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煽动法令

如果带领诋毁仇视其他宗教的人士可以无需面对后果,那么对付掌掴大叔、玉米小贩、辱骂收银员的顾客这类小人物,意义就不大,因为产生仇恨的根源不除,仇恨之火将源源不绝,难以扑灭。 斋戒月后期,不知为何种族宗教纷扰不断。前有马来大叔掌掴进食华青,后有东马土著被误认为华人而面临种族主义辱骂。 当然,人们最关注的拆迁兴都庙风波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拆迁兴都庙被视为“圆满落幕”,首相亲临昌明清真寺动土仪式,也发表了坚持协调讨论,而非强硬对抗,才能解决问题的说法。 兴都庙管理层、信徒以及之前为他们发声的非政府组织与个人,基本上没有再对课题持续跟进。其他非穆斯林,即使对解决方案心存不满,也愿意放下争议,迈步向前。 然而,此课题在马来社会似乎没有平息的迹象。有马来网民始终咬定,非法建立兴都庙乃罔顾马来商家产权。 马来网民对团结政府的方案不满。理由是“违法”的一方,竟然还获得政府颁发价值不菲的临近土地,传言政府亦会拨出巨款,资助兴都庙拆迁。在他们眼中,政府对非穆斯林宗教场所过于宽待,对伊斯兰极不公平。 极端右派消费炒作议题,当然不令人稀奇。然而,在议题尚未冷却时,尽然爆发隆市政局执法人员,暴打无牌售卖气球的马来小贩。 在人人皆能摄像的时代,“气球哥”被暴力执法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迅速成为人们焦点。 暴力执法,不管是个案,还是执法团队的一贯作风,都应面临谴责。有关当局也应该严肃看待课题,详细调查,这应该是超越党派、族群的共识。 然而,马来右派尽然将此炒作成种族性议题。土著团结党巴德鲁希山发言,“担心”气球哥事件是否曝露隆市政局目前的“政策”:对马来小贩粗暴执法,程度到了要导致商贩骨折;对非马来人或外籍人士,则轻轻放下。 “气球哥” 是马来人,这点当然没错,他被暴力对待,也大体是事实。但,因此断定,非马来人面临执法就是温柔对待,简直是无耻的把课题种族化。破坏族群团结的意图,昭然若揭。 然而,这类言论没有马上被当局援引煽动法令调查,才令人疑惑。巴德鲁自己是否才是选择性执法的受益者?恐怕不是没有依据。 巴德鲁在谈话当中特意提出,隆市政局是在“房地部辖下”,并特别强调房地部部长来自行动党。 这说法意图也很明显,就是散播行动党“控制”的房地部,“导致”隆市政局在执法上粗暴对付马来人。 行动党或是华人,暴力对待其他种族,从意图到行动,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文章前段列举的斋戒月暴力事件,有哪个案例的肇事者是华人?这种污蔑,令人愤怒。 更何况,真正直接掌握隆市政局的乃联邦直辖区部,公正党籍的扎丽哈医生。公正党虽是多元政党,但也由马来人主导,扎丽哈本身也是马来人。 除了联邦直辖区部,更直接掌控市政局的是吉隆坡市长。目前市长是麦慕娜,也是妥妥的马来人。 在马来右派的谎言当中,即便市政局由马来人牢牢掌控,当然也可以忽视,因为他们可以说,这些人都被行动党主宰,是华人利益的傀儡。 谈到全国范围,各执法部门是否区别对待种族,华人社会多年来的体验不会少。巴德鲁认为目前执法是选择性对待马来人的说法是否反映事实,抑或恰好相反,人们自有经验可循,不是政客说了算。 马来右派咬紧“气球哥”议题不放,也是因为看到被指责的单位——隆市政局,正好就是在兴都庙拆迁课题上“偏帮”非穆斯林的同一单位。 马来右派正好借此“佐证”,认为隆市政局针对马来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有预谋、有策划的行动,背后或有特定势力操控。若不加以反抗,这种做法可能逐渐固化,成为针对马来人的执政惯例。 在这种故事下,即使政府最终对涉及暴打“气球哥”的官员采取行动,马来右派依然会指责,真正的主谋是房地部,涉案的马来官员不过是“无奈配合”,同样也是受害者。 拆迁百年兴都庙事件,一方面往“气球哥”事件延烧,另一方面也演变成针对全国兴都庙的行动。 有马来网民开始标记全国各地的兴都庙,质疑这些庙宇的法律地位。这动作恐怕是要 [vip_content_start] 施压各政府单位,“取缔”这类“非法”庙宇。 倘若各政府单位顺应这些马来网民的压力而采取行动,这显然会燃起全国范围的印裔社群,甚至整个非穆斯林社群的不满。 这时,马来右派又会出来,指责政府没有妥善处理族群关系,导致关系紧张。 倘若政府单位漠视这些马来网民的施压,他们就可以以此“证明”,当前政府“偏帮”非穆斯林,然后危言耸听,恐吓马来选民必须在来届大选确保真正捍卫马来人与穆斯林的国盟上台执政。 百年兴都庙议题过后,网上挑衅印裔社群的言论,令人咋舌。有著名宗教师直接提出,“盗用”他人土地建庙,根本不配称为一个良好的宗教。 虽然宗教师强调,未曾盗用他人土地的信徒无需对号入座,但在这样的语境下,宗教师指摘的对象,难道还不明显? 与巴德鲁希山的发言一样,宗教师此言是否面临当局调查,更别说对付?若没有,这是否正好印证了一些人所批评的“选择性执法”? 挑衅印裔社群言论不受监管的狂烧,最后演变成鼓吹暴力,当然是预料之中。有网民直接号召马来人对印度人(还用贬低性字眼“吉灵”称呼)开战,甚至提出513会重演于印度人身上。 团结部长艾伦达干针对此过分言论向多媒体委员会投报,但至今没有下文。 艾伦本身倒是受到前哥打巴鲁国会议员,再益伊布拉欣的调侃。再益“奉劝”艾伦,不要期望多媒体部执行“不可能的任务”。 再益提出多点质疑,其中就点到,宗教背景人物发言,不管多过分,似乎都可以逃脱“仇恨言论”的刑责。再益也具体质疑,传教士提出“伊斯兰以外的,都是虚假的宗教”,算不算是仇恨言论? 延伸再益的质疑:如果带领诋毁仇视其他宗教的人士可以无需面对后果,那么对付掌掴大叔、玉米小贩、辱骂收银员的顾客这类小人物,意义就不大,因为产生仇恨的根源不除,仇恨之火将源源不绝,难以扑灭。 理解到部分马来社会目前如此的态度,安华在处理拆迁百年兴都庙议题的言行,虽然极难令非穆斯林满意,但面对立场姿态更为极端百倍的马来右派,似乎也无可奈何。 非穆斯林似乎只能寄望于,那些相对中庸的穆斯林——他们或许仍是沉默的大多数。以更多的对话,交流,壮大这个群体。
11小时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就国旗问题大做文章,言论又充满种族主义意味,说明关注捍卫国家主权,不过是美丽的借口。 有人在安顺斜塔前挥舞五星红旗,就是威胁马来西亚主权?这要看脉络。如果在马来西亚国境之内,舞旗意在宣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威,可能不妥。 但舞旗时间延烧多日,多方多次澄清,事实已经明朗: 对此事件首先发难的,是伊党霹雳州主席拉兹曼。此人不明就里,就急于在网络出现挥舞红旗的画面,往行动党泼脏水,点名房地部长倪可敏,以及行政议员吴家良,为舞旗背后黑手。 这种言论,含沙射影,指行动党暗地里在效忠中国大陆,危及马来西亚主权或马来人。这是卑劣的政治污蔑,赤裸的种族性操作。 如果有一些廉耻,课题真相明朗后,如果不能鞠躬道歉,至少也要停止炒作。然而,有人竟然再次指责行动党甲州行政议员郭子毅,参与了新山站的国际关公文化节。 新山站也出现挥舞五星红旗的画面。但是舞旗的脉络与安顺基本一致。理解实情者,皆可能认为这与国家主权,有何相关。 但在多番澄清后,国盟还是执意炒作,显然明知故犯。其意图也不难揣测:如果安顺与新山站都有行动党领袖的踪迹,行动党“不尊重国家主权”,就不是单一案例,马来人就不应容忍。 伊党从种族主义立场炒作此事,也可以从另一事件佐证。拉兹曼参与(他拒绝承认主催)在安顺斜塔进行,挥舞马来西亚国旗的“反制游行”。 在游行当中,拉兹曼提出,目前只能靠“同样眼睛、肤色、血统”的人,团结捍卫国家。这言论意思如何?当然还有一丁点的模糊。公仔没有画出肠。 但是,难道长篇大论,那句话的意思,是要指马来西亚全民,都在捍卫国家?如果是要指马来西亚是要由全民不分种族、宗教、肤色、文化,共同捍卫,那“眼睛、肤色、血统”就变成多余的言论。 政治上说出的“多余”话语,当然不会是无意之间的失误。既然不是不分种族的捍卫国家主权,又特别提到种族的表面特征,极为合理的解读就是:拉兹曼提出只有单一种族在捍卫国家,其他种族,如果不是危害国家主权,也是无意诚心捍卫国家主权。 再放在此处争议是针对五星红旗,不是泰国、菲律宾或是越南旗,含沙射影没有捍卫国家主权的,就是与五星红旗,有那么些血脉文化关系的,马来西亚华人。 1948年煽动法令,第3(1)(e)列明:“促成各族人民之间的敌视与不和”的言论就符合法令当中“煽动倾向”(seditious tendency)之定义,可在法令第4条款面对惩罚。 拉兹曼的言论是否符合以上定义?人民可以自行判断。然而,煽动法令毕竟是钳制言论自由的法律。 政府如果动用此法取缔拉兹曼,当然大快人心,也实际上维护了多元社会的和谐。然而,在言论自由的大原则下,对言论加以激烈辩驳,而非动用 法律对付,应该还是比较合理。 只是,国内保守势力(包括在朝的巫青团长),屡次过界,煽动种族情绪,人们还是需要报案处理,凸显此事件毕竟还是属于违反现有法律的行为。 累积足够的报案与调查记录,也可以成为往后再犯,需要检控时,这些记录就能在法庭上证明这些政客冥顽不灵,屡错不改的证据。 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海课题上确实有所矛盾。但矛盾的程度,远不如菲律宾,或越南与中国的冲突来得尖锐。 这当然与马来西亚自身决定的外交政策有关。回避与中方冲突,对国家利益、损益比和衡量,也确实是深具意义的政策辩论。 倘若国盟更具体的在南海课题方面,提出有别于团结政府的替代选择,这就是履行反对党应尽之责,对国家更有裨益。 小国的外交选项,往往有限。与区域大国的关系,除非全面靠拢西方,仰赖其撑腰,否则很难采取过为强硬的姿态。 在国盟执政的年代,南海课题也早已出现。当时国盟也不见有更为强硬的姿态,与中国对抗。 目前,马中两国领袖,频频互访。马来西亚成为金砖之友,也在美中博弈当中,选择了靠拢中俄联盟。 这些政策,利弊参半,国盟以及保守势力,如果真的有任何真知灼见,大可以开启政策性的公共舆论与辩论。 然而,就国旗问题大做文章,言论又充满种族主义意味,说明关注捍卫国家主权,不过是美丽的借口。 保守势力舞剑,看来是意在污名化马来西亚华人,指他们不效忠国家。这种无根据的仇恨政治,当然令人反感。 团结政府的此次财案,对中产阶级,极可能造成经济冲击。反对党,以及一些执政党成员,对此没有履行监督职责,却荒腔走板,对不存在的问题无中生有,只能说是烂泥扶不上墙。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