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椰浆饭

12小时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2月前
(新加坡15日讯)新航前空姐与丈夫在小贩中心开摊卖椰浆饭,之前拍过的月历女郎照在网上流传,因神似欧美女星而走红。 《新明日报》报道,该名前空姐玛希塔(56岁)1990年加入新航成为空服员,不过如今已离职25年,目前与丈夫在实龙岗花园熟食中心开摊卖椰浆饭。 最近,玛希塔偶遇一名新航前同事,对方拍视频放上网,指玛希塔就是当年的新航“月历女郎”之一。 视频上网后,引起许多人转发与关注,至今已有1万8000多的点赞,甚至有公众大赞当时的玛希塔长得像美国小天后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 玛希塔受访时透露,加入新航前,自己的打扮像个男孩。“我看到新航月历时,就想当月历女郎,所以才应聘当新航空姐。” 她说,拍照当天,她们还在接受培训,后续获悉照片被选中时,才感到惊喜万分。 之后,玛希塔在新航工作10年,后来生育以及陪伴孩子,才两度换工作,最后开了摊位卖椰浆饭,一做就是10年。“我非常喜欢现在我所做的事情。” 创业初期凌晨4时起床做糕点 摊位刚起步时,玛希塔努力学习做粿、椰丝球(ondeh ondeh),后来才慢慢上手。 玛希塔说,她与丈夫从零做起,自己曾在凌晨4时起床做糕点,如椰丝球(Ondeh Ondeh)等,从早忙到晚。 “我慢慢学会了糕点、餐点的做法,后来决定从工厂进更多样化的糕点售卖,我则负责包装。” 她也说,摊位的招牌上印着的是她的儿子最爱的图案,包括儿子爱吃的马铃薯、爱戴的绿眼镜以及绿色主题等等。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晨光熹微时,我总会在朦胧中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站在食堂最末端的角落里,身后是斑驳的墙壁,面前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轮廓。那双手——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巧的手——正在芭蕉叶间翻飞,将雪白的米饭包裹成精巧的三角。 她是林阿姨,食堂里最不起眼却最令人难忘的存在。四十五岁的年纪,却已有了六十岁的沧桑。发间银丝闪烁,眼角皱纹里藏着无数个黎明前起床的清晨。每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食堂积满油渍的玻璃窗,她早已将二十笼椰浆饭整齐码好,每一份都用细绳系得一丝不苟。 我记得每个细节:她推车上脱漆的铁皮泛着哑光,蒸笼边沿被水汽浸得发黑,装叁巴酱的陶罐缺口处总粘着一粒辣椒籽。最难忘的是她低头包饭时的神情,眉头微蹙,嘴唇轻抿,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艺术品。她包饭团的手法有种特别的韵律,左手托叶,右手舀饭,三折两转间,一个完美的三角形便跃然掌心。这动作她重复了二十年,却依然带着初学者的虔诚。 “林姨,今天的饭特别香。”某个困倦的周一早晨,我捧着温热的饭团说道。 她手上动作未停,只是眼角的纹路深了几分:“用的是老家寄来的椰浆,我女儿……”话音戛然而止,铁勺在锅沿轻轻一磕,发出清脆的声响。我知道她又想起了女儿嫌弃的眼神,那个总说“这些东西上不了台面”的骄傲女孩。 顺着她的目光,我看见角落里坐着一个穿校服的女生,正戴着耳机看手机视频。她涂着透明指甲油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与林姨龟裂的指尖形成鲜明对比。那女孩偶尔抬头,目光扫过母亲佝偻的背影时,眼里闪过的不是心疼,而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羞耻。 期中考试前夕,林姨的摊位空了整整一周。我路过医务室时,透过半开的门缝看见她躺在窄床上,腰间贴着膏药,手里却还攥着一把捆饭团的细绳。校医说她是长期弯腰劳损,需要静养。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条纹状的阴影,那些平日里被蒸汽熏红的皱纹此刻显得格外深刻。 “这些孩子就爱吃您做的饭。”校医叹道。 林姨望着天花板:“明天的香蕉叶……要提前泡软……”她的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我知道她惦记的不只是香蕉叶,还有那些可能吃不到熟悉味道的孩子们,那个从未夸过她手艺的女儿。 再回来时,她的动作明显迟缓了许多。有次我看见她女儿来帮忙,却将精心熬制的叁巴酱倒进垃圾桶,换上超市买的瓶装辣酱。“太土了”,我听见她这样说道。林姨站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个用了十年的陶罐,眼神黯淡得像被雨水打湿的炭火。 毕业前最后一个月,林姨的摊位换成了一个年轻小伙。他用塑料盒盛饭,配料整齐却冰冷。同学说林姨被女儿接到吉隆坡去了,那里的小外孙需要人照顾。我想像着她在那座钢铁森林里的样子,没有蒸笼的热气,没有学生的欢笑,只有婴儿的啼哭和女儿不耐烦的叹息。 前日返校,发现食堂焕然一新。明亮的LED灯下,自动贩卖机闪着冷光。我站在曾经排队的第三块地砖上,突然想起那些蒸笼掀开时的氤氲热气,想起芭蕉叶在掌心留下的淡绿色痕迹,想起林姨说“要趁热吃”时眼里的光彩。新来的厨师用机器压制的饭团形状标准,却再也包不出那个带着体温的三角形。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包裹的温暖,会败给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为什么倾注心意的味道,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就像我不明白,那个嫌弃母亲手艺的女生,会不会在异乡的深夜里,突然怀念起这最朴实的滋味?当她给孩子讲述童年时,会不会想起那些被自己倒掉的叁巴酱里,其实饱含着说不出口的爱? 这些事,或许就像完美的椰浆饭,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懂得珍惜。而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原来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林阿姨的椰浆饭里,藏着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深情,那是用二十年光阴慢慢熬煮的,关于坚持、关于付出、关于最朴素的爱。 【林健文点评】 我有几点无法释怀:第一,椰浆饭一般都是包成三角形(当然也有扁平形的),但似乎很少有用绳子绑系的。第二,芭蕉叶是拿来包裹椰浆饭的,但目前似乎已经很少看到小贩在用了。后面有一段写到香蕉叶,到底是作者手误还是混淆了?第三,用了“笼”这个量词,“二十笼椰浆饭整齐码好”,意思是说椰浆饭有排列好,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是绑好后再放到蒸笼里面蒸,或许有一些州属的椰浆饭做法是如此的,一般上椰浆饭不是分开煮椰浆饭和叁巴酱吗?第四:“用的是老家寄来的椰浆。”新鲜椰浆一般上不能过夜,除非冷藏,但那就失去它新鲜的味道了,要是作者描述的场景是早晨,那从家乡寄来的椰浆必须连夜运过来才行。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这篇文章算是不错的。对于林姨和身边人物的描述,包括她的女儿,只是轻轻带过,作者似乎放太多心机在场景和动作的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描述,都写得很仔细,这是不可多得的。作者的文笔很适合写散文,或许可以选择把重心放在散文创作上。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