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榴梿

(新加坡6日讯)年底榴梿旺季开跑,估计持续至2026年农历新年,狮城全岛榴梿商近日纷推促销,猫山王一公斤卖8至10元(新币,下同;约25至32令吉),再掀榴梿热。 《新明日报》报道,狮城榴梿商家受访时表示,10月份彭亨州的猫山王收成,当时价格相对亲民,个别摊位的猫山王售价低至每公斤10元左右。据透露,接下来其他地区也有收成,将迎来新一波的榴梿热潮,产量大增预计也会让售价下调。 榴梿商家谢伟昌受访时说,临近12月,柔佛州的猫山王季节将开始,到时榴梿价格会更吸引人。 他告诉记者,摊位会举办猫山王促销,每公斤低至8元。 另一商家马先生也说,下来数周会出现一个小“旺季”,到时柔州和彭亨州的猫山王“双丰收”,市场上的货源将大量增加。他表示,狮城商家若能以较低价格进货,自然也会以更优惠的促销回馈顾客。 另一家榴梿商昨日已在义顺的摊位举办大促销,每公斤彭亨州的猫山王榴梿卖8元,另有“A果”卖12元一公斤。 负责人赵慧萍(41岁)受访时说,活动是为了回馈社区居民,尤其是让乐龄人士可以吃到好榴梿。 活动持续3天,每天准备约1吨的猫山王促销。 其他受访榴梿商家皆表示,接下来会办不同的促销活动,全岛摊位预计“百花齐放”,再度掀起榴梿热。 义顺昨送300份榴梿 七旬妇骑行半小时来领 位于义顺环路第846座的榴梿商家昨日不仅举办特价活动,更免费送出300份榴梿,包括红虾及混合品种。 不少公众从各处前去领取免费榴梿,甚至有人从榜鹅赶至。 张女士(79岁,退休)住在义顺忠邦一带,她早在下午1时多就骑着个人辅助工具,花费半小时赶到现场购买和领取榴梿。 一小时领完免费榴梿 数百人大排长队,一小时领完免费榴梿。 据现场公众透露,不少人下午三四时就开始排队,要领免费榴梿解馋。部分乐龄人士即领即食,意犹未尽者再掏腰包购买特价猫山王。 赵慧萍说,300份榴梿先到先得,摊位职员现场为乐龄人士开榴梿,确保品质合格后才送出。 活动约下午5时开始,6时45分左右所有免费榴梿已被领完。  
2天前
(马六甲4日讯)疑生意遇到亏损,23岁华裔男子今天中午从马六甲拉也一座4楼停车场坠下,当场身亡,警方暂把此案列为猝死案处理。 死者为来自峇株安南的陈福德(23岁,人名译音),生前以售卖榴梿为业。 女友指死者近日诉苦 马六甲中央警区主任克里斯多夫指出,警方是于今天中午12时40分左右,接到一名女子来电指,马六甲拉也发生坠楼案。 他说,调查官于中午2时左右抵达现场展开调查。初步调查,死者与女友于今天中午12时左右,到哥打拉沙马那一家酿豆腐店用餐。 克里斯多夫表示,死者女友声称,过去三四天死者频频诉苦指榴梿档口的生意欠佳,因此感到心情低落。抵达餐馆后,死者没胃口用餐,因此打包后就驾驶四轮驱动车前往案发地点的方向。 女友图阻止被推开 他说,当女友询问死者要前往的目的地,却没有获得回复。孰料当死者驾车抵达4楼停车场后,却以“要上厕所”为由下车,他之后突然奔跑,虽然女友试图阻止,却被推开,死者最终选择一跃而下。 克里斯多夫指出,死者被发现时浑身浴血在路中,身上穿着白色衣服及浅褐色短裤。 他说,闭路电视画面显示,死者及女友于中午12时38分抵达现场,随着奔跑及跳楼。 警列猝死案处理 他表示,根据调查,死者生前拥有3项刑事案前科。现场也没有他杀的迹象,因此案件被列为猝死案处理。死者遗体已交由马六甲中央医院解剖,以确认死因。 克里斯多夫说,截至目前,死者坠楼的原因与“阿窿”无关,相信是与生意面临亏损有关。 林朝雁:遇困难应求助 另一方面,怡力区州议员林朝雁表示,生命宝贵,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社会上也有许多宗教团体及辅导机构愿意伸出援手。 她今日接获消息后,前去现了解情况后,这么表示。 她呼吁公众珍惜生命,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寻求协助。 她认为,政府亦能从中作出努力,加强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她表示,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人们面对的压力已不少。希望大家在网络上能多用正面言语,少一些冷嘲热讽。若能多一份关心与耐心,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历史城市议员雷宝翔表示,死者遗体于事发后不久已被警方送往甲州中央医院停尸房剖验,了解死因。甲州消拯队伍今午前往现场展开清理路面的工作。  
4天前
4天前
5天前
5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小学时学写“榴梿”一词,老师特意强调二字部首不同:“榴”是木字旁,“莲”是草字头。 当时稚嫩的我们满心困惑:怎么会是莲花的“莲”呢?难道榴梿树在结果前会开出莲花来么?诚然,那是童趣的想当然。 再长大些,从阅读中知晓榴梿属常绿乔木,我愈发纳闷:为何不让“榴莲”二字皆从木?榴莲飘香季节时,街头榴梿摊的标价牌清一色写的是木旁“梿”,可校园里老师依旧教草头“莲”。年复一年,像我一样心生疑惑的学子无从计数。 尔后从报章获悉,老师教“榴莲”,只因参照当时《现代汉语词典》(下称《现汉》)收录的规范词条,而当时民间却普遍坚持“榴梿”二字应从木才为之合理,因而形成了有趣的分歧与对峙的僵持局面。 “榴梿”与“榴莲”如斯暗中较劲了好多年,校园墙内推崇“榴莲”,墙外多是“榴梿”的拥趸,各有半边天。如今“榴梿”稳坐正宫宝座,一统天下。最终成为正规词的它,也历经一路颠簸波折。 回溯历史,许多到南洋品尝榴梿的外国使节和文人雅士,回国后都依据各自的听感和文化背景作音译,诸如“留连”“榴连”“流连”“赌尔焉”“流璃”“罐果”等,可谓各显其趣。 显然,“Durian”在早期未有固定中译写法,仅是靠民间口耳相传,借以听音去记其名,无疑在遣词用字上五花八门。推测《现汉》编委会可能是依据相关书面记录,将“榴莲”一词纳入词典作词条。 榴梿是典型南洋热带水果,我国马来西亚是盛产国之一。榴梿深受国民喜爱,更被赋予“果王”的美誉。因对其情有独钟,广大民众坚决认为:榴莲属木本植物,该享有的是皆从木的中文译名。“榴梿”(木旁梿)也是新加坡与台湾的规范词形。因此,当《现汉》初版采“榴莲”(草头莲)作词条时,本地许多中文教师都深感困惑,不明所以然。 继初版《现汉》与《现汉2》录用“榴莲”为词条后,“榴莲”不知何故在《现汉3》《现汉4》悄然匿迹了。 直到2004年,《现汉》主要修订人陆尊梧教授受邀到我国担任“华语言文字规范”讲座的主讲人,有与会者提问“榴梿”的写法,并传达了本地华社多数人的观点:双木榴梿才是合理写法。陆教授承诺会将此议题提交词典编委会探讨,“榴莲”与“榴梿”的地位就自此发生逆转了。 榴“莲”树不会开出莲花 2005年出版的《现汉5》,重新收录“榴莲”为主词条,列“榴梿”为副词条。2012年《现汉6》历史性转折将“榴梿”(木旁梿)晋升主词条,“榴莲”(草头莲)则降为参见条目的副词条,最新版的《现汉7》沿袭了此制。 词典中的主词条,意指推荐规范词形,具完整释义、例句等,而副词条则仅标注“同‘XX’”或“见‘XX’”(XX指向主词条)。换言之,眼下《现汉》中的“榴梿”(木旁梿)是具有释义的词条,而“榴莲”一词则只标注着“同‘榴梿’”。 值得欣喜的是,《辞海6》(2009年)亦步亦趋扶正了“榴梿”。当下只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尚未跟进,仍以“榴莲”为主词条。 一词之正,百年之争,“榴梿”终在汉语权威词典中加冕主位,扬名天下!我们坚持“榴梿”二字应从木的理念,终让世界主导汉语的中国为之认可,遂依其本质正其字。 “榴梿”得以反客为主,马来西亚华人与有荣焉,这绝对是值得分享的喜讯!华文老师更该铭记:昔日所学的写法是“榴莲”,如今教学当以“榴梿”为规范。词典中主副条写法皆可用,但教学应优先选用作为首推规范的主词条。 过去风光的“榴莲”已然退居副位,学子不会再为“榴莲树会不会开出莲花”而疑惑了。曾被校园拒于门外的“榴梿”有了华丽的转身,原来词典也会上演“世事难料,‘词’海波涛几翻新”的把戏。 “榴梿”的晋升,恰似文化寓言:世界边缘诉求的坚定,终究迎来正名的时刻。“榴梿”从马来西亚一隅跋涉,其路漫漫,但其志可鉴,故遇花期,名留史册!往后,当人们书写“榴梿”一词时,笔尖划过的,不仅是俩木部的汉字,更是马华人对文化认同与坚持语言回归本质的长征,或许在笔画刻下木纹的瞬间,隐隐约约地感受到马华人对“果王”的长情大爱,凝聚成的无声力量。 【附录】 词典中“榴莲/榴梿”为主词条演进史: 《现代汉语词典》 1978(初版)1983(第2版) =【榴莲】 1996(第3版)2002(第4版) =未收录 2005(第5版) =【榴莲】(也作“榴梿”) 2012(第6版)2016(第7版) =【榴梿】(也作“榴莲”) 《辞海》 1999(第5版) =【榴莲】 2009(第6版)2019(第7版) =【榴梿】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004(初版)2010(第2版) =【榴莲】 2014(第3版)2022(第4版) =【榴莲】,某些地区也写作“榴梿”。
2月前
是从什么时候察觉的呢?大概是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街角多了几个榴梿摊。戴头巾的阿姨、穿拖鞋的叔叔坐在折叠椅上,一边熟练地剥着果壳,一边冲着路人喊:“来,新鲜的猫山王!”塑料板上摆着几块金黄的果肉,在暮色中泛着柔柔的光。不一会儿,空气中弥漫起一股浓郁的甜香,像熟透的果肉夹着一丝奶气,悠悠地从街角那头飘过来。榴梿季,就这样来了。 我对榴梿谈不上痴迷,但也从不排斥。小时候在外婆家,榴梿虽然不是随时都吃得到的水果,可一到季节,它总会如约出现在客厅中央。外婆尤其偏爱那种香甜中带点微苦、苦后又回甘的口感。每到这时候,她总会叮嘱我爸一句:“记得买猫山王,不要太干的。”我爸便带我去老市场,找那家熟识的摊贩。他们围着一堆布满尖刺的果实,用指关节敲壳、听声音、挑形状,嘴里还念叨着我听不太懂的行话:“要软不软的最好。”那时候我也没特别去琢磨这句话的意思。反正,有人负责挑,有人负责剥,而我,只需要坐在一旁,安心等着吃就好了。 也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榴梿不再只是街角摊位上的季节味道,而成了网上的团购链接,和一条条“XX品种到货啦”的WhatsApp语音。吃榴梿变得方便,也更讲究了——有人会专程开车两个小时,只为到特定的小镇尝一口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子;也有人坐在风扇底下,边吃边细聊品种的差异:红虾、D24、XO、黑刺……倒也不能说不好,只是有些仪式感悄悄消失了,连带着,某些味道也变得模糊了。 榴梿是很有耐心的水果 前阵子我陪朋友去了蕉赖一家颇有名气的榴梿摊。老板是个戴着小金链的中年男子,手法麻利,剥果壳像是家常便饭。我们坐在塑料桌旁,品尝着他亲手剥开的猫山王,喝着清凉的椰水,聊着天。忽然,朋友转头问我:“你觉得榴梿,是热闹的,还是孤独的?” 我愣了愣,从未这样思考过。但细想过去那些画面,倒也觉得,两种说法,似乎都说得过去。 榴梿在市集里,是热闹的。吆喝声此起彼落,塑料袋摩擦作响,顾客挑选时的犹豫,还有果肉被掰开时“啵”的一声,紧接着就是旁人忍不住的赞叹:“哇,好好吃哦!” 可真的吃起来时,它又显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你得一个人面对那团几乎有实体感的气味,要么爱得深沉,要么敬而远之。 很少有水果像它这样,有一种“自我完成”的姿态:不搭咖啡、不加盐糖、不切块冷藏,也不刻意取悦你。它是什么样子,你只能照单全收。 我想起外婆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榴梿不能急,要等它自己掉下来。”小时候听不太懂,只觉得她在讲吃榴梿的窍门。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她其实是在讲做人——很多事情真的急不得,包括人心。 榴梿是种很有耐心的水果。它得在树上慢慢等,等果肉被时间养软,等最后那根纤维被风吹雨打磨断,才会在凌晨三四点,悄悄落在潮湿的地面上。早市的人听到地上一声轻响,就知道,那颗果,熟了。摘早了,味道还涩;捡迟了,已透着酒气——一切都得刚刚好。 可生活里,最难得的,往往就是那种“刚刚好”。我们总是太着急,习惯用消息催进度、用行程塞满空白,连睡前也不忘设个闹钟,生怕哪一分哪一秒被浪费。可偏偏,那些真正值得的东西,最是急不来的。 这几天,我常路过住家附近的一个榴梿摊。老板娘见到我,总会朝我点点头。我并不是每次都会买,有时候只是经过,顺便停下来看看。她养了一只橘猫,懒洋洋地趴在冰箱顶上晒太阳,半眯着眼,像是也被果香薰得昏昏欲睡。我站在摊前,闻着那股淡淡的甜香,脑海里浮现起小时候的画面:外婆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剖着榴梿,一边说:“来,吃这颗肥的。”她的声音像一层薄纱,轻轻拂过记忆深处。 榴梿季总是短暂的,像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只有在某种气味飘起时,才会悄然浮现。它不会特地为谁而来,也从不等人。遇上了,便是运气;错过了,也只能等下一回。 生活大概也是这样。不必每一口都吃得尽兴,也不必急着拆解每一场热闹背后的寂寞。它们来来去去,只要有些味道留下,就足以回味。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