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康复

(新加坡23日讯)泰国出现首起传播力较强的M痘中非株新变种毒株(Clade 1b)病例,受访传染病专家推测,这变种毒株过不久也会出现在新加坡,但不太可能引发大规模流行病,公众不必过度担忧。 专家预测M痘变种毒株一个月后传入狮城 《联合早报》报道,一名从非洲国家刚果入境泰国的欧洲人,昨日经检测确诊感染Clade 1b病毒。传染病专家梁浩楠医生接受访问时说,新加坡是区域航空枢纽,出入境人流多,他预计Clade 1b型毒株在一个月后就会传入狮城。 然而,梁浩楠医生指出,M痘的传染力低于冠病,冠病通过空气传播,M痘病毒则是通过接触才会感染,因此不会引发大规模流行病。一般人若感染M痘病毒不会致命,大约两周的隔离与治疗就会康复。 梁浩楠说,医院必须严加防范,确保M痘确诊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病毒不会在医院中传播,以免医护人员受感染,导致医院人手短缺。另外,梁医生以奥密克戎(Omicron)为例,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导致病毒传播力增强,更易在人类之间传播,这将带来严重问题,然而这不仅是新加坡要把关,而是要全球各国联合防范。 出现皮疹赶紧就医 有助及时识别病例 公众若出现新的皮疹,而且使用非处方药物无效,应及时去看医生,以便医生评估皮疹情况,并决定是否要转介至国家传染病中心。 国际传染病学学会会长淡马亚教授(Paul Tambyah)受访时说,尽早就医有助及时识别所有病例,以对接触者采取预防措施。 淡马亚指出,M痘引发另一场大流行病的可能性低,目前大多数病例主要通过进行性交传播。 新加坡和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在性健康方面有着良好的推广措施,新加坡公共卫生界也积极与社区合作,减少污名化,鼓励人们根据需要去接受检测和接种M痘疫苗。 高风险人群应尽早接种疫苗,尤其是免疫力低的人应该咨询医生是否必须接种疫苗。淡马亚说,几乎所有的M痘死亡病例都是晚期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因此建议这一群体应优先接种。 由于有及早让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2022年至2023年西非株(Clade II)病毒爆发时,欧洲、北美,以及新加坡得以迅速防控M痘。因此,尽管病毒仍在非洲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宣布紧急状态结束。 淡马亚对泰国出现新变种毒株并不感到意外。他预计变种毒株不久后会出现在新加坡,或可能在数周后出现。新加坡自2022年以来,一直对M痘病毒采取应对措施,传播情况保持在低风险水平,公众不必过度担忧。
4星期前
(新加坡11日讯)女律师哺乳半年后确诊乳癌第一期,当时作为新手妈妈又正值事业上升期的她跌入谷底。及早发现患病可避免延误治疗,增加康复机率,而不轻言放弃的她,抗癌3年后成功受孕,如今多了2名小宝贝。。 “三十而立”是不少人的目标和志向,也是毕业后奋斗数年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对7年前的戴薇来说,却是一场如过山车的人生旅程。 《新明日报》报道,当时30岁的她刚生产完返回职场,打算为事业拼搏。岂料,产后半年哺乳期即将结束时,她感受到左乳房周围有肿块,过后确诊是乳癌。 “我当时其实没有马上联想到乳癌,只是在陪家婆看医生时,向医生提起这件事情才被建议去做详细检查,之后被告知是乳癌第一期。” 戴薇忆述当时的心情。确诊的当下先是惊讶,随之而来是彷徨和不知所措,尤其自己刚换了一家律师事务所,马上要重回职场。加上孩子年纪尚小,种种情况都让她措手不及。 “我对乳癌一点概念都没有,家人没有患癌历史,我也没有相熟的人脉,当时最先想到的是工作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戴薇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是左乳房有肿块,但右乳房其实也有一些微小的癌细胞,为了安全起见,当时做的手术是两边全切,之后再完成胸部重建手术。 不轻言放弃的戴薇,抗癌3年后成功受孕,如今多了2名小宝贝。 她说,抗癌结束后向不少医生咨询,确保身体能负荷,并待药物的副作用完全消退才打算尝试再怀宝宝,现在她已是3名孩子的妈妈。 “我和丈夫等了至少3年才决定再次怀宝宝,生了多两胎。最小的女儿刚满8个月。” 戴薇希望能通过自己抗癌的过程,与其他女性共勉之。她说,重新融入生活的这条路虽然会经历很多不易,但是做得到的,愿面临疾病的人都能找到那份面对的勇气。 家人和雇主给予支持 戴薇说,乳癌在30岁的女性当中并不普遍,而30岁左右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都身兼多职。 这期间她也想特别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她的家人,还有愿意给她时间在家康复的雇主。 “这段期间激励我走下去的除了丈夫,还有家人和非常支持我的雇主,除了身体上的疼痛,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上问题,需要适时找人抒发自己的担忧顾虑。”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8月前
9月前
当我看到征文文案中这样写道:有些事物,你敢清楚地述说它,指认它,就已经是“放下”了。 我有话想说。 一年前,母亲因工受伤,左腿髋骨关节处爆裂,经历公司推托责任拒绝给薪,生理及心理上遭受打击。为此,手足之间因为医治与费用上无法达致共识引发阋墙,后陷入关系冷处理,进入不沟通就没事的冷战模式。 然而,受伤的是母亲,伤势并不会因时间自然好转,花了约3个月就从爆裂到断裂,医生建议动手术置换人工髋骨。母亲则迟迟不答应动手术,为了让母亲在心理上能获得更妥善的关护,我每天排除了两个小时的生活,往来沙登及巴生妈妈的住处,扶助她去洗热水澡,烹煮晚餐,清理环境卫生等日常料理,长达138天,直到医生的劝告打动了母亲的心,才窥得母亲不愿意动手术的心意。 医生劝言中问到,“阿姨,如果你打算今后15年的时间天天都要忍受断骨的痛,那你选择不动手术,没有人可以阻止。你想想,照顾你的人是不是能接受如此长时间的煎熬?到底你不想动手术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望向我,眼中淌着泪水,说出自己并不想让照顾她的孩子更为难,她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支付如此庞大的手术费。 我心里一纠,直接对母亲说出她有3个孩子,我是在现场的那个愿意照顾她,让她动手术的孩子。手术费我会承担下来。至于费用分摊,则看其他手足的决定了。 置换髋骨手术如约进行,非常成功,母亲进入疗养阶段,2023年初还回家与大家过了一个可以站起来走路的新年。过后母亲回到疗养院完成最后阶段的休养,最终平安回家自行生活迄今。母亲已能行动自如,惟不能过于操劳。 母亲耿耿于怀的是,因她的受伤花掉孩子很多钱。她最不希望见到孩子的互相竞争,然而却是让她看见哪个孩子真正在付出的事实。母亲受伤,我的付出只是身为孩子的最基本责任,但我不能要求母亲的其他孩子和我有同样的做法与想法。 我唯一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说清楚自己在母亲从受伤到康复这个事件上的立场、努力、付出以及宽容;内心要应对的是手足的冷对待,从动手术到疗养完成的过程,从来没有现过身的手足,更甭说为手术费及疗养院的费用付出一分钱的分担。 有些事物,就算把它清楚述说、指认,“放下”不一定会发生。然而如果不清楚述说、指认,它会更深地嵌入在记忆的乱葬岗里。说了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最想放下的纠结。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2年前
“职能治疗师?什么来的喔?你是不是很像物理治疗师那种?还是推拿帮人按摩的?是不是心理治疗师啊?”每次和别人介绍我的专业,这些问题总不绝于耳。我除了耐心解释,今天也想写一篇文章,让大众对这行业有更多理解。 或许很多人不太清楚职能治疗师的工作内容,有些可能一听到“职能”二字,就猜我们的工作范围是帮忙“找工作”的……三言两语很难把职能治疗师的工作内容解说清楚,毕竟在马来西亚,这个职业还很冷门。 先简单的介绍“职能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的区别吧—— 物理治疗师主要是为患者治疗肌肉、韧带、骨头方面的毛病,或是提升关节活动度,给予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处理肌肉伤痛等等。职能治疗师则负责协助患者在受伤后过上日常生活。例如患者受伤害后,若接受了物理治疗而康复,接下来可到职能治疗部这里,好让我们协助与教导他们正确的穿衣、吃饭、行走等活动,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阶段。这两个部门常需要紧密协作配合,才能让患者回归受伤前的最佳状态。 我们这一行要接触很多类型的身障者,有些是中风病患,还有截肢人士、脊髓损伤患者、精神病患、视障群体、声障人士等。服务对象包括幼儿、成人甚至是老人,有些需要永远瘫痪卧床,有些终生仰赖轮椅来行动,每个个案情况都不一样。很多人都说:“哇,读你们这行的,要很有爱心哦……”回顾过去第一年入学职能治疗这个学科的心情,比较多的是一股新鲜感;初入职场后才发现需要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让热忱燃烧下去,用自己所学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康复 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更觉察到大学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治疗师的职责不外乎针对病人制定疗程。举例来说,两个病人同是一个病因“中风”,临床表现却又因人而异。有些患者中风后是偏瘫,有些是失语;有些表面上能走,能跳能动,但就是伤及认知能力。所以想提供正确与恰当的治疗方案,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毕竟熟能生巧。 就这样一眨眼,步入职场也有两年了。治疗师能看见人生百态,每一个来治疗的人必定经历了一些人生故事。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互动也总能给我启发。有些家属与病人关系良好,康复速度也快些;有些却很无奈,因病痛而遭受家人遗弃;有些有钱请两三名看护陪伴入院,有些却穷到无法负荷医疗费用;有些精神压力大而误入歧途……让我不胜唏嘘。 职能治疗师是一个包办病人衣、食、住、行、工作、社交等活动的学科。不仅在乎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我们也要考量。遇上自闭儿或过动儿,我们需运用感统训练改善他们的情况;视障患者,我们教他如何用导盲杖在黑暗中前行;骨折患者,辅具就可以派上用场,帮助固定他们的患肢;严重灼伤者,我们便要缝制压力衣;截肢患者,我们教导如何使用义肢步行;如果终身残废需要坐轮椅,我们就教导正确使用轮椅的技巧……等他们康复后决定出院,我们也要深入了解其居家环境,或者回归社会所需要的支持。若受伤后患者想驾车,我们也需评估他们驾驶的能力,有必要的话,提出汽车改造的方案。 回想起在中国实习之际,有位治疗师学姐和我分享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除了给予治疗方案,更提醒我要永远带着关怀去对待每一个病人。如果你问我这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其他生命,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康复,重新找回人生的意义。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