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潮联会

2星期前
(关丹21日讯)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青年团团长谢家崃说,新世代潮青应结合人工智能等科技趋势,推动潮人精神与文化传承。 他说,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马潮联会将与马潮联青、马潮联妇三方携手并进,凝聚潮人力量。 “我们将以崭新姿态迎接时代挑战,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开创属于潮青的新局面。” 他昨晚代表马潮联会总会长拿督斯里黄智绪,出席关丹潮州会馆创会80周年、青年团56周年及妇女组24周年纪念暨孝亲敬老联欢宴会时,发表致词。 他传达马潮联会的展望与新使命时也强调,唯有团结协作、世代传承,才能让潮人精神在新时代中继续发光发热。 他说,关丹潮州会馆迈入第80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一段比马来西亚独立更悠久的历史。 他也回顾2023年,马潮联代表大会在关丹召开期间,关丹大街刚完成长达1300公尺壁画街,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展现,也象征潮青踏实前行的精神。 他对东海岸理事与潮青在文化传承上的贡献表示肯定,并说在新一届中委会迎来吉兰丹潮青的加入,将为东海岸潮团注入新活力。 “未来我们将以‘敢拼会赢’的潮人精神,积极推动青年交流与国际联系,让潮青在全球舞台上发光发热。” 彭亨州行政议员沈春祥特别助理李昭春代为出席晚宴时致词,并回顾了早年华人会馆对移民乡亲在生活、教育、医疗、工作等方面的帮助,是无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他强调,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潮州会馆不仅是乡亲的联络平台,更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族群团结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国家,潮州会馆积极推动文化交流,配合国家发展方向,既保存了宝贵的传统,又促进了族群之间的理解与团结。这正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最好体现。” 关丹潮州会馆会长林进德说,关丹潮州会馆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团结互助、传承文化、造福社会的宗旨,80年来风雨兼程,奠定了深厚根基。 他感谢历任领导人及乡贤的付出,也感恩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让会馆得以不断成长。 “80周年是总结的时刻,也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秉持创会精神,广纳新思维,勇于创新,把会馆建设成为凝聚乡情、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的重要平台。” 他呼吁年轻一代积极参与,让潮州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当晚宴会也举行孝亲敬老环节,向长者们致敬,全场最高龄女会员许木莲(97岁)以及最高龄男会员林城钦(86岁)分别获颁保健礼篮,场面温馨感人。             ##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9月前
1年前
1年前
(新山16日讯)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署理会长拿督斯里黄智绪表示,随着中国崛起,马中往来频繁,身在大马的潮州子弟拥有许多重返祖籍地的机会,从中学习和接受潮州文化的熏陶。 “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和发场潮州文化。” 马潮联会大会升旗礼、马潮联青第50届及马潮联妇第24届代表大会联合开幕礼今日在新山举行,黄智绪在会上致词时这么表示。 黄智绪也说:“我们与祖籍国血浓于水的关系,在当下这个地球村,让我们拥有经营全球的机会,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好处,希望乡亲好好把握这股潮流,发挥所长,成功后回馈家乡。” 另外,他也提到,马潮联会成立90周年,跨越两个不同世纪,属会已增加至59个,遍布全马,只要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避雨的港湾,让创会宗旨得以保存。 “先贤们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让本会得以延续至今。我们也不愧对祖宗,很好地在这一块蕉风椰雨的土地上,延续潮州的文化与传统,没有留白给后世。” 此外,他形容马新两地潮州人互动频密,亲如手足。 他说,新山处于大马南端,与新加坡隔岸相望,一直以来,人们把新加坡和新山的关系比作香港与深圳。 “新山发展日益蓬勃,人民期待隆新高铁早日落成,以加速本区发展。” 马潮联青总团长陈家强致词时表示,五十载风雨同舟,五十载携手并进,今日的马潮联青已成为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队伍。 他感谢值年会馆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精心策划和付出,在组织和策划方面展现卓越能力,使大会更具圆满效果。 他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继绩弘扬潮汕精神,秉持团结互助传统,不断创新和进步,大家在共同愿景下,迎向未来挑战。 马潮联青值年团长罗健宏指出,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在今届举办的马潮联青各项比赛荣获佳绩,并历史性首次连续三度蝉联全国学艺比赛的总冠军,第一次把常年杯永久保存在会馆。 他说,作为值年会馆,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凡是亲力亲为,包括由理事担任司仪、设计LED背景和名卡海报、摄影录影、布置展览、呈献节目等,只有音响和酒店等安排不得已才由外包公司支援,惟一切仍以潮州乡亲为优先。 他提到,经策划安排,昨日的活动包括妇女组展现才华、联青卡啦OK比赛,皆获乡亲热烈响应。 他感谢昨晚潮人接风宴1300名参与者的认可,包括会长、议长和常委们都配合穿上具有纪念性的大会制服,让场面倍感温馨,体现潮人一家亲壮观场面。 他表示,青年团有幸冠名赞助潮青之夜,节目在嘉宾从大门入场后就没一刻冷场,一连贯穿不停歇。 马潮联妇值年主任陈瑞卿强调,潮州文化传承,不仅要守旧,更要创新。 她建议会馆可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潮州文化,鼓励年轻一代多参与活动。 她表示,潮州会馆的设立,宗旨是传承和弘扬潮州文化。 她认为,妇女在文化传承上扮演重要角色,是文化传播及守护者,通过日常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习潮州话,了解潮州风俗文化。 今日的出席者尚包括:马潮联会总会长林家光、马潮联妇主席王淑侬、马潮联青代表大会大会议长拿督许嵄智、马潮联妇代表大会大会议长拿督斯里郑明发、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黄木祥等。
1年前
(新山30日讯)近年来,英歌舞以其刚劲雄壮的舞姿和磅礴威武的气势,在中国潮汕地区掀起了一股热潮。如今,这股“英歌”热潮也蔓延至柔南的新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组建了本土英歌舞队——义兴英歌舞队,计划在8月的马潮联会上进行表演,以促进这项独特的潮汕传统文化在本地的发展。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黄木祥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会馆成立义兴英歌舞队的目的是希望将英歌舞队从中国引进本地,并向学校推广。 他在全马各州走访期间,向各属会介绍了义兴英歌舞队。几家北马属会对此表示了浓厚兴趣。他希望在义兴英歌舞队8月于马潮联会的演出之后,吸引更多的属会共同在本地推广英歌舞。 他披露,目前购置英歌舞队的配备与服装等已经投入了超过10万令吉,其中耗资最大的是服装。 “完整的表演队伍有108位表演者,就需要108件服装。以一套平均价格1000令吉来说,108套服装就需要18万8000令吉。所以服装我们是分批购买,尚未凑齐108套服装。” 他对该队的训练情况感到满意,也祝愿他们在马潮联会的初次登场顺利,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并吸引他们加入英歌舞队。他期望英歌舞进入校园,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壮大本土英歌舞队。 该馆青年团副团长兼武术团主任罗培文表示,许多本地人对英歌舞完全不了解,目前已有约20至30人报名参加体验课。 “正在开始编排8月马潮联会的表演阵容,最少需要20名表演者。” 对于今年6月率团前往中国潮阳学习英歌舞的机会,培文表示,会馆一直希望将英歌舞从潮阳引入我国。自从2012年英歌舞在柔佛古庙游神中首次亮相并引起轰动后,就萌生了将英歌舞作为每年游神演出项目的想法。然而,由于每年邀请海外英歌舞队的费用问题,他们决定成立一支本土英歌舞队。 “我们通过许多管道,尤其是潮阳区政府的协助才促成这个学习团。恰逢今年马潮大会在新山举办,希望能够在大会上呈现表演。” 她说,当时前往潮阳学习英歌舞的团员都是有武术或龙狮功底的教练或助教。由于人数有限,希望他们学成后能回来传授和教导。 “我们学的是中快板的潮阳派英歌。英歌舞分成直槌和横槌的打法,所传授的3支潮汕英歌舞队都是横槌打法。” 她说,当初向三支队伍学习时,担心会引起混乱,但所幸各队伍间互相沟通和安排,分别传授槌法及阵型、脸谱和服装,以及敲击乐的部分。由于槌法和鼓乐需要互相配合,传授这两项的队伍也事先做好了沟通。 “这三支英歌队在当地颇具代表性,选择分别向他们学习是为了集百家之长,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成立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英歌舞队。”她说,如果只向一支英歌队学习,新成立的英歌队就像是那支队伍的海外分队,这并非他们的本意。 她指出,有说法认为英歌舞源自傩舞。傩舞是一种祭祀舞蹈,舞者戴着面具驱赶鬼怪,后来英歌舞演变为画脸谱的形式。此外,早期一些地区的英歌舞队由乡村武装自卫队伪装,并在宋朝后融入《水浒传》元素,增加了趣味性。演变至今,英歌舞已成为一项传统文化表演。 “早期的表演分成前棚和后棚,前棚为现在的英歌舞表演,后棚是鼓乐以及潮州戏曲演出,但是现在大多数已经将后棚省略。唯有在中国一些地区,保留了完整的前棚后棚表演。现在的英歌舞表演内容,多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 她表示,脸谱的颜色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像舞蛇者时迁,其脸谱为白色,凸显了人物奸诈狡猾的性格。而时迁在英歌队伍里主要是协助指挥与调整队伍,有些队伍没有时迁这个角色,则由扮演公孙胜、吴用,或者武松的表演者来舞旗和担任指挥角色。 她在潮阳感受到当地民间团体对英歌舞的热爱,也被表演者们的体力及耐力所折服,表演者在整场演出需要一直不停地跳,耗费体力,但是也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活力及振奋的士气。 武术团教练杜华是首次接触英歌舞。她在抵达潮阳的第一天看完表演后,知道要在3天内把整套英歌舞学会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她笑说,虽然跟著学习团过去的团员每个都是武术高手,但是学习英歌舞还是第一次,尤其学习的时间那么短,更何况他们还有要回来训练队员的任务在身,所承受的压力更是非同凡响。 不过在实际练习后,她发现英歌舞比武术简单很多,武术的招式更多,而英歌舞更注重团体配合。 她说,英歌舞的鼓乐打法比起龙狮来说相对简单,打鼓的鼓手负责掌控了全场的表演节奏,因为阵型和跳法快慢都是由鼓乐的节奏决定的。负责打鼓的乐手大多数会扮演《水浒传》里的宋江,在表演队伍里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她指出,目前来试课的人很多,年龄从最小的6岁到超过60岁的各个年龄层都有。然而,由于英歌舞要展现彪悍、强壮和刚劲的感觉,舞蹈动作属于战舞的一种,更适合青壮年来演绎。因此,他们在挑选适合表演的年龄层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她补充,英歌舞适合各个年龄层练习,既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年长人士也能训练手脚末梢神经。英歌舞在表演时能展现年轻人的活力,表演时的叫喊也能让年轻人情绪得到发泄,因此她非常鼓励年轻人来学习英歌舞。 义兴英歌队教练王应里表示,因为他有二十四节令鼓的经验,所以在英歌舞的鼓乐上手方面比较容易,且英歌舞的鼓乐也比较简单,更强调的是表演者和鼓手的配合与默契。 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队伍的配合以及牢记并熟练每一个动作。由于鼓乐的节奏和动作没有停顿,因此必须非常清楚并熟练地知道下一步的动作。 关于首次观赏英歌舞的感受,对于表演人数众多动作还能整齐划一感到震撼,而自己练习后才发觉英歌舞耗体力。因此他很佩服表演者在表演时,除了要不停地舞动之外还要不停地变换阵型。 武术团助教,同时也是英歌舞学习团中年龄最小的锺凯泓(11岁)指出,他很喜欢英歌舞的鼓乐,同时也表示步法与阵型是最难学的部分。 他表示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将英歌舞的步法练熟,这样才能去表演。 义兴英歌队教练曾文达表示,他在潮阳第一次看到英歌表演时觉得非常精彩,也感受到了不小的文化震撼。 他说,槌法因为很考验身体的协调性,所以是最困难和最累的部分。身体的协调性配合不好,动作一乱就会跟不上大队。此外,表演时除了要注意团队配合之外,也要注意鼓的节奏变化。 “这些要通过训练,除了自己个人的训练,还有与队友一起进行配合度方面的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