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南海之声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创作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艺术
星云
【画展】心语·抽象的世界——写在《国际抽象艺术大展》之前文/吴亚鸿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艺术的世界也是如此,不必言语,却能教人心生感动。 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诗。它是视觉语言,透过色彩、线条、节奏与留白,让人静静地走进创作者的心灵。一个笔触,一抹色彩,都是画家的心情话语。 这一次,亚洲国际艺术家联盟(AIAA)与马来西亚中央当代艺术研究院(MCAA),联合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抽象艺术大展》,就是一场跨越国界、文化与语言的心灵对话。 这场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聚焦于“抽象艺术”。在大家印象中,抽象画似乎难以理解,好像一切都在虚无缥缈间。其实,抽象画最动人的地方,正是它不限定观者如何看,规定你要看到什么。每个人站在画前,都能依着自己的情绪、经验与想像,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如同AIAA主席黄振景所说:“艺术能滋养人心,让人远离纷扰。我们希望通过抽象艺术,让和平的翅膀,在每个人心中展开。” 这场展览不只是观赏画作,也是“看见自己”。 “抽象艺术”这个概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东方文化中,其实早就有“意象”与“留白”的精神。东方美学推崇“形而上者谓之道”,西方画论强调“形式与结构的探索”。 一个重意境,一个重理性,当这两种思想相遇,正好碰击出最美的火花。 艺术家符永刚博士说,“东方艺术家在简约中蕴含深意,西方艺术家在结构中寻求突破。两者的交汇,正是抽象艺术的魅力所在。”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来自韩国、日本、中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泰国等亚洲国家与地区。他们的作品形式各异,有者以色彩碰撞表达能量的流动;有者则以线条节奏描绘心灵的呼吸;也有用材质、肌理、墨色、光影去探索空间的深度。看似不同,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艺术是生命的感受,是爱与和平的体现。 抽象,不只是形式,而是心的语言。很多人会问:抽象画,到底要“看什么”?其实,不必急着“看懂”,只需慢慢“感受”。抽象艺术并非只描绘外在的山川草木,而是要表达内在的情感与能量。它犹如音乐一样,你听到旋律,会被触动,但不一定能说清为什么。抽象画,就是视觉的音乐,是心灵的旋律。 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理事长许锡辉也提到:“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抽象艺术虽然形式自由,但它最能体现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希望这场展览,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确实如此。当你在一幅抽象作品前驻足,或许第一眼什么也看不懂;但当你放下“理解”的压力,慢慢去“体会”,你会发现,那些色彩的流动、笔触的起伏,其实都在回应你心中的某一种情绪。那是人与画、人与心之间的微妙共鸣。 《国际抽象艺术大展》以“世界和平”为核心理念。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相信艺术可以让人理解彼此、包容差异。每一位艺术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共同相信,创作是一种祈愿,艺术是一种力量。当心灵安静了,世界也就平静了。 这回参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东方意境”的含蓄与“西方构成”的张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与当下的呼吸;也能在一幅幅作品之间,看见人类共同对和平、希望与美的渴望。 正如黄振景主席所说:“《国际抽象艺术大展》只是起点。未来,我们将陆续在不同国家举办系列展览,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力量,让文化的交流没有界限。” 艺术无国界,心灵有共鸣。当我们站在画前,不分语言、不分国籍,只剩下最真诚的感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道出了艺术最深刻的本质。 《国际抽象艺术大展》,提醒我们艺术不只是看见外在的美,而是体会内心的善;抽象,不是远离现实,“心语”,是生命最真实的光。 【展览资讯】 展览名称:马来西亚2025年《国际抽象艺术大展》 地点:吉隆坡SGM综合文化中心 日期:2025年11月15日至 12月21日 开放时间:11AM-5PM(星期二至星期日)
4天前
星云
VIP文
艺术发展需靠完整的生态 李凯:没有艺术城市失去灵魂
槟城州立美术馆主席兼槟城艺术区顾问李凯认为,艺术的发展不仅靠个别天才,更需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艺术家、策展人、藏家、机构与政策协调共生。
2星期前
VIP文
关注东海岸
登嘉楼中秋嘉年华 | 蔡春华:节日庆典能推动地方经济 让文化“发光” 让旅游“发热”
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副秘书长蔡春华指出,旅游不仅仅是参观景点,文化与艺术同样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3星期前
关注东海岸
星云
【我的工作台】我的作品/李素娴(史里肯邦安)
一个废弃的染色漆桶,上方摆着一个古朽平底煎锅,加上一张靠背木制椅子,就是我的流动工作台。看上去,虽不怎么华丽,也非那种轻便移动折叠式的桌子,它却是一款活灵活现的工作台——我的作品。 我们常见的工作台,无论是老板的,上司的或是员工的,大都摆放着电脑、文具收纳盒、文件夹等办公用品。我的工作台面却仅有镊子、小铲子、小漆刷、剪刀和绿植。其他如沙石和装饰材料都收纳在盒子里,还有挤压式浇水瓶和装在陶盆内的有机土壤。 整齐干净的工作台往往能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我的流动工作台虽然简单朴实,可我总感到足够的幸福。工作怡然自得,因有着植物的陪伴,是以从不觉得枯燥乏味。 让自己沉醉于艺术怀抱 我的工作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小巧植物,而非回复不完的信息。高度重复的工作会让人感觉无聊,但绿植盆栽就不一样。植株移植最考功夫,装饰盆钵却考手艺——想要让植物变得茂盛灿烂,独一无二,美丽动人,二者缺一不可,每一棵幼苗都必须经过精心培育和照料才行。植株的变化多端,生机勃勃,每长一厘米都可治愈栽培者的心灵,也能让人有满满的成就感。 每回订单堆积如山,我就会在这临时安装的工作台,待上十几个小时。当我坐在工作台边,灵感总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将绿植的思路和设计一一诠释出来。由此,我特喜爱这能迁移的工作台。我喜爱这工作台的简单摆设,我更喜爱在这私人空间做自己的绿植手作,为植物打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盆景,让自己沉醉于艺术的怀抱,也为绿植领养者营造疗愈心灵的效果。 犹记得,那日下午,大雨倾盆后,冷风微微吹起,空气清新自然,我的工作台瞬间变成了小茶几。我泡来了一壶大红袍,靠坐在木制椅子上,聆听鸟吱吱叫,虫鸣啾啾——靠着清脆悦耳的声音,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魅力,爽啊!
3星期前
星云
百格人物
当INS风遇上点翠 大马青年用发簪守护千年中华美学
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23岁的洪伟恭把古老的点翠工艺带进现代生活。从MCO在家自学发簪,到升学钻研珠宝设计,再自己成立品牌、结合环保理念与年轻审美,他的作品不仅是饰品,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份传承。
4星期前
百格人物
社区动态
“艺起走进中华美”成果作品展 小学生呈献中华艺术美
三所华小的75名高年级学生以书法、走画旧街场、剪纸、水墨画和小狮子头拼布作品来呈献中华艺术美,成果作品展从即日起至10月5日,早上10时至傍晚6时在怡保旧街场22 Hale Street文化廊展出,欢迎大众前来参观。
1月前
社区动态
全国综合
ReformARTsi提5诉求 吁正视艺术文化领域缺口
ReformARTsi呼吁政府正视艺术与文化领域的缺口,并提出5大诉求,促请首相及内阁采取整体性措施,把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列为国家议程的优先事项。
1月前
全国综合
柔佛透视
林英翰 | 演变的机制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一生3次以“哀悼基督”创作,年轻时、年迈时和生命走到最后时。
1月前
柔佛透视
综合
古天发刀画展《自然的回响》 82幅作品邀各界共赏
(麻坡23日讯)一把“刀”、各种亚克力颜料加上一块画板,在我国著名刀画艺术家古天发手中,化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佳作,而如今,这些作品正在麻坡与公众见面。 麻坡中化中学即日起至9月29日,在善心堂展览厅举办古天发个人刀画作品展《自然的回声》,展出82幅作品,让麻坡民众近距离感受刀画的魅力。 这项展览于今早由中化中学董事长徐景贤主持开幕仪式,古天发也现场示范刀画技艺,让在场者大开眼界。 他一边与在场者轻松互动及分享创作趣事,一边动手作画,约半小时后便完成一幅田园美景,赢得在场者的赞叹及热烈掌声;他随即宣布将作品赠予中化中学。 古天发在开幕仪式上也分享学画历程,并指自己在工作20多年后返回家乡槟城,因结识一些画家而重燃年少时的绘画梦想,于是在50岁时开始学画,约5年后就举办个人画展。 他坦言,许多亲友得知他会画画是都非常惊讶,因为就连他自己也几乎遗忘了对作画热爱。他此后接受多家媒体的访问,还因画展的契机让他在去年60岁时,担任本地电影《好好再一起》的男主角。 他勉励学生若对艺术有兴趣,应勇敢投入并在艺术领域发展。 另外,麻坡中化中学校长蒋璁江致词时指出,刀画在麻坡相当少见,校方早在6年前就有意邀请古天发到校举办个展,让民众与学生认识此艺术形式,却因行管令而耽搁至今。 他希望通过画展来鼓励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追梦,或朝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发展,走出自己的风格。 他补充,本次画展的一半收益将拨入该校“心艺美术基金”,以资助更多学生投身艺术领域;该基金目前累计数额已超过50万令吉。 《自然的回声》个人刀画作品展的展出时间是上午9时至下午3时,9月26日则不对外开放。 与会者包括:中化中学副董事长符肇珍、副总务陈金德、礼堂/演艺厅及展览厅组主任谢凯岳、董事陈大成及董事长夫人黄慧艳等。
1月前
综合
品牌传播
书画茶香华乐响 中秋雅聚3.0掀中秋月序幕
(依斯干达公主城21日讯)将书法、中国画艺术、茶道和华乐结合在中秋雅聚中,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柔佛州联委会为温暖团聚的中秋月热身,活动吸引数百民族围观共赏。
1月前
品牌传播
VIP文
文化遗产不止收在博物馆 杨顺兴:书中也找得到
大马旅游局副主席拿督杨顺兴指出,文化遗产不仅仅保存在博物馆里,也体现在书籍、艺术、古董以及个人的热情之中
1月前
VIP文
读家
【读家投稿】吴利光 / 相遇米兰·昆德拉
在《相遇》,米兰·昆德拉重申了小说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也相应的思考了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画家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到作曲家杨纳杰克(Leoš Janáček)。 《相遇》是评论集,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另一道拿手好菜。加上作家对于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把关甚严,贵精不贵多,在此之前,就只有《小说的艺术》(1986年)和《被背叛的遗嘱》(1992年)叫不少读者津津乐道。而在《相遇》之前,则有《帷幕》(2005年)。 在《相遇》,米兰·昆德拉重申了小说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也相应的思考了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画家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到作曲家杨纳杰克(Leoš Janáček)。 ◢他为杨纳杰克打抱不平 本书最贴近作家的,就是关于作曲家杨纳杰克的两篇文章,被概括在〈我的初恋〉的部分。米兰·昆德拉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认识到杨纳杰克的作品,1990年代初曾经给法国的音乐杂志写乐评,专注于那个时期录制出版的杨纳杰克作品。杨纳杰克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终其一生定居于布尔诺(Brno)——也是米兰·昆德拉的出生地——比较捷克的首都布拉格(Prague),是一个外省,而布拉格,也不过是欧洲的外省。以米兰·昆德拉的角度看来,杨纳杰克就像是单脚跟欧洲的其他作曲家赛跑,年过50岁才终于受到关注。不过即使在去世之后,作品依然受到相当程度的误解和曲解,米兰·昆德拉举例说,就连知名的音乐辞典,也把作曲家介绍得一塌糊涂。通过〈我的初恋·单腿人伟大的长跑〉,米兰·昆德拉为杨纳杰克打抱不平,并写了〈我的初恋·乡愁最深的歌剧〉解析作曲家独特的作品〈狡猾母狐狸〉。 ◢他介绍意大利冷门作家 本书的最后一篇:〈《皮》:一部原小说〉,可以说最丰盈,也是难懂的一篇——被安排在最后一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米兰·昆德拉谈小说的形式,分析了意大利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帕尔泰(Curzio Malaparte)的两部作品:《完蛋》(1944)和《皮》(1949)。马拉帕尔泰的作品应该是没有译介成为中文,我对马拉帕尔泰一无所知(编按:中文版《完蛋》2016年出版;《皮》则是2017年出版,出版社同为吉林出版集团,书讯见下方【延伸阅读】)。不过,相信米兰·昆德拉也深知认识这位作家的读者不多,所以他的介绍非常仔细。马拉帕尔泰在二战期间曾经是战地记者以及盟军联络官,认识许多二战时的高官显要,也见过一些当时尚未广泛流传的恐怖血腥场面,这些经验被写进他的两部小说里边。不过,米兰·昆德拉强调,马拉帕尔泰的小说不是一般的纪事/纪实文学,他充满文学美学的企图心,形式严谨兼具原创,隐喻与整体连翻的重复与变奏,前后呼应,达到了作品整体的统一,回到了小说最原初的形式。 ◢他拓宽了读者的眼界 世界文学、艺术与音乐,都是比一般的兴趣爱好的门槛来得高,由于语言文化与地理因素,更叫人不得其门而入。又或者,被错误的引导,曲解了作品的原意。米兰·昆德拉写的文章,慎重地选择了切入点,不仅提出独特的观点,也挑出相关作品的核心价值,大大提高了读者的眼界。在他的笔下,杜斯妥也夫斯基、贾西亚·马奎斯、贝多芬和荀白克都变得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挑起了我对一些陌生作家的兴趣,比如奥斯卡·米沃什、马瑞克·边齐克等,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
2月前
读家
VIP文
【守护义山/02】一块墓碑一段旧史,解码坟茔的独特美学
坟墓,亦称作阴宅。既然为宅,自有一套形制、尺度、格局、艺术风格。在吉隆坡福建义山,一些老坟墓拥有传统的福建龟形墓,留下民间造墓工艺与美学的印记。又有部分坟墓造型精致堂皇,且融合西方装饰元素,与闽南传统的坟墓风格交织,形成中西合璧的混搭风格。
2月前
VIP文
大都会
郑宇能:与社会息息相关 建筑非独立完成艺术
建筑事务所Atelier Alan Teh Architect (AATA) 创办人,也是曾获马来西亚建筑师公会评选为“30杰出新晋建筑师”的“环保建筑师”郑宇能表示,建筑是一门与社会和人紧密相关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须结合。
2月前
大都会
护生
为浪浪而创展览,分享毛孩的艺术细胞
由毛孩亲爪创作的画作展览“The REAL Cat & Dog Exhibition”,展现了狗狗或猫咪的艺术才华。从抓花的窗帘、咬破的椅子,抽象的脚印与重新定义的玩具等,每一件都充满幽默、即兴与天真魅力。
2月前
护生
星云
书柜里的“小湖石”画作——回忆谢忝宋老师/冯洋(寄自广西)
“小湖石”画作已经在我的书柜里摆放3年了。物的珍贵,在于寄托了人的情感。3年前,我在一间留学生公寓里绘制了“小湖石”。数月之后,我携带着它拜访谢忝宋老师。至于后来,为何它停留在我中国家里的书柜之中,不仅是它的一段漂泊经历,亦承载了我同谢老师几回相见又分别的记忆。 一、初次拜访“草堂门” 2022年8月,经由师友的引荐,我在吉隆坡的“草堂门”第一回拜访与广西美术界颇有渊源的谢忝宋老师。初次见到谢老师,一眼便晓得面前是一位书画艺术家:颌下蓄着飘逸的银须,银发梳成一只发髻束在脑后,胸前挂有一件绘有图案的吊坠,身穿一件书画艺术家常穿的黑色圆领短袖T恤——书画家创作时,难免有墨汁飞溅到衣衫上,黑色T恤最合适。 谢老师待人和蔼,谈笑间声音爽朗,中气十足,亦同我说起他与广西的深厚缘分。数年之前,谢老师曾到访广西艺术学院,课余见到一位“大胡子”在作画。谢老师心里由衷赞赏这位大胡子的画技,便上前询问,原来对方正是广西油画界赫赫有名的谢麟教授。自此,谢老师便与其成为了艺术好友。 这一回拜访谢老师,我主要向其请教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当年开设水墨画与书法的情况。围绕这一主题访谈之后,谢老师发现我对甲骨文书法颇为关注,便告诉我,黄尧先生也写甲骨文书法。黄尧先生晚年,谢老师常常驾车带其出去兜风,两人是忘年之交。谢老师曾在黄尧先生那儿见到其书写的甲骨文书法,一沓一沓地堆积着,几乎赶上一人之高。话别之际,谢老师仍不忘叮嘱我,有空不妨写写黄尧先生。我想,谢老师心目中的黄尧先生,应是一位亦师亦友,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前辈。 二、相逢作品展 谢老师于2005年创办的“草堂门金石书画会”,汇聚了众多杰出的马来西亚书画篆刻艺术家,在马来西亚艺术界具有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草堂门成立之后,每年举办一次会员的作品展,安排一次会员聚会。2022年9月下旬,我在吉隆坡东方人文艺术馆的“点燃南洋风——草堂门金石书画会会员作品展”展览现场,再次见到了谢老师与师母。谢老师见我远道而来,非常高兴,专门带着我欣赏了参展的多件书画作品。在解说作品的同时,谢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草堂门创作者的经历。见我驻足在一件水墨画前,谢老师告诉我:这位创作者最为难得的,是对水墨画保有一份热爱与痴迷,一直勤于学习与创作。 看完作品展,我取出带来的“小湖石”画作。谢老师凝视与思考了一阵,告诉我:这件作品画得不错,但画面显得有些空,倘若能在画面上方的位置盖一枚大小适宜的印章,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临别之际,谢老师让我将这件“小湖石”放在展览厅的前台,他会带回去修改。然而,匆忙奔向下一站的我,竟在离开展厅时,忘了将画作存放于前台。于是,这一件没有得到谢老师修改的“小湖石”,便成了一件遗憾,跟随着我奔波到下一站,又下一站,最后跟随我回到了中国,停留在我的书柜里。 三、不止水墨画 2023年10月,谢老师来电邀我去草堂门看一本黄尧先生撰写的书籍,说是已经复印了一本给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我第二回至草堂门。 这一回,先是由师母驾车,谢老师、师母与我一行三人,到附近一家店去吃云吞面。我的家乡亦有云吞面,便邀谢老师与师母将来到我家乡品尝。返回草堂门之后,我翻读了谢老师存放于草堂门书架上的好几排书籍。之前,时常听谢老师提及他对南洋水墨的思考,我总认为谢老师擅长的是水墨画。这一回,见到书架上颇多的中国历代书法作品集与书法理论书籍,我才晓得,谢老师对书法亦有用功与钻研。 休息时,我看了会谢老师提笔书写甲骨文。许久没有拿笔的我,恭谨地埋头写了一幅字,画了一幅瘦竹。谢老师随即提笔修改,并告诉我:从前,在马来西亚,不像在中国,很少有人能一直在学校担任稳定的书画教职。 这回见面的一个月之后,谢老师与师母至中国广西探亲,我仍在马来西亚埋头撰写论文。一年之后的9月份,谢老师便离世了。我遗憾于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带着谢老师与师母一同品尝我家乡的云吞面。 如今,谢老师离世快一年了。望着书柜里的“小湖石”,我见到了那个原本懵懂的自己,在求索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心怀志向的前辈,逐渐体会到超出自身经历的思考,内心由此有了领悟与蜕变:原来,一个人的志向,可以不只为了突出个人的成绩,而是能以一份热爱与豪情,号召与激励一群人,一类人,凝聚在一起,创造一份高于个人的事业。 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踌躇难决之时,时常回想起谢老师那带有几分广西腔的话语:“嚯,这样胆小,今后怎样做大事!”我自知平凡,难成大事,但也会看一会儿远方——谢老师心怀志向,创建草堂门弘扬书画艺术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唤醒我继续追寻书画艺术的梦想与脚步。
2月前
星云
更多艺术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