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取代

2星期前
我在一家新开的独立小店里看到一则广告,简洁而尖锐,写着:“你的人生正在被‘平替’。”那一瞬间,广告的简短语句像是一道闪电,劈开我的思绪。我不禁思考: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找到平替,手机、衣服、甚至连感情,都会有比它更便宜、更方便的版本,那我们的存在是否也会被某个“更好的版本”取代? 在这个时代,“独特”也变得容易复制。你精心挑选的那件衣服,或许几天后就会发现,某个小品牌推出更便宜、质量更高的“平替”;你辛苦坚持的个性,可能也不过是某个潮流的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一秒都在被成千上万种选择充斥,快速而便捷。今天你的某个决定,也许明天就能被一个“更好的”选择替代。你追求的不再是独特,而是“性价比”的完美版本。 如果一切都能替代,那么什么才是“无法被替代”的?如果我们每个人也能被复制,活成别人已经走过的路线,那么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你可以用AI写文章,用程式合成视频,甚至用科技工具精确地识别每张面孔。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完美的复制几乎没有门槛,创意不再是创意,工作不再是工作,生活甚至不再是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平替”。 所谓的“平替”不仅仅是物品或服务的替代,它背后还蕴藏着对“不可替代”的深刻焦虑。我们害怕成为一个数字化的零件,变得不再独特。每一个“平替”的存在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你也许很快就会被替代。”在职场上,你是有平替的;在人际关系中,你是有平替的;甚至连你自己的生活,都可能有更精简、更高效的“版本”。 不要因便利而迷失 如果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平替”,那么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又何在?我们如何保持那个不易被取代的“自我”?假如外界的一切都能找到平替,我们如何在这片汹涌的“平替海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那些无法复制的自我、无法替代的情感、无法重现的瞬间,或许正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 “平替”这个词,早已潜藏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它并非让我们陷入焦虑与恐惧,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便利与选择而迷失,忽略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的。我们无需害怕成为“平替”,因为在这些不断被替代的瞬间,我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那并非通过不断追求“更完美”的版本,而是通过无畏地追寻那些仅属于自己的独特时刻以及无可替代的真实。 “你的人生,正在被‘平替’。”这句话刺痛人心,却也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在这个替代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不是那些可被复制的外在,而是那些无法轻易取代的东西。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10月前
国会下议院议长丹斯里佐哈里呼吁国人在本地白米供应问题解决前,改变太依赖白米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源的习惯,以吃木薯取代。 国内很多政治人物常常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吃木薯代替白米的论述不只内容苍白,也缺乏数据支持,无意间也暴露政府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笔者多年前上青运的口才班时,除了上台呈献演讲,还得自己备稿,演讲内容可以是任何体材,惟不能涉及种族、宗教和政治内容。 可是,这还不最难的,最难的是文章必须是对社会人类有益处,而且结尾必须是好收场和拥有光明面的。 纵观今天国内政坛,政治人物的素质随着教育普及是有所提升了,但却依旧有某些人士给人不会讲话和常常讲错话的印象。 记得以前也有农长呼吁人民在屋顶种稻一样,没有严肃看待土地荒废和没善加利用问题,反而转移焦点。 不知什么时候,国内政治人才会重视自己的演讲内容,和讲出对社会有帮助的话。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12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去年与两个在大学念着翻译系的年轻人见面,面对他们想要成为全职译者的热忱,我不太忍心坦诚相告我这两年来对这一行前景的悲观。然而,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告诉他们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趋势。本来要靠全职翻译为生就不是件简单的事,除了实力,还更需要一些机缘;但接下来的路看似更不平坦了。 那时ChatGPT还未横空出世。别的领域我不清楚,但在翻译这一行,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已在很多人未察觉下悄悄但迅速地发展着。在马来西亚,可能很多人对机器翻译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机器翻译现在偶尔还是会闹笑话,但过去的两三年,它成长和学习之快常常令我咋舌。 马来西亚是发展中国家,往往趋势之浪都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冲到我们岸上。好处是,我们可以有些时间准备。看到有人认为AI写出的文字内容缺乏深度温度,人类译者和作者因而不会被取代;我想到的现实是,多少非行内人士(尤其是出钱的人)会在乎?AI的出现或许不至于淘汰所有的人类译者和作者,的确我也是相信最优秀的人会留下;只是,即使不甘心承认自己资质平庸,我还是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那10或20%。 [vip_content_start] ChatGPT出现后,我在网上看到有软体工程师说,现在都会使用ChatGPT来辅助自己写程式,成品还优于公司内30%的程式员。我因而推测程式员也会渐渐被取代,跟从事资讯科技业的朋友聊起时,她也认同。 就连陈珊妮训练人工智能代替自己唱歌都没被发现!我认同陈珊妮说的,已经不关取代不取代的问题,而是AI时代降临,我们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了。乐不乐意都好,我们已经回不去没有AI的时代了。 于是向来对于新科技总是慢很多拍的我,这次倒是很怕输地开始学习怎么使用ChatGPT和生成式AI绘图工具,顺带关注相关发展。 AI时代出现的新兴职业 于是才知道有指令工程师(prompt engineer)这个伴随AI时代出现的新兴职业。《华盛顿邮报》称之为AI whisperer——通过轻声耳语训练AI之人,听起来颇有诗意。这份新职业冒起的同时,网上也出现一些供人们买卖prompt的网站。与AI沟通成了新时代有价甚至不可或缺的新技能,而与AI有效沟通的指令则成了商品。越懂得跟AI沟通,越懂得让AI协助你达到所设想的目标和期待的效果,在AI时代身价越高。 知道这个prompt的概念后,感觉茅塞有被敲开些许——若以应用谷歌的方法来使用AI,未必能有效应用。譬如,很多人已经发现当遇到它不懂的事时,ChatGPT有时会胡扯、捏造事实、乱编故事。而且由于它的训练到2021年就结束,问它那之后发生的事它都没有相关的资料。 我想,与其把它当成可靠可信、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倒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可以与我们一起脑力激荡、提供我们一些点子、刺激我们思考、帮我们打草稿的助理或伙伴。但无论是学生或创作者,如果以为丢一个题目给AI,直接拿它写出来的东西就能交差的话,那大概是行不通的。没有自己的想法、创意,不花时间查证、修改、丰富内容的话,出来的成品轻则老生常谈,重则内容不实,甚至涉及抄袭剽窃。 AI时代的伦理红线要划在哪里?我想是人类社会接下来的一大功课了。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