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灵山寺

(巴罗27日讯)巴罗灵山寺披上新装喜迎春,通过新壁画及新春灯饰,展示出别具一格的佛学文化特色,欢迎民众到场打卡拍照。 巴罗灵山寺亮灯仪式及壁画完成仪式日前于该寺庙之天王殿羽球场圆满举行,由该寺庙法主和尚释恒男法师、住持释行浩法师,与巴罗区州议员李廷汉联合主持仪式。 该寺庙僧团及董事部联合颁发感谢状和感谢金,表扬为绘制壁画的彭氏姐妹——佳萱和宇萱。 彭氏姐妹在该围墙画上新的画作,以佛道宗教为主题,绘出菩提心的重要性,向民众介绍佛教修行生活。 该寺墙上主要有4张图,第一幅以寺庙门口为背景;第二幅是寺庙斋堂;第三幅寺庙大殿;第四幅为菩提树静坐图。 该庙宇壁画由绘画与书法构成,姐姐彭佳萱惟妙惟肖的绘画配合妹妹彭宇萱龙飞凤舞的书法相得益彰,完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壁画作品。 姐妹俩受访时皆认为,能为家乡的寺庙作画是一种缘分,也是荣幸。 彭佳萱说,她们共花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始完成壁画,选择工余时间到庙里进行壁画工作,偶尔工作至凌晨12时或凌晨1时,期间最伤脑筋的不是画画的辛苦,而是频频下雨的天气。 她说,曾有几次画好的部分因色迹未来得及干透,被大雨淋湿了,而需重新打底再上色。 “我们一直担心着赶不及在新年前完成,几乎每天都需观察时雨时晴的天气,很幸运的是就在我们完成画作的最后一天,天气变得晴朗,第二天后才下起大雨,” 姐妹俩笑着说“感觉到是天从人愿,连观音菩萨也似乎在护佑着,让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彭宇萱说,参与该壁画书写的工作,让她有机会发挥创意,无形中也提升了书法水平;壁画和书法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应该被珍惜和大力推扬。 姐妹俩也感谢在制作壁画期间,得到寺庙管理人员的关爱与照顾,包括提供饮料,夜晚更贴心地在旁协助驱蚊等,让她们深感窝心。 该寺董事部主席陈瑞源分别在致词中感谢民众出席参与,希望通过新壁画能带给民众美好的愿景。 李廷汉说,灵山寺张灯结彩的氛围让出席的民众感受到农历新年的欢欣,它也寓意着驱除黑暗,照亮未来的人生路,为大众祈福。 出席者尚有灵山寺释传成法师、居銮市议员欧先劼、灵山寺董事部成员许芳铨、杨元光、林国财、黄碧云、陈玉环、彭虓凯等。      
2月前
传统华人新村出身的孩子,一般家中都会有一口水井,但整个村子都使用的公共水井,且到21世纪仍曾救一个村予危难的,或许只有巴罗新村李奏路的2口水井了。 配合“柔佛王室亲善之旅”,壁画家蔡文涛受邀在巴罗新村制作一副壁画,壁画以真实的水井为主题,真实还原了村民们的集体记忆。 柔佛王储东姑依斯迈率领王室成员昨日莅临巴罗为壁画进行揭幕,成为“柔佛王室亲善之旅”巴罗站瞩目的焦点之一。 这口水井究竟为何会成为巴罗人的集体记忆,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一起来回到开埠之初,回顾当地村民跨越超过半世纪的水井情缘。 4公共水井供应村内水源 根据文献和村民的回忆,在自来水供应以前,巴罗都依靠位于阿布巴卡大街和火车站街交接处的2口水井,以及位于街尾灵山寺山脚的2口水井,一共4口主要的公共水井作为水源,肩负起整个村子的用水重任,目前挖掘年份已不可考。 但根据文献,火车站旁的2口水井是由英殖民政府挖掘,2水井相距50公尺且都水质清澈,但其中一口井的井水充满泥味,不适合饮用。 而后,先贤李奏在附近的灵山寺山脚挖掘2口水井,水井目前就位于凤山寺旁边,道路也被命名为李奏路。同样的,这里的一口井水带有泥味,而另一口则没有这个问题,2口水井同样相距50公尺。 自此4口水井就被成为巴罗的龙头和凤尾,每天都会挤满挑水的村民,在那个为净水而忙碌的年代成为民众生活的中心点,虽然上世纪60年代后有了自来水供应后,对水井的需求逐渐减少,但至今围绕水井的生活画面仍萦绕在该村长者的脑海中。 只剩李奏路凤山寺2水井 位于火车站的2口水井被称为“龙头”,但这两口井先后被填埋,巧合的是2口井被填埋后,街道的店屋都发生了大火灾。 如今公共水井只剩下位于李奏路凤山寺的2口水井,也是“凤尾”所在地。其中一口水井就位于大路旁,当年地方政府一度想要封闭水井,在遭遇村民强烈的反对后才作罢。 也因为这一个决定拯救了后来遭遇水荒的村民,半个世纪以后,让“凤尾”重新成为民众的重要水源,解救村民于水荒的挑战。 大年初一制水 村民争相打水 居住在凤山寺的颜金安(71岁)和林明源(67岁)接受访问时就说,当年在连续干旱下,当局无预警在大年初一突然停止水供,让全村人手足无措,而这时李奏路的公共水井就成为大家的“希望”。 不少村民挤在水井边打水,最高峰时期同时有50人在场,二三十人同时挤在井边争相打水。 颜金安:阻止用抽水机抽水 颜金安说,当时有人想要用抽水机来抽水,但他阻止了对方,要求大家公平的使用水桶打水,让大家都有水可用。 “如果一个人用机器将水抽完,别人用什么呢?” 当时的打水盛况至今仍让村民津津乐道,颜金安透露,到凌晨2时都有人在井边打水,而井水也是源源不断,就算抽干了井水也只需要2小时后就流出2呎深的水。 而后半年的干旱期带来的分区配水制,这两口位于凤山寺的水井,可说是真正的解救了巴罗村民。 村民凑钱维修水井 原本这口水井比较低,结构也出现问题,当时村民也展现了团结的力量,大家凑钱维修水井,也把井口加高方便打水和提高安全性。 颜金安透露,早年政府每年都会往水井中投药消毒,近年来虽然当局已取消这个做法,但井水至今清澈,偶尔停水一两天,一些家中没有水槽的居民还是会前往打水。 干旱半年 井旁住家成“澡堂” 凤山寺的另一口水井的水有泥味不适合饮用,但用来清洗、洗澡等都不是问题,在2010年干旱长达半年时,颜金安和林明源位于凤山寺旁的家俨然成为大家的“公共澡堂”。 林明源说,一些人打了水后不方便提回家,就向她要求借厕所洗澡,为了予人方便她也都会尽量应允。 她透露,当时一度讨论要在水井边盖公共厕所方便居民洗澡,但后来考虑到分区配水不是长期政策,而且加亨水坝落成后可解决水供问题,因此才没有建造公共厕所。 郑福山:见证英政府李奏挖水井 巴罗村民郑福山(78岁)至今仍记得围绕水井生活的那个年代。他透露,自己的公公南来到巴罗工作时,当时巴罗刚刚开埠缺少水源,也见证过英政府和李奏挖掘4口水井。 他说,大家都知道水井的水总是源源不绝,水无论如何都拿不完。 郑福山也透露,自己小时候就住在火车站对面,因此火车站前的2口水井就相等于自家水井一般。 他说,虽然后期许多村民都在家中挖掘水井,但随着卫生厕所的普及后,很多水井太靠近粪池,因为结构问题这些水井的水都不再能使用了。 岭南茶餐室以井水咖啡闻名 巴罗著名的岭南茶餐室东主黄家发以井水咖啡闻名,他的店铺内就有一口自家的水井,至今都能直接饮用。 他分享道,自己小时候经常协助母亲到火车站前的水井打水,年纪尚小时他负责打水,母亲把水挑回店里供父亲的煮炒店使用。 “到年纪大一些后,我就用脚踏车把水送回家,一直到有自来水供应后才停止这样的习惯。” 他对小时候在水井边的生活,至今历历在目,一张巴罗大街的老照片中央有一名挑水的妇女,就是黄家发的母亲,真实还原了当时民众的生活。 蔡文涛:将水井题材纳入壁画 壁画家蔡文涛则在受访时透露,他在多年前就听闻了巴罗水井的故事,一直想要将水井题材纳入壁画中。 “根据我向村民了解,巴罗是少数有公共水井的新村,当年水井边的房子是木屋,如今我也还原在壁画中。” 他表示,希望通过壁画将巴罗水井的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三大民族的元素,期待民众珍惜当下、记住历史,更也期盼还原种族和谐的马来西亚。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