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母亲

清明节的前两个星期,我和姐姐在妈妈家商讨上山祭拜父亲和爷爷一事。年届七十五的老母亲此时两眼发光,似乎听到她很感兴趣的事情。她仿佛回到了壮年时期,讲起话来朝气蓬勃,精神奕奕,仿佛许多年前电视广告那只装上某牌子电池的粉红色小兔,不停地擂鼓助兴。 “我也要上山去!”老母亲嚷道。 听到母亲这么说,我和姐姐像泄了气的气球。因为这么多年来,无论是祭拜祖先或是大扫除做年糕煮年夜饭,只要母亲一忙起来,嘴巴就会喋喋不休,缺乏耐性并紧张兮兮地,让身边的人无论是眼睛、耳朵都受罪。 这一次清明节,我和姐姐正张罗着祭品与食物,因为祭品很多,也不想让母亲起早摸黑煮食,所以我和姐姐打算一起分担工作,让母亲可以放松。但原来这些我们看似策划得天衣无缝的事,对母亲来说却有另外一番见解。 “你要上山做什么?三婶、五婶、大姑已没再上山了,你们年龄大了,在家就好,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来做!而且你上山,喜欢铺报纸在地上,我们要求美感,不要放报纸,我们要铺美丽的桌布。”姐姐对母亲这么说。但这些话仿佛一桶冷水,向母亲泼去;也像箭射向母亲的耳朵,听起来格外刺耳。 “这么说你们是不允许我上山了?我要去打点祭拜的东西!你们知道祭拜后土要放什么祭品吗?你爸爸、爷爷和奶奶一共3个坟墓要祭拜,祭品那么多,万一放错地方就不好了!我要去也不行吗?”母亲像个小孩,硬嚷着她要上山。此时的她也像个自以为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滴水不漏、拍着胸脯喊“舍我取谁”的将军,仿佛没了她就祭拜不了先人,清明不了祖先。 之后,母亲的嘴巴依然没有闭上,而像开着机关枪,枪口对准我和姐姐这对中年姐妹火力全开。她怒轰我们这已出嫁的中年妇女多管闲事,说我们是太平洋扩建工程,管得真宽。 接着,她嚷道:“你们回去!不要来我的家!清明的事你们自己去打理!明天也不用带我去巴刹!我不需要你们!嫁出去了还多管闲事!我讨厌你们!我从来没有遇过像你们这样的人!” 妈妈骂个不停,一边将我带来的面包抛向我。“都给我带回去!不要来我的家!”她元气十足,骂人的时候还真看不出是个75岁的老人,像只炸毛公鸡,动不动就放狠话,要啄人。 姐姐的动作干净利落,她命令她15岁的儿子收拾东西快速逃离。而我因为原想留下来过夜,以方便隔天要带她上菜巿场,所以带的东西特别多,离开时因为得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逃离,却因拿太多东西而磕磕绊绊,格外狼狈。 我前脚一离开,母亲火速将大门“碰”一声关起,熊熊怒火在母亲胸中燃烧,仿佛困兽在咆哮。坐在车里,我的脑袋还是一片空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这几十年来她从未如此生气过,我们到底是踩到她哪条尾巴了? 我和母亲就这样冷战了好几天,母亲当天那一句“嫁出去了还多管闲事”让我的心如槁木,原来在妈妈的心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像毒蔓一样盘根在她心中。沉默像一块布,笼罩在我们之间,我内心深处仿佛贯穿了一个洞,嗖嗖地透着冷风。 两天后,妹妹带着她的洋人老公从澳洲回来的第一天,本来说好要一起去吃晚饭,我却因为听闻母亲有去而打消了一起聚餐的念头。因为我还没有心理准备要见她。那一个晚上被她丢面包,被她驱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我的心像树顺着纹路,从上往下完全开裂。常常说我们要有慈悲心,心胸要开阔,但是遇到这样的事,心里就是有一道坎过不去。似乎我们这一生中,无论读过多少书,悟过多少道理,亏还是没少吃。 但事后听妹妹说,妈妈问我怎么没来,不知道是她自己选择性过滤她的错误,还是她对自己的孩子没有隔夜仇;仰或她已经原谅我们,也和自己和解了? 比起父亲,母亲的确在晚年享尽了福报。虽然她年轻时为生活奔波,刻苦耐劳赚钱找生计,照顾家庭,每天起早摸黑为家庭张罗三餐。自从二十多年前她停止割胶后,几乎每一个月都得到孩子们给她的生活费。她平时也克勤克俭,所以每隔几个月就嚷着要去银行存放定期。她的晚年不愁吃穿,我们去旅行去吃大餐也会带上她。她想要去哪里只要开口向我们说,我们总会想尽办法为她实现。为了她晚年的医药条件充裕,我们不向保险公司买天文数字的保险,而是兄弟姐妹一起成立了自家的保险公司,每一个月每个孩子投入200令吉,一个月就能存1000令吉,如此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如今该基金已有一笔可观的数字,将来母亲若需要,好歹也能为她提供舒适的养病环境。 子女总是对父母有操不完的心 母亲耳背有重听,与她说话得大声喊,就像翻山越岭,跑了十圈草场般耗尽力气,讲完一句话都气喘如牛。很多时候,她会因为听不清楚而误解我们的意思。幸好妈妈还受过5年的小学教育,用耳朵传达不了信息就靠写的,一句话解释不了就写10句,所以我们的写作能力像母亲那几间银行里的定期存款,越积越多,厚积薄发。 吵架后的第三天,我为她写了4页的作文,趁她不注意时将信扔进了家里的桌子上后离开。人家说文字比刀剑更尖锐,我给母亲写的作文,字里行间皆一针见血,有柔情得像丝绸的文字,也有像匕首字字穿心的文字。 文字里描述的除了平日身为孩子的我们对她的用心良苦,但她仿佛不知觉,也提醒她要惜福感恩,口吐莲花,做个福气满满的老人。我用自己的强项——文字,将母亲的心划得鲜血淋漓。在这信里,我写道:妈妈,你有被人驱赶过吗?你懂得那种滋味吗?人家把你的东西抛出去,叫你“滚”,像那天你将我的面包、手提袋丢向我,叫我“滚”一样。 约一个小时后,母亲拨了一通电话给我,她声音哽咽,说道:“你写的信我看了,你们都对我很好,是我自己不对!”接着她说:“不要学你的爸爸!我和他结婚多年受尽了委屈!他当年这么对我,我这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原来我在信中问起妈妈是否被人驱赶过一事,竟让母亲想起了当年与父亲发生口角时被赶的那一幕。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忘记了此事。她这么说往事在我脑海开始走马灯搬浮现。那时候,年幼的我还因此担心妈妈半夜会离开,所以半夜都会悄悄起身看母亲是否还在。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言语暴力就是儿童世界的风刀霜剑,将小孩伤得体无完肤。 而我也在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母亲想起那段不堪的回忆,这也是一种残酷。 我们做子女的,总是对父母有操不完的心,担心父母身体熬不了,担心他们吃不饱。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种操心才是真正的亲情,才是真正的爱,却看不到“操心”给对方带来的窒息感,给彼此带来的消耗和束缚。就好像我和姐姐担心母亲因起得早而血压高,母亲却认为为先人准备祭品是她的个人价值;我们认为不让她上山是因为她也老了,行走不方便,她却认为自己行动利落,还能活蹦乱跳。我们认为她喜欢铺旧报纸在地上,并将食物放在上面拜祭会影响美观,她则认为她拜了几十年也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妥。 当我们操心别人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试图控制对方的生活。我们总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对方是最好的,对方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活,甚至应该怎么想。表面上看,我们都是为了对方好,但实际上,我们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去干涉别人的人生。 老人不需要我们共情。他们长期的习惯思维已定型,不会再为了任何事情改变。你若太过善解人意,很容易变成老人的情绪垃圾桶,最终只会掏空自己,压垮自己。人唯自渡,切莫渡人。记住成年人的世界里,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保持适度的情感屏障,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保。尤其中年人更应能量内敛,克己守心,不过度操心别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吗?
2天前
2天前
(华玲1日讯)一名少女4年前开始遭继父强奸,母亲发现后选择原谅并拒绝报警,直到哥哥一年前也干下兽行,女子鼓起勇气报案,警方今日在华玲地庭提控继父、母亲与哥哥。 继父与哥哥面对强奸罪名,母亲则在儿童保护法令下被提控,他们三人皆对指控认罪。 由于受害者未成年,法官娜兹花喻令媒体禁止写出所有被告、受害者的名字,也不能让他们的样貌曝光。 担任保安员的继父面对的控状,指他于今年6月24日下午4时,在华玲布来一个甘榜的住家强奸15岁的继女,触犯刑事法典第376(3)条文。而根据少女报案指出,她在4年前就开始遭到性侵。 至于在快餐店打工的哥哥,控状指他今年6月15日早上10时,在同样地点强奸妹妹,触犯以上同样的条文。 娜兹花在他们认罪后,因仍须等候受害者的医药报告,以及哥哥的品行报告,分别把继父的案件定在8月10日下判,哥哥的案件则在10月30日下判。哥哥在干案时因还没满18岁,仍属未成年,因此将逃过鞭刑。 法官允许他们保外,继父的保释金是3万5000令吉,哥哥则是4000令吉。 至于母亲(45岁,店员)面对的控状,指她于2024年7月24日早上10时,在一所国小校长室获通知女儿遭到继父与哥哥强奸后,没即时向警方报案,抵触2017年儿童法令第19条文。 法官在她认罪后宣判罚款2000令吉,或以8个月的监禁取代,亲友较后为她缴清罚款,恢复自由身。 根据警方接获的报案内容显示,母亲去年被告知女儿早在11岁时已被性侵,却选择隐藏,直到警方今年6月30日接到投报,传召她到华玲警察总部问话时扣留她。 另外,继父也在地庭承认另一项指控,指他于今年6月27日下午3时40分,被发现在手机里储藏色情照片与短片,触犯刑事法典第292(a)条文。娜兹花宣判继父监禁15个月,刑期从6月30日逮捕日计起,由于被告无法缴付强奸罪的保释金,因此被收押监狱。
2天前
4天前
5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我写过有关郑愁予的小文章,一为〈流浪〉,一为〈错误〉,前者收于《珍惜》,后者收于《本心》。文章配书法,前者抄〈偈〉全诗,后者抄〈错误〉流传最广两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4次饭局都愉快,过程一清二楚。第一次是访问金门大学时,2011年5月8日,交流会谈大学合作事,他没有发言。午餐他一样不自在,直到话题放开,转到文坛,才有亲切氛围。他是金门大学专任讲座教授,李金振校长说郑愁予三字掷地有声,名气远胜金大。校长有心,知我文学背景,邀他出席,增添此行意义。可惜他答应出席宋祖英台北演唱会,午餐半程赶赴机场,临走前不忘斟满高粱,畅快一杯,洒脱作风恰如其诗。 2011年他参加花踪文学奖盛会,陈金泉负责8月25日晚餐,邀我一起,3人小酌,话题更加深入,金泉小我大约10岁,爱〈错误〉,又爱〈雨丝〉,能将李泰祥所谱郑愁予诗全部唱完。喜爱文学的朋友副刊最多,公关和业务部原来一样诗趣弥漫。郑愁予在世时影响不止一代马来西亚文青,也许是两代,又或者是三代。 第三次饭局则在2017年11月19日,郑浩千先生办画展,请他出席。他刚下机,眼神疲乏,大叹糊涂。他和太太从重庆转机台北,太太深夜回台中寓所,他在候机室等待第二天飞隆航班,沟通疏忽,折煞八十多岁老者。在画展他心神不宁,郑浩千有巧思,安排挥毫环节,写的都是现代诗,其诗句被写最多。他精神随之一振,但是要到晚餐才生龙活虎。小酒调剂,边吃边喝边唱。 《余英时谈话录》中说“郑愁予为人很可爱,有诗人气质。”二人相识于耶鲁大学。余英时为郑愁予叫屈,“美国人看不懂中国新诗,诗人就不是诗人了。”但是笔锋一转,又说情况不完全糟透,“他在美国还是有他的地位,是在中国诗人中间。”余英时说“郑愁予好客”,常招待国外朋友,他偶尔也去“参加一下”。 好客和诗合二为一,风格如此炼成。《痖弦回忆录》提郑愁予“在高雄港务局做事,薪水也不高,但去酒馆喝酒时,往往是他付账。”这方面痖弦自认记忆力好:“一起吃饭谁付的账,多少年后我都记得。”我脑海穿插郑愁予友人形容,乍然间知道他并不陌生,我们在吉隆坡接待他,有朋自远方来,来者是侠士。 母亲是他心结 最后一次饭局在2019年2月24日。他那时应聘担任东海大学终身荣誉讲座教授,和周芬伶同时受邀参加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项目。东海大学校友设宴,我受邀。4次饭局中那一次最久,足足4小时。当唱到〈偈〉中最后一句“这土地我从一方来,将八方离去”,我一时不知身在何方,隐约中走入禅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郑愁予诗选集》有杨牧代序的〈郑愁予传奇〉,此句成“这土地我哭着来,将笑着离去”,同一本书出现两个不同句子,编者不可能没有觉察,忘了问郑愁予原句是不是如杨牧所写,若是,只能说改得真好。 4次饭局,姚迪刚3次在场,迪刚有一次和郑愁予在香港偶遇,喝酒时言谈甚欢,迪刚说郑愁予叫不出他名字。我估计他晚年对待我等初识者大体如此。郑愁予酒后说於梨华经常以他酒窝作话题作弄他,我和他大谈大唱,旁人或以为是多年之交,非也,不过因为我也是酒窝族群。有缘相聚就是好事,和他吃饭,让我有以文字保存初心的愉悦。 痖弦说郑愁予才气很高,“他的诗是天籁,自然的声音。”其诗“母亲意象非常鲜明”,郑愁予母亲留在大陆,父亲是将军,后来在台湾结婚,郑愁予“很少回家”。痖弦分析有意思:郑愁予的作品展示了宇宙的乡愁。他是谪仙,从天上下来,在地球上有名姓,却怀念天上小屋,母亲唤他回去吃饭,星兄星弟等着他回去。痖弦说郑愁予告诉他,天上北冕座“有一颗星的位置还空着,等着我回去喝酒”。母亲是他心结,他后来回北京,却没人知道母亲何时故去,坟在何处,万里寻母的悲哀长期冲击其心。女性是其诗重要主题,痖弦说读其诗,必须从这个视角切入。 “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 仿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 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 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 我要归去了……”郑愁予的〈归航曲〉分三节,这是第一节,我年轻时爱朗诵。第三节此刻读来最为动容:“我要归去了/ 天隅有幽蓝的空席/ 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 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 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