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碎片

如果黄锦树的伪长篇小说《雨》制造了一场潮湿南洋的幻境,或许那些落在《沙坛城》的雨,正在灌溉和滋润着本土的盆栽。 近来,偶有在网络上浏览以“潮湿”、“黏腻”来形容他们所阅读到的马华文学,心中浮现了各种困惑。不仅与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相悖,我也未从阅读中有此体验。倒是从林俊龙的短篇小说集《沙坛城》中,重新体验大雨落下瞬间的时间冲刷,缓慢、暂停与空白格。 2019年,林俊龙的参赛作品〈Chelsea Blue〉夺得花踪小说首奖。相隔6年,终于在今年把他过去创作的7篇短篇小说,汇集成册。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故事。故事与故事或有互文的地方,但并不彼此影响。虽作者在后记陈述其3篇的创作主题是孤独,而接续的3篇是思变,最后一篇则是两者的结合。 回到雨的讨论,作者在前3篇小说〈雨树之下〉、〈第二片屋瓦〉、〈到远方〉都布置利于落雨的环境,山、树、河等自然景观。而当叙事开始驱动每一篇小说的空间后,仇日情结、华人赌性以及寄养离散的血泪叙事,总算开始娓娓道来。有实际落雨的“第二片屋瓦”——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篇,也有泪水浸湿的“雨树之下”和“到远方”;而每篇故事中的小女孩以消失或死亡的方式存在,倒像是一场雨后给人留下的空白格——她后来去哪里?她后来怎么了? 这或许是作者小说创作中的惯用技巧。同样的情况,也曾让花踪评审对此议论。例如,〈Chelsea Blue〉中那位只被用来作为对比的早逝叔叔,实际上并没有完整交代。这种被当作是剩余的装置,有需要吗?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可能没差,但它需要读者一起来完成,让叙事抵达更远的地方。那是哪里呢? 这种剩余装置的空白,在〈沙坛城〉(也是集子中最长的一篇)更被玩得极致。故事讲述死后的灵魂们正找寻失落、遗失的碎片,而主角过程中历经记忆确认、体验感受到自我重建,最终小说创作者却让一切都只幻化在声“唵”的尘土里。我不知道这是否为创作者的叙事内核。但是,如此用力堆叠的沙坛城只是一场虚无吗?这里存有许多叙事上的哲学思考与辩证。 而在〈老奥尔洛夫〉和〈一颗完美的蛋到底要煮多久〉,创作者或多或少也都给出了一些提示:在臣服与自由之间、在完美与不完美之间,还有那个比终点更远的地方,才是更重要的。会不会是那些下了,以及还没下的雨呢?如果黄锦树的伪长篇小说《雨》制造了一场潮湿南洋的幻境,或许那些落在《沙坛城》的雨,正在灌溉和滋润着本土的盆栽。没有人敢对此赌注。但是,我们都知道,快下了!雨,在比终点更远的地方。 更多文章: 【读家说书】高慧铃 ╳ 谢淑怡:校对是一份即使做了十年,还是没有十足把握的工作 【读家说书】龚万辉 X 农夫谈封面设计:关于书本的第一道风景
20小时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