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亲子共读

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针对手机观看习惯打造的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渐渐成为许多人娱乐、接收信息的管道,其中更是青少年追逐潮流、展示自己的地方。 因此每当有青少年和网红为了吸睛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时,评论区常有“短片一响,孩子白养”此类带着调侃和叹息意味的评论。 短视频不仅对长视频造成冲击,有研究指出儿童长期观看短视频,阅读能力会出现显著下降。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远离短视频,重投书籍的怀抱?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台湾知名作家兼品学堂创办人,《阅读理解》学习志总编辑黄国珍提到,如今短影音或短视频在生活里几乎是无孔不入,其原因在于它进入的管道也就是数位载具平台一直在身上,跟着手机随着我们到处走。 “过去我们很期待孩子在生活里或者是我们自己平常外出能够带本书在交通上就能够翻开来看看;在某种等待的片刻就可以拿出来看看。” “可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世代是,等待的时候就把手机拿出来看。他所有的生活、娱乐、人际上的互动交往,其实都在这个数位平台上面。 他说,看似的确是方便,但它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有别于我们过去认为在等待的片刻或者属于我们个人的时间可以做的事情。 不过,他认为有趣的是,实际上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人们还是在“阅读”,还是借由不同的管道去读他们想要了解的事物。 “但毕竟影像的观看跟实际的文字阅读,在认知跟心理的作用上是不太一样的,尤其影像的观看会让整个讯息在传递上更为扁平,然后破碎化。” “那我想这是我们现在最常遇到孩子行为上的改变或认知改变的原因,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 别让“懒人包”、短视频代替孩子思考 黄国珍曾在过去的访问中也提到过,影像是流动的,速度亦是由它来决定,因此读者难以停下思考,阅读则反之,速度的主控权掌握在读者手中。 于是影像成了想要快速取得片面信息的最佳方式,比如懒人包、1分钟看完1部电影等等。 他感叹,我们面对的世界从来都不单纯,只是现在更复杂,但现在由于很多时间上的压力,或者是我们更渴望很快就能得到答案,所以我们就从“自己去思考问题”转向“我快速地去寻找答案”,而很多短视频就直接给了我们答案。 “而且帮你消化了一本可能要花一周时间才可以读完的书。那可能用5到8分钟就把一本书讲完。 “当然,讲的人有他独到的观点,但毕竟那是别人的观点。自己读一本书,跟听别人把书里面的内容摘要讲完,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 曾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今却有可能是一千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最麻烦的是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失去了在文字里思考的能力。所有的理解根源于我们对于文字或者对于作者所提出来的问题的思考,所以若我们今天放弃了思考,其实我们个人的主体性就不见了。 “所以放弃阅读跟放弃在阅读中思考,背后真正的原因、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他失去了一个生命的主体性。” 他认为,这种情况比孩子对于书本内容照单全收更可怕。 因为最能够体现主体性的是“我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或者“我就算认同,也有我自己认同的过程”,但如果他今天不经思考就说“我相信他”,甚至是对方的思考取代了读者或孩子自己的思考的话,这比照单全收更危险。 他说,如今整个阅读教育有一个很不同的方向,以前家长非常期待孩子读了就会懂,但现在家长应该期待孩子们在阅读后会发问,因为“不懂”可能才是好事。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曾写过一本经典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就提到“阅读的一种本质就是困惑,但关键是你知道正在被困惑”。 “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我就是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我才开始思考。” 让孩子从阅读中收获喜悦 黄国珍建议,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市面上常见的“布书”就能派上用场。 “(给他一本)布书并不是要他看懂什么,而是开始建立跟‘翻阅书’这个动作的关联性。” 从布书到大一点的书,然后是没有文字只有图案的书本,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建立阅读的行为,建立跟书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前面的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陪伴是最好。” 对于小朋友,特别是小婴儿而言,“翻页”是一个在空间转换的有趣动作,而且翻过去后图案会发生变化,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刺激。 “他在书里会逐步建立有趣的体验,那他将来不会拒绝‘翻书’,也不会去拒绝‘拿书’。 “随着给他阅读的内容更丰富,不管是图或者是文字都更丰富,那他也能够借由我们的引导,慢慢的在图文之间了解到有趣的故事。所以孩子反复会去看一本他觉得有趣的书,是为了重温那份快乐和有趣的体验。” 他说,真正能让孩子走进“阅读”,是他能从阅读里收获喜悦,否则阅读是一个无聊的行为。 这种“喜悦”可能来自于书本内容在他的脑海里天马行空地创造各种人物、情景,接连数小时的外表平静,但是头脑里已激起形形色色的风暴。 而有科学家研究短视频能够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地滑手机,是由于短视频的刺激让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会致使人上瘾。 “因此(让他们)上瘾并非真的来自于短视频的内容,而是在滑动短视频,大脑会不断地接受刺激分泌多巴胺,所以是这个分泌多巴胺的结果让他对这样的内容(短视频)形成上瘾。” “亲子互动”比短视频更吸引孩子 他认为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其背后思考是如何让人长期黏着在该平台或者内容有关,并就此展开详细的计算。 倘若只是一味儿禁止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一定会在影音上面获得比文字阅读上更大的乐趣,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只要亲子间的互动并非处于高度紧张的情况,相比起影音内容,年纪小的孩子会更喜欢跟父母互动。 所以与其强硬地禁止孩子接触短视频,不如创造一种可以跟孩子读书的机会跟情境。 是的,是“亲子共读”,而非给孩子一本书自己阅读。 不过,他也坦承,虽然鼓励“亲子共读”的理念已经多年,最后会演变成亲子双方的压力,因此不妨尝试稍微改变形式。 “我们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我们愿意去读的内容,就算是亲子共读,也可以把它变成是各读各的,10分钟后我们告诉对方刚才读到哪一段觉得很有趣等等。” “不是那种你读了,然后你就要画线做重点、背诵,而是能不能还原到我们以前的阅读经验,跟别人分享自己在书里或故事上有趣的情节,还原到最原本阅读会带来乐趣上。” 他感叹,现在“阅读”也变得非常功利。 “就非要读出什么东西来,但有时候阅读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够读出什么东西来。” 他提到,孩子在看图画书时,也会迅速地从中看见他觉得有兴趣的内容,进而想要与家长分享。 只是如果家长对他的分享并没有马上给予一些回应的话,那孩子宁可去看别的东西,也就不会借由他在书籍里的发现跟父母建立良好互动。 下次,父母们不妨尝试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积极回应孩子们的分享吧! 更多【家庭】文章: 马术治疗 开启特殊儿童心门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用绘本教孩子自我保护
5月前
在每个新生命诞生时,这个世界上同时也诞生了新的爸爸和妈妈。所有新手爸爸和妈妈都一样,必须从头学习。记得日本作家吉竹伸介在《跌跌撞撞的爸爸》这本育儿漫画里说过,市面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母婴手册》,却很少《爸爸手册》,所有爸爸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亚洲父亲向来都是“严父形象”,是一家之主,不苟言笑,不轻易流露情绪和感情,默默地坚强而高大地在支撑起一个家,但育儿路上,几乎所有爸爸都是摸索着前进的! 明天就是父亲节,给大家介绍两本父亲主题的绘本,这两本绘本风格不同,但都活泼有趣,能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微笑。这个父亲节,请爸爸跟孩子们亲子共读一本绘本,也许那就是最好的庆祝,最棒的仪式感了! 《我爸爸很温柔、很听话,但是……》和我角色对调的爸爸 首先要介绍一本法国作家的绘本。负责插画的克里斯·迪·贾科莫是法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她的插画风格独特,总是能通过“滑稽又夸张”的角色描绘让读者捧腹大笑,同时也能有所感悟。 在这个故事里的温柔爸爸,每个周末,都会七早八早吵醒孩子陪他去动物园!问题是来到动物园,排队处队伍很长,温柔爸爸就开始显得不耐烦,一直晃来晃去,甚至大喊:“我要尿尿!快让我进去!” 一踏进动物园,温柔爸爸就往前冲,不只会对大猩猩做鬼脸、模仿企鹅、吓唬乌龟,还会跟火烈鸟一起摆造型合照!然后很快的不懂跑哪儿去了! [vip_content_start] 找到他时,他就在卖冰淇淋的地方,躺在地上打滚耍赖:“乖儿子!我要吃冰淇淋!”儿子赶快出动“注意力转移”大法:“快看,爸爸!一只豪猪刚刚从这儿跑过去!” 读到这里,我们开始察觉,咦?怎么角色好像对调了!是的,这同样也是一本“角色转换”绘本。为什么说“也是”呢? 因为在创作这本绘本之前,插画家克里斯·迪·贾科莫和科拉莉·索多,就曾携手合作出版《我爸爸很高大、很强壮,但是……》。这两本的画风和故事格调很相似,小孩和父亲的角色都对调了,可说是姐妹篇。 在前一本里的高大爸爸,每天晚上都哭闹着不想上床睡觉,作为孩子的,必须连哄带骗:“现在很晚了,快睡觉,明天才会精神饱满啊!你快坐过来,我给你讲故事!”然后,说完一个故事后,这个高大又强壮的爸爸会吵着要再听一个故事,画面十分诙谐有趣。 每天晚上吵着不肯睡觉,是不是很熟悉的画面呢?同样是角色颠倒了,大人读来会暗笑:“这明明就在说咱们家小屁孩!”但反观小读者,他们大概不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这是高明的反讽手法”,反而还会积极提出“让高大爸爸乖乖睡觉的好办法”,这不正中下怀吗? 小孩一般很难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若要他们学会将心比心,读读将角色对调的绘本故事绝对是个好办法! 两本绘本故事的发展都不说教,还能让人觉得主角很淘气可爱,比如有一幕,爸爸的冰淇淋拿不稳掉在地上,作者通过孩子的话轻松地说:“啪!又一支送给蚂蚁的冰淇淋。真拿他没办法!”这全然就是父母平时面对淘气孩子的对白啊! 这本绘本也会让我们想起家中老父亲。当爸爸老了,就会变得像小孩一样,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宽容,让我们重新学习陪伴和引导。 《量身订做的爸爸》虽然他不完美,但他还是我的爸爸 每个人心中,都期盼着能有一个为自己量身订做的理想爸爸!但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量身订做的爸爸吗? 仔细一看,书封和主书名页的大人,都“没有脸”,只有高大的身材,猜想这一定有寓意。翻开首页,插画是打直的:“我的妈妈很高大,非常的高大,比其他的妈妈要高大很多很多。当她来学校接我时,其他的妈妈都得挤出空间让她通过。” 第二个跨页,写的是妈妈很强壮,甚至在比臂力的时候赢过所有爸爸;第三个跨页,写妈妈很漂亮;第四个跨页,写妈妈很聪明,会猜到故事里谁是坏蛋,会心算还超级会运动——会抛铁球、会玩桌上足球,还会溜冰! 第五个跨页,还是在写妈妈!这就奇怪了!我忍不住重新看封面,没错啊!书名确实是《量身订做的爸爸》啊!这时,突然恍然有所悟:“难怪书封的主角看不到脸!难道,是一位身兼父职的单亲妈妈?” 果真如此——“其他小孩都有爸爸。我呢,却没有。最好能有一个高大的爸爸,非常的高大,至少像四个爸爸合起来那么高大。” 因此,他们决定刊登“征求爸爸”广告,征求“高大、强壮、英俊、聪明、会运动、喜欢玩拼图以及和蔼可亲”的爸爸。 只可惜第二天,来应征的,都不符合条件——不是不够强壮,就是头发不够多(这个好笑),不是不喜欢玩拼图,就是不够亲切……到了最后一个,虽然不高、不帅、不像运动健将也不强壮,但胜在够亲切,所以就录取了他! 新爸爸虽然矮小,但懂很多诗,喜欢动物,而且还会做菜!和蔼可亲的新爸爸在睡前还会给孩子讲故事,虽然他不完美:“他还是我的爸爸!” 是的,我们的爸爸也许都不完美,不是为我们量身订制的,但他们永远都是我们敬爱的爸爸,有些只有我们懂得的优点!给了我们很多的宽容和爱护,还有满满的安全感!明天,就让我们给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祝全天下的爸爸,父亲节快乐! 作者与绘者简介 《我爸爸很温柔、很听话,但是……》文/科拉莉·索多(Coralie Saudo)她已经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她的作品都体现了她的幽默和游戏精神。 图/克里斯·迪·贾科莫(Kris Di Giacomo)法国插画家,生于巴西,后定居巴黎。曾在帕森设计学院巴黎分校研习绘画和雕塑。毕业后曾当英语老师。她已创作了二十多本绘本,包括《那一天,我失去了超能力》《人人都爱说“你好”》和《小梅的故事》等。 译者/李旻谕(台湾) 《量身订做的爸爸》文/大卫·卡里(意大利)1972年生于瑞士,创作连环漫画、插图、童书、剧场到电视剧本等,现定居意大利。 他和绘者沙基·布勒奇合作的《我等待…》曾荣获IBBY国际青少年文学奖、法国巴欧巴BAOBAB童书奖以及法国各大媒体联合推荐。 图/安娜罗拉·康多尼(意大利)意大利年轻插画家,拥有米兰艺术学院插画文凭。她善用拼贴、纸浆塑型、布料和雕塑等不同素材创作。 译者/徐素霞(台湾)
10月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