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学奖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我还是毛躁、轻狂兼多愁善感的中学生,课余除了在乡野晃悠取乐外,就是到镇上咖啡店阅读报章上连载的各类长篇小说,暂时把自己代入各种角色之中,乐此不疲。 有的周末,我会带了存积多时的零用钱,搭巴士到30公里外的香妃城去消遣。其实,每一趟城市之游,只需区区几块钱,还不够现代人吃一碗清汤面,并不是奢侈的享受,不过对我来说,却是心满意足的活动。 在香妃城,我除了吃一碗3角钱的云吞面和看一出4角钱入门票的电影外,其余的时间就是在书店流连,东翻翻、西看看,不亦乐乎。 当年,香妃城有4间书店,永美、文峰、庆文和维新,相距不远,可以轻易满足爱书人士的需求。当时,卖得最夯的书籍是琼瑶、俊人及依达的言情小说,我虽然还未情窦初开,不过特别喜欢阅读琼瑶的小说,因此,只要书店有她的新书,我一定买下先睹为快。 就在我沉迷于言情小说的那些日子,我意外买到了一本比较不同的短篇小说集,书名是《莎哟娜啦·再见》,冷藏了几天才翻开阅读,而越读越觉得有趣,读完后竟然感到震撼不已。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时而伤感时而欢欣,许多时候还热泪盈眶,心情与感受跟阅读言情小说完全不同。 我一颗年少而敏感的心被小说里的故事内容感动不已,方觉得简单而准确的文句也可以堆砌出一篇又一篇激动人心的故事。 黄春明实至名归 从此,我记得了“黄春明”这位台湾作家的名字。 后来,我又买了他的两本著作,就是《儿子的大玩偶》及《看海的日子》,读了一样让我感动不已。 黄春明的小说是写实的,他以精准的句子刻画了底层社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及甜酸苦辣,他对这些小人物充满了关怀、同情和体恤。黄春明的文笔明朗流畅,严肃的书写却不失诙谐,时而让读者如我会心一笑,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后来我写短篇小说,也以黄春明为师,不过眼高手低,并没有写出出色的作品来。 得知黄春明荣获星洲日报第12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我真的为他感到开心。 他的获奖,的确是实至名归。
1天前
无论身处什么行业领域,付出努力成本后得到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有持续性的反馈,要么金钱,要么名声,要么能被人看见的发表版位,才能在一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对于新人,我总劝勉说投稿要趁早,得奖要趁早,成名要趁早,出版要趁早,有些烂作品在年岁增长后就不会再有勇气去出版了。别管是报章副刊、文学杂志、校园刊物或文学奖,稿费奖金多寡都不必在意,只要能够刷存在感的地方都应该要去尝试,让更多的人认识你是谁,才能在其中不断获得反馈来为写作的热情续命。直到不再将写作视为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职业来对待为止。 出版作为写作多年的成果考核,能够仅靠投稿来达成这一步的人其实寥寥无几。近30年来,绝大部分的写作者都是从大专院校级别的文学奖起步,让读者和同辈写作者认识到自己的名字,已然成为一条从写作者到作家的捷径。作为一种加速推进的增长药剂,文学奖的药效是很明显的,尤其获得某些文学大奖,能够让人一跃漫长靠投稿来成名的过程,直接受到文坛和读者的瞩目。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得奖后就会成为作家,作品的质和量是同等的重要,如果没有后续的持续性投稿写作和计划出版,也会很快被人忘记。 让读者记得你是谁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无论是本名或另取笔名都好,都是一种自己名字的品牌塑造,决定了就不应该随意更换,名气关系到出版后的销量,以及是否会接到讲座和稿件邀约等事宜。要知道“作家已死”的观念仅存在于文学理论的理想假设当中,除却文学奖的匿名制度使得评审看不到作者的名字外,作家的名字和作品都是高度绑定的状态,笔下的每个文字和故事都会连结到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和过往的每部作品当中,形成可追溯过往参考的庞大网状脉络,最终让人记得你是谁,写过什么作品,过去和现在的文字又有多少的成长空间。 在享受过文学奖的快感后,学会戒断文学奖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就像靖芬在花踪文艺营对观众提问时的回复:“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不为”从来不是强制执行的明文规定,只是一种作家对自己的制约。对我而言,在出版第一本著作之前,年轻和乱投稿都是能被原谅的事情。但在出版第一本著作后,就需要学会爱惜羽毛,即便还符合年龄资格等要求,都不应该再参与校园、新秀、青年等较低层级的文学奖项,更不要去参加来路不明又奇奇怪怪的征文比赛。我想你也不会想要把得过什么作文比赛写进作者简介里,除了一些额外的零花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意义。 对已出版多本著作,在文学领域耕耘好几十年,获奖无数的作家而言,早已享有文学史上的声誉,能够仰赖出书,开课或接到讲座和评审等方式来获取额外的收入和名气,实在没必要再靠文学奖去扩充作者简介,一再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即便报名参赛也应该是以书本为单位去撰写,如若出版过好几本著作还不能让读者知晓你是谁,出过什么书,内容大概环绕什么去展开,最终只能透过不断狩猎文学奖去刷奖金和存在感,也是件挺可悲的事情。就像你不会看见出过好几张专辑的专业歌手,再跑去参加选秀一般的诡异场景。 资深作家与新人的区别并不会只是年龄的差距,因此国内外许多文学奖的参与资格都不会,也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即便30岁也能欣然成为文坛的新秀。毕竟文学写作有人起步得早,有人中年才开始参与这趟旅程。起步年龄从来不是判断一个写作者的关键准则,活得久和跑得远才会决定一个作者的文学影响和地位。 有时选择放弃,也是种美德。 相关文章: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读诗会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成舅感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虚化的写作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马华文学大奖|龚万辉《人工少女》(奖金2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人工少女〉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心目中好的小说,它必须和现实保持一个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小说可以接下你的慌张、不安、忧伤,和痛苦。而你又同时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正是这些被创造的文字,组合起来,变成了柔软的什么,让你可以安然落地。 我投注了太多时间和情感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人工少女〉里头有我自己人生的挫折,有我对未来的想像,对亲人和往日时光的怀念。如今它得奖了,我也希望这本小说,能为马华文学带来一些新鲜的题材,新的想法,和新的可能性。 因为这个奖,我有了信心再写下一本长篇小说。创作而有回报,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 |马华小说奖| ●首奖:颜家昇〈土〉(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拿到这个奖项是很意外,因为看到入围名单之后我已经绝望,觉得我没有机会了。这个作品对我很重要,因为它写了我的家乡、家人、父亲。我尽可能把他们那一辈的经历,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很复杂的感情都写在里面,同时也是我对父亲的一种照见。因为这个人物原型就是我的父亲。我看到了父亲那一辈,那么努力为了孩子却像徒劳,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就只有我们这群孩子而已。所以我想把这个奖送给父亲,还有我的家乡——彭亨明加叻,一个很小的城镇。 ●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第3次参加花踪文学奖,之前两次是参加新秀组,这一次是参加公开组。这次蛮开心,也蛮意外。因为我出国读书到现在已经3年,这些年都没什么接触华文书籍,更多时候是在阅读英文书籍和课业资料。蛮感谢花踪评审,包括之前几届的评审,因为让我得到鼓励,所以我才想继续写下去。小时候我有当作家的梦想,可是没有那个勇气。现在得奖了,感觉或许可以当作副业,总之还是会继续书写。 ●|马华新诗奖| ●首奖:丘亦斐〈阿尔茨海默的雾〉(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这首诗写给我两位弟弟和妈妈,感谢他们在父亲患病的最后一年,每天每时每分都以无比巨大的包容、耐心来照顾爸爸。感谢所有帮助、包容及栽培过我的老师。我还要感谢我太太,因为她一个人独自在美国照顾两个小孩,我才能圆梦——回来领奖。这应该是我离花踪最靠近的一次,我不晓得能否再入围,所以一定要回来出席颁奖礼。我从没想过会得奖,但入围就是肯定,所以也要和所有入围者一起分享奖项。写诗不为得奖,而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用可能隐晦或旁白的方式写出来。希望可以借着这首诗触动大家,发现生活中一些美丽或让自己感动,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 ●评审奖:辛吟松〈屎记〉(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获奖是个意外,毕竟〈屎记〉是四年多前的作品,写作时并不为文学奖而作,只是从法国早逝的天才精神分析学家多米尼克‧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1949-1984)一本博论《屎的历史》阅读后得到的启发。这本学术著作从宗教和精神分析学去探讨,我的诗则从社会现象去思考,从个人到社会,变异从众的粪化过程是必然的存在状态。如何维持独一的自我,不群不党,不组织化以营私,是我写这首诗用以警惕自己的意旨。因此参加花踪,旨在参与,并不觉得这首诗可以获奖(毕竟内涵有些隐晦),而今旧作能获奖,也只能算是意外。 |马华散文奖| ●首奖:林日锦〈换花〉(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感谢评审肯定。刚开始写作时被编辑退稿,提醒我写作还需要磨练。这篇作品故事跨越20年,是成长的故事,也提及和母亲的关系。所以写作时好像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完成后觉得非常完满。 花踪非常善待我,第一次入围是第15届的新秀奖,第16届就拿到了新秀散文奖。这次第一次投稿公开组就拿到首奖,所以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我要感谢家人,特别是母亲。没有她就没有这篇散文,她或许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但她生下了我,才产生了这篇作品。 ●评审奖:黄俊明〈归去来辞〉(平分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的第二座花踪奖座,第一座是新诗组首奖。我觉得这次我写的散文并不正规,能够得奖有些意外。对我来说,一部作品有了读者,那作品就活了过来。作品要是有读者回馈,或是评审老师指正,那对作者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让我可以继续写下去。 ●评审奖: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平分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没想过今天会拿奖,因为已经很多次没有入围,所以这次能够上台非常感动。以前觉得自己写散文,现在却觉得散文写我,越写越难。这篇文章写的是与家人(祖母)的关系,写完几个月后她就过世了,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能力重读这篇文章。无论如何,现在这篇文章还是被大家看见了,希望它发表后,大家能有所感动,也会喜欢。 |报告文学奖| ●首奖:黄子珊〈绝望的时候,我们演戏—— 流亡中的难民导演〉(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我是第一次参加花踪报告文学奖。那时刚好接触到这一群难民,也接触到难民剧场。我觉得他们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因为可以让大众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在马来西亚的难民。文章中的难民导演沙列(Saleh Sepas)如今已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收留,离开了马来西亚,但Parastoo剧团仍在运作,所以大家可以继续支持他们的剧团。 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一直遇到很信任我的受访者。他们愿意把生命中的苦难创伤都坦诚、无私地跟我分享。没有他们,我相信就不会有报告文学这样的作品出现。马来西亚有很多故事,可能我们还欠缺一些平台和资源。所以我真的非常珍惜花踪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的作品有机会让更多人看见。 ●评审奖:丘颖瀚〈木薯战争:马来亚“紧急状态”与霹雳州木薯业者〉(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感谢花踪评审给我这个机会,也让我得到了激励。最想感谢的是家人,尤其母亲黄瑞盈。我的母亲是在新村教课的老师,她也是我生活中的老师。她引领我走上写作的道路,由于在新村教学,使我开始关注乡土、社区和新村,这也是让我开始创作的奇迹。我也想感谢外婆张谷妹,还有毑婆太蔡增。我的外婆在一年前过世,所以有点遗憾,她没能看到我拿这个奖。毑婆太则是我报告文学中的主角,她和我外婆一样都是传统的新村女性,在那个时代展现出草根的坚强不屈。我也想把这个奖献给新村的女性。 【花踪新秀奖】 |新秀散文奖| ●首奖: 谭钧泽〈工〉(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我在高中时代就参加过花踪,但是一直没有入围,更别说要得奖了,所以这一次能够得奖,对我来说意义特别大。〈工〉说的是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由于全职在工地,和我以前的舒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所以想要记录下来。感谢评审老师,感谢花踪筹委会和星洲日报。我会继续努力。 ●评审奖:张容瑄〈杀死那个优秀生〉(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感谢每个陪伴我的人,不管是文学路上还是人生路上。18岁那年我在备考,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写出了〈杀死那个优秀生〉这篇对我来说有点私密的散文,回顾18岁的整个历程,是我对于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感慨。可以得奖,很开心。 ●评审奖:孙靖斐〈葬猫〉(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散文一直是我比较擅长、有在耕耘,也是比较自剖的体裁。一直以来,我写的题材都会比较自我,比较贴近个人生命历程,包括家人的关系。我的家人有些并不是非常文学的人,但是他们会以不同的方法支持我,非常感谢他们。我觉得在写作以外,回归到生活,那个可以及时接住你的人非常重要。我也觉得写作同好很重要,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今天有很多熟悉的文友,他们可能已经是评审,可能是观众,跟我坐在不同的席位,但只要大家一直还在这条路上走,就值得开心,很感谢。 |新秀小说奖| ●首奖:黄伟綝〈我见青山〉(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我见青山〉是写我毕业后到新加坡工作、当马劳的故事,有很多辛苦和欢乐,我也曾进急诊室两次,所以这次的奖金可当作是医药费的补偿,非常谢谢。文章里提到我的大姨,在我到新加坡工作两个月后离世。大姨小学都没毕业,但如果她知道我写小说写到她,还赢了3000令吉,她应该会非常开心。谢谢所有我读过的书,还有未来即将读的书,是它们在我小时候没有网络、智慧型手机还未普遍的情况下,给我精神养料。谢谢我所有的华文老师,谢谢他们让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希望以后能少写一点亲人去世的题材,而写更多开心的事。 ●评审奖:赖威竣〈闷雷〉(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非常感谢历届花踪评审,尤其是第15届花踪评审的肯定。16岁的我初次参加新秀组,如果没得奖,我或许就不会写下去。从2019年至今已5年,3届花踪,我也在两国三城中寻找生活的轨迹。逐渐离开以华语为主的环境,在异域中我曾水土不服,像脱水的鱼。我太年轻,只看到世界的一角,于是重返自己的童年,用回忆的碎片去填补这个年纪缺乏的人生经验。我希望透过重写与虚构记忆重新与自己对话,寻找错失的可能,也为如今自己的面目找到轨迹。不断把记忆打碎,在裂缝中重生。 ●评审奖:黄馨旋〈阳光普照〉(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谢谢家人的支持和评审的肯定。我在看多了男性凝视的故事后,迫切地想要打破一些东西,尤其每一天都生活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权力所构成的社会中,这股迫切变得更为迫切。这篇小说是我观察了周围一些华人家庭后写下的,即使结局依然被理想化。小说被定义成虚构的文本,然而假作真时真亦假。甚至当它真假参半时,又有谁知道呢。我用文字堆砌成小说,眨眼它就变成了一面镜子,有时我看见自己,有时看见别人,有时看见这整个社会。 |新秀新诗奖| ●首奖:林良〈素描:作为生活指南〉(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新秀奖,也是最后一次,我戏谑自己是迟到的,压线的新秀。”这段话写在典礼之前,如果能有兴奋的感觉,也必然是到了典礼之后。 与文学邂逅得晚,知悉获奖的喜悦也来得晚,我好像是擅于迟到的人,这样也很好,期许自己可以是个“历久常新”的写作者。历久,是希望可以继续写下去;常新,是希望永远保持谦卑与好奇。谢谢花踪,谢谢文学。 ●评审奖:章楷治〈于是我看着一滩深沉渐浅——致罗兴亚越狱事件〉(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书写,总启始满述念却无处宣泄的愁绪,曾经如此,现在亦如此。 初始被诗歌中如秋蝉般暗荡世界每一处阴影的爱意所感动,草草将其仿成诗句,但那种感动曾被敷衍,未曾获得重视或换来轻飘飘的看不懂,说话的欲望就这样被抹灭。 诗人把一切重要与绝美用文学诗之歌之,而未曾尝试理解的总与美与智慧脱节,尽管曾被歌颂。感谢花踪,让我意识到在这人如激流的世间,仍有人愿意慢下来倾听一无为青年的牢骚。 ●评审奖:陈玟璇〈手机微日记〉(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很荣幸获奖,我从中学开始就知道花踪,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奖项。这是我第二次参赛,上一届入围新秀小说组,没能得奖,所以这次拿奖是蛮意外的。 这首诗是我在疫情期间,关在房间百无聊赖时创作的其中一首诗。我从中挑选了这一首我觉得最好的作品,经过多次修饰才拿去参赛。真的很感谢评审、星洲日报及花踪,提供了一个参赛平台。 这个奖项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期望得到更多的奖项。 ​
1月前
◆马华文学大奖 入选一名:奖金2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海凡《雨林的背影》 牛油小生《那些进化了的,以及……》 龚万辉《人工少女》 贺淑芳《蜕》 周若涛《蒙面战纪》 吕育陶《一个人的都市》 ◆马华小说奖 首奖: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 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郑家瀚《海马体》 赵佳浩《终于失恋的麦先生》 颜家升《土》 谢阳声《香火》 赖威竣《云之国》 杨焌恒《边界之外》 蔡晓玲《出走》 李宣春《我们很快乐》 王晋恒《初生戒疤》 方肯《一个饥饿的男人》 ◆马华散文奖 首奖: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李奕进《墙后面的世界》 陈怡廷《行径一座象城》 林日锦《换花》 方路《乡雨五滴》 黄俊明《归去来辞》 张津华《空》 卢姵伊《陌生的经验》 马愿越《流沙》 黄荟如《嫁妆》 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 ◆马华新诗奖 首奖: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朴为夫《日历上有什么日子? 》 林健文《当猫逃离薛丁格的黑盒子》 胡美庭《小偷留下了窗边的风和光——给良宽和尚》 杰狐《日记本们的沉默》 方路《父逝五日》 丘亦斐《阿尔茨海默的雾》 胡玖洲《一本诗集的完成》 辛吟松《屎记》 梁馨元《Landay》 周若涛《投票站接吻》 ◆报告文学奖 首奖: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沈国明《演员先生,你为什么还怕?——马来西亚政府新闻部剧团团员之“红色恐惧”》 丘颖瀚《木薯战争:马来亚“紧急状态”与霹雳州木薯业者》 王筠婷《霹雳人知生死》 张露华《MH 17 空难鉴证实录——带你们“回家!”法医团队的终极挑战》 黄子珊《绝望的时候,我们演戏——流亡中的难民导演》 寇妙娟《传承的迷局——传统手艺的真正困境》 叶洢颖《花期之后——运动员与同龄人的颠倒人生》 许俊杰《是药,还是“大麻”烦? 》 孙靖斐《修正法案悬明镜——隐形家暴难遁形》 ◆本届特设:童诗奖 入选10篇,不分名次;每篇奖金2000令吉,及奖牌一面 倪惠群《失眠虫》 符诗绮《天空的衣裳》 姚柔恩《马来西亚寻雪记》 黄其和《记忆中的年糕》 李采芠《碗净福至》 陈思蓉《恐龙妈妈和猫咪妈妈》 蔡妮臻《宠物梦》 王振平《阳光在爷爷胡椒园游走》 刘雅琳《掉下来了怎么办? 》 彭敬咏《爷爷的时光机》 方路《我在菜园找到婆婆的假牙》 陈佳伶《大人的七月》 马愿越《魔法梦》 招晓华《自由》 马明杰《时间表上消失的课》 辛吟松《爸爸教我画房子》 梅泽楷《风》 蓝智缤《滴答》 周锦聪《风的孩子》 颜俊鸿《坏孩子 怪孩子 乖孩子》 庄祖邦《捉迷藏》 / |成绩揭晓|星洲日报第17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 日期: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   时间:7:30PM – 10PM 地点:柔佛新山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 *凭票入场,请持票者于7:15PM前入场;服装:端庄。 |第17届花踪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马华文学大奖 决审评委:王润华(马)、陈雨航(台)、韩敬群(中) 初审评委:曾毓林、张永修、杜忠全、黄俊麟、梁靖芬 ◆马华小说奖 决审评委:葛亮(港)、徐则臣(中)、龚万辉(马) 复审评委:黄俊麟、黄琦旺、邓观杰 初审评委:叶蕙、许钦斐、林韦地 ◆马华散文奖 决审评委:毛尖(中)、黄凯德(新)、梁靖芬(马) 复审评委:许通元、施慧敏、翁菀君 初审评委:曾翎龙、苏燕婷、彭美君 ◆马华新诗奖 决审评委:杨川(马)、杨宗翰(台)、陈志锐(新) 复审评委:张惠思、曾翎龙、陈头头 初审评委:李树枝、黄建华、刘庆鸿 ◆报告文学奖 决审评委:李慧玲(新)、李桐豪(台)、陈文贵(马) 初审评委:郑丁贤、曾毓林、杜晋轩 ◆童诗奖 决审评委:黄国珍(台)、张光达(马)、郑景祥(新) 复审评委:郑德发、周若鹏、李斯燕 初审评委:陈恕英、关嘉辉、林德成
2月前
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王修捷】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呃,花丛?毕竟许多作家风流,哦不。毕竟寻花踪这种雅事适合在花丛间进行,建议让文学奖走入花丛,也把奖杯藏在花丛里,将文学奖变成行为艺术。有人得奖是锦上添花,有人得奖是有钱花(我显然是后者)。总之花丛准没错。 但其实,文学奖办得成已经很棒了。地点并不重要。可以明白主办方为了让得奖者得到荣誉与尊重,每届都把花踪办得很堂皇,可谓用心良苦。如果不在大礼堂举办文学奖,不妨考虑将它移到最接近文学的地方,如象牙塔或国家图书馆。国图那是不可能的,大学倒是可行。如果每届颁奖礼在各州大学轮流举办,让花踪走到全国去。到时可能出现新一轮的集奖潮: 许裕全:我有XX座花踪铜雕。 龚万辉:我也有XX座花踪铜雕。 王晋恒:可是我有UM花踪、USM花踪、UTM花踪、UMS花踪….. 许、龚:小子你等着。 这样的画面应该很有趣?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不评文章,就评作家个人魅力的综合指数吧?可以评颜值(有人靠这个因素爆红,可惜我没有)、可以评人气(所谓流量密码大奖,可以评比作家红不红,怎么红)、评人品(写文章也讲究文责对吧。是人如其文或极其不文,都可以比一比)。诸如此类的指标应该还很多。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我相信写作可以依靠高超的技艺,也相信写作可以依赖绝对的灵感。靠着高超技艺写作,最好早一步策划,但当绝对灵感来临时,数小时写出来也能夺冠对吧?例子还不少。黎紫书某届花踪首奖据说是截稿前晚才随意写出来的。王某不才,也有类似灵感来敲门的神秘时刻。曾以不到半小时完成写给欣彦的歌(托她的福,后来专辑得AIM最佳专辑,我顺便沾光了),第二届星云文学奖小说首奖作品也是前晚才临时写就。当灵感来了,最后一分钟依然可以行动?肯定有许多人有这种神秘体验,只是没公开分享而已。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不考虑可能性对吧?不妨让释迦基督评诗,因诗歌担荷了世上所有的爱与罪,也包揽世上所有的悟性与空灵。也不妨让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柏格森评散文(他们曾针对时间观吵架呢,还间接刺激柏格森得了个诺贝尔),让他们用理性和感性试炼散文家的黄金之心。也不妨让曹雪芹和马奎斯评小说(中西古今碰撞大乱斗),看看小说的前世今生,让他们的小说观碰撞,让蚂蚁搬走林黛玉,流动的血进驻大观园。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增加奖金。相信我。重赏之下必有老祖,哦不,必有勇夫出世。千金能买一顿悟。世上没有一笔奖金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真无法解决,那就用两笔奖金。 但节节败退这回事好像与文学无关。自人类发明手机麻痹人类神经,所有灵性都逐渐消减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还不如一个TikTok短视频。这是诸神的黄昏。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哈罗,全世界的创作者,别再分严肃通俗大众小众分你我高下互相瞧不起了。AI时代来了,也许以后还得分成人工智能作家与人类作家乱斗。大众都快变成小众了,还不团结起来吗?放下你的虚荣,迎接AI时代的虚无。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3月前
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牛油】 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可能可以在新山游神的时候一起办,得奖人上神轿,大家摇一摇,大吉大利。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总不能比哪个作家颜值最高、服装最特别(你以为MET Gala咩),文学奖还是要以文字为基础,或许可以比谁的作品无沉闷、最不按牌理出牌、最毒舌、最温柔、最鸡汤、最文艺、最接地气、最趋炎附势、最政治正确、最挑战体制、最敢触碰3R敏感带……差不多就是文学之最大比拼吧。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如果用篮球来比喻,我不喜欢零秒出手,因为零秒出手往往被绝杀的是自己。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这个太难了啦……只好请芙莉莲抽离地评价,再请她把得奖作品带到千年后的世界,然后她会在某天发现,其实落选的某一篇比较好。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也许就给读者一点参与感吧,比如举办现场的马华文学大奖决审五本书内容相关之百万大赢家,或文学名句名段子的命运之轮,总而言之,是要让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有赢奖的机会。或奖掖推广文学的优质书评、booktok、podcast、YouTube频道等等。 又,与其增加类型文学竞赛项目,不如增设“文学marketing标案奖”,拿一笔钱出来,让有志者发挥创意,得奖者直接执行,为文学装上行销的翅膀。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要选就选最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呀,你要记住,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3月前
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孙靖斐】 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奥运开幕走出体育馆,城市地景俨然都成了竞赛炫技的布景板,我幻想文学奖典礼也走到户外。近似音乐祭的设定,在户外草坪搭建舞台,观众与嘉宾席豆沙袋(或折叠椅)而坐,更贴近城市土壤脉动。 (私心偏好豆沙袋,因为音乐听着听着就躺平好像也不赖——) 比剧院礼堂多了不确定因素,可是那也是我们喜欢这届奥运开幕式的原因,野蛮滋长的生命力瑕不掩瑜,还有那种阴雨硕鼠偏吓不走我的铁齿。 或像古晋河滨公园地带,颁奖台以外,有步道可跑步,有空地可摆摊或诵诗奏乐。摊位可以是户外咖啡座,流动吧台,或售二手书、小志和胶片,也提供诗文占卜。一种限时营业,期满关闭的临场感。温婉悠长的沙贝琴声,它让喧嚣轰炸的流行歌曲失色,不过只有愿意驻足倾听的人才能接近它,我想这些都是文学(奖)现在的意义。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直觉其实想到体检报告。文学创作和生活太多事情有一种共性,都是修行斗长命,因为神童是人间少数,祖师奶奶只有一位。 退一万步讲,我想像写美食文学的比赛做一桌菜,写体育文学的来跑一场马拉松(也可以是球赛啦但我偏爱村上春树那种只跟自己斗的清高孤僻)。 独立存在不影响文学作品评比。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我相信对文学奖有所求的人都会提前策划,那可能是日常素材的细密积累,也可能是研读得奖文集,又或是进补写作课。 虽然个人很爱奋斗到最后一分钟,每次懊悔每次重犯,但我要承认,最好的时机不由自主,对缪斯女神应有敬畏之心。你必须准备好等她来,什么都不做干等着太失礼了。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 除了上述非文字评比,也可设组别如下: 把老土的题材写得最新颖 把无聊的故事写得最跌宕起伏 最没有得奖野心的好作品 最适合影视改编的作品 评审就找各领域的佼佼者吧。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我感觉迅速流失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崇敬之心,除了文字我们有太多其他选择。但只要还有人在使用文字,相信文学的美和力量,还有写作者坚守着书的梦,它就不会彻底消失。支持文学奖推出书或影视改编补助,让获奖者的成就感不止于一场典礼一座奖杯。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与其担心AI害作家失业,不如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3月前
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吴健闻】 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虚拟实境吧。”这是理解问题后迸出脑袋的话。 单凭马来西亚的天气,在没空调的户外场地举办颁奖典礼简直是自讨苦吃。况且近年流行出版科幻作品,像是李宣春编的《我的数位孪生》、龚万辉的《人工少女》、周若涛的《蒙面战纪》等等皆是中文科幻作品逐渐在这里受到重视的迹象。文学奖须紧贴文艺脉搏,与其移师新山,不如移师虚拟实境。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文学演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曾在文学概论课时演绎李焯雄的〈忽然之间,右先生〉。为了还原散文中地震的场景(更多是为了分数),我不惜从室内滚出室外;再从室外滚入室内。然而,这么卖力的演出被老师评“太过了”。我倒想看看其他人为了“文学演绎奖”可以去到“几尽”。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这问题问错了人。对一个死线前无法完成作品的人而言,无论是什么写作态度,都比不上完稿来得重要。不过,近几个月参加好几个文艺活动,看了些书,得到一些写作者分享有关写作和参赛的小撇步—— 王修捷老师建议每日写一小时。王晋恒医生觉得可以在动笔前设想好主题,这样能更顺利完成作品。陈愐壮先生说,要安排好写作计划。 不久前我出席黎紫书老师的小说分享会,听她说起以前曾两天内完成一篇参赛稿。我当时的样子,只能用“样衰”来形容。难怪她是当前马华文坛的“旗手”。 一点题外话,若要以写作为终身目标,我认为梁靖芬的建议最为重要:自律与自省。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我想为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争议的散文奖列出一份评审名单。初审由黄锦树、林春美、温任平负责把关。那些虚构的“散文”以及长得像作文的“散文”,肯定在第一关就被刷掉。唯一要担心的是没有一篇作品过得了第一关。 复审:梁靖芬、蔡晓玲、假牙。初审的评审阵容强到极点,初审如决审,能通关的作品基本上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没问题。所以,负责复审的评委主要工作就是䟴脚。 由于颁奖典礼结束后会释出决审会议记录。于我而言,我更想见到年轻作者担任决审评委,以便看到血流成河……假的啦,是年轻写作者之间对一篇能获首奖的散文该具备什么条件之类相关的讨论。所以,我心目中的决审评委是王晋恒、金睿瑜、陈凯宇。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摇滚乐表演和泳衣环节。可不可以让梁靖芬、王晋恒、梁馨元、黄子扬和王修捷夹个band,由修捷老师担任主唱,在花踪舞台上来首〈海阔天空〉?我想马来西亚每一位中文写作者/读者都将乐见其成。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斗远不斗快!这是从小便所悟出的道理!(麦兜语)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3月前
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疯木圣上】 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文学颁奖典礼象征对创作者的至高荣誉,但最终能走上“终极舞台”的仅有几位,能发表感言者更只有首奖(如花踪)。如果将颁奖典礼去中心化,转换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让每位入围者设置各自的摊位,不仅可以展示自身作品,还能与读者直接对话,这将是对文学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尊重和推广。 这不单是打破传统的“颁奖”框架,而是让文学回归作者与读者之间,更让每位作者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作者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评审判断,而是主动向大家展示自己对文学的热情与见解。我想,届时文友与读者相聚,我要穿得花枝招展,在自己的摊位上调酒,衬着blues,每个来听的听众都可以上前干一杯。至于主办单位在宣布真正得奖人是谁……啊,我没得奖也无所谓,我要喝很醉。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如果不评文学作品,或许可以转而评比作者自身的文学品味或是个人风范。文学不仅仅是创作,还涉及到作者如何理解和诠释世界,更涉及个人担当。 有些创作者的作品与其真实面貌存在落差(走跳圈内多年鬼故事听多了)——例如平日不见得关心时事者,忽然在作品里忧国忧民;亦或是对政治冷感者,突然对局势伤春悲秋。这个新设立的文学奖项,是让入围决审的作者们,如同选世界小姐那样,走着猫步站在台阶上接受评审的全方位考验。不仅挑战作者的创作能力,更要挖掘他们与其作品相称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好啦这有点像论文答辩,但若你是那为赋新作强说愁者,这一刻可是最难以掩饰的啊 XD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写作态度与得奖之间无必然关联。获奖是天时地利人和:是灵感降临、落笔成熟、评审刚好喜欢。这些都是获奖的变数。我的写作态度是:早一步策划自己肯定会拖延;最后一分钟哭着写出来;看准时机把自己从早到晚骂一遍——发誓下一个比赛不再拖延,然后再循环一遍。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组别  初审  决审 小说组  秋萍  音德 散文组 秋萍  音德 诗歌组 秋萍  松华 音德是我弟,松华是我爸,秋萍是我妈——我的梦幻评审组自然是他们,我一定拿首奖,我永远都是最棒的大宝贝。创作十余年来,我妈都是我的第一位读者,也是我所有稿件的“初审”。她总是给我最真挚的意见和回馈,更是认真爱着我每一份作品。至于为什么诗歌组的决审是我爸,那是因为他不喜欢读太多字;而另外两组交由我弟担任决审,因为他没有勇气不给我第一名。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在我看来,无需过于执着“文学奖”本身的形式,更不必将奖项的“肉身”去/留看得太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文学表达方式与评选制度,也随着个人观念/意识型态/社会共识的变迁而变化。当我们能超越“奖”的客观存在,回归到文学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必过度忧虑其未来——文学本就超越时空,存在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文学就存在宇宙永恒之间。一瓢水可映天地,一行诗可照宇宙,万象不过是一体。 即便文学最终以影音媒体形式展现,只要其本质不变,它依然能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世。奖项不再是中心,只是时代的一种标记。 重新审题,如果真的还需要再增加什么元素……那可能是元素“金”吧。增加奖金或是比赛。这样说也许有点市侩,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哈!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没有特定要呛的文学奖对象,但想诚恳地呼吁:“写作要对得起良心。”文学创作应是发自内心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他者期待。若非忠于自己,作品永远都是不自由的。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  
3月前
1年前
主办单位:星洲日报 宗旨: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文学风气,传承文化 奖金总额:12万8000令吉 【甲、马华甄选奖】 01 小说奖 ▲字数以5000至1万字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02 散文奖 ▲字数以4000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03 新诗奖 ▲行数以50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04 报告文学奖 ▲字数以5000至1万字为限,含标点符号 ▲可用已发表的作品(但不包括已出版成书),或得奖作品参赛 ▲必须真人真事,并附上印证资料 首奖: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评审奖: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乙、新秀奖】 01 小说组 ▲字数以5000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02 散文组 ▲字数以3000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03 新诗组 ▲行数以50为限,含标点符号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丙、马华文学大奖】 ▲由他人提名或作者自荐 奖金2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本届特设【丁、童诗奖】 ▲行数以30为限,含标点符号 入围10篇,不分名次;每篇奖金2000令吉,及奖牌一面 【应征条件】 01 马华甄选奖、童诗奖:凡马来西亚公民,或曾经在马连续居留10年或以上者皆可参加。每人可同时参加各类征文,惟每类以一篇为限。 02 新秀奖:只限1998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且为马来西亚公民,或曾经在马连续居留10年或以上的青少年参加。每人可同时参加各组,惟每组以一篇为限。 03 马华文学大奖: A. 凡马来西亚公民,或曾经在马连续居留10年或以上者皆可参加。 B. 参赛作品限于2021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期间,出版的一本文学书籍(限1本)。诗、散文或小说皆可。 C. 以下书籍不符合参赛要求: 一、2021年10月1日前已出版的旧作汇集而成的精选集。 二、2021年10月1日前已出版,并于2021年10月1日后再版或修订的旧作。 D. 由他人推荐,或作者自荐亦可。 E. 参赛者参赛时必须在世。 04 除报告文学奖及马华文学大奖以外,应征作品须未在国内外任何媒体、网络平台中印刷或发表过。 05 严禁抄袭或一稿两投,如经发现,当予公布并追回奖座与奖金。 【评选过程】 01 除新秀奖只分初审和决审两阶段外,其他文类分初审、复审、决审三阶段。各阶段评审须开会讨论及投票。 02 马华文学大奖:由他人提名或作者自荐,经工委会审核符合基本条件,由决审委员审阅其作品并评定得奖人。 03 作品如未达水准,评审委员有权议决奖项从缺。 【报名方式】 ▲ 马华甄选奖、新秀奖及童诗奖: 01 请至“第17届花踪文学奖线上报名系统”,填写报名资料:vip.sinchew.com.my/huazong 02 上传相关附件:作品电子档、身分证件影本、个人近照(清晰正脸,请勿使用模糊不清的照片或多人合照)。 03 上传的作品电子档,须是DOC或DOCX档,简繁体皆可,惟限用宋体或新细明体。标题字号请用20,内文字号请用12、行距为“单行距离(single)”。 04 参赛作品文末务必附上总字数(包括标点符号)或行数(诗)。超出字数或行数者,工委会有权不受理。 05 参赛作品上传后,不可抽换、更改或退件。 ▲ 马华文学大奖: 01 须呈上参赛书籍5本,以及提供推荐者姓名、联络方式和被推荐者姓名、联络方式、个人简介及推荐理由。 02 以上资料和参赛书籍一律以挂号邮寄至: 《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工委会 No 78, Jalan Prof Diraja Ungku Aziz, Seksyen 13,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特别说明】 01 参赛者保有参赛作品著作权。参赛者同意授权主办单位以任何形式使用参赛作品,无需通知或支付版权费予参赛者。 02 纸本作品邮寄参赛,仅限马华文学大奖。其他组别须以线上报名方式参赛。 03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将随时修订并公布。 04 询问电话:星洲日报文教部 03-7965 8594; 电邮:[email protected] 【截稿日期】 2023年9月1日(邮戳为凭)、线上报名系统开放至当日23:59) 【颁奖典礼】 日期:2024年 地点:稍后公布
2年前
2年前
今年,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因遭康文署取消得奖资格而从缺,评审亦被指责需遵守香港法律。原在去年业已评定的二本获奖诗集与候补作品,分别是周汉辉《光隐于尘》、陈李才《漫长的雾 黝黑的光》以及曾泳聪《戒和同修》,在比赛时隔一年半公布成绩之际被消失,去年12月更是在公共图书馆惨遭下架。如此,文学奖作为一种“权力游戏”,必然有其“游戏“运作的机制——如某种(潜)规则的确立。然而,是谁赋予了制订规则的权力?作为参赛者的我们,是否又能对它产生全然的信任? 当你主动参与,似乎便承认了这么一种权力。双年奖新诗组事件的发生,彷佛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奖机制所存在的缺陷,继而引发“我们还能否相信文学奖”的思考。文学奖一直以来都是文学新星亮相的舞台,然而对身为数字原住民的90、00后写作者来说, 文学奖不再是他们展现才华的唯一舞台,如此一来他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参赛(或不参赛)?又有没有人曾对评审机制起疑?且看看十位已在国内外文学奖崭露头角的年轻写作者怎么想。 报道:本刊 梁馨元 照片:受访者提供   1. 你(还)会想参加文学奖吗?   2. 若会,为什么?(请勾选最多两个) A:奖金 B:个人价值 C:出版机会 D:伙伴 E:作品被评价与讨论的机会 F:其他   3. 你认为到什么样的情况会不再参赛?   4. 文学奖输了怀疑自己或评审? A:应该是自己不够好……吧 B:额,还是很喜欢自己的作品啊,可能换一批评审就不同结果了   5. 未来有一天,参赛与当评审的机会只能择一,你更想选哪个?为什么? A:参赛 B:当评审   6. 若今天你被赋予无上权力,因而可以挑战文学奖的机制,哪个部分是你首先想到的?   郑羽伦 * 著有诗集《如果时间尚未磨损》,毕业于拉曼大学生物科技系,现于管理与科技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硕士,并同时任职医药产业。曾获海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新秀新诗奖、台湾宗教文学奖、台湾X19全球华文诗奖等。   1. 会 2. A、B 3. 拿了3座花踪新诗首奖或40岁以后就不参加单篇竞技的比赛了。 4. B 5. B。那时创作历程更丰富了,得到的多,跌的倒也会更多,可以分享给参赛者,也可以看看各个参赛作品的思路,产生创作的思维碰撞,也可以提升自己。 一直参赛怕给人家讲。 一直参赛如果还不得奖更加__(我指我自己罢了。) 6. “创作月薪RM20k”,为期两年。 增聘各个年龄层的评审,从20+、30+、…、60+至少五位,单一年龄层的评审品味差距可能不远,一些前卫的玩法可能难以被接受。 新诗组五十行的行数限制应该改为三十五或四十行以内,因为不是每位作者都擅长把诗写长,二三十行以内的好诗也很大可能会在比赛中败给写满五十行的作品,因为写得不够大不够满。 建议花踪把评审奖名额从一个增加至两个。 新诗的篇幅较短,可以尝试取消单篇竞技的机制,改为以3至5首作品参赛,这样或许可以制衡大题材在比赛中的优势,如果5篇作品都是大题材,很容易产生审美/阅读疲劳。”   卢姵伊 *1993年生,吉隆坡增江人,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任职出版社编辑,与叶福炎合编《什么?!诗刊》。曾获旅台文学奖散文首奖、海鸥青年文学奖散文首奖等。 1. 会 2. B、E 3. 已经在该组别获奖,或已出版的作品得到肯定 4. A 5. B。借由参与讨论作品,希望和其他评审能够更多交流,并且为心目中的好作品争取位置。好作品当然是主观的,除了作品足够优秀成熟,也要注意有没有不同的风格,可以为当下的文学环境带来刺激。 6. 增加没有国籍限制的翻译奖项吧(将马华文学翻译成英文)   黄子扬 * 黄子扬,曾获锺肇政文学奖、方修文学奖、嘉应散文奖等,著有散文集《徒手杀死那只狐狸》。 1. 会 2. A、F: 奖杯很漂亮(比如花踪、海鸥和台北文学奖) 3. 等拿到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奖中的文学奖(比如时报/花踪,林荣三是不可能的了)之后,就不会再(以单篇)参加比赛了 4. B 5. B。小孩子才参赛,大人就要当评审(爱开玩笑)(结果自己还在参赛)。说真的,参赛是为了被看见,但评审是去进行「看见」这个动作。我自己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领受了太多别人的鼓励和恩惠,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有祝福新人的力量。毕竟文学奖就是一个大家在平日创作中使出最大实力/企图心的一次越级打怪,透过评审工作,认真阅读并给予实际看法和建议就是其中一个帮助新人的方法。至于得不得奖其实只是一个运气的机制,至少我尽好当一个读者的本分,为好作品加冕。   6. 须视个别文学奖而论。我希望花踪从截稿到颁奖典礼三四个月内就结束、得过首奖不准参加下届比赛、提高新秀奖金等等。我希望马来西亚多有一些出版类的辅助计划(也可视为文学奖?),像台湾国艺会或教育部的那种,或类似台北文学奖年金类,以提交「出版计划书」并写成书本来办,多刺激书籍的出版而不只是单篇竞赛。最后其实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没什么机制好挑战的了,因为马华文学也没什么文学奖了呀(苦笑)。被赋予无上权力的话我倒希望马来西亚多举办一些文学奖,不然新人很难出头。   郑田靖 *96年生于大山脚,厦大中文系与北师大比较文学硕士毕业,南加大东亚系博士生。曾获海鸥青年文学奖、全国大专文学奖首奖等。出版个人诗集《鹿鸣》(2022),诗作入选若干文学选集。主编《口口:马华有声诗刊》。 1. 会 2. 不排除参加,如果参加也不会有特殊的理由,想参加的时候参加。 3. 觉得参赛不重要如无法提升自己的时候 4. B 5. A。二者不是上下阶级关系,而更多是不同的体系。作为有创作欲的作家来说,当然没有什么比创作(乃至于参赛)重要。担任评审只是次要的。担任评审不是为了让你自己有优越感,平时当玩笑来说还行,要真那么想就真的价值扭曲,担任评审背负的其实是对作品以及更宽广的文学批评与接受史的重要责任。况且,好的作家未必是好的评审,自己能写得好与能够批评完全是两回事,给不会批评的好作家当评审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伤害参赛者的最佳利益。 6.我可能不太会去“挑战”(别人办的)文学奖机制,不满可以用很多“抗议”的方式:不参赛、批评或建言。机制是活的,是人定的,没什么不能改。非常现实的说,马华文学圈的文学奖建制并不是很成熟,当然很感激有这些出钱出力的单位/爱文学之士不遗余力地支持,但方向不太对,恐怕事与愿违。有些文学奖确实对于文学奖机制要更有敏感度,比如单篇文学奖的定位,以及所谓“老新秀”等现象该何去何从,这都需要深刻检讨马华文学大环境的变化。文学奖对文学圈的阶层流动有不少作用(反作用亦然),为此就应该更加谨慎,适时而动。公开展开说明未必是好事,如果有(好几个)文学奖筹委会觉得有必要,可以再联系交流,一起改变,总比单薄的力量来得好。   王晋恒 *马来西亚90后青年写作者,曾获花踪新秀文学奖、金车诗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及全球青年散文奖等文学奖,作品散见于报章及文艺杂志。 1. 会 2. B、C 3. 水准已经超越该文学奖 4. A 5. A。因为我享受匿名投稿,试验自己实力的过程。每一次参赛,都会觉得自己的创作力再度回归鲜活的状态。 6. 得过奖的应该被禁止参赛几年,把机会让给后进。   陈宏量 *96年生,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爱诗,爱歌,爱一双能发现美或不美的瞳孔。苟活于世,庆幸学会了写作,能与身边的人砥砺前行。曾获花踪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等。 1. 会 2. B、E 3. 足够被认识的时候吧,毕竟从写作扩展开来的朋友圈,对我来说是相当珍贵的。 4. B 5. A。当评审很累,甚至酬劳可能还比得奖的奖金少。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有所不同,就个人而言,会倾向喜欢得奖的成就感多一些。 6.设定曾获奖者不能再参加上一次得奖的单篇组别,但可转而参加其他组别,从而让更多作者与作品被看见。   陈凯宇 *97年生于吉隆坡。202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修创意写作),2022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曾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联合早报》金奖、花踪新秀文学奖、港大散文奖。 1. 会 2. C、E 3. 不再需要经过文学奖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再写作 4. B 5. B。希望用另一个位置看待写作、审视自己的写作 6. 文学奖题材   丘凯文 *99年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学海》专栏作者。曾获花踪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方修文学奖、海鸥青年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散见于《香港文学》《滇池》《马华文学》《文艺春秋》等国内外文艺刊物。 1. 会 2. A、B 3. 功成名就(?) 4. A 5. A。因为听说本地评审费不高(逃) 6. 增加出版基金类的文学奖   上官宇恒 *00后,柔佛居銮人,《大马青年》投稿小组成员,曾获国立中兴大学中兴湖文学奖、銮中文学奖、游川短诗奖等。 1. 会 2. B、E 3. 已经出书,并且有能力完成自己理想与想像中作品论述时。 4. B 5. B。当评审可以看到更多的作品,从作品讨论的过程中,看见其他创作者所以写与说的不同视角,也可以透过作品回应自身创作技巧和理念。 6. 评审制度的部分吧。通常文学奖特别是复审和决审的人数基本都很固定,除了评审真的能够以相关经验对作品感同身受外,大部分评审追求的还是四平八稳的作品。所以很多好的作品可能不够完整或是未能与评审的经验产生共鸣,就被刷掉。我其实很希望到了决审环节,除了是以评审团讨论的方式外,希望也可由读者群参与。这读者群未必是专业作家也可以是其他不同身分,以阅读作品后给出分数,但不参与讨论。最后以决审评审和读者群两边占据各半分数之总和来决定成绩,感觉会让有趣程度和技术整体性的最终判准提升更多。   邱然 * 00后,毕业于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届文科,目前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大一生。槟城全国微型小说、同窗文艺奖、全国瑞玉杯散文奖、寸草心征文比赛等。 1. 会 2. A、F: 喜欢文学的竞争,输掉也没关系,就当做学习 3. 当有一天我写诗如李白、泰戈尔;写散文如培根、余光中;写小说如紫式部、托尔斯泰,那我应该就不参加了! 4. B 5. A。我会选择参赛,除了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当评审以外,参赛可以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快乐会更多。 6. 可以的话,像诗歌这一类短篇幅的文体,前十名或者冠亚季的名次讨论,我希望可以被安排在颁奖礼现场。很想看评委是怎么权衡和抉择冠亚之争的!   系列专题: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政治篇】当选票无法替我们说话,我们还相信政治能重整国家秩序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诈骗篇】当诈骗手段防不胜防,我们还能相信这个世界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教育篇】当大企业招聘看重能力时,我们还能相信大学学历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网红篇】当网红行销踩地雷时,我们还能相信名人代言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灾难篇】当救灾无力、灾民自救时,我们还相信政府能消灾解难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虚拟世界篇】当元宇宙梦想欲振乏力,我们还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来吗? 更多文章: 【档案馆/01】国家档案局──留住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档案馆/02】马大档案馆──旧照片,承载马大那些年的回忆 【档案馆/03】来西亚设计档案馆──探问设计找寻答案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