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科技
都市动态
陈丽娟新书分享会 畅谈美国职场心路历程
(吉隆坡29日讯)目前定居美国加州硅谷的陈丽娟,回马为其新书《美国职场——大马文科生勇闯硅谷科技大厂》进行分享会,畅谈职场经验与心得。 她说,这本书收录了40几篇文章,内容涵盖跨国、跨文化、跨语言及跨科系的经历,以及如何在职场上转换心态,甚至是在不确定和动荡时,如不同潮流的崛起下,如何去适应和应对。 她表示,该书籍是她逾10年在美国职场的心路历程,记录了她的经历和遇到的“坑”,希望能为在职场上感到困顿的人,提供一些慰藉,甚至成为参考。
2天前
都市动态
星云
【蒙面暂记】终将失业的喃呒佬/周若涛
琼瑶离世,身边不少亲友深受触动,却因避讳而不愿多谈。巧的是,两部探讨生死的电影同年上映,先有港片《破.地狱》,后有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隔壁的房间》。于是,借助虚构作品,不能谈的话题也能绕个圈谈。就像“隔壁房间”的隐喻,有些事情无法直视,那就换个角度,换个空间。 两部片都向死而生。大限在前,人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下定义,理清纠葛的人际关系。《隔壁的房间》的主角玛莎,为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而选择安乐死,更增添了一层道德叩问——人是否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 虚构的玛莎与现实的琼瑶,天差地远的两个人物,在死亡面前又何其相似。 未曾料到,大数据演算法似乎窥知了我近日所思,唯恐我心情过于肃穆哀伤,而频频推送一部纪录片。片名直白而粗暴:DON’T DIE(《长生不死》) 主角Bryan Johnson,矽谷科技新贵,年少创业有成,公司卖出后坐拥巨额财富。如此人生胜利组,夫复何求?换作是我,早已躺平不干。但超级富豪的眼界就是不一样。他立志追求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之法,并且逐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科技养生术,从最基础的饮食、运动,到闻所未闻的营养补给,再到匪夷所思的血浆注射、基因治疗,都包含其中。创业烧钱烧习惯了,养生也要烧。这套方法,每年得耗资两百万美元。 我不禁想到,人类为求永生曾做过多少蠢事:吞丹砂、修秘术、寻访神泉仙岛。有钱了不只任性,还怕死。自古以来,人们总爱把当时的尖端技术生搬硬套在长生术上,但往往没有好下场。古时,许多帝王因水银中毒而疯癫,近代,则有冷冻身体以待复苏的人——他们万没想到,冷冻公司竟会破产。冷冻柜断电了,那些收拾残局的清洁工,每位都经历了一场精神浩劫。 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 这种嘲笑自是后见之明:他们确实失败了。可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现今科技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科技人,Bryan的养生法严守科学原则,且有专业医疗团队作支援。他每日进行一堆生理检测,各项指数钜细靡遗,几乎掌控每一个细胞的状态。如果试药换药,更得密切追踪指数变化。所有数据像开源码那样公诸于众,任人检视、复制。结果证明,这套方法确有逆龄之效:他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轻二十余岁。 这算不算逆天而行?跟玛莎一样,Bryan也遭受不少道德质疑。 玛莎因选择“死”而被质疑,他因追求“生”而被非议。吊诡的是,批评者大概属于同一群人。 而矽谷的逆天者不只他一人。著名科学家兼未来学家、谷歌顾问Ray Kurzweil也是“科技养生”的奉行者。他甚至乐观预言,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这也许并不疯狂:如今我们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掌控能力是前所未见的, AI也势将加速基因学和分子医学的突破。这预言,搞不好能实现。 但实现了又如何?此等技术大概只有富豪负担得起。即使普及,地球承载得了只增不减的人口吗?这时马斯克怕会跳出来说:来,一起移民火星吧。 届时,人们会不会对玛莎说:“只要再多等几年,你就不用死了”。整部意蕴深远的电影,其美学与内涵,轻易被抹消。而许冠文饰演的喃呒佬,无地狱可破,终将失业。大限无限远,人们紧抱着彼此的恩怨情仇,再无机会放低。
6天前
星云
读家
【读家投稿】罗咏京 / 反思科技的未来未来
《科技三》由数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科技犯罪案为主轴,巧妙地合成一部长篇小说。牛小流将当前热议的议题融入其中,包括比特币(虽然这股热潮略显退却,依然有人关注)、AI智能、暗网、骇客攻击等元素。 当我读完《科技三定律:骇客侦探的练习题》的时候,正好也刚从Netflix看完最新的终结者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我知道,我已经落伍几年了)。当电影里的终结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自己的任务——刺杀年轻的人类反抗军领袖,这样的画面与《科技三》中所呈现的一些未来警示交织在一起,让我对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感到既惊叹又不安。 我不是专业的推理小说迷,对于推理作品就停留在柯南、金田一、东野圭吾或福尔摩斯等大众皆知的名作。本地的推理小说更是鲜少涉猎,而牛小流是其中的佼佼者。牛小流是本地为数不多的长期耕耘推理小说的作者,他的作品遍布马来西亚和台湾,而这部《科技三》在我完稿时,仍是他当下最新的创作。这一次,他首次挑战自己从未涉足过的科幻领域,并巧妙地将其与擅长的推理元素融合,谱写出一部引人入胜的交响曲。 创作推理小说,极其需要叙事技巧以及能够让读者信服的逻辑推演能力。而若是将科幻与推理结合,则更需要扎实的功力,作者必须做大量的功课,才能让读者相信他对未来科技的了解,并将这些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入故事,进而引发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科技三》由数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科技犯罪案为主轴,巧妙地合成一部长篇小说。牛小流将当前热议的议题融入其中,包括比特币(虽然这股热潮略显退却,依然有人关注)、AI智能、暗网、骇客攻击等元素。 故事开场时,一名骇客摩尔接到某个网民的求助,对方的姐姐被控告杀人,希望摩尔能利用自己的骇客技能为姐姐翻案。虽然摩尔是个典型的科技宅,对外界事务少有关心,但由于他与该网友曾经失去过亲人,并且拥有强烈的正义感与对该案件中的智能家居充满好奇心——由于房子全面智能化,意指骇客或有方法可以远程遥控杀人,最终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一连串任务的推进中,摩尔逐步接近案件的核心,也揭开了最大的秘密。 当我只想专注于剧情发展时,作者却往往会用惊人的故事反转,适时融入摩尔定律、机器人三定律等著名的科学理论,以及一些引发深思的社会议题让我回味无穷。例如故事中受害者面临的网络霸凌、智能产品的渗透、网际网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金钱的贪婪,还有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哲学性讨论。 ◢两种结局,你选哪个? 最后,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两种结局:一个较为黑暗,充满悲剧色彩,并非大多数读者所青睐的结局;另一个则较为圆满,人物都迎来了美好的结局。对我来说,我偏爱黑暗的结局。毕竟,悲剧是让人类最快学会珍惜的途径。 踏入21世纪AI盛行的年代,如果不想读那些较为严肃的科普书籍,不妨透过《科技三定律:骇客侦探的练习题》,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反思科技的未来,并学会如何在新时代中保有人类的初心。 相关文章: 谢敏洁/咦,又要推理了? 【读家投稿】罗咏京 / 阴柔男孩 · 校园霸凌 【读家投稿】罗咏京 / 与其担忧AI,不如掌握判断力
2星期前
读家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6】 不葬/张箭(麻坡)
“你说,如果我们人死后遗体不下葬的话还可以用来干什么?”朋友偶然的一句话,开拓了我的思路。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她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遗体最终被切片成2万7000份。科学家通过仪器扫描这些薄片,然后通过科技把这些数据变成“数据人”,以作为往后的医学研究。我很佩服老太太的豁达,愿意让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做贡献。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也有一位老人为自己注册了遗体捐赠。他的遗体将会交给国家的医学院作为研究用途。个人也为这样的行为感到万分敬佩。 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想过,如果可以,我希望死后,身上如果还有可以用的器官,我都愿意捐赠出去。就比如眼角膜、心脏、肝脏之类的,让那些身患疾病等待器官的病人有机会健康地活下去。但是科技的进步,仿佛已经有办法通过三维打印技术把所需的器官打造出来,不用再苦苦守候,虽说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确实是病人的福音。 早点思考和讨论死亡 生命真的很神奇,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明白,两个连肉眼都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结合和孕育就可以长成一个一米几的大个子,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然后衰败。到了最后留下一堆的血肉。 我们在生的时候,已经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那么剩下的这一堆血肉是不是也应该归还给这个世界,尘归尘、土归土?如果真的有谁还愿意用这一堆血肉去发展人类的文明、去拯救他人的性命、去喂养花草动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是被传统的熏陶束缚,或许是信仰的不允许,又或许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我们总是不愿意思考和讨论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安排。其实,如果人生只有一件必然的事,那么就是死亡。既然它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和身边的人聊一聊?至少告诉他们,关于我们留下的那一堆血肉,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多给家人一些陪伴,也给他们多做好一些思想准备。别离的时候一定会有,先道别,莫等时候到了匆匆一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他们。
2星期前
星云
北马新闻
德教会紫济阁三庆庆典 | 科技普及但缺德者多 刘子健:需推广道德理念
槟州立法议会议长拿督斯里刘子健说,现代科技非常进步,人工智能更是普及化,证明这个世界不缺聪明的人,却很遗憾地出现更多缺乏道德的人,否则就不会发生把人工智能当作诈骗工具,甚至是人类互相残杀的事情
2星期前
北马新闻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4】冰葬/张箭(麻坡)
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很多人都会想到土葬和火葬,可是在过去的五六年,世界上多了一种方法,它既算是土葬又带有火葬的效果,它就是——冰葬。 冰葬是一位瑞典的生物学家发明的,他给它取名为“promession”。过程大概就是,先把遗体放入液态氮中浸泡,等待遗体完全冻化,再通过超声波震动将遗体粉碎和分解,然后加入干燥剂让大部分的水分蒸发,就这样把遗体化为有机化合物。 最后就是把这些有机化合物用一个有机袋子装起来,深埋土壤里。因为经过处理,这些碎片很容易被土壤吸收,成为花草树木的养分。 根据他们科研人员的研究,这一项技术的好处就是可以不间断地处理遗体,而且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它比火葬消耗的能源更少,比一般放入棺木的土葬更为环保。唯独现阶段储存液态氮的成本较高,而且不是很多国家会引进这样的技术。 不用买一块地来葬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里,把尸体震碎,在情感上难免会让亲人难以接受。毕竟死者为大,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安息,这种寒冰之苦和超声波的震动总给人一种对死者不敬的感觉。 只是我们回头想想,火葬也是让遗体遭受烈焰之苦,土葬也会被蛇虫鼠蚁啃食,所以它们对于遗体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差别是不大的。说到有机化合物,其实穆斯林的下葬方式或许更节约也更环保,就直接用一块白布包裹,然后埋入土里。少了棺木那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就能够更快的被分解,成为大地的养分。 科技总能改变生活,有些科技给了便利,但是有些科技或许就是多余。冰葬的概念很好,只是实用性确实有待衡量。或许它唯一的好是不用买一块地来葬,毕竟拿到手上的只有一堆碎沙土。找个后院,挖个坑,埋下,再找一棵树种在上面,树就成为了已故的人,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某一个想念的旁晚,可以走到树下,抱抱它,告诉大树,我想你了。
2星期前
星云
全国综合
转型科技国迎未来 刘镇东:为大马重新估值
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表示,团结政府上台以来,大马迎来实现二次起飞的机遇,但要推动实质性变革和长期增长,社会必须达成共识,重新评估马来西亚的能力、潜力及全球定位。
3星期前
全国综合
国际头条
中国两会4日登场 料聚焦“稳增长”及AI课题
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两会”(人大、政协)周二(4日)起在北京登场。
4星期前
国际头条
全国综合
阿兹莎:科技进步及社媒流行 家庭制面临更复杂挑战
首相夫人拿督斯里旺阿兹莎表示,现今的家庭制度正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这些挑战源自科技进步、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经济变迁,尤其是在全球经历冠病疫情冲击之后。
1月前
全国综合
全国综合
张念群:是工具非“威胁” 媒体应善用AI 提升效率
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表示,媒体从业员应将人工智能(AI)视为一种“工具”,而非一种“威胁”,并且得善用它来补充或完整化所提供给社会的主要信息。
1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新栏上阵/蒙面暂记】量子力学让你中六合彩(才怪)/周若涛
去年世人不是谈论AI,就是那一亿六合彩。幸好中途杀出一个量子运算晶片“垂柳”Willow,让人耳目一新。垂柳是谷歌的杰作,可在5分钟内完成传统电脑需耗时10^25年的演算。新闻一出,即让无数脑袋当机:1后面跟着25个0,是什么概念啊? 深究,才知道垂柳最了不起的不是多少个0的演算力,而是把量子演算的误差率大幅降低,证实了大规模演算是可行的,等同亮了个大绿灯,让研发员与投资者踩尽油门,加倍投入这项尖端科技。也许这样的硬知识味如嚼蜡,所以反在新闻稿中退居次要了。流量为王,即使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也务必先下个好标题,编个好故事,否则,受众“蛤?”一声,眼球和资源就转向别处了。 然而,谷歌编的这故事,真正的戏肉在这段话:“量子计算是在多个平行宇宙中发生的,与David Deutsch提出的多重宇宙预测相符。” 多重宇宙、平行时空。换作5年前,抛出这种字眼,恐怕也是得个“蛤”字。但经《漫威系列》《妈的多重宇宙》等好莱坞电影推波助澜,这概念已从高端物理进入主流意识,如今用来炒新闻,时机拿捏得恰好。 这番炒作,实在高明。可是,并非每个人都买单。 首先不买单的,是那些固执的物理学家。对他们而言,平行宇宙只是一个假说,是对量子叠加态的一种诠释,不仅未经证实,还带几分荒谬。著名的思想试验“薛丁格的猫”就是一例。 想像一个盒子,关着一只猫。盒内有机关,若探测到原子衰变,就释放毒气,把猫杀死。根据量子力学,在观察发生之前,原子同时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态。这种效应放大,盒内就同时存在两种状态:有毒气、没毒气。猫,一分为二,亦生亦死。 这试验除了告诉我们,薛丁格有多讨厌猫,也以其荒谬来反衬量子力学的不完整,尚待补足。薛丁格没料到,竟有一批科学家,认为真相就是如此:不仅猫一分为二了,连带宇宙也一分为二,一分再分,直至无尽。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已裂变出多少个平行时空呢?物理学家Sean Carroll计算过,是2 ^ (10 ^112 ) 。 多重宇宙是最糟糕的桥段 虽说多重宇宙作为理论,也算有根有据,并非如电影般天马行空,但它有个罩门:平行时空之间是不能相互影响的,没有人能验证它们是否存在,既无法证实,也无从证伪,完全违背科学精神。反对者如Paul Davies甚至撂重话:简直与迷信无异。 可想而知,当谷歌把它说得宛如事实,要招惹多少白眼了。我虽非科学家,也颇不以为然,但理由不同——我所纠结的是,这故事说得好不好? 对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多重宇宙实在是最糟糕的桥段。它让人轻易死而复生,错误自动被修正,所有后果变得无足轻重,情感也变得廉价。看看漫威推出多重宇宙系列之后,表现多差劲就知道了。即使叫好叫座如《妈的多重宇宙》,也像某种安慰剂:如果你觉得人生很糟,那只是因为你生在错的平行时空。看,隔壁那个你,活得多光鲜。而现实不如电影,你不可能像丹斯里拿督斯里杨那样,能向其他时空借取资源,轻松解锁新技能,扭转命运。 如果你还不理解我的不忿,这么说吧:1后面跟着25个0,是什么概念?就是,去年那个奖金1亿的六合彩,中个一百万亿次。一百万亿,在更匪夷所思的2 ^ (10 ^112 ) 当中,也不过沧海一粟。在无量数的平行宇宙里,轻易便有一百万亿个我,中了六合彩。可眼下这个我,偏偏不在一百万亿当中。而他们甚至连一块钱也无法借我。 【编辑台】把故事说好/靖芬 今天的【星云】又迎来一位新作者——诗人、科幻小说作者周若涛。这第一篇专栏,读至最后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事因前面他花了那么多笔墨布局,一连抛出好几个抽象的概念,就在读得快要走神的时候却笔锋一转,局势便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起来。所谓的又一村指的也不是什么“终于读明白”,而是猝不及防地读到了“他写的这事原来也与我相关”。(你敢说你没有过TOTO梦?) 不过高明的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从来不会止于耍宝或抛哏,不会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抖出最后的高潮,等你笑完、感叹完回头一看,前面那些巧妙的结构与铺陈也会是很重要的、无法抽调或删除的观点。观点是一个作者想要告诉你的话。把观点说好,和把故事讲好,我觉得需要的技艺是一样的。一个会去思考与关注“如何把故事讲好”的作者,自然会在意你这读者的存在。而把你放心上的最直接表现之一,恐怕便是总会让内容与你相关。这样写就的文章多半会好看。 所以,继续期待下去吧。【蒙面暂记】会是既有观点又有趣的专栏。
1月前
星云
北马新闻
李凯伦:要取得更理想成效 资源回收中心应善用科技
马章武莫州议员李凯伦说,威省区有42个由市政厅或非政府组织设立的资源回收中心,管理单位应该善用科技记录把废料送到各个中心的民众个人资料,再从数据分析中采用针对性的资源回收工作
1月前
北马新闻
六日议言堂
刘守权 |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然而,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AI进行各种形式的诈骗,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危害。
1月前
六日议言堂
读家
【2024阅读不完全盘点】周冰萤 / 阅读,让我乱中求定
编按:2024年就这么过去了,然而去年深深影响着今年;你对去年所读有什么印象吗?跟往年一样,我们仍有幸读到“书虫”周冰萤的回顾文章,唤醒阅读的记忆。 2024年以火箭般的速度飞速而过(笔者的心理时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相对于过去几年的大变动,2024年算是进入“已适应”的一年。而阅读的主题也相对分散。无论如何,在这一壶温水之下,还是有一些课题吸引着阅读者的兴趣。 ❶ AI 2.0 从2022年杪ChatGPT的问世,到各类AI工具的推出和使用,至今AI的话题也一直萦绕着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正式踏入AI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正被AI改变着。对于AI,有人抱持着乐观态度,认为AI将会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也有人保持警醒意识,认为无节制的开发或使用AI,将对人类的未来带来巨大威胁。例如《人类大历史》作者哈拉瑞在新作《连结:从石器时代到AI纪元》中,从爬梳人类资讯网路的历史(从故事到网际网路),到讲述资讯网路如何塑造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最后探讨资讯和真相、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AI发展所带来的挑战。《AI底层真相:如何避免数位渗透的阴影》则认为,我们应该深入了解AI的机制,而不是盲目依赖AI。只有让AI的发展符合社会伦理,受到法规的约束,才能成为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反噬。此外,本地也有一本跟AI相关的书籍出版(《AI时代2053》),从人文和科技视角带领读者了解AI趋势对生活、工作、商业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AI的发展究竟是福是祸,目前或许还言之过早,但我们除了需要学习如何使用AI,享受AI方便之余,也需要去思考AI的发展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还有“人何以为人”这个最大的命题。 阅读书单:《连结:从石器时代到AI纪元》、《AI底层真相:如何避免数位渗透的阴影》、《AI霸主:OpenAI、DeepMind与科技巨头颠覆世界的竞赛》、《AI时代2053》 ❷ 南洋故事 比起过去相对宏观的历史叙事,今年有好几本关于南洋/本土的著作,关注的是区域性的地方文化、历史、宗教、生活等各方面,叙事以小见大,从地方故事映照出整个南洋的生动图景及多元面貌,从中可以窥探到大马华人文化独特的一面,也有对当前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反思。例如《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拿律,从不同的视角叙述了当年华人南来的故事。《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边佳兰及新山的历史,谈及宗教信仰、仪式祭典、神话传说等,带出精彩的掌故和故事。《归属之仪: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群的记忆、现代性与身分认同》则叙述从殖民到当代,槟城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身分认同的变迁。 阅读书单:《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归属之仪: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群的记忆、现代性与身分认同》 ❸ 美国 每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因为不管是谁当上总统,其施展的政策总是会深深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涟漪也会波及人们的生活。随着选举结果尘埃落定,特朗普重新当选总统,我们有必要去深入了解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其行动背后的理念和主张,好让我们可以为进入“特朗普2.0”时代做准备。关于特朗普,我们从新闻媒体中认识的大多是他的狂人姿态和出格的言语,或许可以从另一角度来了解他,如《川普:拯救美国》这本书,就以相对正面的视角去分析特朗普本身和他的各样政策,虽可能不认同但也不妨一读。想要了解美国人为什么会选择特朗普,也可以阅读这几本书:《国度、权柄、荣耀:民主折翼,政教极端主义如何重塑新美国?》(从宗教角度探讨)、《国之荒原:金权政治、贫富差距、体制失能、族群对立,理解美国人愤怒的根源》(从历史角度分析)、《失灵的福利国:直击美国贫穷问题的核心,为除贫找到解方》(从社会问题探究)。 阅读书单:《川普:拯救美国》、《国度、权柄、荣耀:民主折翼,政教极端主义如何重塑新美国?》、《国之荒原:金权政治、贫富差距、体制失能、族群对立,理解美国人愤怒的根源》 ❹ 霸凌 霸凌不是新问题,但近一两年来频频传出霸凌事件,从校园霸凌到网络霸凌,都值得我们关注。坊间除了有许多关于霸凌的绘本,教导孩子如何应对霸凌事件,也有不少书籍探讨霸凌的成因及解决方案。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我的孩子是霸凌者》。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从受害者的视角去关注霸凌问题,较少去探讨加害者的心态(有也是从谴责及责罚的视角出发)。这本图文书从霸凌者的家长角度出发,探讨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在霸凌案件发生之后的种种发展,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及行动对应,呈现出霸凌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样貌。 阅读书单:《我的孩子是霸凌者》、《我的孩子被霸凌了:律师揭开霸凌内幕陪你寻找解决方案》、《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亲师携手打造“零霸凌校园”实战手册,让孩子安心上学》 ❺ 中年 年龄焦虑是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今年“中年”议题特别突出,阅读焦点从中年危机到个人身心健康、财务规划、生活品质等等。“你活成你想要的样子了吗?”、“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大概是中年最大的困惑;卡在日复一日的僵化生活模式里、夹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两难角色中,也是中年人难以避免的困扰;该怎么去调整适应,或该怎么改变,或该什么时候来一段“中场休息”,是中年人需要学习的课题。《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内在炼金之旅》是一本谈中年的经典之作,作者从荣格理论出发,视中年为人类第二个成年期,需经历跟过去虚假自我脱离的撕裂般痛苦,重新认识和理解自我,从外在世界转为内在之旅,发展出真正的人格。中年,这个离终点不太遥远的年纪,或许是一个痛苦但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淬炼出坚固的灵魂。 阅读书单:《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内在炼金之旅》、《中年的选择》、《中年哲学》、《中年觉醒》、《五十岁后我出去一下》 ❻ 手机世代 在智慧型手机问世之后出生的一代,现在已经来到青少年时期。这群在网际网络无所不在,社交媒体、影音社群泛滥中出生长大的孩子,被青少年辅导专家陈品皓心理师称为“过曝世代”(过度曝露在网路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研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包括社交退缩、自信心低落等等,而且此一问题也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在畅销书《失控的焦虑世代》中,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特探讨了过去以玩耍为主的童年,如何转向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并分析为什么智慧型手机及社交媒体等科技,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崩溃。在我们身边不乏手机成瘾的例子,比起大人,儿童和青少年离不开手机的问题明显更为严重,我们需刻不容缓地正视这个课题并做出行动,包括政府、科技公司、学校及处于风暴中心的家长们。 阅读书单:《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过曝世代:青少年为什么更不快乐、更缺乏安全感、自我评价更低落?》 结语 不管什么课题或什么问题,我们总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或发现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件事。在资讯越来越庞大但视角越来越狭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此一馈赠。2025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好书可以打开我们视野,在芜杂混乱的资讯流中安定我们的身心。 这份阅读不完全盘点仅代表一介小小书店从业员一方的所见所闻。这份清单不是“畅销榜”,也不是“话题榜”,仅供读者参考。 更多书讯及有意购书,请浏览:www.cite.com.my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2023阅读不完全盘点:阅读无界限 【读家说书】回首2022,拥抱2023:我们读书掌握世界! 【读家说书】2021世界天翻地覆,我们为解惑也为安身而读 【读家说书】2020阅读不完全盘点
2月前
读家
即时财经
马股半天微跌1.90点 科技与数据中心股遭套利
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宣布对所有钢、铝进口加征25%,引发市场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持续担忧,马股周一遭遇获利回吐压力,富时综指一度下挫6.71点,终结此前连续四个交易日的上涨态势。
2月前
即时财经
北马新闻
创客妙想 | 育才小学4学生编写“我的人工智能耳” 用科技与失聪者沟通
用科技建立与失聪者沟通的桥梁,用人工智能走入无声世界,浮罗双溪槟榔育才小学的4名学生编写出“我的人工智能耳”(My AI Ear)网页,让不懂得手语的人士使用此网页与失聪者即时沟通
2月前
北马新闻
更多科技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