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历史

1星期前
(昔加末16日讯)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会务顾问丹斯里陈孟通表示,需让人知道马来西亚华人机器公会前辈的牺牲,希望全马机器公会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加以推动南侨机工历史事迹。 陈孟通今日出席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与古来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纪念碑管理委员会交流会时,感谢该会发动成立此有历史意义的团体,并指身为机器领域业者,应予以100%的支持。 他说,他在二战后念了两年书就投身机器行业,经常听到行内前辈提及以前的机工事迹。机器行业参与抗战,有许多的付出与牺牲。 “马来西亚公会与此行内业者为抗战所付出的,是真实的血汗历史。” 他提到,昔加末当年也有数十人前往成为南侨机工,但只有1人回来,是一名姓郑的司机。 “我当时曾问对方相关事项,对方表示每天都在与死神搏斗,并幸运地能够回来,其他南侨机工有的病死在路上。” 陈孟通曾担任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会长50年。他说,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过去附属在马六甲公会下,直至1968年正式成立。 “我们要让人知道马来西亚华人机器公会前辈的牺牲,让后代知道这个历史,希望全马机器公会都能够联合起来,一起推动。” 与此同时,古来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纪念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巫仁勇表示,机器公会与业者当年扮演沉重角色,功不可没,若无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的推动,相信战争不会结束得那么快。 巫仁勇也是马来西亚巫氏宗亲会永久名誉会长兼回顾顾问。他说,该会2012年成立时召集28个社团组织参与,如今则增加了柔南大埔同乡会、喜跃文化协会和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拥有31个社团组织的阵容。 他说,当年日本展开侵略,导致海外抗战物资难运送到中国。1939年,以陈嘉庚为首征求司机和技工(简称南侨机工)参与运输工作。3226人当中,回来的有1126人,留在中国或缅甸的有1072人,而牺牲的则有1028人。2020年11月22日,最后一名南侨机工逝世,南侨机工正式步入历史。 他指出,南侨机工的历史值得铭记和延续,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南侨机工。 “管委会希望能够贯彻和传承,和平是前辈争取来的,希望大家能够参加8月12日的公祭祭典。” 古来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纪念碑管理委员会理事暨柔佛河婆同乡会会长吴国文希望该会能够壮大为50个团体的阵容。 “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能够参与是非常好的,我们宣扬和提醒不要再有战争。” 另一方面,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会长廖益荣表示,该会于1968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主要是为会员谋福利、分享资讯和举办活动。该会会员以机器加工和修车为主。 “昔加末是个小山城,工业落后,有许多进口加工再循环工厂,但生产的大型工厂不多,就业机会也不多。” 昔加末华人机器公会署理会长陈文箂、峇株巴辖华人机器公会会长林亚杨和顾问庄健昇也出席今日的交流会。
2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吉隆坡茨厂街和槟城乔治市导览告一段落,两次跟随字体设计工作室huruf看招牌,内心自然对他们如何看待字体招牌消失好奇。在采访过程,大家不时在保存与发展之间提出讨论。在专题的尾声,记者将他们的对话整理成问答模式。希望透过这样梳理,让读者能够进一步衍生更多关于本地在地街景文化的思考。   陈姝利=姝;陈子豪=豪;李蕙伊=李;Joël=林 问:对比吉隆坡和槟城两次招牌导览,如何看出差异? 豪:吉隆坡大部分人的招牌,都是以马来文为主,在槟城也不例外。但由于乔治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依附在建筑物上的浮雕招牌得以保存,所以乔治市的建筑物会留下更多时间的痕迹,但在茨厂街总是很容易被新的设计取代。当然槟城也主打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地,它跟吉隆坡的生态很不一样。 林:即便如此,这些招牌也不在UNESCO的保护范围内,还是有很大部分面临消失的命运。 问:吉隆坡和槟城以外的地方,招牌有什么不一样? 姝:每个州属的招牌都有它特别的地方,例如登嘉楼和吉兰丹的招牌大部分以爪夷文为主。但也会有爪夷文和中文并现的招牌,只是中文字就比较小。而彭亨州的更特别些,由于州政府几年前强调,州内所有商店招牌和广告牌都必须附上爪夷文。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商家,在原有的招牌空白处,就临时加上爪夷文。 豪:有时也看那个地方用什么方言,招牌上拉丁文拼音也会不一样。招牌书法也会不一样,书法界有“南沈北孔”的说法,指的是南马马六甲的拿督沈慕羽,北马的槟城书法家孔翔泰,说明了南、北马书风的差异。实际上,这样子的差异也只有研究书法的人才能看出差别。 问:是否曾想过书法字体数码化,保存老招牌 ? 李:招牌上的书法字数码化不容易,设计师在编排招牌都会考量字型大小,书法家也是。会有的字比较大,有的笔画下笔重一点。所以很难数码化般复刻书法家的笔触,写出来和电脑打(字)很不一样,尤其是下南洋的中国书法家作品。 姝:在吉隆坡的Lostgens’,就在使用拓印技术保存石碑文字,或许也是一个办法。 问:看了招牌那么多年,你们是否能概括大马的招牌特色? 李: 招牌很大,因为要把所有资讯都放进去。 姝:马来西亚拥有很多样貌,很难定义专属马来西亚招牌的特色。也或许没有特色,就是一个特色。我们很常使用“Rojak”形容这里的城市、字体和排版设计。 林:偶尔在路上看到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招牌,我不会觉得像这里。集结不同材质、颜色、风格、语言在一起的招牌,让我看到这里独有的乐趣。 豪:其实单靠我们两次的导览,是无法看出马来西亚招牌的全貌。吉隆坡茨厂街和槟城乔治市以华裔为主,所以招牌才会出现多种语言的特点。加上其他种族不如华裔重视招牌,以前店家都怕影响生意,所以不随意拆旧招牌。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招牌时,都必须去华人社区,因为这些地方的招牌极具象征和有历史意义。 林:如果走到槟城的小印度,旧招牌就比较少了。因为那里的文化倾向展示最新、最吸引眼球的招牌,所以很少旧招牌。 问:如何看待招牌保存与发展变迁? 林:千禧年以前,槟城实施屋租统制法令,这些店家仍能以低租金维持生意,跟着他们的招牌自然留得住。所以说文化遗产的保留取决于发展的速度,在屋租统制法令废除后,老店主无法承担过高的租金被迫搬迁。原本是家家户户生活的社区,人们在这从事买卖等经济活动,形成仅属乔治市的生活样貌。如今,这些战前店卖给海外投资者,他们重新油漆、拆下旧招牌,也撤走了这里的历史痕迹,本地人的生活痕迹。 李: 我同意某建筑师的说法,他说一座城市发展蓬勃,吸引投资商带来资金,人才会留下不外流。而一座城市要留住人才,我不否认必须有适当的进步与发展,但要如何取得平衡极具争议。之前茨厂街的街屋一度面临拆迁的命运,最后不拆了,现在周围建了高楼大厦。我不反对建高楼,但问题是楼层的入驻率是否成正比?若买得起些房产的是外国人,他们再改租卖给本地人,钱流向国外,那当地人只会变得更穷。 问:透过招牌导览,想向大众传递什么讯息? 姝:其实我们从参与者的身上也有所获,有的在这里生活很久、有的是做招牌的人,他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乐于与我们分享,这些招牌的故事才得以拼凑得更清晰。 林:希望大众能意识到艺术品就在街上,因为这些日常不过的街景,人们只是走过但不曾意识要保存。希望借着招牌导览唤醒人们的关注,我也会拍照或用文字作记录。当然保存不是说强制不碰这些招牌,我们希望人们了解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进一步激励本地设计师,让他们能够回看自身历史文化融入设计,打造出真正属于马来西亚的风格。 相关报道: 【招牌景观/01】字游茨厂街:街景招牌见证时代变迁 【招牌景观/02】解读老招牌:看见马来西亚独特的字体美学 【招牌景观/03】字游乔治市:走读招牌背后的故事 延伸阅读: 【大路小道/01】走读旧巴生路,百年生命轨迹 【大路小道/02】回首旧时光,他们眼中的旧巴生路…… 【大路小道/03】探索旧巴生路,寻访巴生河的往昔烟火
1月前
1月前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第17届海外华文书市的“从村落看出去”读者见面会虽然结束,但有些话,却让人缭绕耳际,久久不散。 她说:“你要重视自己的歴史,因为到最后,如果你得让别人来说你是谁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命运。所以马来西亚华人加油!” 龙应台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早期龙应台也曾撰写过无数的杂文、散文及小说。在1999年至2003年时,她曾担任台湾文化局局长。在2012至2014年的时候,她曾担任文化部部长。不仅如此,她更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及德国多所大学。数年前,她因为想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而迁居至屏东县潮州镇,并且在2020年的时候出版《大武山下》。 在6月10日,她带着两本新作品,即《大武山下》与《走路》在海外华文书市与马来西亚读者见面(新闻已刊于星洲日报全国版)。 不过,在读者交流环节中,针对现场观众的问题,龙应台也侃侃而谈。有一段是我特别铭记住的,有位现场观众问:“您在《大江大河1949》里有一句话说:‘就是所有的生死离别其实都是在某一个瞬间。’请问您觉得要不要鼓励年轻人都记录自己家庭琐碎的歴史?对于小孩子,您鼓励他们写自己家族的歴史吗?” 龙应台回答说:在《大江大海》出版之后,在香港、大陆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写口述歴史的运动。我觉得鼓励孩子们去写歴史,是要从自己家里开始。尤其是中国大陆,一代一代的歴史灰飞烟灭。就像《大江大海》,我在2009年写的时候所采访的老人家们,今天全部都不在了。所以它就成了歴史大门要关上前的最后几分钟,抢救歴史的书。 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母、祖父祖母及外公外婆做口述歴史,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记录留下来,至少也不会变成一片空白,什么东西都没有。马来西亚的华人现在并不是掌权者,所以这个国家的歴史也是别人在写。 我觉得不管是报纸、华校、或者是华人机构,马来西亚的华人非常的了不起。或者,在马来西亚写书的作者都是在做这样的一份工作。他们为这一个族群的共同的记忆用不同的方式留下来。所以今天在场的年轻人。我觉得你们非常重要!你们要重视自己的歴史,如果你们的历史是让别人来告诉你你是谁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命运。所以马来西亚华人加油!” 马来西亚人,我们的确要为留住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记录而加油!
2月前
从小喜欢看地图,儿时父亲的工作室有一张世界地图挂历,被我当成寻宝图。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挂历拿下来放在地上,然后趴着研究地图,父母亲见我如此热爱研究地图也只是一笑置之。 中学时迷上足球,更常看地图寻找足球队所在的城市,因此认识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城镇。如今我还是喜欢看地图,只不过是从纸本地图册改为谷歌地图。最喜欢做的是溯本还原,看看这条河的发源地在哪,流经哪里,流向何处? 不久前重新翻阅这本地图时才发现,世界早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地图是1979年的产物,那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的,那是前苏联(1922-1991)张牙舞爪的年代。苏联全盛时期有15个加盟国,包括如今被俄罗斯入侵的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时,可说是元气大伤,普汀想恢复前苏联的光辉可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外在地图册中还可看见南斯拉夫。对现代人来说南斯拉夫可能比较陌生,南斯拉夫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曾举足轻重。它是1918年至1992年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1991年南斯拉夫发生内战,总共持续10年之久,当中包括著名的科索沃内战。内战导致南斯拉夫解体,解体后塞黑、克罗地亚、波黑、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相继宣布独立。2003年塞黑也分家了,分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柏林围墙尚未倒,两德还没统一。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同一面旗帜下,捷克斯洛伐克要在1993年才分家成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年圣卢西亚与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两个小国相继独立。 而当时津巴布韦还是英殖民地,苏丹也还没分裂,也门当时分为南也门和北也门,东帝汶当时尚属印尼。这本地图里的马来西亚收录了各州首府的市区地图,9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抹除英殖民时代的痕迹,为马来西亚的道路来个大改名,把原来的英国人名字换成马来统治者以及马来先贤的名字,这本地图却完整保存了英殖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同时这本地图也为我解开了一个谜。霹雳安顺的马来名字是Teluk Intan,中文名字则叫安顺,看起来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看了这本地图才知道,原来早期的安顺名叫Teluk Anson,据闻Anson是一位英殖民地官员的名字。 一本薄薄的地图册,也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地图册看世界变迁是个很有趣的体验。
2月前
坐落于太平市区内的霹雳博物馆,是国内许多博物馆迷和人文自然历史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它成馆于1883年,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其独特的外观带有欧洲二战前期公共建筑物的典型风韵。这样震撼人心且略带霸气的设计,加上泛白的粉刷墙面,使得建筑物的正面在万里晴空下格外耀眼壮观(图一)。 霹雳博物馆最吸引人的特色是独具一格的内部结构和文物标本的展出风格。能放慢脚步仔细欣赏赏这“博物馆中的博物馆”,确实是个千载难寻的旅游经验。博物馆赖以提升国民知识水平的根本在于:一、馆藏的丰富;二、以收藏品为基础的研究工作。霹雳博物馆成立之初,就在这两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才有今日的成就。 为了迎合太平建市150周年,又适逢2024霹雳旅游年的到来,国家博物院和霹雳博物馆向大众推出了一项富含科学普及教育,并以动物学标本剥制术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图二)。 临展一共展出51件动物剥制标本,涵盖了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类型则包括由原件骨骼组装而成的骨架、动物实体填充标本、干制标本,以及少量浸泡在防腐剂内的液态保存标本和仿真原色模型标本。每件标本都伴有简便的解说标签,特品还会附加额外解说,以丰富标本背后的故事和研究历史。 临展旨在借用各个展区内不同类型的标本,细说动物学剥制术在霹雳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也在介绍这个鲜为人知行业的现代科学处理手段,及要遵守的法规。整体解说不仅清晰易懂,还富含历史和科普知识,展示的动物大都是我国多样生物的代表物种。 踏入临展,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件镇馆之宝(图三)。1894年在安顺铁轨附近不幸与一列火车相撞的大象已经成为几代安顺人的集体回忆。当时英殖民政府在事件发生处设立的纪念碑现在还屹立在原址附近。由于事件发生年代久远,加上原始记录缺失,多年来这具雄性大象遗骸的去向一直是个谜。近年来经博物馆研究人员的追踪调查,才发现馆内的一具成年大象头骨,和一对象牙极可能就是这头不幸遇害的个体。如该研究的推断属实,这具年龄大概介于20-40岁的大象不仅是馆内现存藏品中最早的代表,象牙更可说是国内已知最大者,其上曲面的总长度不下于5英尺。临展还同时展出另外两个亚洲象的头骨,两者都是成年的雄性个体,略小于安顺大象。 首次展出的罕见标本 展出的珍品还包括业已在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绝灭的动物种类,如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的雌性个体、双角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和白臀野牛(Bos javanicus)的头部标本。固定白臀野牛标本的原件木制盾牌还可看见烙有英属马来亚军警首领的速写称谓(C.R.E., 意即Chief Royal Engineer),以及标本制作之年份:1903。在它旁边的白肢野牛(Bos gaurus)盾牌上,则记其制作年份为1898年。 这些展品中(图四),除犀牛标本在2011年霹雳博物馆馆藏特展上见过外,其余还是首次见有展出。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确定马来半岛是否曾有野生白臀野牛出没,这是马来西亚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上一个悬而未决之谜。如果临展上白臀野牛标本的鉴别是准确的,那这可就是马来半岛罕见之博物馆标本,非常有研究价值。 此外,临展还特别选了一些具代表的濒危物种和目前生物学家还不甚了解的种类,包括三线潮龟(Batagur borneoensis)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实体填充标本、老虎(Panthera tigris)的头骨、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完整骨架、犁头鳐(Rhinobatos)和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的干制标本。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展出一种具迁徙行为、在马来西亚鲜少遇见的候鸟——亚洲鳍趾䴘(Heliopais personatus)。 因制作年代久远,加上我国常年炎热的气候及湿度差幅较大,而国内又少有具全天候恒温恒湿的保存设备,致使某些动物标本无法保存原来的艳丽色彩。不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却以非一般的高超手工技艺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很少参观者会知道,展品中的红尾游蛇(Gonyosoma oxycephalum)其实是个仿真原色的模型标本。这具真实比例的标本除缺少活体动物鳞片中的金属闪耀光泽,在其它方面都表现出这种蛇类主要的形态特征。其科学准确已达高等院校专业教材的水平——自然爱好者仅需手持一本本地蛇类的动物图鉴,就能依此模型鉴别其为何种何类。 虽名为临展,但其本质无疑是霹雳博物馆内,以野生动物标本为主的固定展览的一个“导言”。此言何解?固定展览内有更多的飞禽走兽剥制标本可供细看。想要亲身近距离感受亚洲象或白肢野牛身躯有多么庞大(或卑微地说,想要知道我们在它们眼里是多么的小巧),那你就千万别错过往馆内多走几步路。这里的全骨架和全实体填充标本就能让你在感官上有所升华。 一个博物馆并不一定要靠形形色色的多媒体科技玩意来吸引观者;反之,有一两件具百年历史底蕴和富含故事的代表标本往往已足够捕获大众的芳心。安置在展区中轴线上的安顺大象,及其让人过目不忘的那对硕大象牙,不就是以物件取胜的最佳榜样吗? 作者简介: 林泽昇,古脊椎动物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工作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动物考古学硕士班。先后担任马大动物学博物馆附属研究员和砂拉越博物馆研究员。现于马大地质系从事马来西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工作。  
2月前
(新山30日讯)建集华小集结海陆空元素,用三层楼壁画展现柔佛州独有的特色与历史。 不仅如此,总计60名的六年级学生也为学校献出人生的第一次,挥洒壁画颜料,精心地为校园底层的另两幅墙绘上彩漆,在毕业之前,用色彩为母校留下一份心意。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专访建集华小校长颜丽莲、副校长许金凤、罗郁缃、杨琇茵,以及参与壁画彩绘工作的学生王佳琪、朱颖恩、白顺辉、黄柚鑫、苏敬轲,一探壁画背后的故事。 教育局推出柔佛州学生品格特质计划(Karakter Murid Johor, KrMJ),州内各校相继配合此计划,展开各项活动,其中,建集华小以壁画艺术美化校园,动员学生参与部份彩绘工作,来达至这项目标。 避兰东华人新村占地90英亩,位于新山东北区,早年依河而建,旧称郑厝港,也称郑屋港。 根据文献,在新山市中心的柔佛大王宫内,收藏著3幅木刻汉字书法对联。当中有一幅对联就是以郑厝港的名义联名献上,这显示郑殿厝港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建集华小是避兰东新村唯一的一所华小,创建于1918年,初时仅是一座简陋的亚答屋。历经数十年,在先辈大力支持与发展下,方有今日面貌。 随著时代的发展,避兰东新村早年老旧的木板屋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砖屋和商区的新建设。然而,在建集华小三层楼校舍的壁画上,依旧能看见新村板屋的风貌。 “美丽图画的背后,都有一个幸福的故事。这幅壁画的名字是幸福与美丽。” 建集华小校长颜丽莲相信上述这么一句话,她希望经由壁画的艺术与历史元素,给学校增添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柔佛州和建集华小的历史故事。 颜丽莲透露,壁画展现了柔佛州独有的风景线,包括海陆空元素,如蔚兰的天空、美丽的岛屿、清澈的海洋、精彩的海底世界、随风摇曳的椰林、武吉仕林王宫前方的大皇冠、新村板屋、山泉瀑布、护佑建集的老树等。 抬头仔细观赏壁画,颜丽莲指向壁画右上端的大树,她说:“我们的先贤创办建集华小,让后代有机会学习华文和华语。” 建集华小就像个母亲,孕育无数优秀学子。在壁画中,大树的下方,学子正快乐学习。 颜丽莲表示,大树茁壮成长,越长越大,护佑著莘莘学子,而集合众人之力,建集华小也越办越好。 视线转向右边移动,山泉奔流而下,离河岸不远处,学生乘坐小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颜丽莲解释,这象征著学生不畏艰难,勇敢探索知识。 将视角移向壁画中心位置,一对父子骑脚车经过,途经木制的道路指示牌,上面印有柔州10县的名字。 另一侧,画的是武吉士林王宫外的大皇冠,那象征著柔佛子民在柔佛苏丹庇护下,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 再往壁画左边探看,左侧中端印有两行字,写著这三层楼的壁画是由104届(2022至2023年)和105届(2023至2024年)毕业生联合捐赠。 在这两行字的右侧,画有一艘游艇。颜丽莲解释,这艘“建集号”寓意建集毕业生有如游艇般,不惧怕困难,不断向前奔驰。 有关壁画于开斋节长假期间,由艺术工作者谢志强率领团队完成。谢志强曾参与小学六年级美术课本其中《洞穴里的艺术》之编写。 建集华小全校6年级学生共有251人,校方让学生自由报名,最终安排了60名学生参与校舍底层另两幅墙的壁画彩绘工作。 这两幅壁画,其中一幅内容围绕柔佛州学生品格特质,突显柔佛学生的勤劳、勇敢、团结、知书达礼等。另一幅壁画主角则是巨型舞龙队,不仅展示中华文化传统之美,也增添互动环节,让师生“手持木杆”作势舞龙,成为打卡拍照热点。 4月中旬,在谢志强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发挥团结力量,接力完成这两面墙的壁画彩绘工作。 建集华小六年级学生王佳琪、朱颖恩、白顺辉、黄柚鑫、苏敬轲受访时透露,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这么大型的壁画彩绘。 爱好画画的黄柚鑫表示,这项活动能让各族同学团结起来,在认识中华文化和建集华小历史之际,共同完成任务,希望壁画能长久保留和传承。 黄柚鑫透露,4月初看见工作人员画壁画时,尚不知自己也能参与。后来,老师告知将获机会参与壁画彩绘,他感到很开心,因为能为学校留下画笔痕迹,深具意义。 这次协助画新村木屋,他觉得,当中比较困难的是画屋顶。 另一方面,苏敬轲觉得,此活动不仅可美化校园,也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使用特制颜料画壁画,并留下美好回忆。 他说,班上出动许多同学,同学们用了近一个半小时进行彩绘,因为时间不够,随后再由其他老师和学生接力完成。 朱颖恩表示,壁画有许多细节需谨慎处理,让她长知识。 她认为,普通图画是画在纸上,而壁画是画在墙上,可让全校师生观赏,对于能参与,她感到很荣幸。 另外,王佳琪坦承,这是她首次参与壁画的绘制过程,感觉特别开心和有趣。 白顺辉觉得,彩绘壁画并不困难,作为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前,能为学校画壁画,可为往后添加更多回忆。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一切都是要老掉的 这儿已经老到 连乳白色的大理石阶梯 都从中间 削瘦下去 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 都留下一些鞋底 又带走一些 成为灰尘的阶梯 ——但谁会深究它们的去向? 以战斗之姿 伫立了八百年的老城墙 灵魂早已安息在塞纳河的中央 团在角落的灰尘 其实和玻璃柜里的铜器 一样古老 甚至更早 就已经在这四百零三个房间里 为自己的永恒而缄默 灰尘实在难以老去 或已经死过千百回 正像无数次从画框上 被扫落下来 落在新加冕的王的冠上 亲吻一颗宝石 落在踏进这里的 第一群平民的裤脚 和溅起的泥土 一起跳舞 灰尘是从有金色描绘的穹顶的神迹里 下在雕塑肩上的雪 落在胜利女神高耸的胸脯上 听她的心跳 从维纳斯的肩上滑落下来 某一刻就能落在她那双早已不再困于石块中 自由的断臂上 直到被那位寻找那拉姆辛石碑的少女 多看一眼 几个世纪不动的时间 才开始流转 霎那间老去的 情话,诗句,和阴谋 朋友或是敌人的声音 都尘封在墙壁里 直到油画也开始斑驳 直到不再曼延大革命的火 掩体死去成一个开满玫瑰的庭院 直到再也没有一个皇帝在此加冕 直到文艺复兴走廊的尽头 见证画家视力衰退后留下的 最后一笔高光 人们就得以知晓 一切最终都将要老掉 然而自由的意志 才是永恒 相关文章: 邱然/在路上 【新秀个人特辑/二】诗作四首/邱然 邱然/当潮汐温柔地涌起
3月前
前些日子去考察,我买了导游写的书,一本关于当地史地资料的出版物。虽然是华人,我猜大概也不是说方言的家庭,因为她的英语说得很好,广东话却听上去有点生疏。书是全英文撰写,内容大都是经过考究的史实,偶尔夹杂当地居民口述的传闻,结构严谨,读着像学术期刊论文。她看待地方、建筑和历史的角度和我想像中文史地专业出身的人不太一样,听她的叙述总觉得少了什么。但毕竟是道地的人,她知道很多细节,比如五角街走廊上方楼板用来窥视店铺门口的洞、药局门口扇门圆柱木条的顺序、上世纪的花街遗址、从书籍和网络无法寻获的人时地事因果。 她说的锡谷故事很动人:从海外漂泊而来的一群人,早上做着割胶和锡业的粗活,晚上流连于烟花柳巷,生命望不见尽头,但每个明天都可能是生命的句点。他们被世俗所扰,深知终生无法再次回到故土,便向着末日狂欢,最后被葬在村子的后山里。后山铺满茂密的树,不如其他村镇的坟山壮阔明亮。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土里,成了无名无姓的齑粉。 “这是拿来做什么的?”我们团队集合的庙宇对面有个戏台。我当然知道那是戏台,不过我很坏心眼,就是想听她解释。“是给中国歌剧用的,”她说。我从小受的西洋乐教育作祟,实在没办法把西洋“歌剧”和“戏曲”作联系。她用英语回答:“是给皇帝听的,然后老百姓说他们也想看,便有了戏曲。”我心中警铃大作,西洋乐确实是给“西方皇帝”听的高雅艺术,但歌舞以外,那些讽刺官场、志怪、低俗、歌颂百姓的民俗产物,戏剧杂曲,皇帝能听得多少?万一有皇帝角色的剧本那还得了。 我没有继续问她那这戏台是不是唱京剧的,因为会显得我很无知,我也只听说过霸王别姬。她继续描述了花街的历史,矿工们如何迷上赌博、嫖娼和鸦片。我逐渐发现她对鸦片的看法也和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样,她的话语间少了应有的沉重,介绍的时候某些应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忽然变得空白了。我推测她不知道鸦片战争的细节,或者至少不太清楚,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篇锡谷故事的开头应该是鸦片战争。她在看枯萎的枝叶,我在看地底腐朽的根。她把书写完了,写了应该写的,但像是只写了一半。 没有人能明白我的问题 整个村镇都流着他们故乡的血,连锡谷里废弃的湖都是。我们考察的地点在“澳门街”,她解释的时候我一直在走神。我看着路牌,脑里一片空白。她是阻止政府改掉这条街的名字的功臣,整个村镇过去两百年间曾经存在过的人都应该感谢她,因为就算很多人最终无名无姓,至少这条街不会。“澳门”这两个字承载的历史意义实在太过沉重,字体上面也流着故乡的血。这个地方的一切都是割离的。矿工的昼和夜、路牌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一条街上的福建庙和客家、广东庙、她没写的上集和我买的下集。空巷里静得可怕,里头曾经有很多惊叫和鲜红的血,暴力的斗争,一字一句都是我曾在教科书上读过的。这些曾经离我很远,现在就像宿命一样都摆在我眼前,我无法不震颤。我什么都没看见,但像是什么都看见了。 迷失在空巷里,我都快忘了自己是来完成作业的。离开之前我采访了一些村民。他们所有人都比我更清楚这个地方的意义,我却还是要问他们每一个人:“对你来说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最重要?”没有人能明白我的问题。我在内心哭喊: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知道?回到学校把转译的工作都完成后,我依旧没有找到答案。 这个地方的名字有很多待考究的来源,最可靠的据说指的是船只停泊用的木桩的意思。这个意义和现实也是割离的。因为他们都觉得不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可以无名无姓。到底是什么不重要?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