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未成年人

人性的恶固然不分年龄,恶魔确实可能打娘胎而生,但教育失职也有名有姓;犯事的学生是该受到教训,可若真要追究,师长是否首当其冲? 不久前在影集中看到的校园轮奸情节,上周竟在马六甲一所中学上演,荒诞得我一时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事件一经报道,举国上下为之哗然,无一不为此感到愤怒与痛心。 我们的校园怎么了?早前在校园霸凌频发之时,社会已责问无数。怎料,霸凌问题未见好转的当儿,性质更为恶劣的犯罪已映入公众视野。是现在的青少年变坏了吗?这会否只是单一事件?都不见得。 过去我曾在专栏提及,我认为人性存在“恶”的本质,部分人的言行并无 “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前因后果导致,而是纯粹由“恶”驱动。时评人许国伟近期的评论亦提出类似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恶,不分年龄”。本次校园轮奸案加害者,显然属于这类人。 是,未成年人的前额叶皮质仍在发育,更容易冲动行事。但,我们回看案件,性侵、拍摄、把风,人人各司其职,无一不显示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精心策划的预谋性犯罪。何况,受害者的挣扎与痛苦,他们看得到、听得见、能触及,却仍然选择施暴。再怎么不成熟、不懂事,稍有怜悯心的人,都无法轻易做到。 除此之外,将暴行拍成视频,用意无非是向同侪炫耀、威胁受害者。不过,再愚蠢的人都知道,留下视频无疑是留下自证罪行的铁证,那些加害者难道没想到这一点吗?在我看来,他们绝对清楚,并利用了自身未成年人的优势。 根据马来西亚《儿童法令》,10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法后可能承担“有限”的刑事责任,即便坐牢,判刑一般不会太严重。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处于需要教育的阶段,判罚也是以教育导向,而非惩罚,而这也是《儿童法令》存在的意义。只是,这份立意良善的法律若被恶意利用,则可能成为减轻刑罚,乃至脱罪。于是,未成年人再如何做恶,其年龄仍可能成为他们逃避罪责的无冕之冠。 这并非社会首次对未成年保护法提出反思。2017年,韩国发生震惊全国的“仁川国小女童分尸案”,案件性质极为残忍,故不多赘述,有兴趣者自行前往搜寻引擎。该案两名加害者在《少年法》的保护下,即便服完刑期,出狱时也仅30岁,与受害者遭遇相比,显然微不足道。这促使韩国民众反思《少年法》存在之必要,以及受害者遭遇与罪行残暴程度因加害者年龄而被轻判,是否有其合理性? 人性的恶固然不分年龄,恶魔确实可能打娘胎而生,但教育失职也有名有姓。家庭教育仍是人格养成的根基,哪怕是反社会人格,在医疗干预下亦有机会导正。若教育失守,且师长一次次把小孩的错误视为“小事”,那么小孩终将在一次又一次的“小事”中逐渐壮大成大恶魔。 家庭教育、性教育的缺位,都是导致憾事发生的主因。犯事的学生是该受到教训,可若真要追究,师长是否首当其冲? 搞笑的是,校园轮奸案曝光之初,阿克马等人嚷嚷着要恢复教师鞭打学生的权力,以重建学生对师长与校规的敬畏之心。体罚是会让人身心畏惧,但也正如星洲人专栏作者陈云娟所述:因打骂才学乖的孩子,是因为“怕”,而不是 [vip_content_start] “懂”。即便恢复体罚,一昧鞭打也无法真正并让孩子完全了解“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本质。 然而,这群在教育失职的成年人却仍头脑简单地认为暴力能有效了事,让孩子为他们的错误买单。这种以暴制暴的思维,恰恰暴露教育体系的贫乏。 教育部长法丽娜的言行更令人无语。校园霸凌案频发之时,教育部除了祭出让全国中小学校长带领学生喊口号的举措之外,毫无作为。如今,轮奸案受害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法丽娜却不合时宜地发表“四名嫌犯可继续参加SPM考试”这般杀人诛心的言论。此话不仅在受害者及亲属伤口上撒盐,更罔顾民众情绪,被炎上也是咎由自取。如同人权律师拉杰斯的批评:法丽娜及教育部的做法,如同给了所有相信正义与儿童保护的大马人一记耳光。 除此之外,教育部在文告中将校园轮奸案定义为“不当性行为”一事也引发了争议。前净选盟主席玛丽亚陈批评,教育部的表述等同于把强奸这一刑事罪行降格为纪律问题。结合过去争议,法丽娜领军的教育部确实令人担忧,也让人质疑其在校园事件频发的今天能有多少作为。 与此同时,性暴力在受害者身上烙下的伤痕,恐将伴其一生。肉体的伤疤会随着时间复原,但心灵的创伤却可能一生难以抚平。日后,一只刻意/不经意搭在其肩上的手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时刻刻都对世界充满戒备与恐惧。 加害者需要承受怎样的惩罚,才能稍微弥补受害者所受的伤害?真的能弥补吗? 挥舞的藤鞭除不了恶魔,暴力也无法教会孩子。受害者的伤害已无法抹去,若社会与教育持续缺席,下一场悲剧只是时间问题。 难道教育部还要继续靠喊口号杜绝恶行? 你说呢,法丽娜。 衍生阅读: 许国伟 | 他们还只是个孩子?人性的恶不分年龄! 马伟康 | 人类的恶意,死刑阻止不了 陈云娟 | 再不听话就滾出去 【保护儿童/01】检视性侵儿童法令 保护儿童的后盾抑或装点门面的摆设?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7月前
试想,两个毫无交集的生命阶段,他究竟爱上你什么?你们的生理、精神和道德基础有合拍吗?还是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方便他对你情感操控? 日前,韩国男星金秀贤被爆曾与当年仅15岁的女星金赛纶交往,两人不仅年龄差距多达15岁,而且还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交往,顿时引发社会热议。许多青少年父母纷纷表示焦虑,不知该如何保护孩子。 一个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是成熟的成年人,这两个年龄相差悬殊、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怎么就互相吸引了? 以前在校园讲座时,我提到如果喜欢你的人是25岁男性,15、16岁的女生立刻嫌弃地反应:咦,那个男的这么老的? 我接着问:那假设对方30岁 “不可能,我才不要老男人。他都可以当我爸了,恶心!” 我都还没说完,这些少女反应还真大啊……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青少年的视角里,青年和成人是两个不同的分水岭。但,这并不代表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不会发生爱情。 爱情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想法和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含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括生理唤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因素。 爱情的产生需要生理、精神和道德基础形成,因此通常发生在成年人之间。儿童仅具备第一性征,尚不具备产生爱情的条件;青少年随着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可能具备产生爱情的可能性。但如果仅有生理上的成熟,而缺乏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支撑,仍不足以真正形成爱情。 爱情的持续发展需要有精神基础。它主要是两个人能满足彼此心理方面的需求,例如性格合得来、有共同话题。两个人可以相互理解、关爱、欣赏,再一起把生活过成各自想要的模样。 最后,爱情还需要道德基础作为支持,这意味着两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相契合,并愿意为这份感情负责,对彼此忠诚专一。 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情除了要有成熟发育的身体(包括对性的需求),它还需要有精神上的满足,三观合拍,以及对感情的责任感。 青春期是儿童转大人的成长重要阶段,随着身体发育成熟,性意识觉醒,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关心和爱慕,萌发出求偶心理。然而,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知识和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对爱情的认知仍然肤浅而朦胧,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虽然他们内心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对未来的家庭责任、恋爱与学业的平衡,以及如何区分友谊与爱情等问题都缺乏认知,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 小芬当年15岁,还念着初三,恋上了班上的华文老师。当年老师已经30多岁,而她却坚信这是真爱。如今50多岁的她回首往事,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她当年奋不顾身,如飞蛾扑火般冲向这段感情。 答案是,老师因年龄累积的成熟特质、成为她人生中的领灯人、也是一座庇护她的大山。单亲家庭的她,很需要一个像父亲的爱人——无条件的呵护、宠爱与包容。 她对老师究竟是爱情,还是对父爱的投射?为何她不似前段例子中的女同学那样嫌弃老男人呢?或许是原生家庭塑造了她对“父辈之爱”的渴望,或许是她渴望有力的肩膀依靠,又或许,那时的她真的相信,那就是爱情。 女生的Pre-Frontal Cortex(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冲动控制、推理以及情绪调节)必需到25岁才完全发展成熟。当年15岁的小芬。前额叶皮质还在发育中,而她所坚持的爱情,究竟是否正确? 也许你会说,爱情不分年龄,为何不相信它的存在?我只想说,这句话只适用于成年后的年龄差距。 当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选择与13至17岁的青少年交往,不仅存在权力不对等的问题,还涉及对未成熟心智的利用,甚至可能通过诱导或胁迫,要求未成年人拍摄私密照片、录影,或发生性关系。 例如,15岁的孩子可能认为自己很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判断力仍显不足,容易受到不怀好意的成年人影响。试想,两个毫无交集的生命阶段,他究竟爱上你什么?你们的生理、精神和道德基础有合拍吗?还是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方便他对你情感操控? 要知道,这不是单纯的恋爱。在这样的年龄差距下,心智成熟度、社会经验、权力关系都极不对等。 即便是双方自愿的,身为成年人依然有责任避免这段关系的发生。 如果孩子爱上成年人,父母能怎么做? 当孩子陷入与成年人的感情中,父母需要理性引导,帮助他们认清问题,并保护他们免受可能的伤害: [vip_content_start] 一、冷静面对,不要一味指责 孩子对成年人的爱慕,可能源于崇拜、缺乏安全感或对成熟特质的向往。父母应先冷静倾听,不要直接否定,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执迷不悟。 二、帮助孩子理解“爱情”与“依赖”的区别 引导孩子思考,这段感情是基于真正的爱情,还是出于对成年人的依赖或投射。例如,对方是否给予她/他无条件的关爱?还是在利用她/他的不成熟? 三、讲解年龄差距带来的现实问题 让孩子了解,成年人与青少年在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责任感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关系可能带来的隐患,如控制、操纵,甚至法律风险。 四、加强对孩子的保护意识 告诉孩子,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恋爱不仅涉及权力不对等,还可能存在利用与操控。例如,对方是否有意引导她/他发生亲密行为?是否让她/他做出超出年龄承受范围的决定? 五、提供更健康的情感支持 孩子之所以对成年人产生依恋,可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关爱。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陪伴和肯定,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而非寄托在一段不对等的感情里。 六、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执迷不悟,或已经陷入不健康的关系,父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学校辅导员或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对爱情充满憧憬,但他们的心智仍在发展,容易被成年人误导或利用。父母的角色不是单纯地禁止,而是耐心引导,帮助孩子理解真正的爱情,并学会保护自己。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