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旅程

你真的走了!我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影,听不到你的声音。今天盛装(你喜欢我穿得漂亮)跟你做最后的告别。我告诉孩子我们不要哭,要欢喜跟爸爸道别,因为爸爸解脱了,去西方极乐一个没有病痛、烦恼的极乐世界。 回想过去种种,就如影片在播放,从20岁嫁给你,我们在磨合中成长,你努力打拼你的事业,把家完全放给我,孩子一个个出世,我曾经有过最孤独的日子,我们各自走在单行道,那段日子我没有了热情,没有欢笑,就是想着如何经营好一个家,如何照顾好你。感谢你磨练了我.让我变得独立强大。 最感谢你把我拉入了职场,我没有在公司发挥大本事,却在你的影响下,学会了一点小本事,其实年轻的你是一个很凶的老板,你威严的眼光就令人惧怕,进入你办公室就是压力,包括我,我相信你的员工也一定有同感,可是呀,你的严厉才让你一手创办的公司经营了50年,你的领导让我们都成长,你付出的心血远比我们多,因为你总在划谋,总在想如何把公司做得更好,让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都温饱,所以你的员工都跟随你经风雨见彩虹,相守不离弃,我代表大家跟你说“谢谢老板”。 在公司与你并肩作战的日子,我知道我还是有进步的,虽然我后来还是最会反驳你那个,其实我是在不知觉中变强大了,我们还是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但每次事后,你总会紧握我的手,你给我赞赏的眼光,我知道我们心是连在一起的,你要的妻子不是事事都强的老板娘,你要的是一个能独立,可以听你倾诉,给你意见,又让你自己做主的女人,是秘书,是情人,是妻子,老爷你说喜欢这样的我,我最骄傲我做到了。 你是我们大家的巨人 人生七十古来稀,步入慢活人生,你说就想过平安,健康自由自在的日子,想不到事不如愿,你却病了,在这个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让癌叮上了你,受尽了身心痛苦的煎熬,一直那么健康,那么好,那么善心的你忽然的病痛,是我们始料不及,我和孩子真无法接受,有着锥心的痛,所有的欢笑一下子停顿了,收拾起悲伤的眼泪,我告诉自己必须面对,必须接受不变的事实,我的巨人病了,我必须强大起来,我要做你的支柱,长大的孩子都成了我的后盾,我们要一起陪你一战,一起跨过这个坎! 台湾6个月的治疗,我和孩子陪伴你的欢乐时光,是美好的记忆,老爷你每次说我们辛苦了,可你的痛我们不能代替,我们还能有什么苦,我常祷告折我寿换你多几年的命,可是老天还是把你带走了。 老爷,你辛苦了,为我们的家付出了那么多,给了我和孩子最好的,你是严父也是慈父,这几年你要交棒给孩子变成了他们的导师朋友,5个儿子在你影响下都有良好的品行,都成家立业,你可以放心了。 今天选了富贵生命馆,一个华丽的大堂为你设灵堂,因为你的一生从朴实到繁华都保留了你做人的初衷善良热心,你的内心是繁花似锦,你用你的爱温暖了很多人,你是我们大家的巨人。 我想在你临别的舞台给你一个华丽的人生谢幕。让大家在这里跟你道别,希望大家都是开心欢送的,我们都是人生列车的乘客,到了自己的目的地都要下车,老爷你只是到了你的终点站,所以要下车,去开始你另一个旅程。我们祝福你无牵无挂,随着佛陀的光去吧。
7天前
(新加坡20日讯)狮城男子辞掉工作,开启一段刺激精彩、长达137天的骑车之旅,从新加坡一路骑脚踏车至中国昆明,创造毕生难忘的体验与回忆。 27岁的拉马丹拉贾布(Ramadhan Rajab)接受《8视界新闻网》访问时透露,他是在2月17日正式开启这段旅程,经过120多天的骑行,目前已经到了中国云南省石屏县。 他透露,当时会有这个“疯狂”的想法,是因为受到网上其他“脚踏车背包客”和“脚踏车旅客”的启发。 “我追踪的其中一人就带着他的脚踏车飞来新加坡,之后一路骑行到越南,再飞到其他大洲继续骑行。他上传的每日视频看起来很好玩、很自由,所以我一看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去体验一次。” 原本从事零售业的拉贾布就这样毅然决然辞掉了工作,开始为旅程做准备,一路从新加坡骑行至中国。 柬埔寨最令他印象深刻 拉贾布说,这段旅程途经的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虽然每一个国家都有特别之处,但柬埔寨之旅最令他印象深刻。 “这是我第一次到访柬埔寨,所以我不知道过程会怎么样,但当地的高棉人都很友善、很善良,每个人都很有笑容,食物也很好吃。我也在暹粒省参加了泼水节,与当地人一起度过的时光是很美好的。” 尽管如此,他坦言旅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两天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包括脚踏车爆胎、身体状况欠佳或天不作美等。 他忆述,他在柬埔寨的最后几天就发生食物中毒,感冒、发烧和腹泻等症状持续长达两个星期,但由于行程无法延后,他只好忍着病痛继续骑行。 “那时是我在柬埔寨的最后几天,因为签证即将到期,所以我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骑行70公里入境老挝,一整天都非常难受。” 社媒追踪人数3个月增4万 虽然旅途充满挑战,出发前周遭的人也多番提醒,但拉贾布并没有因此打消念头。对他而言,只要人生中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 “我认为,不好的事情,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情况,即便在多安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我的存款可能会因为这次旅程而减少,但我经历了人生中最棒的体验,我希望所有人也可以至少一次去体验这样的快乐。” 因为也想启发其他人,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向来喜欢摄影的拉贾布也拿起摄像机,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到网上。 他指出,刚开始发布旅程第一天的视频时,他的Instagram追踪人数才不到300人;3个多月过去后,追踪人数如今已经超过4万人。对此,拉贾布也感谢网民给予支持和鼓励。 “看到大家非常关注我的骑车之旅,反应也很正面,我感到很开心。我收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说看了我的视频后也受到启发,我很荣幸。” 已经开始为下一趟旅程做准备 然而,这段旅途很快就将迎来尾声。拉贾布说,他昨天(6月19日)已经买好回程机票,将在7月3日从昆明飞回新加坡,结束长达137天的旅行。 他坦言,如今的心情有点五味杂陈,无奈必须在7月中旬前回国待命,为动员演习做准备。 “能够在路上探索新的地点、美食和文化,我感到很幸福。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每一天都很刺激。不过,在路上骑行超过120天,我觉得我的身体真的吃不消,需要很好的休息,也开始想家,想念温暖的家常菜了。” 不过,拉贾布也说,他已经开始为下一趟旅程做准备。他计划在10月份开启骑车之旅的下一篇章,走访其他东南亚地区,如印尼、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岛。 他指出,他目前还在收集资料,看有没有办法通过乘船方式,走访印尼多个地区。 “我还没有去想要花多少时间完成,但想最大限度利用每个国家30天免签证的时间。”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Ram (@dhnrjb) 分享的帖子
1星期前
我有一份独特的地图,见证我曾经热爱收集明信片的时光。 高中时,我被好友推荐加入了一个脸书上的明信片交换社群,一个充满探索和惊喜的旅程就开始了。每当在邮箱发现一张新的明信片,心情都是难以言表的激动,我会仔细观察明信片上的细节,比如百慕达的海岸线、壮丽的冰山、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斐济的原住民肖像……上面的图画和邮票仿佛将我带到了远方的国度,明信片上可以满足我无法亲临其境旅游的念想。 我也会寄出自己的明信片,将它们送到不同城市的人手里,贴邮票时,总希望这张明信片能够顺利地送达,带着我的问候游向那些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城市。 感受世界的温暖 在明信片的文字背后,是来自各地朋友的真诚分享。每次收到写满文字的明信片,总是感到十分高兴,能想像到对面有一名从未见面的朋友,亲切地与你唠嗑他身边的故事,或是热情地介绍自己国家的美好。有次收到来自肯雅的明信片,片友热情地在背面介绍他的所在地“东非巴黎”,推荐我有机会一定要到卡片上的景区来看看,还说自己一边听着一首〈一个男人〉的歌曲,一边写下这些句子,并祝福我每天都要快快乐乐。 阅毕心里十分温暖,虽然彼此从未见过,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关心。还有一些片友会在明信片贴上一枚硬币或是一袋茶包,让我惊喜不已。 为了满足我的收集癖以及更有系统地记录我的战绩,我下载了一个叫“Been”的应用程式。每当得到一张新的明信片,我就会在程式上标记这个国家,地图上原本灰色的区块便会变成橙色,宣告我的收获。经过3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地交换,我终于得到了世界上233个国家和地区中46%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记录着一份份来自远方的问候。它告诉我,即使身在小小的家,也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小美好。
1月前
1月前
几次受邀主讲线上骑游分享会。经过一个小时半的ZOOM照片投影及旅程分享,来到问答环节。人们问得最多的是“阿简老师你没有用导航不怕迷路吗”、“老师请问你怎样去到你的目的地”。我展示几张不同地区的手绘补全地图。“太强大了”、“老师你的地图很有意思很有纪念价值啊”。 每一回展开新旅程,出门前在家用电脑谷歌地图稍做功课,设定了大方向比如每天大概骑行的距离及下一个据点,便将简单的骑行路线记录在小册子,打包单车和行李后就出门去。骑行10年,国外路线骑了二十多次,本地路线无数次,没有边骑车边看谷歌导航的习惯,没有用当地的电话卡。最大因素是自己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加之骑行的路线多属荒野郊外网络未必给力,故已习惯待晚间住宿有网络热点才与老姐们报平安和浏览网络。 除了必带的伴骑小书,还带上一本骑行日记。习惯轻简,我喜欢用学生丢弃的练习簿,薄薄不会重不会增加行李负担。我撕掉前面已用的页面,然后在第一面画个空白地图。日记里也会写上和小册子一样的骑行路线。 人生不可能处处遂意 素来皆是独骑,晚间停下踏板,我习惯书写。写日间碰到的人看到的风景写遇到的事,写骑行的感悟。每晚必定对照码表记录当天的骑行哩数、几点出发几点结束,共花多少时间在车包上以及平均速度和最高速度,还有最重要的,顺利抵达后我就将日记本上骑过的路线打个勾,然后在空白地图上补全路线——画上落脚处,写下天数D1(DAY 1)。某回课堂上与少年人谈起,老师那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连点线成图的游戏啊。不一样的是你的是实境,好梦幻啊。 老师,万一没有完成呢?没能完成我就把地图留着,待隔年再去骑完。人生不可能处处遂我们的意,的确遇过这样的骑行。某年初夏北印度高原列城到玛娜里的世界最危险公路单骑,因积雪厚达数呎路面未开通,我毅然撤退,隔年再骑,将地图补全。老友说简你对单车骑行的执拗与热爱太疯狂啊。 每个旅程一本骑行日记。每次遇到骑友查询路线,我翻开日记看见地图,旅途每一幕蹦出来仿若昨日。补全地图,记载人生长河中的热血时刻,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2月前
2022年9月19日,我踏上了南半球的羊国——纽西兰。搭上人生第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飞机、离家8891公里,预备落地的刹那,飞机摇摇晃晃,我的心情忐忑又不失期待。看了看机窗外的陌生土地,我转头和旅伴说:“未来的一年请多多指教。” 出了机场大门,奥克兰用16度的春天来迎接我们。选择帆船之都——奥克兰成为纽西兰打工度假的首座城市,是因它乃纽西兰第一大城市,有较多的工作机会,以生活便利程度来说也位于榜首,对打工新包们相对友好。我花了几天来处理银行户头和税号等琐事,也依照老包攻略上的指示去熟悉纽西兰的各大超市,才知道原来牛油果可以比拳头大粒、大瓶可乐的价格可能比小瓶可乐便宜、芝士的种类可以有几十种、西瓜是奢侈品,还有购物要记得带上环保袋。 纽西兰的找工途径不外乎那几种,脸书社群、求职网站(backpacker board、seek、indeed)、中介、托人介绍或现场求职(walk-in)。幸运的我们在第二周就透过脸书社群联系到草莓园S的中介,大概确认了我们的个资后,就约好时间参加所谓的入职培训。一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少说十多个年龄相仿的背包客,让久未接触人群的我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甚至忘了维持脸部表情,以至于有同伴回忆起当天对我的初印象就是个脸黑的女生。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在心里默默地把大家的脸庞与各别的名字连在一起,也默默期许隔天开工有个好天气。 就这样,我展开了在纽西兰的第一份工作——草莓采摘员。这份工呢,说起来不算难可也不是件简单差事。难就难在它是份体力活,采摘员需要身兼选品和包装的职务,推着手推车依排来回采摘和包装草莓。草莓旺季时,个人最高纪录是顶着16公斤的货,还未加上手推车和其他工具的重量,在有坡度的园区连上了12个小时的班。因为需要腾出双手来采草莓,所以常常都是用腰来顶着推车。同事间常常开玩笑说已经练就了一身铁腰,淤青什么的都是小事了。 生活变得简单 另外,阴晴不定的天气让我们这群户外工作者常常不知道与外套应该保持着怎样的距离。纽西兰的春夏日间温差可以高达十多度,一下是狂风来袭,一下又闷热异常,让我认真思考到底《北风与太阳》的作者是不是纽西兰人。撇除一些外在因素带来的不便,用劳力换取金钱的好处是对于脑力近乎于零的消耗。自由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工作,想聊天就聊天,不想说话就戴上耳机听歌或者博客。虽然后期资本主义的彰显略略侵犯了我们的自由度,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这份工独有的工作福利就是可以天天吃到最优质的草莓。相信我,市面上的好草莓都是第一线采摘人员吃不下的。心中最佳的草莓有着独特的甜腻香味、外形鲜红饱满、表面光亮、口感微脆、草莓尖尖香甜而尾端才有些许酸,一看就让人喜欢。采摘草莓也需要一些小技巧,除了要用眼识别草莓的成熟度来决定它是否能被摘下,摘下后是送去隔壁的牧场做牛饲料,还是出口到外国变成送礼佳品,也要认准在草莓蒂头以上半厘米的茎部位置,用双指把它拧断,要不然就会影响草莓的存放寿命。若要摘得快,一名长居速度榜榜首的同伴给出的建议是要用双指抓住茎部,先往下一拧再往上一拉,就会较不费力地把它摘下。可是个人体验总结是,行行出状元,出色全凭天赋。 在这里,生活变得简单,几乎每天都是头一沾到枕头就秒到周公贵宾室、看到奇形怪状的草莓会呼朋唤友地来拍照留念、放工后大家会一起相约去看与人几乎无距离的牛和草泥马,又或者是到海边看夕阳和吃野生海带,而每天唯一的烦恼是隔天的便当菜要预备什么。在草莓园间训练着手眼协调的能力、不断挑战自己采摘的速度,看着一条条的隧道周而复始地由绿变红再转为绿,心也浅浅变得简单。我想这也不失为此段旅程的一大收获。
4月前
4月前
那天我乘车到机场,刚好碰上了上班的繁忙时间,车龙很长,两条大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车辆进进停停,如卡在喉咙里说不出口的话。司机是位裹着头巾戴着口罩的马来女士,她友善地告诉我这个时候塞车是平常事,不过车龙通常很快便会散去,让我不用太担心赶不上飞机。然后我们便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她先是问我来槟城多久了、去了什么地方,后来不知是否因为听到我说自己是个写作的人,她便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由年轻时的不羁轶事谈到她的人生和爱情观,还有如何走出一段失败的婚姻和独自抚养几个孩子的艰辛岁月。我也跟她分享了我成长的城市和为什么写作,我们就这样一来一回地愉快谈天,原本那些因塞车而停滞不前的时间便一溜烟地滑过了。下车前,她握了握我的手,眯起一双笑眼,祝愿我往后一切顺利,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我也祝福她的家庭生活快乐美满,并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车厢有某种独特魔法 与她分别好一阵子后,我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一是因为确实佩服她能够如此云淡风轻地谈及生活的艰难困苦,二是因为我很少能够与陌生人如此轻松地攀谈,像这种真诚又有趣的偶遇实在太稀少了,也不禁让我觉得车厢这个空间确实拥有某种独特魔法,能让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此毫无压力地坦诚沟通。对呢,司机与乘客,大抵一生只会相遇一次,既然萍水相逢,以后亦不复相见,倒也容易畅所欲言,即便是说出内心秘密,也没有泄漏的风险。而且在车厢里,座位一前一后,司机与乘客无法对望,我看着司机的背面,司机只能透过倒后镜看到部分的我;她专心看着前路,我欣赏窗外景色,如此便保持一种舒服沟通的物理距离。 车子的移动亦时刻提醒我们,到达目的地才是这趟旅程的意义,相逢与谈话不过是附带产生之物,缘分在打开车门那刻开始,也在关上车门那刻完结。 我想,相遇因偶然而深刻难忘,对话因终将结束而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时光短暂,这些一期一会的邂逅才足以在我心中留下长久的颤动。
6月前
盼望着、盼望着,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终于盼望到了这一天——毕业旅行的到来。 出发前,同学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即是:能不能带手机同行。这也成了校方与一些家长之间的课题。最终,在校方与家长互相沟通之后,一致同意给孩子们来一趟没有手机之旅。这一决定,难免让部分同学大失所望,却也只能无奈接受事实。 校方每年为毕业生举办毕业旅行,旨在让学生在结束小学生涯之前,一起前往参观不同的地方,开拓视野及增长见闻,同时让学生们共度美好时光,加强友谊,为他们留下美好以及难忘的回忆。 此番毕业之旅,校方决定了不让学生携带手机同行,事因当孩子们手中有手机时,难免影响旅程的素质。在这资讯科技超发达的年代,手机几乎成了许多小朋友和年轻人的生命,时时刻刻机不释手。出外游玩时,孩子们更似将手机当成贴身符!一路上,大家尽将专注力集中在手机,在巴士上按手机,下巴士三三两两走在一起按手机,在餐馆按手机,在旅舍也按手机。由于时时刻刻心系手机,孩子们在旅途中往往心不在焉,无法专注观察周遭的新事物及深入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 此外,旅程中也将衍生各种由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如:摔坏手机、将手机漏在景点、丢失手机,导致老师们甚至还得帮孩子们从马桶里打捞手机!类似问题,难免也为孩子们带来几许压力。 学生之间有更多互动 这一趟旅行,由于手中没有手机,旅途中,孩子们观赏到了车窗外的各种景物,与导游有了更多互动。大家自导游处理解到了各个地方、各个景物的常识与点滴,更重要的是不再一味低头按手机而对老师或导游的指示与叮咛充耳不闻,这不仅让行程更顺畅,更确保了学生们的安全。 没有手机之旅,学生们的饮食作息也更有纪律。大家累了倒头即睡,该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没人熬夜按手机,准时集合,准时用餐,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到了旅游景点,学生们也更能专注观察周遭的新鲜事物,更深入体会各种有趣的活动。此外,学生之间也有更多交流与互动,更放松地享受旅行! 手机,并非孩子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非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适时让孩子们搁下手机,专注、认真参与及体验生活,必将让他们的生活更添精彩与意义。此番没有手机之旅,并未为孩子们带来任何遗憾,更有些同学感觉没有手机之旅不亦乐乎!因此,校方深深感谢家长的谅解与配合,这一趟没有手机之旅,让孩子们拥有了一次美好及有意义的旅程,为童年篇章留下了美好的一页!
6月前
追寻哥哥的背影,是一道向南而行的旅程,打从我11岁开始,哥哥便摆渡于北方和南方之间,来来去去,归去来兮。 上个星期六与妈妈乘坐最早的航班从槟城飞往柔佛,我坐在候机厅,从落地窗看天色渐渐变亮。清晨,我拖着简便的行李与妈妈到指定行列排队,准备登机。柔佛与槟城的航线历时1小时15分钟,落地之后,我预订了电召车前往酒店与哥哥会合。 电召车司机收听的电台频道是Yes 933,即北马一带居民相对陌生的新加坡电台频道。近年从同学口中获知,原来柔佛居民开车时习惯收听新加坡电台,有者甚至观看新加坡电视频道。司机与我聊起家乡,他对养育自己的柔佛州侃侃而谈,上至旅游景点,下及饮食文化,使我倍感新奇又陌生。坦白而言,我对柔佛一无所知,除了哥哥,我与这片南方土地并没有任何连接。途经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司机向我介绍这是柔佛的高等学府。我知道这所大学,因为8年前哥哥毕业典礼那天,我曾随哥哥参观校园。正因哥哥,工大成为柔佛境内我唯一熟悉的地标。 哥哥毕业那年,我还是一名留着耳垂以下5公分短发的中三学生,我向学校请假与家人参与哥哥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哥哥穿着一袭深红色毕业袍从礼堂走出来。哥哥把毕业帽套在我的头上,我除了感受到哥哥额头的汗液,还感受到毕业帽象征的庄严意义。随行的家人与哥哥合影,不久后嫂嫂(当时还是女友)小跑朝我们奔来,腼腆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带哥哥到一旁与学弟学妹合影。初次与嫂嫂相会,我被她柔静的脸庞吸引,穿上毕业袍的她散发淡淡的书香气质,使我羡慕不已。青春偶像剧常言,学业、社团和爱情是大学必修3学分。对还是中学生的我而言,大学必修3学分带给我美好的幻想,足以让我对大学生涯充满了憧憬。我从远处瞄向哥哥嫂嫂与学弟妹合照的身影,他俩站在人群的中央,哥哥把手搭在嫂嫂的肩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灿烂笑容。我想,她应该是我哥大学4年遇见最美好的景物。 毕业之后,哥哥到吉隆坡工作,他与嫂嫂展开为期两年左右的异地恋。间中,哥哥获得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并获得永久居留证,嫂嫂随即面试了新加坡的工作,离开家乡,这段从南方到南方的恋情终于安定了下来。然而,哥哥到新加坡工作之后,妈妈经常用“回去”与“回来”询问哥哥何时回家、何时返回新加坡工作,甚至,何时陪嫂嫂回柔佛。对于哥哥回槟城这件事,妈妈固定使用“回来”一词;对于新加坡,妈妈则使用“回去”二字。每当哥哥预定机票,告知妈妈何时返乡,妈妈在电话另一头说:“回来槟城就好”;每当哥哥准备回返新加坡,妈妈则说:“那么快就要回去了?”妈妈所谓的“回来”与“回去”似乎存在特定指向,我尝试解读“来”字与“去”字,终于明白了妈妈“回来”与“回去”的区别。 哥哥重复了爷爷的命运 根据字典,“来”字表示“空间从别处移动到此处”;“去”字相对于“来”字,表示“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借用“拉”和“推”比喻“来”和“去”,“来”倾向于“拉”的力度;“去”与“推”的动作相仿。对妈妈而言,回家是孩子的本能,家的温度自然而然地把哥哥拉回家;而离乡到外地工作从妈妈眼里看来,也许是把孩子“送出家门”的举动。哥哥被迫到没有亲属的国度生活,那里没有血缘和根,在异地孑然一身地生活,不过如今已有嫂嫂相伴。 沿途,电召车司机与我畅聊新柔二地的生活趣事,我边听边揣测,他所描述的一切,是否与哥哥体验的相似?抵达目的地时,哥哥早已在酒店正门口等候。我们3人到酒店大堂置放行李,然后步行5分钟到餐馆预订6人席位的餐桌。中午时分,嫂嫂在父母的陪同下与我们相会,我、哥哥、妈妈与嫂嫂一家入席,两家人一起用完午餐,妈妈让我从背包里取出预先写好的新人生辰八字,与嫂嫂的父母议论婚事。 同样身为女儿,我非常好奇嫂嫂对提亲的感受,不禁暗中观察她的神态表情。只见嫂嫂全程不多话,偶尔附和点头,看来在父母与婚姻大事面前,她还是一名孩子。其实,哥哥与嫂嫂2023年2月已在新加坡福康宁公园婚姻注册处登记结婚,而婚礼充其量不过是遵从上一辈意愿,履行华人文化礼俗,确认嫂嫂正式冠以“金家媳妇”名堂的仪式。我一时无法分辨,这约定俗成老套的礼仪规矩,是新人满心期待的“婚礼进行曲”,抑或禀报历代祖先、亲朋戚友的传统礼俗? 约莫两小时后,哥哥带我和妈妈到柔佛古庙和陈旭年文化街溜达。回酒店休息的路程,电召车司机开往一道可以看见新加坡海峡的沿海高速公路。车窗外快速掠过沿海高速公路的风景,对岸的建筑物使我产生一种错觉——新加坡是一座移民用乐高积木堆积而成的南方城市。它承载了我哥一代的大马年轻移民的美好理想,汇率则成为青年移民的最大诱惑,促使他们离开原乡,到陌生的国度规划未来。 我们回到酒店已超出入住时间,前住户忘了关电视,哥哥置入房卡时,电视随即闪现画面,让我吃了一惊。酒店电视播放的画面及声音与本地电视台差异不大,用听的确实让人无法分辨这是新加坡的电视台,直到我抬头一看,发现右上角显示新加坡第8电视频道的台标,我才发现原来柔佛与新加坡的一水之隔,早已被电台与电视的传播模糊化了。 哥哥明天就要回去新加坡了,妈妈把哥哥朝思暮想的特产塞进他的行李,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槟城,他说估计明年农历新年才回来了,因为今年筹备婚事几乎用尽了年假。哥哥习惯以轻描淡写的语气带过回家的课题,妈妈沉默不语,心里明白不是儿子不愿回家,而是现实所迫,无法随心随意回家。去年哥哥申请的公民证获批了,他立刻替妈妈申请长期探访准证,待资料核准,妈妈便可以和哥哥一样,任意穿梭南方与北方之门了。 回想80年前,生于惠安的爷爷使用南方的海路到槟榔屿定居,这段记载于历史的移民潮被统称为“下南洋”。80年后,哥哥重复了爷爷的命运,从北马远赴南马求学,辗转定居新加坡,一路不外乎亦是“南下”的历程。其实,“南”字与“男”“难”“喃”谐音。或许对男性而言,一路往南的方向,南方土地是否寓意更美好的将来?是否有人慰问这群漂向南方的男性,跋山涉水的离乡历程,究竟难不难、累不累?我猜,他们偶尔也会想念,来自家乡的喃喃。
6月前
某年岁末长假,偏远的泰国缅甸边界山区。单车骑游的休整日,在住宿阿嫲的介绍下,我穿过住宿附近的一条黄泥路羊肠小径,经过灌木丛和大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迎来空地。一座木屋外头停满许多摩托及拖拉机。我将单车锁好拎上环保袋,走入木屋找个位置挤进人群里。 褐色粗麻绳拉成的圆圈中间土地平坦,两只公鸡对峙互瞪气氛紧张感觉一触即发。全黑那只头顶上的红色鸡冠异常鲜艳;另一只黑白混色,金黄色的喙特别抢眼。主持的中年男子口操泰语“来来来快买快买” 。看着雄赳赳的公鸡在土圈里头由双方各别人马抓着待发,我竟是心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鸡一去不复返”之感。 人们下注完毕斗鸡正式开始,只见双鸡飞快扇动双翅往场地中央去,两鸡纠缠在一块脱落的羽毛飘散空中。人群里叫喊声惊呼声此起彼落,我仔细观察对决的两鸡,不明白为何双脚爪子上一点的地方皆用黄色绷带绑着。黑白鸡被攻得连连后退跌出圈外,全黑鸡连胜三局,胜者为王,它主人笑得见牙不见眼。不多时人群散去,原来已过去两小时。晚间和阿嫲谈起,方得知那黄色绷带是为了不让鸡致伤对手。 印尼斗鸡场面更加惨烈 游走及单车独骑印尼多次,几次接触鸡。在峇厘岛的乡下骑行,路边民居常见半圆大竹笼,雄赳赳的公鸡在晒太阳。曾经在树下竹棚休息,看见bapa(印尼语,男性长者)随着阳光而更换竹笼位置。长者捧来炸香蕉请我吃。你吃多点才有力气骑。问及公鸡晒太阳一事,bapa扑哧一笑,就好像人啊,我们给鸡晒太阳因为需要增加它的钙质,打斗时候比较不容易受伤。放它在路边,不会被经过的车辆摩托吓到啊?不会,我们就是要给它适应人声吵闹等等,那样到决斗那天它才不会害怕。 旅途和人们谈天总能有很多收获。长者年轻时是专业的“斗鸡师”,比赛时候全程照顾雇用方公鸡的情况。“如果看到它节节败退,我们拿人钱财,要想办法让它重新站好战斗到最后一刻。”可以替它按摩或放药,如果都不能,只能出最后一招——拔掉它的毛让它重新燃起斗志。 听得我痴了。印尼斗鸡和泰国斗鸡最大的不同点是这儿的斗鸡场面更加惨烈,因斗鸡师会在鸡脚上绑一把约6公分且锋利无比的小刀,战败的公鸡很常是当场战死沙场。长者说因战败而死则没有遗憾。听罢竟是有些悲壮。读过报导,在峇厘岛,斗鸡不只是农耕之余的娱乐,更是荣誉和尊严的象征。2016年我在苏门答腊北部单车独骑,旅程最终点的亚齐市,我曾混在大操场围观的人群中观看当地伊斯兰刑法的公开鞭刑。一名穆斯林因为斗鸡赌博被鞭打7次。亚齐省是全印尼唯一实施伊斯兰刑法的行政特区。印尼地广岛屿多,各处法令与民情大不同。 周休往二姐家茶聚,隔几间新搬来的邻居在后巷放个铁笼子养只公鸡。鸡啼声传来,大伙听了倍感亲切话当年。柔北鳖镇有许多老姐们的成长岁月。二姐娓娓道来。那时我和三姐两人常带鸡去打针。妹妹你知道我们从巴刹街走去兽医局,其实不近。妈妈把鸡的双脚绑上红绳,我们就把鸡装在箱子里铺上报纸盖好出发。每次走到兽医局已经全身大汗,护士可能看到我们小,还会给我们糖果吃。护士很厉害,双手一抓紧,鸡的嘴巴(喙)就被打开了,接着喂它小小的白色药丸还灌水。打针则是打在鸡翅膀。 三姐补充一句——妈妈很厉害,记得有一次我们那条街好几家的鸡生病,我们家的鸡没有事。二姐初嫁到离鳖镇7英里的热水湖村,家婆是养鸡高手,屋子后面一间高脚木板鸡寮里头二十多只鸡。山野放养式,二姐清晨时分喂食鸡仔粉后,鸡儿外出到屋后林子里或周边溜达。傍晚时分二姐一声长啼模仿鸡叫“咯咯咯”,鸡儿纷纷自四面八方回家。每当家婆下令要宰鸡,二姐知道那必定是漫长的一天——要一次过宰杀很多只。传统老人家除了过年过节不轻易杀鸡,只有当鸡生病时候,趁鸡还没病发死去就先下手为强宰杀后收雪柜慢慢吃。 “大家知道怎样看得出一只鸡是否生病?”模仿力特强的二姐低下头,“你看它的鸡冠变黑然后整只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头低低,还有流眼泪和鼻水,肯定是生病了。记得有一次我们杀整10只。先拿刀片在鸡颈项快刀割一下,阔嘴鸡公碗里头一点清水和上盐巴,将鸡的血滴干后把鸡放一边,10只鸡的血有一大碗且很快凝固,家婆直接拿烧水烫熟后吃下去。过后才处理烧水拔毛那些在一旁的鸡。”听得大伙目瞪口呆。二姐表情十足,妹妹如今回想其实很危险啊,鸡生病会传染,那有点像鸡瘟,我们当时傻傻没有知识,那些鸡肉我们分多次煮吃了人也没事。换作现在恐怕已经归天了啊。 课堂上古文教学〈季姬击鸡记〉,大伙跟着投影念,差点嘴巴打结,全堂乐翻。“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告诉大伙古诗词里头鸡出现的次数不少,唯这样单个读音到底的唯独一首。 板书“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名句,让大伙尝试解释。老师这个名句指即使风雨交加不停鸡仍然在那儿啼叫对吗?少年人为解答的芬鼓掌。告诉大伙这名句实际上出自《诗经。郑风。风雨》篇,是一首爱情诗。“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歌主人翁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不已的时刻强烈思念丈夫而非常痛苦。丈夫突然回来让女子喜出望外。而今普遍上“风雨如晦”指艰难环境社会黑暗,“鸡鸣不已”则是指那些坚守自己节操立场的君子。 课堂结束,我提醒大伙以后步入社会,待人处事安身立命,当学那站在风雨中啼叫的鸡只。
6月前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撰写这篇文章的正好一个月前,我身处中国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陶醉于心驰神往的一场演唱会中。那是我的电吉他女神于文文巡演首站,我与友人不惜飞行千里,只为感受现场的艺术,亲睹这个创作才女弹指之间挥洒自如的飒爽英姿。 虽然一个月过去了,但那个梦幻之夜心海奔涌的愉悦之情,至今依然深刻而强烈,每当回想起那一天仍旧心花怒放,不禁暗自欣喜“啊!圆梦的感觉真好!”这并非有钱就能圆的梦,过程不易,然而我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终于成就难得的美梦。这场音乐视听盛宴带来的纯粹而美好的感动与喜悦,足以化作生活的能量,陪伴我很久很久。 为一场演唱会规划一趟旅程,为一个人奔赴一座城,我不否认这是几近疯狂的决定,但趁热爱时不全力以赴,更待何时呢? 你有没有试过,买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后并没有即时阅读,最后随着“喜欢”的感觉烟消云散,那本书就永无天日地躺在书架或某个角落里尘封。或者,你买了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但短期内没有合适的场合穿上,最后那件一度非买不可的衣服,就沦为衣柜里其中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罢了。 趁热爱时全力以赴吧!人类的情感很薄弱,也不一定可靠。那些喜欢的、热爱的,自以为能够紧抓不放的,不一定在你的掌控之中,也不一定如你所愿,或许很快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喜欢的,某个瞬间也会悄悄从指缝中溜走;热爱的,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无以为继;曾经深爱的人,突然就不爱了;自认坚不可摧的友谊小船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说翻就翻……这不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吗?谁能保证世间万物恒久不变,尤其虚无缥缈无法量化的感觉感受? 我也不是那么悲观的人,我也希望“我喜欢的”一直都会是我喜欢的,我也为自己有喜欢的人、有喜欢做的事并保持热爱感到无比幸福,所以更想把握当下,在情感最为浓烈时完成一件件想做的事,并在愿望清单上一一勾画出满足感与成就感。 年华似水,时光易逝,至少我不负韶华,曾在不计代价逐梦时,上过电视报过新闻;在我天不怕地不怕时,踏上好几趟一个人的旅程;在我向往自由时,背上单眼相机跟着感觉走;在我还有闲情待在路边等一个“对的瞬间”按下快门时,摄过一张张满意又有诗意的照片;在相信爱情的时候谈过几场恋爱;在相信人性本善时见过志同道合的网友;在身体状况允许时跑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在膝盖、脚踝、肌肉还未退化前,爬过东南亚海拔最高的神山京那巴鲁山;在骨骼还柔韧有弹性不怕跌倒受伤时,滑过雪也玩过儿时渴望学会的直排轮;在不怕失败时做过生意当过老板;在还有人想看的时候掏心掏肺多写一些文章。 我会疯狂到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热爱未必可抵岁月漫长,尤其人生无常,趁着早晨的阳光还明媚,怀揣梦想热情充实地度过每一天;趁着夜空的明月星辰还耀眼,别忘了暗处被遗忘的小心愿。趁还有牙齿的时候多笑;趁还没有老花时多看几本书;还未中年发福前多尝美食;还有精力体力时多走动;还有人陪你的时候尽情玩乐;还有梦的时候就奋力去追;还有想见的人时排除万难多见面! 世事难以预料,我当然也有“佛系”的时候,只是一般建立在全力以赴之上,如果努力过了事与愿违,则无需强求,如果真能如愿,即是锦上添花,过程再艰苦也甘之如饴。 很多人总在花落时,感慨来不及好好欣赏,在岁月逝去后,感慨离伤。人的一生不长,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辜负“那些没有在选项里”的日子。趁热爱时圆梦,享受酣畅淋漓的快乐吧!当有些梦圆得太迟,来得太晚,时过境迁之后快乐也不够痛快! 不是有一句话说“再不疯狂就老了吗?”不!我会疯狂到老,继续“痛快并乐着”地为热爱全力以赴!
9月前
1年前
出版社友人国忠给我送了一本他们的新书,本地插画家农夫的绘本《远方》。 这是农夫从瑞士旅行回来后的创作。50张美丽的插图,串成一则故事,记录了他沿途所见的绮丽风光。时而细腻,时而奔放的笔触律动,简约柔和的颜色,让我想起瑞士景色的自然纯粹。果然是身历其境才能捕捉到的感觉啊。 插画中出现的红色气球,漫天飞舞,飘散到远方的山峦叠嶂之间,飞越瑞士的城镇、高山和湖泊,最终轻盈降落在远方某人的手中。我猜,农夫笔下的红气球应该象征着思念吧。 对我这个读者来说,那红气球又代表什么?我最珍惜的人事物都在身旁,没有需要投递远方的眷念,那么我的红气球应该是一份好奇之心。自小对大自然,对历史,对人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神迷,于是我甘心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旅途。 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在其著作《旅行的艺术》中说到:“异国风情让我们着迷之处,或许就是我们在自己家乡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 曾到访瑞士的我,为之着迷的又是什么呢?是那巍峨雪山,清新空气,还是那纯净沁凉的泉水?这些都是感官的初体验,轻轻开拓我拙朴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可是,再往深一层思考,短暂的瑞士之旅中,更令我折服的是当地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有维护人民自主自由的体制。 虽是内陆高山国家,却能以铁路通行无阻,无论是高海拔雪山或平地湖泊,几乎都能乘搭公共交通抵达。瑞士尊重人权,保障弱势群体,虽然德语人口居多数,却未形成单一民族及语言,而是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曼语4种语言均列为官方语言。 这些才真的是我在自己家乡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吧。 此刻翻阅《远方》,多个情景似曾相识,比如牧伦(Mürren)雪朗峰山脚下的小山村,苏黎世(Zurich)的中世纪街景,或是卢加诺(Lugano)湖畔的市民公园。原来我们曾欣赏过同一片风景,感谢农夫的插画让我细细回味一段难忘的旅程。 忘了在哪听过的旅游宣传口号,号称瑞士是一辈子必去的地方。年纪稍长,才知道此话言重了。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非尝不可的食物。学会活在当下,才懂得每一刻都是一期一会。良辰美景如眼前人一样,稍纵即逝。 握紧手中的红气球吧,别让它飘走了。   更多文章: 彭健伟/如果有一种适合写作的氛围 彭健伟/桃花、樱花、梅花……傻傻分不清? 彭健伟/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 彭健伟/疫情下的爱情
1年前
Dear Muyan: 2005年,那是多久以前?2005年,你人在台湾,给在马来半岛南方的杨邦尼写信。那一年,你写了18封伊媒儿,18年后,18封信有了题目,叫“灵光之书”——那是一个令人想起卞雅民(Walter Benjamin)“灵光消逝的年代”的题目。那些电子信笺于是有了新的功能,作为你的《魍魉/灵光之书》“代序”。 隔年,2006年,杨牧诗集《介壳虫》出版的年份,你在给邦尼的信中哀文学之式微,说市场流于媚俗。你还在写诗读诗,还在寻找诗意,对某些诗人“读不到一种精神,没有美了”的作品颇有微词。当然,你指的不是杨牧,彼时你还没细读《介壳虫》。许多年后,2022年,你依然坚持“文学创作最大的驱动力是美”,并指责某些学者作家“离美太远了”。(杨牧诗集出版16年后,某个冬夜,我找出我的《介壳虫》,再一次,从〈后序〉读起,然后驻目诗集里头的那首〈介壳虫〉,眼光聚焦最后一行的“地上一只雌性苏铁白轮盾介壳虫”;就像我现在从你的〈代序〉读起,然后翻到书稿里头的〈魍魉之书〉,跳岛般跳过2006年以后那5年的〈由岛至岛/岛屿随笔〉,寻找消逝的灵光。) 那已是2010年了。可是〈魍魉之书〉不就是杨邦尼写给你的信吗?收在这里的11封“魍魉之书”是你写给邦尼的信,而邦尼回复的信简,并不在这里,这里不见(我们预设曾在、此不在的)邦尼覆函,因此,这些书信不是鱼雁往返的两地书,但也不是胡品清的“深山寄简”那样的抒情散文体式,而是一面面的单音墙,留下无尽的自由与想像空间,没有回响。 Dear Muyan,我要讲的,是我对书简体的话语、现象或空间,以及说话者与受话者身分的勘察。 〈魍魉之书/灵光之书〉的受话者/收信人在哪里?到了2017年初,人在中国某个城市或小镇,你写下本书最后一则书简,〈时光一粲,我们皆是尘埃〉,依然没有Dear Benny的回信。只有Dear Benny,没有Dear Muyan。然而彼时,是的,彼阵时,应当是有的,《魍魉/灵光之书》的〈后记〉说搁置这个出版计划的时间是2019年,所以我们假设那一年你回到台北,寄出最后一则信,邦尼也回了信。也许这束寄简当年在《南洋商报》的〈南洋文艺〉副刊发表时,受话者邦尼也以说话者的身分,送出他的话语,并且期待受话者/收信人的你收信、复信,因为这个书写计划也有个收信人“木焱”。读者会发现,I-You,我-你人称结构的主客体总已交互重叠如魍魉,在这里或那里易位共存。因此,《魍魉/灵光之书》其实不是一本“没有回信的书信集”。正如你在〈后记补遗〉写道:“正如邦尼在信中所言:我重读我们的书信……”,邦尼总已“在信中”,邦尼的信一直都在,这些信,总已是“我们的书信”。因此,这是一本没有回信但其实不是没有回信的书信集。 不过,如果我们再多想一点,就会发现,受话者邦尼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的同时,受话者“木焱”也“被”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了。这是你这本书的“书简体吊诡”——不在场者总已在场,在场者也是缺席者。你作为受话者的身分的缺席,一如作为说话者的邦尼的缺席,其实是“在场的缺席”。这许多声音的缺席,造就了你的“荒野地的呼唤”——Dear Benny, Dear Benny……,在山林之间的暗影处回响,它们就是暗影处的魍魉,是为“魍魉之书”。 另一方面,既然受话者/说话者邦尼或受话者的你都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书信集就不是往返书信集了,甚至也不是书信集。只有说话者“木焱”的声音——我们不是习惯用“说话者”来表示一首诗里头诗人的假面吗?你本质上是个诗人,从惨绿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以来,你即“将自我形塑作一名诗人”,书中文字其实多是你的诗路历程自述,故多谈文学,像一段“感伤的旅程”(sentimental journey)。少年时你抄写泰戈尔的《漂鸟集》、读巴金,在台湾或在马来西亚读西西《候鸟》、余光中《五陵少年》、白先勇《台北人》、里尔克《时间之书》、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米兰·昆德拉、辛波丝卡、周梦蝶、木心、苏绍连、保罗·策兰、韩波、狄伦·汤默斯,那几乎是一份诗人的书单,记述了一个诗人的自我养成的标记,以及诗的启蒙效用。书简,正是一种叙述与抒情之间的文类,颇适合“诗人木焱”的你用以自述的体式。 跳岛阅读的读者终究得回读先前(因对书简体的灵光的追寻)跳过的书稿文本。在你的《魍魉/灵光之书》里,书简的语境与回忆文本交错,文字生活与现实生活重叠。穿插在两辑书信集之间的是两辑回忆与乡愁(“由岛至岛/岛屿随笔”与“灵魂的居所”):你自身离散多乡的生命经验,父亲的病,以及伤太婆、外婆、父亲等亲人之逝。2017年,写信的人,你们一因丧母,一因“被生活琐事困住无法脱身”,魍魉遂不再随行,灵光消逝。表面上,这解释了上述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在场与不在场问题。不过这只是表象。The real当然不可道。到了写〈后记〉的2019岁末,魍魉已化而为疫鬼,作祟人间迄今3年,3年以来,时空场景早已面目全非,Dear Muyan,你移除了此曾在的给Dear Muyan的魍魉文字,一再补遗〈后记〉,而且誓言还要燃烧三把火,然后继续在荒野地呼唤——Dear Benny,以示一本书之终于完成。 14 Jan. 2023 写于高雄左营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