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灯笼

5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怡保19日讯)虽然“灯笼伯伯”不在了,但他遗下的其中14个未完成手工灯笼模型,让人可在这个中秋节得以学习和完成其手作,从英国和吉隆坡而来的女儿和孙子仿佛看到父亲和外公的爱,升华了! 灯笼伯伯是灯笼匠工雷发鑫的称号,这是幼女为父亲在脸书开设账号的名字,因为爸爸一直坚守传统玻璃纸灯笼制作手艺。 去年8月11日,雷发鑫去世了,在今年8月31日这一天,全记灯笼和Gokaki彳亍在小小书店,特别举办了“灯下细语,心手相承”灯笼伯伯纪念展、分享会和玻璃纸灯笼半成品制作工作坊,当天吸引大人和小孩参加,以完成14个已扭好成型,但未贴上玻璃纸和进行彩绘的灯笼铁线架,而灯笼造型是4条鱼和10只大雁。 雷发鑫儿孙返乡参与 当天雷发鑫的大女儿雷珀莉和二女儿雷雯莉趁着英国暑假返家乡怡保,在吉隆坡的幼女雷燕媚也一起到来,出席者包括雷发鑫的孙子颜训峰和孙女颜海晴,以及来自布先的契儿子曾子强。 身为灯笼匠工的全文辉表示,参加者可体验手工制作灯笼的过程,框架有了,只需要将各颜色的玻璃纸给粘上即可。 雷燕媚:感恩记得父 雷燕媚在分享会中表示,父亲的名字是“鑫”,原本是希望有3个金,结果却获得3个千金(女儿),而“灯笼伯伯”这个名字是随口说的,就这样成了爸爸在脸书账号的名字。 她表示,父亲退休后,每年都会制作很多灯笼,甚至有一家来自槟城的酒店在脸书看到父亲的灯笼,向他订了100个灯笼以便送到孤儿院。 “爸爸跟我说要如何做100个灯笼?他最后完成了80个灯笼”。 她受访时表示,她很感恩,因为大家还记得父亲。 手作灯笼独一无二 她指出,全记灯笼负责人全文辉要为父亲举办灯笼展很久了,而父亲的灯笼确实与市场上的不同。由于每个灯笼都是一个一个扭出来的,所以每一个灯笼都是特别及独一无二的,例如虽然都是鱼灯笼,但弯曲弧度和大小都不一样。 她说,参与工作坊的人士若是来自外地,完成后可拿回去;若不是外地人可先放在小小书店,在中秋节之前才拿回去。 支持父制作灯笼 雷燕媚表示,虽然大姐和二姐去了英国,而她则在吉隆坡,在万里望老家的父亲如果需要什么,她会买给父亲,因为她希望父亲可以活动脑筋,所以他要做什么都会支持他。 她说,例如要买灯笼纸、铁线和鱼灯笼的玩具眼睛,她会去找给父亲。 她记得有一年是猴年,父亲要做猴子灯笼,她买了很多猴子图案的书给父亲,让父亲可以慢慢扭折。 她说,父亲的灯笼除了可插置蜡烛,也可置电子灯芯,每次完成灯笼,她都会在灯笼上记录年份。 “母亲是在2013年逝世,10年后父亲也逝世了。” 雷珀莉:父做过很多工作 大女儿雷珀莉表示,爸爸年轻时从事很多工作,包括《南洋商报》通讯员、养鸡、鱼、开书店和做灯笼,也曾卖沙爹、做鱼饺、做锁匙、印T恤。 “中秋节要到来时,爸爸就会问我要什么灯笼,我说,我要打架鱼,而爸爸制作的鱼灯笼与众不同,我可以拿来炫耀!” 她说,可能是时常看到打架鱼的游态,所以父亲制作的鱼灯笼特别美和生动。 冯溍敏:采访过程受感动 星洲日报霹雳州区经理冯溍敏表示,记得2016年她任记者时,在一个机缘情况下,在脸书发现灯笼伯伯制作的灯笼,觉得其灯笼的颜色特别鲜艳,逐联络上雷燕媚,当中了解到雷伯伯将其制作灯笼送到英国的事情,尽管面对时差问题,最终还是完成了采访。 该文章刊登在《大霹雳》社区报封面,在2017年,随着灯笼伯伯回国后,再进行多一次的实地采访,并且刊登在全国版《暖势力》。 她回忆说,老人家不善于言辞表达,记得他说年轻时做手艺为了找吃,因孩子还小。而太太在世时,每当他制作灯笼时,太太总是在旁协助,其中一个细节是太太烧一炉炭火,拿着刚糊上的灯笼在冒起的热气晃一晃,让玻璃纸有马上收紧的效果,听后让她深深感动。 李淑莹:常摆摊示范灯笼制作 GoKaki彳亍负责人李淑莹分享与灯笼伯伯的共处事迹,她是在8年前认识雷伯伯,当时他们常一起在怡保三奶巷摆摊示范灯笼制作,她也会载雷伯伯回家。 她表示,虽然雷伯伯的女儿都在外地生活,但在万里望老家安装闭路电视,看她有没有载爸爸回家。 她说,出门时雷伯伯会把头梳得油亮、衣裤烫得服贴“有角”,也因为她的英文名是“Yan”,所以送了“大雁”灯笼给她,雷伯伯去世后,她没有机会再与雷伯伯一起制作灯笼了。 “雷伯伯做的灯笼不用模板,而是一个一个扭折出来,扭折的方法和接驳位也和市场上的不同。” 李淑莹说,现在国内的灯笼图案也是用贴纸贴上去的,可是雷伯伯就连鱼的“鳍”,也扭出精致的形态。 盼支持手作灯笼 她表示,手作灯笼目前还有老人家在做,如果他们去世就没有了,希望大家去购买和支持,让手作灯笼行业可继续生存下去。 她说,雷伯伯去世后,家里只剩下19个灯笼,其中4个作收存用途,另1个已被完成,剩余的14个则用来作为上述工作坊的用途。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麻坡12日讯)一场中秋活动,让班卒新村再次焕发活力,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不分政治立场,共同为他们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换上中秋新装。 位于柔佛北部麻河之畔的班卒新村,自7月杪开始,村内就飘荡着活力与动力,数条街道挂上了七彩灯笼、画上色彩夺目的壁画,还有各类“潮语”及打卡点,让这个逾160年历史的新村再次朝气蓬勃。 当地村民都抱着共同目标,就是为9月15日至17日举办的“情絮麻坡班卒”中秋嘉年华贡献力量,好让新村能以新面貌迎接来自各方的访客。 这场中秋嘉年华是班卒新村开埠以来的首个大型节庆活动,由当地12个社团组织与神庙筹办,获得全体村民的参与及热心人士的支持。 除了街道的焕然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在这期间都团结一致及自发性地参与筹备工作,包括装饰新村、清理街道、绘制壁画、挂灯笼及收集资料设立文史馆等。 一些已迁往他处的村民也特意返回家乡,还有人专程从国外赶回,只为能够为新村贡献力量。尽管大家都是“新手”,却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决心。 筹委会主席兼班卒新村村长苏桂缅受访时坦言,国内政局的变更及人民对政党的敏感情绪,曾令她感到忧虑,然而,当看到村民一条心地为活动而努力,就让她开心及感动不已。 “为了班卒新村,大家放下政治立场,这里没有政党,只有‘班卒村民’。” 她指出,当地过去没有举办过如此大型的活动,不仅面对资金问题,也曾被质疑,但大家认为“冲就对了”,最终成功解决许多难题,也获得全体村民的认可及参与。 “年轻力壮的村民帮忙张挂灯笼及负责劳力工作,中老年村民负责后援及作为年轻人的后盾,有的也帮忙宣传及出谋划策,更有村民自备餐食饮料免费招待众人。” 她指出,这场中秋活动凝聚了全村人的力量,班卒新村展现的不只是外在的美,更有内在的团结精神,让新村又回到过往的热闹与和谐景象。 在班卒新村的河畔,迎着河风在榕树下乘凉与欣赏河景,是一种悠闲的享受。如今,访客们可以走进村里的街道,期待意外的惊喜。 班卒新村的主要街道,包括赛益路、阿都拉路、珍珠路及陈齐贤路,已配合中秋嘉年华挂上约2800个七彩灯笼,其中陈齐贤路的灯笼是居民自费挂上,以增添村内的佳节的氛围。 除了赛益路亮眼的壁画,通往阿都拉路的后巷也已重铺路面及画上壁画,访客可深入新村内部,欣赏壁画及感受老旧房子传来的生活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新村入口处的大树上高高挂起亮丽的灯笼,还有明月及可爱小兔作为装饰,而村内数个路口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潮语”,展现新村的活力;新村篮球场也挂着400个由12所小学学生绘制的彩绘灯笼设计作品。 各种装饰与打卡点,让班卒新村在白天与夜晚呈现不同的风貌,欢迎及期待着访客发掘其中的美,也等待着游子回乡看看。 一连3天的“情絮麻坡班卒”中秋嘉年华将在新村的麻河河畔与灵安殿举办,内容包括:提灯笼游行、文史馆展示班卒历史、班卒华小校友之夜、泡泡雪花、文娱表演、传灯、马来歌手演唱及水上烟花等。 班卒新村中秋嘉年华文艺组主任叶嘉俊(68岁)表示,他搬离班卒新村已有40多年,却一直关心新村发展,过去也常回到新村走走看看。 他在得知新村准备举办中秋嘉年华,就义不容辞地担任文艺组主任,利用他在华乐领域的人脉,为嘉年华会的“爱华校友之夜”贡献力量。 他坦言,过去回到新村时,即使在佳节期间,新村也因为村民外流显得寂静,自筹办中秋嘉年华,新村又恢复过往的热闹气氛。 他希望趁着中秋嘉年华,能号召班卒爱华小学的校友回乡,共同商讨成立校友会的事宜。 35岁的罗懿涵在国外工作多年,当得知嘉年华的文史馆没人负责后,特地从国外返回家乡挑起文史馆的担子,并与家人一起参与筹备工作。 她表示,虽然离开班卒新村多年,但仍对家乡仍保有浓厚的感情,希望借由此次机会回馈这片土地,协助带动新村的活力与经济活动,让新村重拾从前的朝气。 她希望通过收集文史资料,让更多人认识班卒新村及从中推广新村,她也呼吁游子多回到家乡看看,关心家乡的发展。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