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史料

3天前
治史之道,一切以真为准,所谓真,即要有真凭实据,如出自政府档案局的资料、大专院校、会馆、庙宇的珍藏文物或名家经得起考验的史书等,总之,文中要有值得信赖与可靠的出处。 同时,还须以眼见为实,置身之中,有所接触,常有利用,而非道听途说,听乎想像,以讹传讹。 史学的争论文往往就因有人善以编造故事,混淆黑白,以假弄真、强词夺理而引发。 治史工作,是一项良心工作,应向历史负责,以免贻弄今人,祸害后人。编造与杜撰的历史,是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或许能误导他人一时,但不能一世。 真实历史,终究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庆幸的是,新山史学界经多年的努力,经已澄清及纠正了不少被扭曲及被误导的历史问题。 新山的华人史,如从1844年算起,至今也只有180年。 新山的华人与飘洋过海到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样,都因祖籍乡多灾多难、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被迫流离他乡,走向海外。不过,我们的先人,稍为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是从一水之隔的新加坡,在天猛公的安排下,沿地不佬河直上,到陈厝港拓荒垦殖,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与其他华人不同的,全是名正言顺结众而来的义兴公司成员,新山华人史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而这批先人及之后而来者,大部份是下层的劳动阶层,受教育不多,没留下文字记载,因此当年拓荒的事迹,只能依靠少之又少的官方档案及一篇事隔多年出现的民间报导。 目前,能证明华人于1844年踏进新山的,就是一张于1844年10月22日发给陈开顺的港契。这是柔佛州史上第二张港契。 另一史料,就是潮籍人士李馨于1950年刊登在《马来亚潮侨通鉴》特刊,由他书写的一篇名为《柔佛潮侨概况》。 在华文史料上,这是第一次由他提及陈开顺之名及诸先人在陈厝港拓荒垦殖的事迹。 本文部份文字,被著名英籍史学家特罗基看中,选刊在他的名著《海盗王子》一书中,中译本《天猛公与柔佛及新加坡的发展1784-1885》由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出版。 这有力的确认了,在新山史上,华人确实在1844年来到陈厝港,并肯定了有陈开顺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陈开顺的真实性还在于,现今新加坡漳宜路普照禅寺内收藏一座他的神主碑,神主碑内列有陈开顺在义兴的职位、祖籍及生死日期。 2020年,消失了近35年的陈开顺墓碑,在笨珍被发现,再进一步佐证了历史上真的有陈开顺其人其事。 他的墓原立在陈厝港近邻,老一辈的居民在儿时,都知道有这一座老墓,但因墓碑只有贞国没有开顺之名,村民都不知道它的的真正来历。 墓碑所在之地,上世纪80年代,因要发展屋业之故,发展商乃聘请拾金人协助把坟墓迁移,后来就阴差阳错,墓中部份遗物被移葬至乌鲁槽华人义山,墓碑在无法打碎后,被拾金人收藏在笨珍工作坊内。 在与神主牌相互确认后,肯定了其陈开顺的身份,他的墓碑即被移回陈厝港灵山宫内。 在完成立碑后的圆坟仪式上,获得柔佛苏丹送上花圈致意,这奠定了陈开顺的新山开埠人地位。 目前陈开顺墓碑收藏在陈厝港灵山宫内,他的新墓则立在新山绵裕亭之原。 以神主碑及墓碑等文物,确认与还原一位历史人物,这是最成功一个典范。 但陈开顺是人,不是神,其在新山13年期间(他于1857年逝世),华文史料也以史论史,只列他为候明义士、新山第一任甲必丹、协助敉平麻坡叛乱。他的其他神勇故事,如战死等就不知从何而来,历史不能这样任意编造,必须有根有据。 柔佛古庙是不是有碑文,一直是一个谜。而如今史学界大体上认为,它创庙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 这是依该庙内现拥有两件历史最悠久的古文物作为依据,其一是匾额《总握天枢》,由中国潮州众弟子于1870年敬立,另一古钟,由惹呀坡众弟子于1875年合敬。 在没有碑文情况之下,这是忠于史实,也许是最可行的一个办法。 文物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宽柔学校创校于1913年,之前有育才学堂及其他学垫,百年前的华文报都有详尽的报导,如1913年2月《振南日报》的“宽柔学校开幕志盛”,文中报导了当天开幕盛况;《南侨日报》也在1913年2月17日,刊出一篇解释了何以要设立宽柔学校之原因的文章,标题是“柔佛宽柔学校之可喜”,文中指出:“教育普及,为今日第一要图,柔佛一地,尙无学校,以故该地华侨子弟之志切求学者,莫不有向隅之叹。现该处侨商,以该处华侨子弟甚众,若不设立学校以谋普及教育,何以端蒙养而植人才,故特设立一宽柔学校。” 宽柔于1913年,从无到由众侨商商讨后设立的史实,从这篇报导中,不是可以清楚了解吗? 柔佛一地,柔佛是当年新山的通称,一句简单的“尙无学校”,反映了当年新山华校的实况。 这是距今101年前的一位新闻记者,在新山现场的所见所闻而写下的一篇评述,它不是比101年后的今天,书写当时有天猛公设立华校,有所谓的私立宽柔,更令人有真实感 吗?若当时真的有这类学校,何以当年华文报不抢先报导,这不是比1913年设立的宽柔更令人振奋吗? 让当年华文报“讲话”岂不是更好!
3月前
(峇株巴辖26日讯)心向太阳剧坊主席沈国明博士表示,许多珍贵的史料尚在民间,目前抢救史料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沈国明日前在柔佛州南安会馆三机构与华仁中学联办的“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全国宣导讲座上,发表上述谈话。他希望其发起的“金丝带”活动,能够唤醒与提高民众对史料的重视。 他从史料中发现,峇株巴辖于1925年已拥有“峇株巴辖慈善剧团”。 “此剧团发起人包括时任柔州南安会馆会长雷绵超及华仁中学发起人赵丽生,但这两名热心剧运人士,皆在日据时期牺牲了。” 戏剧文化值得重视 他说,学校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戏剧文化值得华社重视。 “我不久前指导古晋中学呈献舞台剧《家在砂拉越》,将华人下南洋在大马落地生根的历史故事搬上舞台,获得砂拉越总理阿邦佐高度赞许。” 他说,阿邦佐拨款16万令吉给予学校和成立戏剧学会,这也是我国领导人肯定马华戏剧文化的历史创举,因此演剧筹赈的热潮,势必会在全国校园盛行。 “戏剧文化在峇株巴辖拥有百年历史,在社会扮演移风易俗、针砭社会和提高人民智识的教育功能。” 他表示,峇株巴辖早期的剧社包括峇株巴辖慈善剧团、华英剧社、正爱校友会戏剧组、新民主青年团、三民主义青年团峇株分团、柔佛平社、马华公会青年团戏剧组、广肇会馆剧务部、融融儒乐社、海南会馆话剧组等,皆为华人社会和剧运作出重要的贡献。 沈国明呼吁民众,若有泛黄的史料如剧本、剧照、纪念特刊、剪报、徽章、日记本、信函等切勿丢弃,可送交华中校史馆或心向太阳剧坊保存,作为文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林桂生赞沈国明对史料奉献 柔州南安会馆会长林桂生赞扬沈国明,对史料保存的努力坚持及奉献,为社会注入不一样的正能量。 “沈国明带领的心向太阳剧坊,足迹遍布中国、台湾、日本及韩国等地,对社会服务工作、文化教育建设及学术领域贡献心力。” 讲座出席者包括:柔州南安会馆署理会长黄衍涞、妇女组主席刘爱莉、青年团团长周镇辉及华仁中学校长苏文忠等。
8月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最初听闻马来西亚的马华戏剧研究学者沈国明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是在2018年10月底赴吉隆坡参与“回返与重启——马来西亚中文戏剧论坛:1990年代迄今”的场合上,当时心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巨大的文化历史保育工程,不知要动用多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对沈国明及他的工作团队而言,“抢救”先于一切,这是他对马华话剧史料的敏感度与危机意识,因为有许多史料的抢救是要跟时间赛跑的,尤其是还健在的戏剧前辈的口述历史,以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散失的物质史料(如场刊、剧本、信札、海报、剧照、影音等),都可能一不留神就错失掉了。我完全可以理解沈国明对于抢救马华话剧史料的热忱与决心。 隔年(2019)底,沈国明带领心向太阳剧坊及一众工作团队,筹办了“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0周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邀得亚洲各地诸多戏剧学者专家、前辈后进,齐聚于旧巴生路珍苑国际酒店,密集发表、研讨与分享,大部分的论文及发言都是聚焦在马华话剧的历史发展,另外有几篇触及非遗保护、仪式信仰、电影生产、戏曲传播、审美观念等文章。 而去年(2020)一整年,沈国明则是在办完研讨会后,就来到台湾做研究交流,持续在台湾搜集台马戏剧交流的相关史料,遍访相关的戏剧学者,不时地发表研究所得,这段期间我一直能够感受到他的研究能量。他对于任何一丝一毫可能的线索,绝不放弃,始终相信史料存于民间,对于几乎湮灭不在的人事物,他就是有办法使其浮出历史地表,这点令人不得不加以佩服。然而,比较让我好奇的是,在当前的马华话剧界,有多少像沈国明这样的史料搜寻与研究者?史料研究与交流的情况如何?相关的研究资源充裕、畅通与否? 可惜我前年因为事忙而无法亲临他所筹办的研讨会,失去了一个可以和诸方学者先进、戏剧同好当面交流的机会;很感谢沈国明特地邀我写这篇文章,并提供了该研讨会的相关资料(也就是这本论文集的电子档)给我阅读、学习,让我虽然不在现场,却也能够感受会场讨论与交流的热络,诸多前辈的无私分享与动人回忆,中青壮辈从更多角度回望历史并予以当代的省思。研讨会议期间,会场还设有“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百年史料展”(让我联想到2007年在香港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华文戏剧一百年学术研讨会”,以及2010年在新加坡的“戏聚现场:新加坡华语剧展”研讨会,在研讨会的举办之外,同时都布置了史料回顾展),期待这些史料未来有机会继续公开呈现给大众,不管是透过编辑印刷、陆续出版,或者是转成数位档案,存成云端资料库,架设专属网站,供大众阅览,使得这些珍贵的史料,可以获得更大的运用功能,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马华话剧历史的重要基础。 马华话剧与中国话剧的血脉相连 有了史料作为研究马华话剧历史的基础,当然马上就会牵涉到看待史料与诠释史料的课题,而诠释则会涉及理论、方法与视角的涵养。我认为史料的搜集、档案库的建构、诠释、研究与产出,要并行并重,尤其是马华话剧在地史观的建构与彰显,强调其文化主体性与独特性的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的驳杂与交融。 从南洋华侨到马来华人的身分认同转移,多少也连带地影响马华剧人如何看待马华话剧的文化位置。在这本论文集中,有诸多文章都涉及“1919年情结”,也就是方修式地将马华话剧的起点与五四运动做强烈的连结,这样的连结,自有其历史事实,也有数十年来受方修影响的深刻痕迹,当然那也代表了早期马华话剧前辈受中国早期话剧的深重影响,有其复杂而深厚的文化历史情结。另外则有几篇文章提及1907年就有文明戏班在吉隆坡演出《徐锡麟》,不免令人将其与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茶花女》做连结,试图将马华话剧的活动史往前拉到与“中国话剧诞生”同年,增加马华话剧历史的纵深,不仅演出剧目以晚清革命志士为题,也更彰显马华话剧与中国话剧的血脉相连。除了1907年与1919年之外,另外还有抗日救亡(用的是较新的中国抗日史观,1931-1945)与文革崇左(1966-1976),虽然这四种连结,其时代背景、文史条件、政治景况不尽相同,这里头甚至还有与戏剧运动相关的左右派政治路线之争、戏剧抗争、政治逮捕行动,以血以泪以命写史,但大抵都是透过戏剧作为情感连结的媒介,深化马华对中华祖国(不尽然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脐带。 在这条“马华—中华”的连结脐带之外,令人好奇的是,马来西亚位处中南半岛与婆罗洲之间,陆地与海洋之间,在历史上,曾有马来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英殖文化,甚至邻近的越南、泰国、印尼等错综复杂的东南亚文化,究竟有无或如何影响到马华话剧?影响的情态如何?这方面的描述似乎有在论文集中的一、两篇文章提及,不过多半着墨在戏剧语言的文化混杂表现上。 较无令人意外的是,研讨会锁定的焦点是马华“话剧”,所针对讨论的、所邀请发言的,几乎多着眼于“话剧”中的主题与情节,部分触及人物,少数讨论语言,至于“剧场化”的舞台技术、美术,导演的调度美学,表演性与身体文化,则几乎在讨论的范畴之外。总有种阅读之后的印象是,虽说马华话剧百年,但大部分的文章(甚或是回忆录)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人事物,1990年代以降则论者不多,想是戏剧范式的转型(paradigm shift),整个大趋势已是从“话剧”转向“剧场”,仅是一次的研讨会,大概也很难包山包海,期待未来再办以“剧场”为焦点的马华戏剧研讨会。目前的我,只能将2018年的“回返与重启——马来西亚中文戏剧论坛:1990年代迄今”,与2019年的“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0周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想像的宇宙中,将其嫁接连结在一起;有趣的是,在历史的真实中,重复出现在两个场合的发表者并不多(如梁志成、蔡两俊、沈国明),至于有多少戏剧爱好者,在这兩个场合都全程出席的,除了徐墨龙之外,我就不得而知了。 非常理性而明确的学术观点 会中,韩劳达也提到了另外一种遗憾:“这次由马来西亚心向太阳剧坊发起的空前浩大的抢救戏剧史料工程和国际戏剧学术交流活动,都没有这几个团体(实践剧场、戏剧盒、Toy肥料厂、十指帮、九年剧场)的人员参与。原因不外乎团体的领导之间平日缺乏联系,这点缺憾希望可以在今后的交流中得到弥补。”韩劳达和几位与会的前辈先进一样,都认为新、马本一家,新华戏剧与马华戏剧的发展历史自然也很难切割,他所提及的“几个团体”都是新加坡当代的戏剧团体,且后4个团体的主创人员或核心团员,几乎全部都曾参与过实践剧场,受郭宝昆的启发与影响很大,而后各自成团,据我所知,这些团体的领导之间并不缺乏联系,至于沈国明与他的抢救史料工作团队和这些新加坡团体的领导之间有无联系,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沈国明抢救史料工作进度的布局之中,他会,他应该会,毕竟他现在都已经把搜集史料的触角,延伸到台湾来了。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马华—中华”的连结脐带,以及所影响到的马华话剧的历史样貌(尤其是1965年以前)之外,我更想了解马华话剧的主体性与当代性。沈国明在他所发表的论文中,曾经对“何谓马华话剧”提出他的界定及看法,包括:【1】自英属马来亚(1785-1957)至马来西亚成立后(1963年以后)的华文话剧;【2】应涵盖东马砂华话剧、北婆华文话剧;【3】新华话剧对马华话剧的发展与影响;【4】马华话剧的多语状态(华、粤、闽、客、英、马等);【5】不同种族演出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色彩的戏剧作品;【6】其他文字书写具华人文化色彩的戏剧作品;【7】演出研究与文本分析并重。他采取较为广义的认定,从历史、地理、新马关系、语言、种族、文字、文化、演出、文本等多维度的面向,却又精准地切中当代马华戏剧观照与研究的基本范畴,这是非常理性而明确的学术观点,不至于被情感主义所牵制。 抢救史料的文化工作应该持续进行,所搜集的史料更需要建档、管理、维护、保存、研究,进而透过展览、出版、研讨会、刊物、电子报、网站等方式,做推广与交流,这几乎是类似“台湾文学馆”(国立博物馆)、“表演艺术图书馆”(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所属)、“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所属)等机构在做的文化事务了,需要热忱、毅力、恒心、人力、时间、方法、空间、经费等。我相信沈国明及其工作团队,应该具备了大部分的条件,但也可想而知,在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预算分配下,马华事务要拿到相关资源,并不是太容易,即使有,也不可能太充裕;然而我却强烈感受到,沈国明就像唐吉诃德一般,坚持他的梦想,在能力范围内,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行。 《戏剧:文学·历史·战争—— 我们站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发声》新书推介礼 日期:2021年12月19日(星期日) 时间:2.30PM-4.30PM 地点:zoom 有意订购新书《戏剧:文学·历史·战争——我们站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发声》精装版上下册,定价RM160。义卖书籍所得,将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历史丛书”出版基金。2021年12月15日前预购者,享有全马免邮费。各种活动详情,可联络 “心向太阳剧坊”,电话016-2322693。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