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注意力

(新加坡8日讯)新加坡3名女艺人周智慧、黄思恬、郑六月如何追剧?周智慧会边健身边追剧,黄思恬会配上红酒,郑六月则调暗灯光。 周智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她一般是一边健身一边看戏,因为看戏能转移她的注意力,这样做有氧运动就不会感觉那么累了。 她也说,由于工作忙碌,没有很多时间可以完全放松地坐下来专注看一部剧,所以她也会用等车的时间看剧。 很少沉浸追剧状态的她,最近却因台剧《影后》而破防,变成一个会熬夜、会在片场放饭时看手机的人。 她说:“那时我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整部剧。平时我看剧的速度,一集可能要用3天才能看完。” 黄思恬:会被细节处理得好的剧吸引 黄思恬说,她挺注重剧集的细节,细节做得好的剧集会更吸引她。 她说:“让我特别喜欢的剧,我就会一直讨论它,会一直问朋友谁有看,希望可以找知音聊天,但不至于模仿剧中的生活。” 她表示,她忙的时候不太看剧,不忙的时候可以一整天都在看,什么类型的剧都看,唯独不喜欢看恐怖片。 对于看剧前会否表现任何“仪式感”,她说:“红酒一杯。” 郑六月:看剧前要把灯光调暗 郑六月说,除非很喜欢这部剧或里面的演员,那她就会极度沉迷地追剧,若某位演员在某场戏演得很好,她就会反复观看那一幕,看他们怎么走位、说台词等。 她说:“看剧时会把灯光调暗,不让任何光源反射在屏幕上,而且我更爱用大屏幕看剧。” 她把追剧当成是逃离现实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毕竟她是演员,可以看剧学习,但她承认看剧也是她的爱好。 “我觉得追剧也会让我看到其他人的生活形态。”
1天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难。就连要解释沟通是怎么一回事,都非常困难。 最基本的,双方都要明白沟通的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想法,再从分歧、相似中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折衷点,是吧?但只要有任何一方认为,沟通是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地说出来——非常合理,相当睿智,所以你要听我的,你听我说一遍就会信服——那就马上破局了。 那么,最低要求,双方共同抱持一种善意理解原则,可以吗?这又取决于你和对方是否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有时候,若你们的信任足够深厚,似乎也不太需要那么认真地沟通了,随便坦诚地说些什么大实话,就完事了。 作为有限的人类,我们时间有限、耐性有限、注意力有限、思考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讯息传达的过程里有理解偏误、认知偏误、定义偏误、逻辑偏误、推论偏误。 于是,当我说“这个做法不太妥当”的时候,这个妥当是什么意思?双方脑海里那一倏忽所想像的场景不同,设想的后果不同,那么对情景的解读与判断也各自不同——此刻,所谓妥当与否是依据谁的价值观来判定的呢? 就比如谎言,有些人的价值观让他们对说谎这个行为是零容忍的,但人类语言里有个词,白色谎言,这就意味着有许多人是以意图、结果作为判准,而不是过程如何。 在如此早期的沟通阶段,对一个情境的感受就可能有巨大的分歧,要找到一个可以继续聊下去的共识,就仰赖于双方都有强烈的沟通意愿——也就是,即使我知道那属于我不认同的部分,但我还是愿意听你继续说下去,花时间把你的思绪和理由给梳理清楚。 倘若每一个人类都有这样的修养与余裕,恐怕历史上也不会发生那么多战争了吧。 因为人类常有情绪,且情绪往往挡在理智前面。就算我内心隐约认同你所说的道理,可那么尖锐的事实伤害了我的感情,此时表示同意仿佛就像是低头认输——于是我轻慢下来,鸡蛋里挑骨头、人身攻击,可能还打算顺便激怒你一把,营造出你的态度有问题这个缝隙,让这个议题难以继续推进。 要看对方是否误解自己的讯息,只能从对方的回应来推敲?但那可能是烟雾弹,或是接下来另一个误解的起点。 又或者,双方的权力不对等,坐下来对话的根本目的不同。对方没打算改变看法,只是礼貌地和你周旋;你们看似正在对话,最终也只是鬼打墙了一遍又一遍。 真的要有效沟通,太需要双方的知识守备、思考范围、认知能力都恰好在差不多的层级。 如此,你无须费心多花500个字来解释何谓男性凝视,再用800个字来分析当代女性的审美是如何被男性凝视塑造并成为不言自明的文化,然后继续以1200个字来讨论服美役这个概念如何成为女性主义讨论自由的重要切入点。 沟通,重点在于判断和调整 私底下一对一的沟通,可能是最容易的;我们比较愿意放下心防,袒露脆弱,诚实以对。但若是社交媒体上的文字沟通,或是多人聚集的场合,在有人围观却无人主导话题的情况下,沟通往往会失去控制。 不是人类难以沟通,而是“有些什么东西”让我们不自觉地变得难以沟通,那些东西让我们失去弹性,无法调整到和对方相同的频率。 沟通,重点在于判断和调整,不是什么大师喜欢谈的“谈话技巧”,每一句将要被说出来的话,或是留在脑中没被说出来的话,都会一并把人带入多重宇宙;关键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当下的选择。如果刚好频率对上了,沟通就有了弹性。 你的选择是让自己舒服了?还是让对方舒服了?或是,让你和对方都舒服了?也可能是双方都不舒服呢?没有一定的答案,只是我们要和对方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当时我们和对方是什么样的关系。 你看,都说了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难。就连要解释沟通是怎么一回事,都非常困难。这篇都已经超出千字了,可我其实还没真正写完。
7月前
8月前
首相安华上任10个月,近来民众对他的表现贬多于赞。虽然安华被誉为大马“顶级推销员”,他在各种国际活动中极力地招商引资,但中小企业和人民却没有因此感到经济压力的缓解。国内新闻依然充斥着各样的民生课题如白米供应短缺和生活费高居不下。 笔者认为安华缺乏与利益相关者(包括各政府部门)沟通策略的能力,以致各部门专注于不同的方向,失去焦点,甚至是对国家发展策略有不同的解读。 我认为地方政府发展部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申请3亿令吉来建造BMW(干净、迷人及芳香)公厕是离地的政策,因为款项应该用于其他更迫切的需要。 基于安华的管理作风是自上而下,而不是横向协作,所以容易导致策略失焦。各部门在盛传内阁改组的压力下专注于部门事务,而忽略了集体关注的焦点,以及如何更好的适应当下快速改变的环境。 在面对有限资源和相互冲突的需求下,领导者必须做出选择,决定先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内阁改组不会改善现状,反之,安华和他的团队必须专注于共同的关注点,在方向、资源和时间层面都应该有更好的协调以克服快速改变的宏观挑战。毕竟高效的战略是集体关注和努力优先顺序的结果,不是随机或即兴的个人决定。 我认为大马很难再次实现经济起飞,因为国家政治总是被种族和宗教牵着鼻子走而失去焦点。根据注意力的观点理论(Attention-Based View Theory),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战略失败的主因。 在策略学上,注意力可被解释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一组特定的问题和环境上,并且集中关注和分析该问题如何影响企业。因此,注意力不仅是注意到有问题的存在,而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应该问题以排除危机和最大化效益。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曾发生一个有关注意力不集中和策略失败的例子。CIA在911空袭前就已经掌握一些有关基地组织(al-Qaeda)成员在亚利桑那州飞行训练的信息。但是,他们没有重视该信息,也没有采取行动,甚至没有限制这些人入境美国。 因为当时的CIA把注意力都放在冷战和伊拉克而忽略了基地组织的行动,最终因没有及时回应这些线索而导致发生911惨剧。 在今天资讯发达且快速改变的环境中,我们不缺乏资讯,但我们缺乏的是一贯性的专注力。安华政府在有限的资源与时间下面对各种挑战;试问,安华政府是否专注于对的事物? 再者,团结政府成员党各有不同的政治议程,所以也衍生不同的专注点。各政党的领袖都忙于维持政权而忽略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有鉴于此,安华必须解决团结政府内在的挑战以达成真正的团结,因为这是战略协调的核心基础。 政治领袖应该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教育改革和振兴经济,而不是政治清算,更不该是趋向保守主义。因为教育和经济的缺乏及不平等才是造成宗教与种族问题的根本,所以安华政府不该为了短暂的胜利而忽略改革的焦点。 最后,笔者认为改组内阁只会是徒劳无功。与其改组内阁,不如协调战略以便可以专注地解决当下人民的问题。
1年前
我常跟学生说,天底下真正的秘密,就是从未说出口的话。只是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眼光,常常错付自己的信任,更常常渴望被认同而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于是许多学生拖着伤痕累累的自己来到我面前,诉说自己的秘密如何被当成“朋友”们的谈资,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如何对他投以异样的目光,如何对他品头论足,而好事者更是仿佛抓到鸡毛当令箭,不仅用粗言秽语极尽嘲讽,还想办法加油添醋,无限上岗,欲置人于死地。 但更令我难过的是,当学生在我面前骂骂咧咧控诉完这些“朋友”们的所作所为后,都无一例外地开始语无伦次,直到我说:“其实你心底在骂着自己,怎么当初那么傻,对吗?”他们的眼泪便仿佛开了闸的洪水倾泻而出,那不仅是对这个残酷世界的控诉,也是在发泄自己的满腹委屈。明明自己真心与朋友来往,为何却换来今天的局面,还要自己吞下苦果,骂自己是傻瓜? 原来比真心换绝情更伤人的,是教科书都在教你要真心,却又在现实中用背叛和嘲笑无情地赏你一个耳光。比别人的嘲笑更令人难过的,是连你自己都咒骂自己。无奈的是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到处都在发生这样的事,到处都是伤痕累累的人。 但究竟是为什么,这群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会长出嗜血的獠牙呢?直到不久前学生们拼命在说“红色Axia”“sakit”,然后在那边肆意地笑,但当我问他们有什么好笑的时候,他们却只能给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时我才明白这群人早已遭到社会舆论的浸染,变成一群只懂得消费别人的隐私、剥削别人的苦难的人。 在如今的大千世界,我们看似在举目的瞬间便能获得大量的资讯,于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简化、娱乐化的包装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这样的注意并不会带来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盲目跟风而已。当社会大众不断被鼓励去消费他人的痛苦,无视背后的血泪的时候,我们便已经被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同化为对他人冷漠,只求自己快乐的人。 而更令人遗憾的是网络的出现并没有拓宽舆论的上限,反而是在不断试探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学生们不仅会在学校要面对同学们的异样眼光和品头论足,回家后在网上要面对的是更严重的嘲讽和羞辱。网络的出现并没有帮助这群孩子交到更多朋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遭到舆论攻击,而这些攻击也会让他们在现实中失去许多朋友。 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哭 想到这里,我突然也有了满满的无力感,就如同我面对这群来到我面前哭得梨花带雨的孩子们一样无助。这群孩子当然希望身为老师的我可以站出来为他们主持公道,捍卫他们心中的是非对错,但我也只能静静看着他们哭,同时恨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如果说现实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见我们的美丽和丑陋,那现在这面镜子是不是太脏了?谁又能擦亮它呢? 又是为什么,没有做错事的人,反而要不断检讨自己呢?
2年前
在这网络时代,为什么我们的眼球这么不争气,轻易被“抢走”呢? 2023年才过了3个月,马来西亚中文网络世界就经历了两件热议事件——婆媳内裤风波和槟城咖啡店风波。(当文章刊登时,可能又有“新剧”上档了,希望你还没忘记前面这两出。) 所谓“风波”,象形一点理解,狂风掀起的波浪足以让人举步颠簸。就算离事发中心遥远,也会被层层叠来的浪波及。只是这些在网络上发酵传播的事件,根本没有实体地在你我周遭上演,却也让人有非常深刻的参与感。 是吧?你我根本不认识事件主角那对婆媳,或者根本不身在槟城更不曾去过那家咖啡店。但这两起事件却滚得比雪球还要大,只要打开任何社交媒体、资讯网站,甚至茶余饭后都有人提起。当然,共情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许多人对婆媳关系,以及饮料基本消费心有戚戚,因此一下子就融入到情境当中。 问题是,这些过往不如政治、社会新闻具有公共议题性质的资讯,轻易地占据所有本应聚焦公共议题的媒体。这又回到了老问题:网络时代,不管任何内容主导的媒体都在抢眼球、点击和流量。 ◢问题在所有题材都娱乐化 网络打破原有资讯生态已是老生常谈,当年电视的出现也曾造成纸本媒体很大的冲击。已故传播学者波兹曼早在1985年电视时代就写下《娱乐至死》,批判了新兴媒体因媒介本身的性质,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最终将影响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模式。 《娱乐至死》副题为“追求表象、欢笑和激情的媒体时代”,书中波兹曼举出最有趣却也最无奈的例子便是美国的第一场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美国前总统尼克森有一次检讨竞选失利的原因时,宣称那该归罪于化妆师暗中搞破坏……化妆术或许已经取代了意识型态,成为政治家必须充分掌控的专门技术。”言下之意,进入电视时代,以视觉为主的资讯接收方式取代了人们思考总统辩论的政纲内容。 写在电视时代的《娱乐至死》,波兹曼观察到的影响来到近40年后的网络时代依旧成立。例如,他认为受电视文化薰陶的民众只懂“朴实白话”,不论语言、影像都要浅显才行。 对应到现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倾向点击各种“懒人包”。不管是与公共议题无关的婆媳内裤风波,或者是国际大事俄乌战争,专业媒体或自发网民企图用最少的文字搭配图文来交代事情始末。然而扪心自问,俄乌战争的前因后果掺杂国族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局势角力,我们怎能期待自己透过几组图文就能掌握资讯? 波兹曼也写到,“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带来娱乐题材,而是在于它把所有题材全都当成娱乐来表现。” 不妨看看前阵子的香港名媛碎尸案,媒体将重大谋杀事件当成连续剧报导。为了吸睛,全然罔顾钜细靡遗的杀人过程将带给受害者家属多重伤害,也造成许多民众感到恶心与恐惧。然而,谴责媒体之余,身为阅听众的我们也该自问,有多少时刻是我们有意无意点击那些腥膻色的标题?若我们抗拒,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点开那些报导? ◢注意力是商人争抢的商品 这也连结到吴修铭(Tim Wu)《注意力商人》的论点,你我的注意力正是商人争相抢夺的商品。作者从传播史下手,让读者明白从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到街灯、德士车身等到现在网络世界,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更加分散到任何角落,成为他人获利的工具。 游梓翔在《注意力商人》导读中写到,不同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总会给商人提供新的机会和挑战。根据吴修铭的分析,新的媒体未必就代表更强的注意力抓取力。在各种商业模式背后,“注意力商人”运作的是同一原理——找方法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注意力转卖给别人获利。而这些别人为什么要买我们的注意力呢?因为他们想要卖东西给我们。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代一代‘注意力商人’各显神通下,我们被抓走的注意力似乎越来越多,在我们的清醒时间中,剩下的注意力越来越少。” 《注意力商人》英文版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印行。黄哲斌在推荐序中指出,作者的种种论点恰好在大选中得到验证。后来的许多报导也追踪了当时诈骗点击、资讯垄断、演算法歧视、俄罗斯文宣、回音室或同温层等社交媒体的混乱现象,如何左右总统选举结果。 作者也提到,我们不断地查看贴文、自拍、名人讯息和条列文章(listicles),或者想在网络上博出位出名。“注意力仆人”如果想要自救,不被“注意力商人”牵着鼻子走,吴修铭建议,不该总停留在“浅短被动”的注意上。“我们需要更多‘深长主动’的注意,或许包括看本书、陪伴亲爱的人,找回自己。”当然,知易行难呀…… ◢后真相在网络时代更是发酵 说回槟城咖啡店风波,社交媒体上当时流传“店主”开设结业与否的投票贴文。星洲日报记者后来联络上真正的店主澄清那是假账号,然而假冒“店主”的投票贴文已经到处转发。当时,我国的数位新闻记者郭史光庆也在脸书上分析,真假咖啡店的社交账号名称有细微不同,贴文定有猫腻。只是,不管是专业记者的怀疑,还是媒体找到当事人澄清,都不比假新闻传播得迅速。 这就是“后真相(Post-truth)时代”的常态。根据牛津字典,后真相指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客观事实的影响力低于诉诸情感和个人情感的内容。而后真相如今在网络时代得到更大的发酵,因为社交媒体使用演算法,让使用者陷入同温层,包围在自己的回音室,只相信自己或相近的看法。演算法造成使用者不易得到其他角度的资讯,即便接触到他们也不易接收、消化和接受。 麦金泰尔的《后真相》追溯后真相现象的发展过程,从否认科学的假新闻兴起,到我们退回资讯孤岛的心理盲点,全都逐一加以检视。他认为,后真相是一厢情愿的说法、政治语言的操弄、大规模的集体幻想。后真相的危险不仅在于放任我们以观点和感觉来塑造对事实和真相的认识,而且让我们陷入脱离现实的风险中。   延伸阅读:
2年前
2年前
小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不可马虎。老师的教诲我铭记于心,在往后的日子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于是做起什么事情来都像拼命三郞,这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了中学。 中学初期,学校周会唱国歌和州歌时,我抬头、挺胸,立正,姿势十足;当国歌与州歌响起时,和着音乐,我将国歌与州歌深情唱出。我想,这应该是国民的本能,更何况热血沸腾的中学生。为了表示我对国家与这片土地的尊敬与爱戴,我唱得更响亮、更发自内心。 唱完了国歌与州歌,正为自己履行了一位国民最基本的义务而骄傲时,站在我隔壁的女同学揶揄我,说:“为什么把国歌和州歌唱得那么大声?”语毕,几位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瞬间尴尬得用手指抠出三房一厅,脸红得像个桃子。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青春期成长的最初阶段,就是凡事不必那么认真,不然会被视为怪物。从此以后,我唱国歌州歌时,都只发出蚊子般的声音。虽然不唱国歌州歌让我对国家与这片土地感到愧疚,但是我更在乎同学对我的接纳。 上课的时候,有幸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朗读一直是我的强项,这是自己表现的最好机会。我声情并茂,代入角色,声音精准有力,投入感情,连老师都赞好。结果一下课,就被同学吐槽,他们说:“你是否要去参加播音员比赛?” 哦,我明白了,下次朗读课文时要无感情地念经,同学们就会觉得很舒服。相反地,精而不藏,自取灭亡,全班都会排挤你。 就连我在家里的饭厅温刁功课,被我朋友看到了,都会揶揄我说:“原来你读书是躲在饭厅读的,努力奋斗也静悄悄,安静的狗会咬死人哦!”她的一番话话中带刺,我不解,我只是在饭厅读书,因为我家没书房,我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剧,电视剧的对白让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到底哪里说不过去了?是谁规定不能在饭厅温习功课的? 后来,我终于知道青春期时在学业上的努力和做事的冲劲会让身边的朋友焦虑。他们会感觉脚生鸡眼臀生疮,他们深怕你的龙行龘龘会让他们显得不稂不莠。于是他们努力去踩你,让你缺失信心,让你觉得努力认真是罪恶,然后让你放弃努力,以提高他们的优越感。因为不努力,真的很舒服。 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人类的悲欢不一样,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渐渐地,我学会了不理会别人的揶揄。这是我的生活,和他们八竿子打不着。既然不能控制别人的嘴巴,那就好好控制自己的嘴巴。生活很重要,不必太认真。 不认真做事,对我来说还挺难的。因为就连谈恋爱,我也是下定决了全力以赴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是这一次,我却尝试到了有些事,不管你是否浑尽了浑身解数,结果还是由天注定。有一天,男生告诉我他要与我分手。 我说:“你真的要和我分手?” “是的。”他回答。 “那我们的风花雪月,海誓山盟算什么?”我说。 “算成语吧!”他回答。 好一句成语,就抹煞了我两年宝贵的青春。第一次感觉到认真所带来的撞击感,像卡车撞向驶尽力气奔驰的摩托车,最后摩托车被撞得粉身碎骨。原来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对于感情不必太认真,我却认真地感悟到那遍体鳞伤的疼痛。 喜乐取决于自己 结婚后生了小孩,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告诉我:“额娘近来面容憔悴,孩儿甚是担忧,不如移步至孩儿学堂观山水风景,倘若你还能与吾师喝茶论道,更是挺好的。” 我说:“你可以说人话吗?” 儿子低声说:“班主任请你去学校一趟。” 原来是话中有话,不仔细听倒也听不出端倪。但是,儿子年纪小小,在面对难以启齿的情况时,他也很认真地用古文来点缀言辞,这点我还蛮欣赏他的。生活中遇到难以开口的事时,不是去想该说些什么,而是该怎么说,这样以后才可以在颠簸的人生路上弯道超车啊! 生活不容易,喜乐还得取决于自己。是否需要认真?要靠我们去仔细权衡,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繁琐事,太过认真,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在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所以,又何必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别人的话,否则,我们的日子必是一场灾难。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反而放开情怀,不为别人一句话而跳,仰天大笑,做好自己最美妙。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