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校园性别暴力

2天前
  每次危机,就代表一次重新审视、学习和完善体制的机会。再加上时代变化越来越快,世代之间对问题的看法,甚至微小至时间感,都有差异。陈如湘举例,同一个行为,有人立刻觉得被侵犯了权益,有人等到事件爆发才意识到那是不对的。她称之为“文化敏感差异”。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黄冰冰、陆家明 回到校园性别暴力事件的处理,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教育学院辅导与咨商系高级讲师陈如湘提醒,如果学生愿意向学校求助,就表示信任学校,否则可能立即发布到网上了。“这份信任需要被学校看到。”校方收到投报,一般会即刻处理,以免破坏信任。 信任需要维持。陈如湘点出,有可能学生信任校方,只是学校申诉管道不够明确,只好转向其他管道。又或者,有求助管道却不够透明,不够及时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被重视。 她建议所有教育机构建立非常明确、透明的申诉管道,详细至负责老师和上报单位。“但这有可能回到人的问题。负责的人有没有足够的敏感度,能确认事情的紧急和重要程度。” 加上世代差异,网络世界里,即时通讯软体、社交平台的回复都是飞快的。学生投报后自然希望能获得立即回复。但是站在校方立场,为不错怪任何人,一定倾向谨慎处理,需要时间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时,校方可安排一位专责老师时时与投报学生保持联系,告知事件进展,才能确保有效的双向沟通。否则,学校常常接收学生投诉后就记录在案,学生只能干等校方处理,不知进度。 可协助加害学生 校园性别暴力事件的加害者,有可能是未成年。此次风波,有声音认为加害者只是未成年,还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这些话语则让同样是未成年的受害者备感心寒。 面对犯罪的学生,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副会长王妤娴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他与家长认知到,那是犯罪行为。而且,如果受害者要报警和进入司法程序的话,那是他们的权益,加害者无权阻止。他们必须面对且为自己的错误、罪行负责。 但是校园里的任何事务都不应乖离教育,立场应是陪伴和教育学生面对错误,从中学习,以后的学生也会比较安心认错。陈如湘举例,学生一旦怀孕就被开除,如果校方总是杀一儆百,那未来,犯错的人是不是越藏越深? 即便已经开除,她认为,老师仍然可以陪同犯错者去面对,或者提供父母相关资源或法律援助。不过王妤娴提醒,为避免冲突,校方协助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人选不应重叠。 教职员涉案第一时间须停职 如果加害者是教职员,王妤娴严正强调,只要曾经涉及性别暴力事件的人,都不应该有机会再从事任何能够接触到儿童或青少年的工作。 若教职员涉案,第一时间必须勒令停职。若此时涉案教职员提出辞呈,王妤娴建议,校方应该向对方说明,必须先完成内部调查。然而,校方无从拒绝辞呈,因此,可以发出“要求解释信”(show cause letter),要求对所指控的不当行为作出解释,并表明会进入内部调查程序,至少涉案老师和事件都会留下记录。 “我没有错”的受害者姿态 “如果没有美国开始的#MeToo运动,延伸到台湾;如果这些性暴力事件没有被揭发,媒体没有报道让大家更有意识的话,我觉得今天可能不会发生现在的#MeToo。”陈如湘说。虽然这次校园性别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公愤,但也让人看见受害者不再只有羞耻、柔弱、害怕的一面。 其实,性别暴力的范畴非常广阔,从言语性骚扰、肢体性骚扰,到此次深伪不雅照的数位/网络性骚扰,还有非礼、强暴性侵、性猥亵、性诱拐等等……王妤娴提醒,不同事件,幸存者受害当下会有不同情绪。 此次中学生深伪不雅照算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性别暴力手法,受害者的照片被偷取换脸,制作成深伪裸照。当中的羞耻(shame)和愧疚(guilt)比起性骚扰、性侵事件相对少。在社会仍然非常强调贞洁的氛围下,性骚扰、性侵事件更容易引发羞耻和愧疚。最常听到的就是,受害者被检讨穿着太过张扬或不检点。 不过,王妤娴提出另一案例作对比。一对情侣确实拍摄过亲密照片,但照片被伴侣上传时却被“换身”成裸体合照。这与照片被陌生人移花接木相比,两者伤害是不同的。 “什么时候我们真的可以,不管有没有做什么,都可以很坦荡荡地说‘我没有错’,我就觉得那是真的进步了。” 大人们请do something 此次风波还让人看见世代之间对网络性别暴力的认知,以及态度差异。网络性别暴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许多青少年早早就社交媒体上面对许多网络性骚扰。申诉师长,很多时候只换来一句“拉黑”,久而久之,青少年也懒得向“大人们”汇报。 王妤娴建议,师长可以更进一步向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投报,让政府机关有所纪录,有足够的数据让政府知道事态严重。 当然,投报不代表孩子不会继续受到网络骚扰,但是“do something”(做些什么),能带给孩子更多力量。否则,孩子可能一直觉得跟大人说也没用,“到时真的遇到更大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觉得‘讲了也没用’。” 王妤娴也提醒,所谓的“坏人”一定会在大家面前扮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唯有塑造一个天使般的形象,他才会很难被举报。” “可是,”王妤娴强调,“任何性别暴力事件,一定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大人们切记,很多时候受害者会有一些细微变化,只要问一句“我发现你最近好像不太一样了”“可以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吗?”他们可能就愿意倾诉遭遇了。 #MeToo风起,致每个遭遇性别暴力的你:这不是你的错。 相关稿件: 【校园性别事件簿/01】中学生深伪不雅照事件 进击的受害者掀校园#MeToo 【校园性别事件簿/02】进击的受害者:勇敢背后的心力交瘁 【校园性别事件簿/03】校园性别暴力处理指南:没人再因同一个加害者受伤
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