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阅读

总觉得书本须用上赏心悦目的书签,阅读才变得轻松自在,怡然自得。像极了古时炎炎夏日,躺卧在长椅上阅卷,身旁有个侍候的丫鬟,轻挥罗扇一般。书本固然引人入胜,但有徐徐凉风伴读,岂不惬意? 我钟爱书签,家里的珍藏,各式各样,有如婀娜多姿的美娇娘,环肥燕瘦。环视一下:有唐诗宋词的,有现代诗诗人的,有嵌上心灵鸡汤的;更有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的;另外还收藏着印上圣经经节的,画上水彩风景的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战利品,每每都是我一看到,不作二想,便搜购回来的。 尽管家里已有不少的书签,但碰到爱不释手的,往往就没了克制,都买。很多时候,我也将书签送赠予人,尤其是爱阅读的朋友,分享心头所好。有时候遇上书展,或文具促销,除了买书,就喜欢到摆卖书签的摊位浏览。也试过到文创中心,遇上画书签的艺术家,书签虽价钱不菲,也忍不住要消费一两幅。 说到买书签,如到中国去旅游,那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当地的书签,典雅精致,还有浓厚的文化风味,真令人几乎想搜括一空,占为己有。有好多回,从中国回来,我发现自己买给孩子及好朋友的,都是书签。不单止是传统纸质的,也有设计精美的金属类的。 每当我想像,在打开书本后,读着读着,倦了,手中书签一搁,闭目小憩。小小的书签就安分地守着页面的情景,就特别窝心。待阅书人什么时候再想开卷,书签能标记着阅读的脉络。这不有点像旅途中的路标吗?书签可是个安静却又不失伶俐的小丫头哩。 书签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我们阅读之余,拎起书签观赏一番;景也好,字也好,都牵引我们离开书本,往他处转一转,再回过头来,继续阅读。像下午尝一尝甜品,格外沁人心脾。 我没有挥金如土的本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癖好,但就是对书签有一股欲罢不能的购买欲。只要双眼所及,心中向往,便会毫不犹豫地先买为快。会不会有一天,我家里的书签比书本还多?届时,书签反客为主,书本都得起来抗议了?呵呵。
1天前
前阵子在教历史时,谈起早期人类物物交换的交易模式。后来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铸造金属币,并逐渐发展出纸币等更便捷的货币形式,完成了从物物交换到货币经济的转变。物物交换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以一个物品来换取另一个价值对等的物品。那么现代货币或电子钱包呢?你喜欢这样东西,你就要花钱购买,买了之后你的钱只有“出”没有“进”,那么我就在想,什么东西是即使要我花钱,荷包失“血”,我也坚持要购买的呢?我的脑中立即浮现出这个词语,那就是“报纸”。 从我念小学时,我们家就有每天购买两份报纸的习惯。因为我居住的小镇,书店并没有售卖太多课外读物,要到有规模的书局买书,车程将近3小时,早期也不像现在那么方便可以网购,所以从小学开始父母就让我阅读报章上的新闻,既可以增广见闻,得知天下事,又可以提升文笔,我和报纸就从这时候开始结缘。 还记得中学时,校长偶尔会将我们的佳作投到报章刊登,哇,大件事咯!放学第一时间就拿起报纸反复阅读自己被刊登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堪比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阅读后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将内容剪下来,粘贴在特别准备的簿子上,待日后闲来无事,再翻出来细细品味。甚至到了现在,我依旧保持剪报的习惯。 每天购买两份报纸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报业逐渐走向没落,陆续有多家报馆因现实考量,不得不将传统平面报纸转型为网络电子报。但是我们家依旧保持每天购买两份报纸的习惯。有些人或许会说,一天两份报纸需花费3令吉,一个月总共花费93令吉,不如订阅电子报更省,甚至有些平台还提供免费的消息,完全无需花钱就可以得知外界发生了什么事。其实,我们不是不会订购电子报,也不是跟不上“潮流”,而是我们更喜欢用有温度的双手,去翻阅实体的传统报纸,哪怕手上粘有报纸的油墨粉尘,还带有些许刺鼻的油墨味,但阅读报纸,能接触社会各个不同的层面。手机上所谓的新闻或报导,其实是智能推荐算法推给你的。我们要接触的,是那种可以不带着一丝怀疑去翻阅的内容,是那种可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各个不同层面那不为人知的故事,而不是一则微不足道的新闻,还要分几十个part写出来的狗血剧。 所以,若你问我,哪样东西可以让我不假思索地消费,我会说,那就是报纸。
1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最近因为马中90天互免签证这个课题,我连续读到好几篇担心中国人会因此来马抢饭碗的文章。我知道若中美贸易战无解,中国过剩的产能很大可能会倾销到其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也知道中国“内卷”严重,卷到连我们这些不住中国的人对这两个字都能朗朗上口,反而少说“竞争激烈”了。 但是,提供中国游客90天免签这个便利,中国人就会大举来马抢工作?我不知道我们的市场是不是这么有吸引力,也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想来马跳飞机;我只是纳闷:那个豁免的是旅游签证,如果有外国人持着旅游签证抢你工作,去举报就好了嘛。让移民局逮捕违法的人,将他们递解出境,列入黑名单就好了。大家的担心是不是有点过虑了? 后来我听说,原来有人将“签证互免措施延长5年,误解为“中国游客可以免签证来马待上5年”,而且误读新闻的人还是上过大学的专业人士。 几个星期后,我无意中看到“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这个词,立刻想起上述那位仁兄。 我们都知道,文盲是指不识字、无法读写的人。功能性文盲则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却不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和就业所需。美国教育部旗下的一个研究机构就将成人的读写能力(literacy)分为:基础之下、基础、中级和精通四个等级。 能阅读和理解简单文本内的信息、从资料中找出简单的数字信息并用简易的算数解题、比较两项活动的票价——不只要识字,还要懂得应用识字能力完成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所需,才算得上是拥有“基础(功能性)读写能力”。 换言之,认得每个单字、知道它们个别的意思,却读不明白那些单字组成的简单句子,就算是功能性文盲了。又或者,给一个人10令吉让他去买5个鸡蛋、一包面粉、两把葱,即使有计算机他也算不出自己应该剩多少钱。就算他会加减乘除,也不代表能灵活应用在生活中——这也算是一种功能性文盲。 美国的统计显示,21%的美国成年人是功能性文盲;在英国则是18%!这些数字好惊人。而且,显然这现象并非英美独有,在全球各地,功能性文盲的人数都在上升中。 阅读有效改进功能性文盲 实际上,在马来西亚社会,我自己也观察到,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功能性读写能力也堪忧。他们无法掌握文章重点,读不出暗喻、反讽等语气,同时也难从他人立场思考。他们虽能阅读,但理解力停留在字面,往往错过语境与深意。 其他暂且不说,标题党中应该有不少上过大学吧?然而,他们却可以只看标题就大发阙词、胡乱转发。有此表现,是因为理解和判断力的不足,还是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出了偏差? 幸好,功能性读写能力是能改进的,阅读就是有个有效的方法。我开始学日文不到一年时,还是个认得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但阅读能力有限的功能性文盲。某天,图书馆管理员阪本桑推荐了我一套从浅至深的读本,我从最入门的几本读起,几乎完读整套书后,又挑战了其他日文书。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读解能力进步快速,阅读日文文本的速度变快,也能充分理解内容,考读解时简直有如神助。 所以,即使在现今这个看视频学新知识或技能或许更便捷的时代,阅读这个“古老”方法,可能比较慢,且需要更多专注力和意志力,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让我们的理解力不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渐渐退化。
1月前
1月前
我听过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心所想的、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会使人的外在相貌受内在心地或心境的影响。后来联想到可以替换的句子是:“心由所读。”即是你读的各种书籍,都有可能改变你的心境。每个句子,每个词汇,都在引导我们走向什么样的世界。看的东西越多,越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可能。我觉得生活也是这样的提醒。 阅读不是一件特别难,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现在或许是个专注力分散的时代。当要阅读或进入文本的时候,时间、场合、读者自身的心态也是重要的。我觉得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阅读,像是无法做到在咖啡厅阅读,因为周围的环境会把吸引力分散,或许找一本可以在咖啡厅翻阅的书本。我的阅读场合通常会在家中、飞机上、图书馆、公交等。后来发现注意力和吸引力或许是有冲突的(但因人而异)。在一个有很强吸引力,就如和自己磁性一样的场合,是不适宜阅读的,那时候注意力会分散;然而处在一个和自己磁性不相符的场合,反而是可以待着阅读。 阅读的时候,如果发现书身上的零件太多,都会先拆除,再阅读。有天突发奇想,书的“附件”会有多少呢?书衣、书签、书纸、书腰等,然而依然逃不开书腰的话题。书腰是否是必要的存在?有人会嫌书腰太挡位子了。那时候在想喜欢书腰的人会不会是一种“不嫌麻烦的情人”,而讨厌书腰的则是一种“嫌麻烦的情人”,这样的定义也不妥当。 书腰也可以是“行销法宝” 讨厌书腰的人大概会觉得书腰就如长裙偶尔会系上的腰带,长裤子偶尔会套上的腰带,他们会觉得虽偶尔是必要的存在,却有些麻烦。我倒不会把书腰当作书签,因为书腰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小附件。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书业的世界,关于书衣、书签、书纸等的配件的存在是否就变得没必要?我觉得越小的事物,被忽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但越小的事物,其实很多时候都会需要。正如我在阅读一本书,想要找书签放在书中的时候,却找不到。正如书腰能迅速而明确地带出这本书的为何推荐、这本书述说的内容等,可能书腰也成了行销的一种“行销法宝”的用途。 书腰是麻烦的。就好像打开一本书,都会受到限制,不然就会容易把书腰折断。那书腰的存在意义到底是干嘛的呢?可能有人会忍不住纳闷。我以前不懂得区分书腰、书封等的东西,也不知道原来悬挂在书的腰部的就是称作为书腰。但我个人是站在有书腰的那派的。一本书的特色并不能以有无书腰作为标准,可能书腰只是一种陪衬,但那也可以是必要的陪衬。书腰,可以让读者看到书的第一眼:其实书是有两个颜色的。这样说未免太抽象,书封用色当然不可能只存在一种,但如果没了书腰的书封,那显而易见的只是单一的色彩而已。但加入了书腰的设计,是可以看到书封和书腰各自拥有不同的颜色,这样才能搭配书封与书腰的色彩,两种色彩才能凸显书的美感和制作,并且设计师一般上应该也不会选这两者之间相异太大的颜色。 一本成品的书的“前身”是出版,再后来才是书店。作为菜鸟编辑,见证也制作过一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前会认为书最珍贵的地方理应是内容产出的部分,现在则认为书的制作过程、每个人和每部分都一样重要。其中包括设计师的审美和如何决定这本书呈现出来的模样,都与作者的心血相连。文字工作者需要的工作之一,是筛选,或是说“看”的能力。能够保持好奇心之余,还能够拥有懂得如何去用不同的眼光“看到文本”,可以懂得如何在各种文本中进行筛选和看到。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习惯买书的人,偶尔得面对不买书的旁人质疑:“买的书,都读了吗?”接下来可能是另一个问题:“没读完,为何继续买?”我始终觉得这类问题莫名其妙,又没花你的钱,凭什么问这么多?未免多事。假使书虫因购书太多,影响生活品质,家人抱怨倒还罢了,受害者有权表达。 日本作家京极夏彦日前接受采访提及,书,光买就很好。总算有名人公开背定买书的正当性,难怪在社交媒体广传。京极夏彦表示,“要读也好、不读也无所谓。光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书放在身边都会为人生增色。读着书名想像内容就能刺激情感变化。想着‘总是有一天会读’,就会更在意自己的脑袋与眼睛,可能也会因此想活久一点也不一定呢。”依照京极夏彦的说法,阅读是很好的养生工具,读了小说会受到感动、哭、笑、感同身受,无趣的书则让人生气。 京极夏彦身为作家,鼓励大众买书,直言不读也没关系,许是心底话,买书比阅读更重要。反正只要有人买书,作家便收到版税。买书(却因故没读)的读者,说不定比热爱作家,但去借书的人更好一点。 有时书没读,幸福更为浓烈。话说二十多年前,我随手买了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后来才知两书绝版,再版遥遥无期。当时网购刚萌芽,并不便利。部分推理迷不时在留言板、BBS推理小说版苦苦寻觅这两书,每每见到,我就为自己早已有书沾沾自喜。总之终究读完两书,受不了啰嗦叙事,我大失所望,读了书,却比未读之前不快乐。再说两书后来都再版。我手边的绝版书已不值什么。倘若我从未阅读这两书,现在一定更快乐。 不喜欢的书大可放下 京极夏彦至今仍广受读者欢迎,家人也很喜欢,我不爱是我的事。阅读若要持续,乐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喜欢的书大可放下,另找其他书籍阅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探索的过程也很有意思。阅读喜好实为个人隐私,无须外人认可。喜欢大家都喜欢的很好,不喜欢大家都喜欢的,也好。再说,喜好亦非永恒不变,倘若有缘,说不定会对原本不喜欢的书二见钟情。 对书虫而言,书的存在便是乐趣,自己开心就好,不足为外人道。书虫的烦恼之一是身后事。生前散书不失为福气,可惜多半做不到,毕竟许多书籍乘载了个人的生活片段,散书仿佛舍去一部分的自己。幸而如今家属若想散书并不难,整批卖给旧书店即可。倒是很多老读者未必习惯的电子书,或可解决一部分书籍囤积的问题。不过缺了与实物的碰触,情感终究隔了一层。 阅读、买书只是某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不神圣崇高,也不该被猎奇窥探。买书的人自在开心就好,这点小事就不劳外人过问了。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