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喂

“呼呼呼……”一辆卖串串的货车就停在我家篱笆前,我不理会。 这么热的天,有谁会去买这种东西吃哦?也许我因为那货车嘈杂的引擎声而心生埋怨,手中翻报纸的动作也显得粗鲁了。 “喵。” 此时,我心中越来越烦,怎么车引擎也发出猫的叫声啊! “喵。” 我转头看向门外,看见卖串串的货车还在,门前却多了一只猫,不明来历的黑猫。 我仍看向猫,手中停止翻动报纸,心中又涌现了10年前的画面。 10年前的我,8岁,但是到了这个年龄我还是没有改掉挑食的习惯。 当时我特别不喜欢吃的食物,是蔬菜还有被煮得特别老的鸡胸肉。我不想被家人发现,又不甘心违背自己的意愿。怎么办呢?我只好先吃完碗中的饭,就一次过把它们全塞入口中,假装咬动,再等家人不注意的时候跑去家门前的垃圾桶,把它们吐在垃圾桶后面。确认藏好,便大功告成。成功好几次后,这就成了我的习惯。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吐出了食物,身后就来了只黑猫。它像是好几天没吃东西一样,比我吃得还津津有味。当时我觉得这办法可行且值得,绝不是因为心里对于能够引来野猫而感到惊奇,也不至于是什么所谓的施舍,只是单纯因为它能为我消灭“证据”。 就这样,我跟猫成了好伙伴,它为我清理“厨余”,我吐出的食物则为它饱餐一顿。这便是我和猫之缘分的开始。 过后,也许是被家人发现了,家门前砌起了砖头墙来装放垃圾桶,猫进不来,之前的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它几次扑空后,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本有投喂之意,却在家人的监视之下慢慢收回了。 几次放学回家它都不在,换作往日,它已睡在我家前面。结果过了几天我才发现它。它出没在一辆卖串串的货车旁,看样子应该是在讨食物。 它从中午坐到下午,多次被串串货车老板用手驱赶,只好坐在更远处,似乎正在等待倒霉的顾客买串串时不小心让鱼丸掉在地上。 这一幕,我看在眼里,却无从行动,因为那时候的零用不多。 另一天中午放学,我没有买一令吉的椰浆饭当午餐,却在串串货车那里买了一令吉的鱼丸。我看向远处的黑猫,它似乎在舔着嘴。 “哎呀,掉在地上了。”离开货车,我假装手滑,让手中的鱼丸落在地面。 果然,猫来了,吃了鱼丸。 转身离开时,心中确实觉得此举有些浪费钱,也不觉得是一件好事——有谁会特地买东西给一只流浪猫呢?但是若买了只为自己吃,就无法感受到猫为我而来的那份激动和感动。 10年后也许猫都成家了 猫不会说谢谢,它吃后只会看着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心里总觉得此举不只值一令吉。 也许是我的课业太忙,也许猫都成家了,我渐渐淡忘了它,它也不知所终了。 10年之匆,我似乎已忘了最后一次买鱼丸给它是几月几日了。 “呼呼呼……”货车引擎还在响着。 “喵。”那猫的叫声就像是把我拉回了现实,它还在不远处望着我。我唉了一声,手中拿着一令吉,走出家门。 “老板,给我来串鱼丸。” 接过鱼丸,离开货车,手指一滑,时光似乎又滑回了10年前。 心里明白它并不是当年的那一只猫,但我仍然就这样不清不楚地花了一令吉。也许猫根本就不会给我任何回报,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这至少让我回忆了一段无知的过往。
2星期前
3月前
9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新加坡1日讯)文礼组屋区居民指有阿伯用桶倒残羹投喂,引来大批鸟类,造成环境肮脏,也有健康隐忧。 读者罗女士(63岁,退休人士)告诉《新明日报》,她住在文礼坊第213座组屋,近两年来开始注意到毗邻两座组屋的居民,每天傍晚都会在楼下丢面包、米饭等残剩的食物,结果引来大批鸽子和八哥。 她绘述,有一位阿伯从今年开始,每天拿着一桶剩饭和一袋面包到第214座组屋底层,把食物大面积撒在地上,投喂多只鸟类。 她无奈地说,居民投喂,每天都引来大批鸟类,导致组屋区多处出现鸟粪,卫生情况每况愈下。 “我厨房外的窗沿常布满鸟粪,每个星期都要清理几次。” 她说,为了吓跑鸟儿,只能在窗外挂上塑料袋,但似乎无效。 另一居民邓先生(70多岁)透露,当局虽已在附近设立牌子警告居民切勿喂鸟,却无济于事。 根据《野生动物法令》,喂鸟是违法的,违者最高可被罚款1万新元。 妇女撒面包喂食 还有妇女骑脚车,篮子装面包投喂。 罗女士也说,从前年开始,一名妇女持续每天骑着脚踏车到第215座组屋楼下,从篮子内掏出面包碎,然后喂食鸟类。 她表示,妇女去年曾停止一段时间,岂料今年卷土重来。 “我曾质问她为何喂鸟,她却用很不友善的语气回呛我为什么问,所以我也就没再多问了。” 走廊遍地鸟粪 居民闪避 组屋走廊布满粪便,公众避而远之,怕踩到粪便。 记者走访现场时,观察到组屋区附近的有盖走道布满了鸟粪,也可见几只鸽子栖息在走廊上方的梁柱。 附近居民阿美娜(55岁)受访时说,曾在走廊踩到鸟粪,新买的拖鞋因此遭殃。 杨先生(60多岁)则说,他曾目睹鸟粪“从天而降”,平时都会尽量避开那条走廊,避免中“头奖”。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