床上方那盏刺眼的白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我还没来得及反应,钻子就启动了,没有想像中的麻药止痛,也没有事先通知,只闻那钻洞声立刻在耳畔回响,白色的细微粉末如轻烟般在我眼前飘散。片刻后,针筒登场,一管透明液体缓缓注入我那颗门牙中,随后让我漱口。之后,她又拿起类似针的器具探入齿间,反复挖掘。 我感觉到那挖掘的奇奇咔咔声,此刻,网络红曲竟不合时宜地在我脑海中回荡:“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只是,这“花园”中的疼痛渐次蔓延,每一次钻头的深入,都宛如在挖掘我内心深处那恐惧的深渊。是的,我害怕这疼痛感,好几次我痛意难抑,几声低呼脱口而出,我脑海中还不时闪烁出上网瞥见的治疗视频中的惊悚画面。时间也在这一刻变得更沉重。 漫长的根管治疗 医生听到我的呼喊后,问我是不是很痛,我淡定回答还好,她还是唤护士取来止痛药,说我呼喊声大,需得止痛。药注入钻洞间后,我嘴里马上泛起苦涩,不消片刻,麻意袭来。她依旧动作不停,反复挖掘、注液,我只能平躺,任那些器具在口中摆弄,时光仿若凝固,在这十来分钟令人难安的等待后,她说差不多了,但是先需去隔壁房照X光。 临行前,她把一根大约3公分的细长针塞入齿间,我咬着它,仿若带着某种使命,走向邻室。躺下手术床后,护士推来一个圆柱机器,置于我口中,让我张嘴固定,须臾间,光影交错,拍摄完成。我又咬着那针踱步回医生身旁,躺下,她又再次注射、挖掘,循环往复。直至她在牙龈处塞入数根棉花条,又往钻洞处植入三根不同颜色的细针,再用白色填充物往洞中挤压后,拿掉那数根棉花条后,她方轻声说道:“好了。” 本以为终于折腾完了,然而并非如此。她告知我半小时内勿饮食,切记不要用那门牙撕咬坚硬之物,毕竟它现在犹如朽木般脆弱。随后,她给我看刚才的X光片,告诉我她刚刚在我那门齿后钻了约2公分深,现在注入了药物。她说今天只是暂时的治疗,我还需再来一或两次疗程才能完成,下次疗程则安排在2025年的2月13日,天啊,情人节前夕。我的心,瞬间柔软而又无奈,在这牙齿的救赎之路上,似乎还有漫漫长途要走。 走出诊所,阳光洒在脸上,我心头却依旧沉甸甸的。艳阳无法驱散我心中对下一次治疗的复杂情绪。初次的根管治疗经历就像生活上给我的一堂课,让我懂得人生中有些痛苦是无法逃避,每一次的痛,都是为更深的成长铺路,只能勇敢面对。想想情人节本应是甜蜜的象征,可在那之前,我却还要和这颗门牙继续纠缠。不过,也许当一切都结束,我会更加珍惜没有牙痛折磨的每一天,就像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爱情瞬间。
2月前
(新加坡4日讯)女子因去年收到男友父母包给她仅5令吉红包,所以今年农历新年不打算去拜访男友的父母,有关计划瞬间引起热议! 根据新加坡《独立报》报道,这名25岁的新加坡女子在Reddit上发文,声称自己于今年的华人农历新年,果断拒绝去拜访男友的父母。 她表示,这是因为男友的父母,在去年的农历新年时,仅包给她一封5令吉的红包,让她觉得很寒酸,不想再去拜访两老。 她解释说,自己一直努力向男友的家人表达心意,每次出国旅行后都会送礼物到男友家,包括农历新年等节日为男友父母送上贴心的礼物。 “男友的父母住在柔佛,但在新加坡工作,不过即使以新加坡的标准来看,他们的薪水仍相当低。 “坦白说,我已经试图体谅他们的经济状况。” 她指出,男友与父母一直保持相当疏远的关系,不怎么和其父母联系,但仍会照顾和关心其他兄弟姐妹。 去年,在认真交往了两年并同居后,她决定在过年期间去探望男友的父母,并希望将会是一次温暖而难忘的经历。 然而,当她发现到男友父母给的红包金额时,这一希望瞬间变成了失望。 “回到家后,我发现他的父母给的红包只有5令吉,也就是1.60新元,甚至他姑姑给的红包都比这个多。 “我受不了这种侮辱,我男友打开父母给他的红包,里面也是只有5令吉!” 她表示,这是她一生中收到过钱额最小的红包,让她反思了好几个月,指若男友的父母给的是10令吉红包,自己都还可以接受,但只有5令吉实在说不过去。 她指出,自己与男友的感情是认真的,只不过对于其父母的态度,她已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面对他们。
2月前
“妈咪,等下我有个仿写的作文,你教我写。”长女从功课堆里抬头对我说。 我愣了一下,答道:要我教可以,别到最后又是发脾气收场。 写作是我擅长的事,偏偏我不是个好老师。不但无法引导孩子的想像力,反而带来焦虑与愤怒。因此,最近一次的华文作文评估,她都不愿让我过目,追问原因是:你作文太好了,我不要给你看。 想想也是,谁愿意把自己的作文交给一个挑三拣四的人?尤其是要逼她穿着大人鞋,再把我满脑子道理塞进那些宽大的缝隙,硬是要她按指示走。所以,她更厌写作,讨厌花时间想像。只求像个务实农夫,插完秧便收工归家,啥也不想。 这就是填鸭式教育的结果。我得俯首承认,自己也是它背后的推手。只要功课做完,老师讲的都能听进去,考试自己复习,不需要我操心便好。是自律便好,但思考没变好。 看她做完其余功课,心情尚算轻松,我拿起她长簿子里的范文,是写着国民美食的高塔脆饼(Roti Tisu)。我随口就念了起来,带着抑扬顿挫,再填入卡滋卡滋和吞唾液的声音,真正地享受一趟文字的美食之旅。 她在旁喊着:妈咪,别这样念,念到我肚子都饿了。 “你看,文章念出来就有它自己要发出的声音和画面。你吃roti tisu是不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想像。” 电光石火间,我突然想起《梦寐以北》的〈可读的小说和可看的小说〉一文里曾提及—— “有的小说只能用眼睛看,你‘看’的时候,心里不会有一把响着的声音。 “‘可读’的小说却不一样,作为读者,那经验就像有一天你明明在阅读一部故事,却发觉那阅读的过程像极了有人在你面前悠扬或缓慢,激情或悲伤地‘说’出故事,那是有声音的。” 那篇范文,就给我一种感觉,必须读出来,甚至是表演出来,才能还原精髓。正如我在网上读书会与伙伴隔空共读《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绘本,所有的文字突然会动了,一字一字敲在心尖上。原本无感的文字,因大家各自对句子的感想,勾勒出彼此的经历,更是令人动容落泪。 我想起长女之前在功课上的疑问,有好几题是可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可她还是不会。我观察到她是看问题后,用荧光笔划出答案,并无真正阅读文章。此投机取巧的方式,显然是求快应付考试。所以,看到再好的文章都枉然,着实可惜。 “你得停下来思考消化,知识才能变成是你的宝藏。你记忆力是很强,但那些背的课文记忆很短暂,过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惜了你的小学生涯。” 大量的三语听写和默写,究竟有无效果,也没人真正在乎。倒是幼女自行找到理解方式,即在听字旁佐以自己的画。不但让她懂其含义,记忆更牢固。 此次的仿写主题是“我最爱的美食”,她说写披萨。从披萨看起来像什么的拟物修辞手法到生动地描写外表、颜色、味道、口感等。我抛出一个个的问题,她偶尔接不住,文章完成得有点粗糙。可她有费劲在思考,也没发脾气,便值得称赞了。 “只要迈出这一步,地平线就会自己出现。”《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绘本的这句话,意外成了我的口头禅。 写完后,她娘兴致勃勃地照样画葫芦演一遍。念完问她:怎样?有感受到披萨的美味了吗? “嗯嗯,好像有。”她低头折着衣服,嘴上的敷衍简直不要太明显。 唉,微微的惆怅腾起。妄想孩子接我衣钵的旧思想还在呢。想着她比我优秀好多倍;想着她再努努力,不只胜于蓝,还可以文字来为自己找到情绪流通的出口。 大道理都不如一个拥抱 她在小学二年级,我就叫她写日记。她确实有写,都是提前把将要做的事情或节目写在日记上,千篇一律。遇到临时有变动,她的烦恼是日记又要擦过重写,反而演变成焦虑。因为,她是个求安定的孩子,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应付我的要求而已。那些真正的心事,一个字都没在日记中寻获。 渐渐地,她没写,我也没问。原本的善意,换成是她每日须完成的任务与负担,实非我所愿,也失去其意义。但认真探讨,我每个举动的背后,都带有目的。 相隔数日,我想知道老师怎样给那篇文章打分。嗯,获得两颗星。再往后翻,题目是〈美丽的景色〉,她把我平日在电脑前打稿的场景写入文章中。 “妈妈写的文章也非常好。当我读她的文章,我都非常感动。因为那是她认真写出来的文章哪!” “妈妈常说,当一个人在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是最美丽的景色(风景)。” 每次写有关她们两姐妹的文章,我都会给她看。我不知道,原来有带给她感动。她也不知,这两段,亦让妈妈的内心化作一池温泉。妈妈的身教有落入她的心湖中,是日后会想起的一个榜样,就足矣。 罢了罢了,一切皆是执念。大道理不如一个真情拥抱有力量。当年,我的写作路不也是无人干扰,才能走得恣意快活,坚持至今么?日后,你若能找到心中挚爱,认真对待,努力奔赴,便是最好的结局。 这是妈妈对你的祝福,也是对我的提醒。
3月前
5月前
前阵子与友人聊天,谈及如果某天中了千万大奖的话,会计划过个怎样的人生。 我思索片刻后,托着下巴说:“我应该会继续工作。” 友人瞪大了眼睛,一脸不解地说道:“哪里有人中奖了还要做工的。” 为什么不呢? 我喜欢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所以为什么不呢? 自从踏入社会,我就常常思考工作的意义。除了可以得到金钱,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取什么。 犹记得数年前在一家公司面试,面试官曾问道:“为何要选择这份工作?”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充满斗志,眼里有光,不假思索地就答道:“因为我想要帮助别人。” 面试官听了,忍不住噗哧一笑,之后才察觉失态,急忙收起笑意。他清了清喉咙,看着一脸真诚的我,问道除了帮助别人,难道就没有想要追求其他东西吗?时隔多年,我忘了当时的答复,只记得面试结束后就收到该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由此展开了我的职业生涯。 成为社会新鲜人后,我发现自己太天真了。很多事情一旦与金钱挂钩,就会开始变质。 我并不是说金钱不好,它就像药物,依据指定剂量服用的话,病就会好起来,可是药剂过量,就成了毒物。当我的善意被解读成为了达到业绩而使出的手段时,那种感觉就好像我明明是只羊,为何羊毛沾了层灰,就被当成狼了呢?我得到了物质的富足,却开心不起来。我在追求的其实是什么? 那段期间,我认识了一位会计师朋友。某天,他告诉我他的同事辞职了,每天都待在家里从早到晚盯着电脑,研究股票,观察股市行情,短短两周就通过炒股赚到数万令吉,真令人羡慕。我听了之后,没有丝毫羡慕之情,反而觉得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呢? 原来那时,我心中的疑问早已有了答案,只是自己并未察觉。 后来,我辞职了,老板有意请我当兼职,但我还是婉拒了。再之后,我加入了政府部门,在政府医院及诊所服务。我把这件事告诉了闺蜜,在令人摇摇晃晃的地铁里,我依稀记得她语带欣慰地说道:“太好了!这样你就不会因为病人没有钱,而无法帮到他们了。” 那日,夕阳的光辉映在她的脸上,但却突然模糊了起来。 自此之后,我找到了梦想中的工作,每天都充满干劲地上班。但随着光阴的流失,我身上的洁白衣裳开始被社会大染缸染得面目全非。我开始理解为何大家都往“钱”看,毕竟近年来经济越来越不景气,物价节节攀升,关于金钱的课题就如针线般在生活的缝隙里来回穿插,冷不防刺破了皮肤,留下斑斑血迹。当我用金钱的多寡来衡量工作的满意度时,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满足,甚至开始抱怨起工作的内容及性质。 为了找回工作的满足感,我加入了追逐金钱的马拉松,马不停蹄地向前跑。我看见其他跑者超越了我,患得患失的焦虑感即刻袭来,为了赶上他们,甚至超越他们,我不顾心率拼命往前冲,直到胸口传来如被巨石压迫的郁闷感才让我放慢了脚步。我转头,往回看,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沿路的风景;往前看,才发现这场马拉松是没有尽头的。我是不是失去了什么?我又得到了什么?其他跑者与我擦肩而过,扬起了微微尘埃,我看见大家满是汗水的背影,才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方向是否正确?会不会被前方的跑者带偏跑道了呢?谁是我的竞争者?是其他跑者,还是我自己呢? 少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疑问如雨滴般打在我的身上。我没有答案,唯有停下脚步,好好思考。 最终,我想通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风气、文化涵养、人格特性及专长都是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因素。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对待生命及人生的观点当然也有所不同,很多事情都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人格及心理测验都显示我的快乐泉源是以助人、奉献为主,那么在经济稳定及许可的情况下,做我想做的事就行了,无须逼迫自己和别人一样。因此,就算这份工作并不能让我月入过万,甚至达到财富自由也没关系了,因为我已经找到工作的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让我拥有巨大的财富,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那生活还有何乐趣可言呢?当然,并非每个人的人生观与我们相同,所以少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就是最大的尊重。有时候,如果有选择,我们又怎么会为了五斗米折腰,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呢。倘若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那真的是可喜可贺。 兜兜转转后,原来莫忘初衷,忠于自己,尊重他人,就是答案。 话说回来,如果你中了千万大奖,会继续现在的工作吗?
1年前
最近世界杯开踢,趁热潮还没散去,写写我与世界杯有点联系又没什么关系的故事。 4年前的俄罗斯世界杯,我19岁,在某间酒吧打工做酒保,当然主要是送酒为主。某一日,酒吧的投影器播放不知哪国打哪国的球赛,某个马来男子走进酒吧,我几乎从他一进门就开始注意他并恶趣味地猜他会点什么饮料。结果人家只是点了杯热牛奶,全程安静地观看球赛。我自然是惭愧又钦佩,球赛完后他临走前还给我留下50块的小费,明明我只给他送了一杯牛奶,没有过多的服务。 反倒是隔壁桌的同族同胞,在啤酒特价时间喝酒,对球赛不感兴趣,只顾着大吵大闹,美其名曰烘托气氛;对我呼呼喝喝,把酒保当女佣使唤,又要求免费零食。走后把位置弄得满地狼藉,小费倒是一分钱都找不到。 分不清酒吧和夜店 本地人似乎分不清酒吧和夜店的区别,倒也不是说有高低之分,只是功能不同总会闹笑话和尴尬。我曾经服务过两位陪酒小姐(从她们的打扮和聊天内容猜测而知),我给她们送玻璃瓶装啤酒,正欲拿开瓶器替她们开酒时,她们直接夺下酒瓶,用牙齿开。我当下十分震惊,尔后被她们用广东话嘲笑我是小妹妹没见过世面。 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是个好问题。 我心想:“阿姐,好歹是atas点的地方,不需要如此狂放吧。” 我还服务过某个中年白人男子,有意思的是我给他端啤酒时,他会用车钥匙大力一敲酒杯然后给我指着啤酒里面的气泡摇头。我一开始不明白,后来被经理提醒那是嫌气泡不够的意思,需要换新的一杯给他。客人要求,只能照做。我便重新送新的,结果他又敲,又第三杯送去,记忆中似乎他敲到差不多第四杯才肯收货。 我为那些气泡不够的啤酒感到可惜,因为它们是不能卖给其他客人的;要么自己喝要么倒掉,也不能倒回去啤酒桶。酒吧内的某牌啤酒存在一个巨大的啤酒桶,要喝就像开水龙头那样装杯,还要控制好杯子的角度,避免过多的气泡,不然也会被客人投诉;好处是很新鲜、气泡够、温度稳定之类的。其他牌子只提供玻璃瓶装。 所以这家伙是直接浪费了3杯啤酒,真是作孽。 虽然大学时期参与的学生活动有限,不过人生中有超出预期的经历和时刻,倒是很有意思。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