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收集

6小时前
3星期前
1月前
4月前
4月前
我有一份独特的地图,见证我曾经热爱收集明信片的时光。 高中时,我被好友推荐加入了一个脸书上的明信片交换社群,一个充满探索和惊喜的旅程就开始了。每当在邮箱发现一张新的明信片,心情都是难以言表的激动,我会仔细观察明信片上的细节,比如百慕达的海岸线、壮丽的冰山、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斐济的原住民肖像……上面的图画和邮票仿佛将我带到了远方的国度,明信片上可以满足我无法亲临其境旅游的念想。 我也会寄出自己的明信片,将它们送到不同城市的人手里,贴邮票时,总希望这张明信片能够顺利地送达,带着我的问候游向那些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城市。 感受世界的温暖 在明信片的文字背后,是来自各地朋友的真诚分享。每次收到写满文字的明信片,总是感到十分高兴,能想像到对面有一名从未见面的朋友,亲切地与你唠嗑他身边的故事,或是热情地介绍自己国家的美好。有次收到来自肯雅的明信片,片友热情地在背面介绍他的所在地“东非巴黎”,推荐我有机会一定要到卡片上的景区来看看,还说自己一边听着一首〈一个男人〉的歌曲,一边写下这些句子,并祝福我每天都要快快乐乐。 阅毕心里十分温暖,虽然彼此从未见过,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关心。还有一些片友会在明信片贴上一枚硬币或是一袋茶包,让我惊喜不已。 为了满足我的收集癖以及更有系统地记录我的战绩,我下载了一个叫“Been”的应用程式。每当得到一张新的明信片,我就会在程式上标记这个国家,地图上原本灰色的区块便会变成橙色,宣告我的收获。经过3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地交换,我终于得到了世界上233个国家和地区中46%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记录着一份份来自远方的问候。它告诉我,即使身在小小的家,也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小美好。
7月前
小时候的我曾在图书馆翻过一本泛黄的印刷手帐本,里面记录着作者的生活,而我便有样学样地剪贴起旅游手册:机票、传单、收据、名片、手信包装等。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手帐,只是觉得外出旅行时除了爸爸拍照留念(网上都找得到的照片),收集些当场当时的实物更有象征性。因此,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带着我的册子,夜晚游玩归来后在酒店里记录一天的活动……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冠病疫情下度过的。学校关闭的日子,我白天黑夜都困在家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像陷入时间轮回的漩涡,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昨天”“今天”“明天” 。因此,我开始接触“子弹笔记”来规划我的生活。习惯打卡表、待办事列、心情语录、课业进度……我逐渐找到我生活的定海神针,而一切也开始步入正轨,往前奔跑。 上了高中后,我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时间都被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我的手帐也变成了记录生活点滴的主题日记。我试着用手帐去记录我的16、17岁的色彩——有时收藏奶茶的收据、巧克力的包装,回忆开心的事,记录流泪的事,甚至是文章刊登了,我也会剪下来,贴在我的“成就录”里。每一次夜深人静,我便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做着手帐,还会翻回去回顾之前的生活,回味当初的憧憬,细细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吧! 制作手帐是心流时间 快乐学华文班的手帐制作趣味班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看了郑捷励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手绘插画风、文艺杂志风、简约留白风、几何图形风等10种手帐风格后,我噗嗤一声笑了:我的根本就是随意庸懒风!我不是文艺感很强的美术学生,艺术细胞也极不发达,我的手帐都是铅笔写下的随心录,没有花样的荧光笔或贴纸,枯燥无感的黑白二色主张着朴实和效率。 上课时,我没有和老师同步做手帐,也很遗憾没有机会开镜头和老师分享我的手帐,但很感谢郑老师热心地与我交流对答。最让我心有同感的是郑老师说:“做手帐是放松解压的瞬间,是抒发情绪的出口,不要注重手帐做得好不好看的结果,享受那个过程就好了。” 那段我留给自己的自我时间,手帐像黑洞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这就是米哈伊所提出的“心流”吧! 在群组分享时,有同学使用Canva制作电子版手帐。我并不有心针对电子版手帐,但我依然认为手写手帐比虚拟手帐来得更感人:除了用心观察及收集生活上琐碎的材料,更多的是体会笔尖在纸上雕刻的滋味。当你心疼地撕下心爱的贴纸,啪一声黏在手帐本上,一刹那又觉得自己眼光真好,一遍遍地摸着自己设计的排版,满足感油然而生——电子版手帐制作者是体会不到这份微妙的喜悦的。 人生是一所图书馆,里头装着一本本手帐。我不知道乐学华文班里有多少同学做了手帐,又有多少人会坚持做手帐,但我希望手帐这个潮流可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留下一些值得回首的印记。
1年前
最近读中国作家毕淑敏的《蓝色天堂》,作者乘坐和平号环游世界,每到一处,便买明信片,有一部分写给自己,还有一部分写给朋友。读了之后,感触良多,近年来出门旅游,已经没有购买任何纪念品的兴致,不过,明信片确实曾经陪伴我走过年少,点缀了我的人生。 小学时代,教地方研究的老师,在某一堂课向我们展示明信片,彩色的照片非常漂亮,马上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明信片是一张图卡,大多是摄影师拍摄的风景照,也有的是画家画的图片,在卡片后面的空白处写一小段文字,并注明收信人的姓名及地址,贴了邮票,就可以寄给朋友了。由于没有信封,明信片无衣衫蔽体,但它并不介意别人的眼光,风尘仆仆地赶路,为了完成使命。它一诞生就冠上“明”字,注定成为胸怀坦荡的君子,行事光明磊落,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 上了中学,我开始交笔友,通信一段时间,彼此熟悉之后,就互相交换明信片。我的笔友来自槟城、霹雳、柔佛等地。通过笔友们漂亮的明信片,我对她们家乡的名胜有了一点印象,譬如槟城的升旗山、极乐寺、水坝等。欣赏了这些风景,埋下了要到当地旅游的种子,种子发芽成长,多年之后,终于开花结果。 大哥中学没读完就去汶莱工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思念家人,经常写信回家。工作比较忙碌的日子,他以明信片联系家人。我从明信片获知汶莱有个水上村落,房子鳞次栉比,村民以舟代步;还有一座金色拱顶的清真寺,风格独特,非常壮观。几年后大哥回来古晋,在报馆当了记者。好几次他出差到西马,寄了明信片向家人报平安,他选了吉隆坡的国家纪念碑、马六甲的郑和三保公庙,我一一收藏起来,不仅是历史建筑,还有手足情。 商人找到了明信片的商机 中学毕业后,我教了两年书,才申请进入师范学院受训,之后被派去美里省的内陆地区执教,初出茅庐就被分配教中五班级。翌年,我的学生转到美里省读中六,陆续收到她们寄给我的明信片。卡片上写得密密麻麻,除了问安,也报告她们在新学校的活动。她们的明信片有姆鲁山国家公园为背景,或是内陆高原的瀑布,景色优美,深得我心。还有一张明信片是一架马航客机的照片,那是1988年学校假期,一位返回西马的同事寄的。他在飞机上向空姐要了一张明信片,在南中国海的高空写信,马航的工作人员帮他寄出,邮资也由他们负责。在旅途中,能够与朋友联系,这是航空公司给乘客的贴心服务,不知道现在还有此类服务吗? 我的明信片大部分在古晋的书店购买,种类繁多,有些是古晋市区四十多年前的建筑物,如砂拉越广播电台、敦拉萨展览馆等。如今它们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物代替,让人感叹岁月变迁,青春果然像小鸟一样,飞去不回。有一张是深山野林中砂拉越土著居住的长屋,原始朴实,我格外珍惜。当年寄给笔友的明信片,不知她们是否像我一样收藏至今日?我把明信片收藏在相册,偶尔拿出来欣赏,无论是家人或朋友寄的,或自己掏钱买的,都让我回味无穷。每张明信片,包含着我对这片乡土的热爱,以及对流逝的岁月深深的怀念。 后来,我有机会到西马观光,购买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明信片,如霹雳州的锡矿、稻田等。这些明信片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在教学上当作教具,突然觉得时光倒流,自己变成当年的小学老师。我的学生当中,不晓得有人因此爱上收集明信片吗? 世界变化很大,后来我有了相机,拍照的效果虽不能与明信片的专业摄影师媲美,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方便多了;再后来迈入智能手机的时代,人人一机在手,连相机也不用了,出国旅游,拍了上千张照片,还可随意修图,明信片更被冷落在一旁。 以智能手机或电脑写电子邮件及发送照片,既快速又方便,还省下一笔邮资,现代人鲜少通过邮政局寄信或明信片。出国旅游,令我惊讶是,一些商店还在售卖明信片。它们整齐地陈列在转架上,我犹如邂逅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顿时穿越时空。虽然我不再收集明信片,却依旧喜爱欣赏摄影师的杰作。我边看边转动架子,仿佛在转动生命的架子,转动人生,多少美丽的风景从我身边擦过。 时代的巨轮不停地向前滚动,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有一点我很肯定,人与人之间还需互动、关怀及鼓励;至于明信片是否仍派上用场,那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人类是否与明信片渐行渐远?其实,聪明的商人早在明信片身上找到商机。最近去香港游玩的侄女告诉我,香港山顶有一个“传爱到未来”的服务,人们在365个的信箱选个特定的日期投入明信片,隔年那一天对方就会准时收到那一份超越时空的爱。我仿佛看到明信片重整旗鼓,像雪片一样,把爱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真爱超越时空,我也相信爱是永不止息。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