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无助

4月前
博爱主持人: 您好。 我中学已经毕业,但我对于要接触外面的世界觉得很担心、很害怕自己没有未来! 小时候妈妈不在身边,爸爸忙于工作无暇理会自己!对妈妈的印象原本都没有,爸爸的脾气也很暴躁,动不动就会对自己发脾气!所以我觉得自己无法从爸爸那里得到什么好的建议,因为如果问他,他绝对会说:“这么大了,自己不会去做吗?” 现阶段我在打工,我有想以后有机会想学习如何冲泡拉花的咖啡,但尝试一下又因为爸爸的责骂停止了。 他说,男孩子去学手艺赚钱!而不是用打工小部分的钱来玩这种没用的东西! 听了这句话后,我心都垮下来!我还是想要学习自己所喜欢的,但我不知应该怎样做?                                                                                无助的少年上 寻沟通桥梁 报读政府课程 体验生活 勇敢追梦 无助的少年: 谢谢你的来信。感觉你处在彷徨的阶段,渴望得到身边人的鼓励或是指引。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鼓励,从信里理解到你的成长背景,可以想像你的处境,但谢谢你愿意为了自己想要尝试的领域踏出小小的一步,即使过程中会被否定。 彷徨是很多青少年的心态,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生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常常会因为“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诸如此类的烦恼所影响,所以会对一切的未知感到担心与害怕,正如你现在所面对的情绪。 再者,感觉爸爸有自己的传统想法,即“男人就该吃苦、男人该赚钱养家、男人该撑起自己的责任”,这或许是爸爸在用自己的固有观念来解读你现在想要做的事。 是否有这个可能性找机会和爸爸聊?例如和他说为什么你对冲泡拉花咖啡有兴趣?什么原因促使你想尝试? 如果以上的方法让你感觉到困难,是否有大人可以从旁协,成为你和爸爸的沟通桥樑?从中理解爸爸对你学习冲泡咖啡的想法是什么?再者你有没有信任的老师,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听听?那如果暂时找不到,可以联系我们,让治疗师听听你的心声。 最近,新山有政府相关单位提供在职培训给有兴趣学习烘焙与冲泡咖啡,年龄介于18至35岁的青年们,详情可上网搜寻Kampus Bandar Raya Johor Bahru。从相关资讯来看,有学费的补助或许能帮助收入有限的青少年筑梦。 当我在辅导青少年时,我都会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想鼓励你既然你有了梦想,多一点的去发掘它,即使现在面对阻扰。记住“心再坚强也不要独自飞翔”,多点体验生活,多点结交朋友,期许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追梦方式。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些许的亮光,如有面对困难,请与我们联系。                                                                                            主持人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9月前
1年前
我发现我们其实都在铺满“悲智双修”的机会里跌撞成长。回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要治愈自己也要能同理自己的过去,慈悲自己的遭遇,认清楚因果和缘起缘灭,然后能放下过去回到当下才是最关键…… 我从中二开始持咒,学会了“光明真言”后只懂得背起来。直到17岁遇上亲人往生,才算真的好好用上。自此之后,遇到死亡疾病,心里感到无助、恐惧时,至少能靠念咒集中心念,将情绪转向善意祝福。把无能为力转为心有余力,兑换心安。慢慢的,咒语就变成了自己定心剂。你说是我注入了力量于它,还是它加持我?我想也许已经二合为一。连发恶梦也念“光明真言”,应该就是到达潜意识了。念咒也许就是除父母薰陶以外,在我成长历程中自己结下的佛缘。 听过了很多但一知半解,找师傅“讲经说法”的内容也要找到跟自己的吸收节奏、生活语言比较并行的才行。比较倾向佛言佛语的,缓慢说解的,听到好像不怎么过瘾,有些又很难点到、牵连到既有的活着观念。只能说我是顽强众生,难以调伏。直到遇到KK手传香港了一法师讲解地藏王本愿经的CD,我才发现原来“佛法”可以挺好听挺过瘾,像一个DJ在我耳边讲经说法。记得当时我跟Jack叶朝明还兴致勃勃一起助印“了一法师”的讲经CD,非常热切。只能说广东话总是比较传神和“盏鬼”。至今,听了一法师最让我觉得感恩的是她调教了我看待因果的方式,以及提供了我看佛经的基本逻辑、概念,给了我更多连结点。 [nonvip_content_start] 理解了一些有趣的,就当然跟“吹水梁”喝茶聊天了。这位长辈就会以他所知道的点出更多的脉络、概念补给我。近日我对于“悲智双修”很多疑惑。悲是慈悲,给予爱是慈,为人拔苦是悲,慈悲就是要同理并实践帮助。但“悲智双修”说智慧也要同时修,智慧是整个讲“抽离”、“断舍离”的部门。基本上要济世又要隔离。一个人去短期出家也就是修离世间,回到本位又不失入世间。各门各派佛教着重点不同,就看哪个配套比较吸引,比较能治愈、补充现代人的价值观。又是一个矛盾或相对,乍看下佛法总是提出很多相对点,例如色与空、大乘小乘、悲与智、吸与呼、因与果、真与幻、我执与本真。 回到“悲智双修”4个字,到底怎么同时做到同理和抽离?到底怎么又爱又不爱?那天早上醒来迷糊中,眼睛闭上竟然还在消化这个。其实我们一生中就是整个舞台,我们前后不断的修爱与不爱。快速回溯一下自己的过去至今,爱不得留不住很多,然后我们要走出来就是要修“智慧”要抽离。对一些人来说慈悲容易抽离难。即便被伤害过也不否定付出的价值,那就是慈悲。当遇到缘分不足的事就明白地离开那就是智慧。我发现我们其实都在铺满“悲智双修”的机会里跌撞成长。回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要治愈自己也要能同理自己的过去,慈悲自己的遭遇,认清楚因果和缘起缘灭,然后能放下过去回到当下才是最关键!把自己从过去抽离出来,就是智慧。不失去能通情达理的能力,能够把真相人性看进去并接受它的存在,同时又能简单地回到当下一呼一吸与心同在。“悲智双修”听起来很大离我们很远。但其实我们在人生路上都已经不断排练着……有了这个连结点,佛法其实不在忉利天也不在西方极乐,都在我们双脚实踏的人生平台上。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