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玩具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好的IP和故事都需要时间打磨,也需要时间酝酿。陪伴人们成长,是一种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做到的事,这不是资本靠炒作和盲盒机制创造出的虚假需求所能取代。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泡泡马特(Pop Mart )的玩偶——Labubu或Crybaby了,它们的知名度,在今天网络用语就是 “爆款” 。即便你不是它们的消费群体,你也肯定看过一些人的手提袋或背包上挂着这些玩偶,有些人还会将玩偶装在透明盒子,像是个迷你房子。 泡泡马特公司靠这些玩偶成为许多投资人的追捧标的,其股价从2025年初到截稿时已经上涨超过两倍。 当然,能够让泡泡马特玩偶成为万人迷,也得益于其公司的行销策略,尤其借助当红明星之手让玩偶在社交媒体犹如病毒式传开(你说完全没有赞助也难以置信)。最重要且让人佩服的就是,这公司在供应量把控以及盲盒机制的玩法,简直是炉火纯青。 毕竟,当人类的生产工艺已经精确到纳米级别时,你要我相信这些玩偶无法扩大生产,实在有些牵强。今天你在社媒刷到的泡泡马特玩偶行销文章或短视频,当中都少不了二手贩子的参与。这逻辑有点像是贵州茅台把许多盈利留给分销商,由后者在市场上散播各种品种的都市传说。 如今,随着泡泡马特的玩偶销量已经到了一个高点,该公司也正在思考各种方式来延续其品牌生命力。当中,自然少不了所谓的IP经济学。 而Labubu,或者说任何一个泡泡马特的玩偶是IP吗? 先说结论,暂时没看到迹象。那么,要怎么才能够打造IP呢? 靠艺术家或明星背书?疫情期间非常火红的Bearbrick在当时也炒得异常火热,那些类似乐高的玩具熊也有很多艺术家背书,很多明星不断推波助澜。但,一件商品要能够普及开来,只依靠 “有艺术家创造” 并不足够,因为这很难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当热潮快速褪去,那些在高位接货的人们就成为这个牌子的 “污点证人” ,不断诉说该品牌欺骗人的过往。 因此,一个好IP少不了的,就是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不管是何种情感。最经典的IP,自然就是迪士尼(Disney)动画。 迪士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可说是许多人的集体回忆。当以前的小观众长大并成家立业后,迪士尼也希望能够延续 “大家的童年回忆” ,重制了许多动画电影,就希望这些老观众能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编制共同回忆。 唯有把这些故事说好,大家对某些角色的处境与性格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或向往,自然就愿意掏钱购买各种周边商品及娱乐服务。当然,这几年迪士尼给大家带来的作品确实参差不齐,这是后话。 在玩具历史里,不乏那些 “先有玩具,再说故事” 的品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vip_content_start] 变形金刚(Transformers)。 当孩之宝(Hasbro)与多美(Takara Tomy)谈妥了变形机器人版权后,为了让这些玩具能够打入美国市场,便找到了几位知名创作家,包括前漫威漫画总编辑吉姆·史哈特尔(Jim Shooter)、作家兼插画家鲍勃·布迪安斯基(Bob Budiansky),以及经典反派人物小丑和双面人的联合创作漫画家丹尼斯·奥尼尔(Dennis O’Neil),为变形金刚编写故事起源及创立正反派角色,并书写双方的行动逻辑。 自此,变形金刚成了一代美国小孩的 “爆款” 玩具,当然也是许多美国家长的 “财务恶梦” 。2007年后,著名导演麦可•贝(Michael Bay)执导的变形金刚电影也顺利把这个IP推向全球,一并带红了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雪佛兰品牌(Chevrolet)所生产的大黄蜂汽车(Chevrolet Camaro)。这整个过程的关键一步,自然就是那些小时候观看变形金刚,并从中产生深刻情感连接的小孩子,因为他们也是多年后买票入场看变形金刚的中坚观众。 这并非只是购买玩具就可以了。需要的是这些孩子能够明白正反两派为何会起冲突、冲突过程造成什么代价、谁的行动更具备合理性、哪个角色的遭遇更令人同情、哪个角色做了什么事情让其性格魅力得以彰显。 这些情感,都不是一味扮可爱就能够成功的,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就像变形金刚也有积极阳光的擎天柱、阴损且不为人知的霸天虎、勇敢且忠诚的大黄蜂等等。孩子们之所以会对某些角色产生喜爱,往往是源于情感投射,或者把它当作心中的向往对象。 迪士尼旗下的角色也是如此。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即便整天都在吃蜂蜜的小熊维尼都有明显缺点,例如贪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等。如何让一个角色纵使有明显缺点,但仍旧被人们喜爱和共情,这就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回到泡泡马特身上。如今,他们都在积极推出各种限量款玩偶,或与其他品牌做联动,这些都是尝试触及更多新客群。不过,最重要的是那些购买拉布布玩偶的消费者们会怎么看待这些玩偶,除了可爱和慰籍心灵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 毕竟,可爱和慰籍心灵这样的特质,每个时代都有代表人物。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再过10年,宫崎骏创作的龙猫还是比拉布布更能慰籍人们的心灵。 很简单,因为龙猫有故事,它守护着日本风土人情,也守护了草壁一家的两个小女孩。 好的IP和故事都需要时间打磨,也需要时间酝酿。陪伴人们成长,是一种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做到的事。当这些情感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人们才会难以割舍。这不是资本靠炒作和盲盒机制创造出的虚假需求所能取代,更不是他们能够轻易理解和做得到的。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还没有小孩以前,我在逛商场时,最无法克制的消费是买书。小说或散文集。妻子则是款式时髦的衣裳和旅游。 有了小孩后,日常开销变大,对于我们各自的喜好,我和妻子在消费前,都变得需要思索才能买得下手。这时候,我们消费的对象,从书籍和自己的穿搭,变成了女儿的衣服和玩具。每每看到样式可爱的童装,以及女儿没有的玩具,我们都不假思索地买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意识到有些冲动消费了。 女儿现今一岁半了。这年龄段的小孩身子长很快,衣服穿不久。很多时候,衣服没穿几个月,就穿不下了。特别是粉色系的梦幻裙子,有种魔力(有女儿的父母想必能了解这种心情,就想把女儿打造成迪士尼公主),常诱使我和妻子将它们带回家。但穿裙子诸多不便,比如穿着裙子女儿就爬得不利索,更换尿片也麻烦。所以裙子买回来,常常没穿两三次就已经穿不下了。于是我和妻子约定,以后买女儿的衣服时,要克制点,不能买太多。亲友赠送的旧衣服,只要大小合适,我们也不介意。 这年头,我们都用惯了网上购物平台,要啥有啥。看到吸引人的广告,总容易掉入商家的陷阱,买回一堆让女儿三分钟热度的玩具。以前会觉得想给女儿买多一些玩具,在玩乐时她有多一些选择,不会这么快无聊。但我们发现,新买的玩具一开始确实能让女儿笑得合不拢嘴,很感兴趣地玩上一阵子,但没多久,这份新鲜感就会消退。小孩真正喜欢的不是这些玩具,他们只是好奇。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但并不长久。 真正能让女儿待在同一个地方,玩久一些而不哭闹的做法,是我们父母、亲人的陪伴。有人陪她玩,即使是她已经玩了上百遍的积木或是钓鱼玩具,她也能玩很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玩具,我们哼唱儿歌,用肢体语言比画比画,用夸张的声调和她说话,或是仅仅陪她爬、假装要追她,就能把女儿逗得乐呵呵,度过一段欢乐且温馨的亲子时光。 女儿的存在,教会我在消费时更理性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又是我们自以为想要的但实际上却没什么用。当然不是说,“无用”的东西就不该买,“无用”的东西对不同人在不同阶段往往有着深刻的意义。只是如今我更清醒地了解到,许多时候,非物质持续的陪伴与关怀,更胜于物质的短暂陪伴。
4月前
睡前,我看见孩子那双小小的手,还紧紧抓着麦当劳附送的赠品——一只玩具鞋。是一只蛮可爱的鞋子,就右脚的那一只。 前几天原本带他去麦当劳,就是为了换这份赠品,谁知早已断货。虽然他并没有太失望,我却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败感——作为父亲,连这样一点点小小的快乐都没能替他实现。 那一刻,我不是在遗憾没买到赠品,而是在懊悔自己没能替他守住一份期盼。原来父爱有时候,就是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里被狠狠绊住。 反而是他妈妈今天买到了。不晓得是不是特地跑了好几家店? 孩子已经熟睡,我没把那只玩具鞋从他手中拿走,就让他握着,一起进梦里。几块钱的小东西,竟让他开心好几天。我看着他,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第一次拥有随身卡带机时,我也是这样,一边听着喜欢的音乐,一边紧握着机器入睡。那时的我们,真的很容易满足。 多久没有发自内心的笑 小小的物品,就足以填满整个心房。那时候没有房贷车贷的压迫,也没有明天的会议和工作报告等着我们准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如此陌生。那个曾经年轻、潇洒、还有点英俊的少年,到底去了哪里?是岁月摧残了他?还是生活的压力把他一点点磨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如果现在再拥有一部随身听,真的还能让人开心入睡吗?现实里陪伴我的,不再是音乐,而是像钟表齿轮那样精密运转、无法停歇的生活节奏。 我甚至忘了,自己上一次发自内心大笑是什么时候了。久而久之,连脸上的肌肉也像失去了笑的记忆。镜子中的人,仿佛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但此刻,望着孩子的睡脸,我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我失去的青春,变成了他梦里安稳的呼吸;我磨损的容颜,换来了他无忧无虑的笑。如果这就是成长的代价,那么,我愿意继续老下去。 只是在这个深夜的寂静里,我仍会想起那个握着随身听入睡的男孩——他是否知道,未来的自己,会为了另一只玩具鞋而眼眶发热?
4月前
所谓“食玩”,就是食品中附赠玩具,日本最早的食玩大概是江户时代的老店,以买食品送纸风车方式促销,而最早现代形式的食玩大概是1922年的江崎固力果,后来其他食品公司也争相仿效。 20年前,台北街头悄悄出现了扭蛋机,数十元台币就可以扭一个,当时趋之若鹜,疯狂的收集了好多,我不太收动漫系列的,但哆啦A梦除外,特别爱动物系列的,例如蛙类、龟类、热带鱼、金鱼、远古鱼、寄生蟹、甲壳类等等都成套收集,因为其细腻仿真程度很高,甚至被日本小学当成上课教材。 后来开始出现价格较高的盒玩、食玩。食玩跟盒玩不同的是,里面通常附有一颗口香糖,我对于那颗看起来没有必要存在的口香糖感到很困惑,想起小时候在百货公司买过便宜又容易组装的日本模型,里面也附有一颗口香糖,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就是食玩的老祖宗! 所谓“食玩”,就是食品中附赠玩具,日本最早的食玩大概是江户时代的老店,以买食品送纸风车方式促销,而最早现代形式的食玩大概是1922年的江崎固力果,后来其他食品公司也争相仿效。 事情的扭转,在1981年万代(Bandai)玩具公司也加入战场,他们在盒装玩具加入一颗口香糖,美其名“买食品送玩具”,其实玩具才是主角,此举打破玩具只能在玩具店售卖的极限,变成也在食品商店贩卖,结果玩具销售量大增!这就是口香糖之谜的来历。 我开始注意到扭蛋的2000年代,正是食玩变得更为精致的年代,而且价格也比以前高,原来锁定的消费群早已经不是小孩子,而是我们这些童心未泯又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海洋堂”的加入更是令玩具的美感升级到收藏层次。 1964年成立于大阪的海洋堂,以卖国外帆船模型起家,1999年也加入食玩市场,跟Futura制菓合作巧克力蛋食玩,一年内卖了一亿两千万个,奠定了海洋堂的地位。我到秋叶原时,还特地到海洋堂展示店去朝圣,有展出教科书等级的动物模型,有经典盒玩系列,甚至有佛像。 今天介绍的这本《食玩不思议》已经是20年前的出版,颇为珍贵,因为它记录了食玩开始起飞最初几年的作品,不管是爱丽丝系列、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学校或杂货系列,其精致程度,今天看来完全不逊色,甚至今天并没有胜过当时,或者说,2000年代便已经奠定了整个食玩界的基调。 我在东京看到上班区的扭蛋专门店,一到中午用餐时间就有一堆上班族进去扭一两个,而购物中心的扭蛋区就主要是游客,秋叶原则聚集了很多眼神会发光的收藏者在细品盒玩跟食玩。由此可见,如果你还将食玩当成是小孩的玩具,那可能已经落后不止30年了。 更多文章: 张草 / 神隐 魔神仔 矮黑人 张草 / 小众宗教等于邪教吗? 张草 / 大雄会惨死于竹蜻蜓下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