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华文化

6天前
2星期前
(万津10日讯)万津摩立路福德宫于日前在瓜冷篮球协会冷气大礼堂庆祝成立22周年纪念暨筹募建庙基金平安晚宴,筵开135席,场面热爆,并成功突破150万的筹款目标,令全场轰动及报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18福品助筹获逾13.4万 此外,在竞标福品吉祥物环节,供竞标的18件福品,也成功为大会筹得款额总共13万4490令吉。其中由余启荣报效的“招财一桶金聚宝盆”如意吉祥物,在热心善信的鼎力支持下,以3万5688令吉成交,成为全场标价最高的福品。 上百名热心善信与社会贤达、善长仁翁亦分为三批分别为大会主持联合剪彩开幕仪式,其中包括第一轮为拉彩炮剪彩、第二轮及第三轮为隆重鸣锣联合剪彩仪式。 施亚历:把祝福转为前行力量 马来西亚关圣宫联谊会总会长拿督施亚历致词时,希望大家不仅是来参与一个庆典,而是要把这份来自福德正神的祝福转化为前行的力量,承传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他说,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有需通过各种平台加强与其他种族的交流与合作,深化社区间的理解与友谊。 他表示,身为马来西亚的一员,我们应该为促进种族和谐、社会稳定而努力,为国家昌明政府的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我们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影响力,从每一个小小的行动开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正如福德正神所传授的智慧:仁爱、正义、和平是每个人的共同追求。” 他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携手并肩,秉持着服务社会,弘扬中华文化的初心,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陈伟庆:土地转“庙地”需咨询土地局 代表雪州行政议员兼万津区州议员巴巴莱杜的特别助理陈伟庆受邀致词时,与该宫理事会分享购地建庙方面需注意的政府当局的条例和准则,尤其是土地转换为宗教用途“庙地”时,需咨询土地局。申请建庙程序则需获得瓜冷市议会(MPKL)的批准。 他表示,理事建委必须谨慎处理,如有需要,他愿意在这方面给予协助。 他也代表巴巴莱杜宣布拨款3000令吉给该宫,同时,希望该宫也向雪州政府非伊斯兰教事务委员会申请拨款。 万津政府医院设施待提升 代表雪州议长刘永山的瓜冷市议员洪丽蓉致词时表示,瓜冷县区近年来蓬勃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而且瓜冷县北部有巴生港口,南部有国际机场,更突显政府医院建设的重要,惟万津政府医院各方面的设施仍待提升或重建。 她说,刘永山深深了解到此项问题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因此,他从不间断呈函卫生部反映和争取万津医院的提升和发展,甚至亲自拜访卫生部长陈述及竭尽所能争取万津医院的“提升和改变”,希望尽快带来好消息。 她也代表刘永山宣布拨款2000令吉供该宫活动基金。 拨1万捐10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万津福德宫正如火如荼进行筹款建庙发展,理事会也不忘捐助教育和慈善福利。大会拨出1万令吉分捐县内8所华小及瓜冷爱心功德会和雪州西区圣约翰救伤队,每个机构各得1000令吉。受惠的8所华小,包括万津中华学校、万津浮罗直落昆仑启化学校、新邦摩立华小、双溪峇也中南华小、丹绒士拔华小、仁嘉隆华小、直落平民学校及福隆港华小。 出席者包括理事会主席陈俊凯、瓜冷爱心功德会代表连晋钏及拿督杨富华等人。 陈俊凯(右)移交捐款支票予连晋钏。(大会提供)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马六甲21日讯)丁赖小学正式成立二十四节令鼓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新平台,该校亦感谢广东省侨务办公室赠送12面鼓及相关器材,让该校顺利推展鼓队活动。 赵丽萍:让各族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华文化 该校校长赵丽萍表示,学校的学生结构以巫裔占大多数,华裔约占20%。尽管如此,学校仍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二十四节令鼓,让不同族群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培养纪律与团队精神。 “学校的舞狮队早已成立,如今再增设二十四节令鼓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学习机会。这项活动不仅限于在校生,也开放给毕业生参与,欢迎所有有兴趣的学生加入。” 他说,董事会及家教协会去年拨款支持鼓队成立,费用也由董事家协承担。不过近期开始,学费改为半额补助,目前,共有28名学生参与此鼓队,学员涵盖一年级至六年级。 “目前训练在每个星期六进行,特邀陈志勇教练指导,并由蔡绘禛老师协助。” 蒋育贤:学生新春期表演展成果 马六甲——中国文旅商贸促进会会长兼丁赖新村村长蒋育贤表示,本身过去在中国经商,亦与广东省侨办建立联系,促成此次赠鼓计划。 “我们面对华裔学生不足的挑战,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向友族推广中华文化的机会。希望未来几年,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一起学习中华传统艺术。” 他说,校方获赠的器材包括12面鼓、舞狮及其他配件等。该校也在农历新年期间,于年初九在清华宫及年十八在白马老师宫进行文化表演,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  
1月前
回想几番,究竟是哪一个节点,让我与华文结下这个不解之缘,回想几度,得不出一个所以然。身为华人,从小就生活在华人新村,教育环境都离不开华文,幼儿园、华小,就连中学的华文都是主科,在正课时间上课的。 因缘际会下,在师训学院深造,主修的也是华文。从小到大,华文已经深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所以分不清哪一个阶段,让我和她深深结缘。如果说哪一个阶段让我爱华文爱到无法自拔的,是小学。 小学阶段,爱上阅读,翻阅一本又一本的书,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宇宙。受到老师鼓励去投稿,获得人生第一笔小稿费,从此我的人生不一样了。 到了中学,华文课里老师和我们分享各种名著还有名句精华背后的出处故事。影响我最深的是韩愈〈师说〉里的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职责从来不单单只是教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在人生中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只要他们肯努力。他们人生有迷惑也好,我们都得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我从来不后悔报考华文,对我来说考华文,从来不是拿到几多分,是一种爱华文的表态。 到了师训阶段,我们学了诗词歌赋,也学了现当代散文等等,这些科目都为我开了一扇窗,和华文有更深的连接。我每每在课堂上听课都听得如痴如醉,华文讲师们学识渊博,我看见他们眼里的光。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也要当一个眼里有光的华文老师。 师训生活其实相当苦闷,但是华文精彩了我的师训生活。其中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我在现当代散文这堂课里做的一份课业,我把我最欣赏的才女李清照带来了现代,写了一篇〈声声慢·寻寻觅觅〉现代版的散文。华文,让我超越了时空。 毕业后出来执教,庆幸至今为止10年来,我每年都能教华文。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华文,我都教过。我始终保持着热爱华文的心去教华文。华文,是我们华人的命脉。有家长曾经感谢我说过,她家的孩子们华文让我教,她很放心。孩子从不爱华文到爱华文的那段经历,我真的有幸陪伴他们。 身为华文老师,热爱华文是很重要的事。你有多热爱华文,孩子是感受到的。 当我在教生字时候,我会和孩子分享方格字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记录历史与传承智慧的重要载体。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用心,它们不仅是书写的基本元素,更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符号。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汉字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到现代字体,每一个阶段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字表达的细致雕琢。方格字看似方正规整,但却充满了韵律与变化,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深意。 每一个拼音都有故事 而华语,每一个拼音,拼凑出来的汉字声音都是那么独特,宛如跳跃的音符在空气中舞动。它们承载着情感,诉说着故事,一声一调都能牵动人心。 四声的变化,就像起伏的山峦,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每一次转折都充满韵味;轻声的呢喃,仿佛耳边低语,温柔而亲切。拼音是开启汉字发音的钥匙,而汉字则是无尽文化的宝库,一字一句,串联起古今的智慧与艺术。 当拼音与汉字相遇,声音与文字交织,便构成了一幅声情并茂的画卷。那熟悉的“zh、ch、sh”,如一阵风,带着历史的厚重;那轻快的“a、o、e”,又如春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虽然现今的汉语拼音教学已经越来越不受注重了,但是我依然坚持,要学生把拼音读准,因为每一个拼音,都有故事。 正是这样的语言魅力,才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低吟浅唱的诗词,还是深入人心的民谣,每一个字、每一种发音,都承载着独特的中华文化印记。怎能不着迷?怎能不热爱? 而今,我为人师表,身为一位华文老师,我真的很骄傲。我很感谢从小到大教过我华文的老师,是这些老师让我和华文结下不解之缘,深深爱上。 华文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力赛,先贤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坚韧,为我们铺下了坚实的道路。他们用笔墨传承了文化,用信念守护了语言的根基,而如今,这根承载着希望与责任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 我们无法停下脚步,因为身后是先贤的期待,前方是下一代的未来。这条路上或许荆棘丛生,但每一次跨越,都是对华文教育使命的践行;每一份努力,都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守护。 我们能做的,唯有向前跑,坚定地跑,用我们的热忱点燃学生对华文的热爱,用我们的坚持开拓华文教育的新天地。直到有一天,把这象征着使命与传承的接力棒,稳稳地交到下一代华文教育者手中。 不负初心,不负使命,不负那些为华文教育倾尽心血的前辈,更不负这片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土地。华文的未来,在我们的手中延续,也将在无数个接力者的努力下熠熠生辉。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