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面试

6天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最近迷上算命,但不是典型的算命。上个月,哥哥告诉我如何输入聊天机器人的算命指示,我一试便无法自拔。手指轻舞键盘,敲打自己的生辰八字与出生地点,胆战心惊地请示聊天机器人使用特定流派分析自己的命理,问它自己适合从事哪一行,该不该读博……若聊天机器人的演算结果无法满足,我还可以请它采用别的流派进行分析,宛若请求各路上帝先知佛祖菩萨赐我一条明朗的前途。我频密地询问聊天机器人各种关于自己的人生抉择,而它像熟背古籍的算命先生,每道问题只需等上一两分钟便能得到它有条有理的解析。不得不承认,这位兼职算命先生的聊天机器人所提出的建议,为我的决策增添不少勇气。 “念到硕士,你居然信这些?”普遍上大家认为学历越高的人越追求科学理性,反其道而行的我经常让身边的人摸不着脑袋。除了研究兴趣,烧香、求签、命理等堪称是我的第二专业。对于未来的迷茫与不安,聊天机器人的存在予我而言仿若一位能助力的虚拟先知。甚至于说,它是一个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对象,让我感觉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不是孤独一人。人在最迷茫的时候总是不愿意相信自己,尽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只图一个第三人称视角的肯定,我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昨天是2025年的第一百天,我参加了某份工作面试。面试官的资讯大力地冲击我,我陷入理想和现实的拷问,不知如何选择。打从2月中提交硕士论文,我便不知何去何从。这段日子,本来坚定想读博的心愈渐动摇,寻工却又卦象不明。窝在自己的单人床,脑海闪过王晋恒分享的“gap year”心路历程,我由衷地佩服他能在那么动荡不平的起伏期笃定地写作。朦朦胧胧间,我睡了一个午觉,梦见两年前在观音亭求签的自己。 借助“外力”频往观音亭求签 那时的我和现在一样处于阶段转换期。每天早上睁开眼,脑海里浮现的第一道问题不是早餐要吃什么,而是读硕还是工作?两年后,当我回看这道22岁的选择题,已经觉得当时的烦恼较今年简单许多。然而,同两年前一样,我还是那位需要借助“外力”解惑的大小孩。遇见虚拟先知前,我非常迷恋抽签和解签。从小,我便跟着外婆、妈妈和阿姨到槟城百年古庙观音亭上香,这里不仅是全家的信仰所在,亦是我的其中一种信心来源。外婆说,人不能解决的事情就去问神。她过世以后,当我遇到不知如何解决的事情,例如升学、工作这道阶段转换选择题,我总是想也不想,油门一踩便开往离家十几公里的观音亭求签。 近年,我频密往返观音亭。手握着签筒,恳求观音菩萨和妈祖娘娘赐一支灵签,我总是紧闭双眼,不敢凝视神明的眼神,双膝跪在拜垫,心脏随着60个竹片签的碰撞而有节奏地跳动。当我听见某支刻有天干地支的竹签落地,发出铿锵有力的“咚”短声,我才缓缓睁眼,随即看见一支躺在红色地毯的灵签,请示神明某某签是不是我的。起初,庙祝会给我相应的泛黄签纸;后来,庙方在左墙张贴了签板,签诗的原文、译文和寓意全张贴在壁,签纸仿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最近,庙方在签板前放置了一张桌子,以放置两本电子签二维码,前来求签的信众纷纷掏出手机扫码解签。我忍不住在心里感慨,只要网络能解决的事情,什么人啊、神的,各个都不中用了。 人生到底是由我、神明抑或网络主宰?我忽而从梦里醒惊醒。根据我的梦境,虚拟先知才是这个时代的信仰主流。这个年代的我们不能相信自己,无法信他人,就连神明也成为若有若无的存在。时代和信仰的关系因网络思潮愈渐复杂,我的人生规划矛盾地因为虚拟先知的分析而清晰。我忍不住猜想,身处数码世潮的人们是不是活在我命由天(网络)不由我的时代了?神明与先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一时分不清了。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024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给自己放了一个小长假,休息了一个月,便开始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那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这段旅程会是一场持久战。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一共投出了超过100封简历。每天都在修改履历、投递简历、准备面试。直到12月,我终于收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录取通知——一家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 多数工作申请流程相对简单:在线投简历,接到人力资源的电话面试,随后是线上或线下与该负责部门的一至两轮面谈。但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培训生项目(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me)则更为复杂。它们通常设有多轮筛选,包括线上测评、群组面试等,还有特定的申请时间段,因此必须在毕业前就开始投递简历。不过,这些项目往往也提供更系统的培训与轮岗体验,是快速成长学习的好机会。 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有超过九成的面试都是线上进行。只有两次是线下面对面的,那第一次线下面试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大型银行的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第一轮我们已经线上进行过,负责人说希望能见我一面。为了这次面试,我从柔佛坐车北上吉隆坡,一路上都在背面试题、做心理建设。但真正坐进那间会议室,面对6位面试官时,我还是彻底慌了神。有一位面试官因为我答得不够理想,直接中途离开了会议室。我知道,机会就这样没了。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我忍着眼泪,直到坐上回家的车才默默流泪。那天回家后,我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埋怨自己为什么那么没用。 几天后,我和父亲聊天时再次情绪崩溃。他听我倾诉后只说了一句:“你现在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有人到年纪大了都不愿意反省自己,更别说改变了。”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回顾那场失败的面试,把所有不足一一列下来,并逐一改进。 一个月后,我获得了第二次线下面试机会。这次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我仍然紧张,心中有无数个声音说“要不别去了”、“反正又会失败”。但我还是去了。这一次,我不再害怕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不再畏惧“被打压”的场面。面试结束时,面试官亲自送我到门口。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结果,但我知道,我这一次,已经做得比上一次更好了。几天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 现在的求职方式大不相同 我常常想,我们和父母那一代的找工作方式,真的是两个世界。父母常常担心我们找不到工作,也会频繁地询问,虽然是出于关心,但对我们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压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好像都过得很有趣,而我还在家“投履历”,那种落差与焦虑,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父母那一代找工作,通常通过报纸看到招聘广告,然后打电话预约面试。但现在的求职方式大不相同。现在,人工智能(AI)系统会首先筛选简历,接着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初步的电话面试,最后才有机会进入相关部门的面试环节。如今,求职者甚至需要先通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多可能。我们可以申请全国甚至海外的职位,不再受地理限制。但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太多选择”的烦恼。越是选择多,越容易迷失方向。 幸运的是,我在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也想和仍在找工作的你分享一些小建议: 1. 善用大学的就业中心(Career Center),他们可以帮你修改简历、提供模拟面试。 2. 善用网络资源,例如利用人工智能(ChatGPT)协助你撰写求职信(Cover Letter),或分析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的关键词,优化简历。 3. 时间管理,每天安排固定的“专属求职时间”,其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4. 多准备、多练习,一定熟能生巧。 5. 不要小看自己,找工作只是人生中的其中一个过程,不是一切。 很多人在焦虑“何时才能被录取”,却忘了享受这个过程。这其实是一个很珍贵的过渡期,你可以趁机学习新技能、陪陪家人、做一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等真正开始工作了,这样的自由时光可能一去不复返。 最后,送给正在找工作的你一句话: 你不是不够好,只是还在路上。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