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网络霸凌

1天前
5天前
7天前
身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孩子的生活从小就无可避免地与赛博世界合二为一,可是网络的便利让霸凌、诈骗、性诱拐等犯罪事件无孔不入,让家长忧心忡忡。   根据大马谷歌分享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72%家长积极查询网络安全的资讯,相比起2021年的67%有所提高。   30%家长不认为他们的孩子得到完善的网络安全知识,然而有逾70%家长允许孩子增加屏幕时间(Screen time)。   孩子获得专属手机的平均年龄为10岁,但是谈及网络安全的平均年龄为13岁。   80%家长表示他们与孩子曾就网络安全一事展开对话,那么到底孩子是不是真的能听进去呢?   孩子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网络安全? 林思燕是大马谷歌的一分子,作为在这家网络巨头工作逾10年的母亲,自然比其他家长更熟悉网络的世界。 她育有两名女儿,分别是今年11岁的苏菲(Sophie Giallonardo)以及7岁的艾米莉(Emilie Giallonardo),她不讳言孩子在非常年幼时就已经接触网络,因此从小就为孩子灌输网络安全的意识。 一直以来,苏菲使用的电子设备是父亲的平板和母亲的电脑,直到去年底的圣诞节,她终于拥有一部专属的手机。 而艾米莉则在6岁时得到一部平板电脑作为生日礼物,但是她只能在10岁那年才能获得手机。 这显然是爸爸妈妈设定的规则。 林思燕分享,在经过多番的调查和考量,她才决定在女儿满10岁时,让她拥有自己的手机。 “她们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手机,这让我觉得我剥夺了她们的权力。” 最终令她下定决心,将“手机拥有权”赋予孩子的三个关键是:(一)疫情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学校也通过网络布置作业;(二)可与她们朋友通过社交app沟通;(三)疫情时期的日子艰辛,孩子需要放松。 当然,她也清楚她们即将要面对的网络安全风险是什么。 “许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上网的时长或者接触到不良信息,但我最害怕的是网络霸凌。” “如今的社交媒体已不同往日,网络霸凌是沉默的杀手,你永远不知道会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倘若遭遇网络诈骗,顶多造成财物损失,可是一旦被网络霸凌缠身,极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因此,她认为谷歌的“Be Internet Awesome”互动教学资源,能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作为母亲,善良和勇敢是我觉得最重视的2条规则,我要确定她们牢记在心。” “如今有些网民很刻薄,所以善良很重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连“好好说话”都得重新学习?薄薄的屏幕一隔,就一并将原本的礼貌也一并隔去了吗? 为何能对素未谋面、无冤无仇的陌生人言辞如此刻毒? 不要小看孩子小 他可以听懂 “孩子很小,讲了也听不懂的啦!”,这是许多成年人对于小孩理解能力的认知,认为孩子年幼,很多道理等到长大再说。 可是,家长是否想过下手的“恶魔”从不会考虑年龄呢?小孩子真的听不懂吗? 不妨听听孩子怎么说。 虽然苏菲仅11岁,但是从谷歌这次的分享会播放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她的网络安全意识非常强。 “我觉得网络安全跟道路安全一样,你必须要很谨慎,你也不会离开你的车子只为了与陌生人交谈。”她说。 对于何谓“个人信息”,她也毫不含糊地回答:名字、地址、密码和年龄;提到上网的注意事项,她反应迅速地一一罗列出来,即明智(Be Smart)、安全(Be Safe)、善良(Be Kind)、勇敢(Be Brave)和警惕(Be Alert)。 这也是“Be Internet Awesome”五个重点课程。 由此可见,林思燕平日的苦心并没有白费。 给孩子的网络安全小提示: 明智(Be Smart):设定一个安全度高的密码,不要将密码和个人资料分享给任何人; 安全(Be Safe):切勿与陌生人交谈。如果有一件事听起来好得难以置信,可能是一个骗局; 善良(Be Kind):当你在网上和别人交流时,你应该要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敢(Be Brave):若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不要害怕,要告诉成年人; 警惕(Be Alert):当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你感觉不对劲时,你应该告诉父母或至少一名成年人。 但是,小朋友的分享欲望强烈到超乎我们的想像,就像苏菲身边的同龄友人暴露出儿童对于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的隐患。 “我一些朋友完全不遵守网络安全规则。”她说,“2年前,我去朋友家玩Roblox(一个集游戏创作和大型社区的互动平台),她问我想不想知道她的账户密码?” “然后她就把密码告诉我,即便我并没有问她,她还强调不要‘骇’(Hack)她的账号。” 语毕,小苏菲露出一脸无奈的微笑。 来自苏菲的温馨提醒: (一)上网不要与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交谈 (二)切勿分享、透露个人资料 善用网络资源 保护孩子远离伤害 网络的出现破除地域疆界,除了让我们更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资讯,也将远在天边的人带到我们眼前。 只是,阴影总随着光而来,人性之恶把便利的网络变成一把双面刃,不良资讯、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一连串恶性事件紧随其后。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因此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除了日常灌输孩子网络安全知识,家长也可以善用以下的App防微杜渐,尽可能保护13岁以下的儿童免受伤害。 Family Link: 亲子的电子设备上一起安装此App,父母可以借此追踪孩子的网络活动,包括设备的位置、设置使用时间和隐私。 YouTube Kids: 推荐适合孩子们观看的视频,家长可通过Family Link选择内容级别设置、选择允许孩子在 YouTube Kids 中使用搜索功能、取消屏蔽视频等等。 Be Internet Awesome: 免费网络游戏,它采取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这是一个由四块大陆组成的奇幻世界,孩子们在这里打击黑客、网络诈骗、过度分享者和网络霸凌者。 当然,在孩子电子设备设置上述App之前,应提前与孩子们沟通,避免造成亲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误会哦! 更多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韭”是这样美味——韭菜酱 吴娟瑜/为什么孩子不敢说? 吴娟瑜 / U字型婚姻的秘诀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好用的本地竹叶 打破严父的刻板形象,80后爸爸如何爱孩子?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8月前
8月前
一场因为顾客没有点饮料而掀起的闹剧,在大众热烈讨论和评论中,出现了一个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现象,令我有点不禁对一些错误的做法,在现今网络的世界里,竟然成了真理而感到害怕。 事件中的店主将顾客的容貌公开在网络上,甚至用词遣责,这已经是一种网络霸凌的举动,即使顾客不点餐不点饮料,身为店主也无权拿出对方的容貌作为公审,这是一种侮辱、一种诽谤以及一种抹黑。 抖音和短视频的流行,加剧了很多人沉迷之中,在观看别人的“作品”后也急着要推出属于自己的“创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总喜欢标榜着“你要红,我就让你红”的心态,在没有经过了解的情况下,就第一时间将拍摄到的视频公诸于世。 还有不少人热衷当主播和网红,每天都在寻找拍摄的素材,希望点击率能够冲破记录,达到万众瞩目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朝向“不求真”的方向,不需要正确或是真实,只要能挑起大家的讨论就行了。 所以,当店主将顾客容貌挂在网上鞭挞时,很多人反而责怪顾客,还有人替店主说话。 其实,店主公审顾客的做法在法律上已经不容许,在道德上更加不被接受,顾客如今所受到的屈辱,远比他没有点饮料来得更加严重。 今天,大家或许可以不带任何情感的站在错的一方“仗义执言”,如果有一天你也和那位顾客一样,只是因为没有点饮料而被“放上网”,你会有“红”的喜悦吗? 网络不应该是如此使用,没有人有权利去利用网络来攻击他人,今天你让他“红了”,或许明天红的就是你自己了!  
8月前
2022年7月26日,一名网名叫依奈的18岁少女在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情况下,因不堪长期遭受网络霸凌和挑衅,最终直播跳楼身亡。 然而,即使直播的画面定格在一片蓝天,网暴她的人们在聊天群里依旧冷言冷语嘲讽和质疑她的死亡,甚至出现“去死”、“别复活”这种词汇。 让人心寒的是,依奈的死讯一经确认后,这些人的反应并非反省、愧疚,而是抱团推卸责任。 而依奈做错了什么? 仅仅是在一款游戏里,将ID改成“拿不到金头就自杀”,随后没取得金头(一种游戏奖励)但没自杀,本应被视作夸张表达的戏言,却成了网民网络霸凌她的“把柄”,不断在各个社交平台嘲讽她该自杀不自杀。 这群人多半是依奈的同龄人,甚至比她更小,其中不乏初中生,用词粗暴、猥琐、恶毒,丝毫不见丁点同理心,令人心生惶恐,惊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相关数据调查,10人中就有7人曾遭到网络霸凌,三分之一因此自残,十分之一曾尝试自杀。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依奈”?或者避免孩子变成压死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相比起80后的我们,于网络时代出生、长大的孩子仿佛更愿意在镜头前展现和表达自己。 在YouTube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不少孩子开设了专属的频道,上传自己的作品,比如莫淑清今年仅8岁的儿子也是YouTube博主,他的作品包括自己剪辑制作的地理知识视频、介绍玩具、自拍出镜等等,这也是许多新世代儿童日常生活的缩影。 广阔无垠的网络世界可以是知识海洋,交友的天堂,但随时转变成烈火地狱,引来无数恶鬼缠身。 身为马来西亚认证与注册心理辅导师的莫淑清,在儿子开设YouTube频道之前是否为他打过“预防针”? 她笑说,如今网络发展迅速,许多父母并非在网络世界里成长的,对于社交平台和资讯的掌握往往不及孩子,所谓的“预防针”,其实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日常建立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当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学校、网络里遭遇的事情,如果有差错,切勿第一时间就责怪他,否则以后什么都不会跟你说。 “反而要和他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个差错?设法引导、调整回来,这比提前铺排更重要。因为我们对网络了解不多,你怎么去防范呢?” 于是,从孩子口中得知他犯错之际,即便怒火攻心也要先深呼吸,缓和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一起探讨犯错的原因,接着耐心纠错。 “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很重要。”她强调。 不做强势父母 她认为,如今很难避免孩童接触网络,因此父母要很真诚地向孩子表达他们的担忧、焦虑,千万不要做强势的父母。 因为一旦他们发现网络上的资讯,比父母懂得多时,便会挑战父母的权威。 “所以,父母要适时表达自己对网络认识不足,但是看到新闻提及网络霸凌,问问他在这个前提下,他的年纪还小,制作的内容适合被人评论吗?” “倘若孩子表示他可以接受被评论,那就要多问一句:假设是负面留言,会不会受伤?抑或是把评论功能关掉?” 教会分辨现实与虚拟 除了定期翻出儿子YouTube浏览记录,母子俩也共同讨论该视频的内容、观看该视频的原因等等,实际上她的儿子在6岁那年已经向她要求开设YouTube频道。 “我允许他8岁时开设,但前提是不能在他的视频内容透露父母姓名,尽量避免拍摄到居家环境,以便被有心人士定位具体居住地点。” 在经过母子两人商讨后,决定了频道的内容,在她的陪伴下,他展开YouTube博主之旅。 当然,她会监督每一条视频以及视频下的留言,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这种时候小朋友又会怎么想呢? “他很聪明,会删掉那些不好的评论,也会关掉评论的功能。” “他也很清楚知道,评论是评论,我是我。” 她指出,网络霸凌是文字,可以在网上留存很长时间,比语言霸凌的杀伤力更大,所以要适当地协助孩子将“评论”和“本人”的关系分割出来。 分不清伤害行为 “不仅仅是在网络,可能是因为少子化的关系,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里,很多孩子也是分不清霸凌、嘲笑还是批评。 “他们会用‘丑’‘呆’这种词汇去说同学,所以就会跟他们讲:也许是因为家中独生的关系,当同学这么说你的时候,可能没想到会造成伤害。” 在这种时候,为孩子培养的自尊心往往能够抵御这些怀揣着恶意的语言。 尽管他做的每件事于成人而言不一定完美或有意义,可当他有成就感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她会肯定孩子在制作视频时,愿意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的新技术,肯定他的自尊感,而非盲目吹捧赞美。 当有留言嘲讽儿子丑时,她就曾带着他站在镜子前展开以下对话: 她问:“你觉得我丑吗?” 儿子答:“你不是很美,但我还是很爱你。” 她笑说:“对啊,我们每个人不是很美,但我就是我,你爱我不是因为我很美。但同样的,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长相有自信,爱上自己的身体,才能活出自己。” 她强调,切忌采用打击式的“激将法”,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他都值得被尊重。 灌输正确价值观,不做霸凌者 每当在网上看到一些用词猥琐或恶毒的留言时,我不禁会思考若这些人的父母看到他们的言语如此粗俗无礼,恍如无下限的老色狼或小太妹,会作何感想? 反正,莫淑清作为母亲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不能抓行为,而是抓核心,就是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善的,不是恶的。有意伤害人家的话不要说。” 孩子受到同学影响也在所难免,所以家长的适时引导此刻就要发挥关键作用。 “有时孩子从学校回来,也会说朋友都这么讲,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们就要抓回那个价值观。 “告诉他,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会讲这些话,做这些事,但我们可不可以说不呢?能不能易地而处,别人这么说你时,你会觉得难过,那你对别人这么说,别人也会伤心。” 她坦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远没有朋友和社会来得大,也只能从日常生活中尽己所能一点一滴地注入。 “现在的父母最难为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大,可我们占据的地方小。” 另外,当孩子们使用那些粗俗恶毒的词汇时,极有可能只是复制粘贴地跟风,并不理解其含义,所以家长可逐一分析那些词汇会引发怎样的反应,以及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 “然后就问孩子,你想不想给别人这样的留言?如果别人这么留言给我,我也会很难过,我也不想你被这么对待,没有一个人应该这么被对待。” 从小培养同理心 她提到,这时代的孩子越来越需要同理心的培育。 “7岁至9岁是孩子是寻找自我认同感的时候,也是与父母关系最好的时候。此时,你不要去管理他的行为,而是培养他的同理心。” 怎么培养呢?一切要从父母开始,当他开始懂父母、照顾父母、同理父母,他的同理心才会培育起来。 “这是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情感关系。你不要让他去同理别人,别人跟他没关系,他同理不了。 “比如我说你这样对我,我会难过;我看到这样的留言会伤心、害怕。通过情绪的同理部分,孩子就知道他不该这么对别人,别人也不能这么对他。” 让孩子明白你的担心 莫淑清提起,8岁的儿子因为开设了YouTube频道而与一名经常给他留言的西班牙网民交好成为朋友,将聊天阵地转移到聊天应用程式Discord。 这时候,她又怎么做呢?偷偷看儿子的聊天记录吗? No,no,no,这是最下乘且破坏亲子关系的做法。 她得知后,便向儿子强调:“你能说这是秘密,我可以不看,但是你这个年龄拥有秘密,会让我更恐慌、更担心。” 听了母亲的这番剖白后,他同意让她查看聊天记录。 “我看聊天记录,他们之间的言论是胡说八道的。我就告诉他,在不暴露身分、地址、年龄等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即便是网络交友也要真诚,不能欺骗对方,不能吹得天花乱坠。 “在这种陪伴的过程中,他一定会出很多这种差错,可就是要慢慢拉回来,调整回来。” 如果因为担忧和焦虑而采用强硬的手段禁止孩子上网,可能会适得其反,且并非长久之计。 “在给孩子手机之前,会跟他说明,我不会阻止你在网上的动作,但你必须告诉我你在网上发生什么事。”   更多文章: 家有失智者 照护有窍门 错戴耳机听力受损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性教育启蒙 从生活中贯彻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