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媒体

台湾知名学者兼时政评论人雷倩拥有多重身分,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政论节目上犀利发言,一语道破盲点,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国际局势的演变。她的职涯轨迹横跨学术、媒体、金融、政治四大领域,而每一次跨界都适逢局势变动,迫使她不断重整思维,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她直言,“每一个转折点都不是我特别选的,可是在那个时间点上,(却)是最重要的。”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世伟 在美国宾大深造期间,雷倩专注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一次,她曾参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一项计划,研究17个国家的贫穷议题,这段经历令她有很深刻的体悟。 “这17个国家里面,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在5岁之前死亡,因为公共卫生环境、医疗环境太差。”这些国家的生活条件极差,道路毁坏、水源短缺,更遑论基础教育,当地居民也普遍缺乏基本卫生知识。她举例,他们得教导妈妈,河水舀起来后,必须先静置沉淀,再煮沸,才能给孩子饮用。 “贫穷是非常悲惨。”她强调。“我有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孩子去尼泊尔,觉得当地孩子很贫穷,可是很快乐。我说,‘你别讲这种话,贫穷是悲惨的,不是快乐的。’” 然而,走出象牙塔后,她自觉学术报告多为事后分析,没有办法介入现实。“你是事后去研究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去解决、思考或评判。如果你在事前,事情发生的当下,你想要有所改变的话,事后(研究)是来不及。” 不做事后检讨,而是当场介入 1987年,雷倩毕业后加入美国ABC广播电视公司工作,从学术走入媒体业。不过没多久,她就见证了美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变革,因有线电视迅速崛起,终结了传统三大电视网的黄金时代。 “以前原本没有竞争对手,只有3家公司,那就是ABC、CBS和NBC。我去(ABC)的时候,已经开始有CNN了,有线电视开始有一百多频道。” 入职时,她的身分是一位研究编辑,负责为广告内容把关。接着,凭着卓越的研究能力和执行力,她一路晋升,成为新闻黄金时段节目的重要策划人。 过去,有些人会去研究电视内容对亚裔和非裔的刻板印象,可是当论文刊出后已是猴年马月了,失去了改变的时效性。“在我管理(电视节目)黄金时段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亚裔的演员,他的角色是有问题的,我可以直接提出来,要求去找亚裔学者来评论。接着,我们依据学者的评论去修改那个角色。” “这样你不需要在事后去解决问题,而是当下可以改变方向,这很重要。” 想播什么节目?观众说了算 何谓黄金时段?雷倩说,每个星期一至五,晚上8时至11时被称为黄金时段,总共有15个小时,这也是电视公司最贵的播出时段。至于周末两天也各有2个小时的黄金时段。 在黄金时段的节目表里面,包含娱乐节目和一小时的剧情片(供25岁至55岁观众)。她补充,电视公司在制作节目时,会精准地锁定特定年龄层的观众。 每年,ABC广播电视会从黄金时段淘汰一两个节目,再替换新节目,好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只要播映一个节目,就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会观看。现在有这么多家的时候,你要有新的方法论,新的方式去理解观众的品味。” 对此,电视台会进行“Cable Testing”。他们会在全美锁定20座城市,每座城市找500户人家,形成1万个样本。接着,再以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e)的形式来分析结果。 每天晚上,他们会邀请“测试者”观看一个新节目。播放完毕后,工作人员会拨打500至1500通电话收集观众反馈。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投资,我们拍每一部样片就要100万美金,每一年制作30部样片的成本是3000万美金,最后我们只会挑选5个上播,所以你要有更精准的观众品味。” 她直言,这5个作品可不是随便挑选,而是依据数据筛选出来的。倘若观看数据良好,她会想要知道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人物特质?故事非常精彩?“你必须更靠近消费者,他们要什么?不是今天我要给你什么。” 好故事是留住读者的关键元素 雷倩回忆起以前电视节目制作人常自诩有“黄金直觉”,声称能够判断观众的口味。然而,步入90年代,局势已经截然不同。观众拥有诸多选择,不再被动地接受内容,而自主地挑选想要在哪一个频道逗留,收看谁制作的节目。 “现在大媒体也是如此,要明白观众想要什么,否则内容太多了,在海量的内容里面,人家为什么要看你?为什么要点阅?”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她认为纸媒要确认自身的定位,因为那是一份报纸的“USP”(独特卖点)。然后,每一份报纸一定有一个核心使命,确认使命后,接下来就是人才,记者必须具备写好故事的能力。面对重大事件时,读者是希望看到不同视角的报道和分析,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和连接度。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它有一个桥梁的工作。”媒体要跟思考问题的读者对话,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资讯、足够的思考要点,让他们去自行判断。 她说,媒体基本上有三种角色:第一、监察,如实呈现现实世界;第二、相关性,整合资讯和厘清事情的发展脉络;第三、娱乐,报道内容要有吸引力,让读者有兴趣阅读下去。 “台湾有一段时间很可怕,每天的新闻都是车祸。你今天看了一整天,今天看到的车祸和昨天看到的车祸事件有什么差别?世界发生了这么多事(没报道)。” 讲得越深才能吸引观众 “大媒体的(报道)分量是来自你的第二篇、第三篇内容。”雷倩说,第一篇是针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报道,第二篇是着重分析事件的背景和成因,第三篇则进一步探讨事件与其他东西的关联。而恰恰是第二和第三篇内容才能够体现媒体的专业和价值。 这个形式同样可以运用在政论节目中,雷倩在中天新闻台《国际直球对决》担任来宾时,主持人林嘉源或其他嘉宾会先讲第一个故事,概述整个新闻事件。她的角色就是负责讲第二和第三个故事,抽丝剥茧,分析事件的因果。“这些是哪里学来的?是从ABC新闻学来的。” 她指出,平日没有重大新闻,所有媒体都在陈述第一个故事,彼此没有区别。但一旦出现重大议题,《国际直球对决》的节目就有吸睛点,因为节目的第二和第三个故事说得比别人好,从而让观众逗留频道的时间也变长。 打造知识体系先从“硬学科”入手 身为时政评论人,雷倩需持续大量阅读与消化各类资讯,那么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她答,最好从一门“硬学科”入手,例如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有一套清晰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脉络,能够奠定知识体系的基础。“学好一门硬学科之后,它就会成为你的知识树的一个核心,然后你再旁征博引。学完经济学,再去学市场、国际贸易、金融等等。” 此外,她鼓励大家多阅读书籍,尤其英文书籍,因为这些书籍有很严谨的写作结构,如第一章是简介,接下来依序展开各个章节,最后是结论。这样的写作结构有助于锻炼思考逻辑和脉络。 雷倩本身很爱阅读,喜欢探索陌生的领域。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因公务繁忙,需要经常出差。每当到机场就会买书阅读,且不拘题材和领域。有一次,她在希思罗机场(Heathrow)就买了一本数学书籍《拓扑学》,“我连数学都不会,就去买了这本英文书。为什么买?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啊。” “可是,现在孩子的问题是,在AI(平台)问得太简单,机器帮你整理好了。事实上,你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你不太知道资讯是否正确。” 同场加映 在采访的尾声,雷倩想起了一件往事。 在1990年代初期,所罗门兄弟公司因卷入金融丑闻而陷入财务危机。作为股东之一的巴菲特(亦是ABC的股东)临危接手,协助整顿公司,并亲自面试新任的首席执行员。 “每个人(应征者)都被安排半小时,我们就问他,你的标准是什么?”除了要有智慧、诚信,第三个条件则让雷倩出乎意料,那就是团队精神。 由于所罗门兄弟公司陷入破产,如果想要迅速站起来,需要一位能够团结人心的领袖,跟他生死与共一起去奋斗。这件事令她印象很深刻,“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他(巴菲特)怎样去想和看待事情。”   雷倩简介: 1958年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之后远赴美国费城宾大安那柏格传播学院攻读硕博学位。曾任美国ABC广播电视总公司副总裁,成为美国媒体界位阶最高的华人之一。1997年转任新加坡“霸菱亚太通讯媒体基金”董事合伙人。2000年返回台湾,担任太平洋联网科技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长。2004年加入国民党,2005至2008年担任立法委员。现为“信心希望联盟”党主席与台湾中华妇女联合总会主任委员。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如果扎哈鲁丁不是伊党主席哈迪阿旺的女婿,而只是众多的区部主席之一,那么他的一番妙想天开,藉军官林英成获擢升为我国首位华裔三星中将之事来大做文章,自我幻想到了2058年,马来西亚会有首位华裔首相的种族主义帖文,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妙的是,恰恰就是“哈迪女婿”的身份,让他获得了媒体争相报道的曝光率,否则以其双溪毛糯区部主席的名堂,充其量这番言论不过又是一位种族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者,基于排外思维而自弹自唱的假想敌言论。 虽然伊党已和这名区部主席做出了切割,称扎哈鲁丁发表的纯粹是个人言论,不能被诠释为党立场;但凭着与党主席的至亲关系,其这番已被删除的帖文,难免不构成瓜田李下之嫌,加上哈迪向来予人的鹰派和激进形象,无疑进一步贬损伊党在非巫裔中的观感。 事实上,在团结政府晋入执政中期阶段,尽管民调显示对首相安华的满意度仍有55%,但随着销售及服务税扩大征税范围“杀到”,且长期困扰非巫裔社会的许多制度性弊端悬而未决,比如近期行动党与马华吵翻天的非土著预科班入学“抢功劳”风波,已在大大削弱华裔对希盟的热情与期待。 无论如何,扎哈鲁丁的帖文还是帮了希盟政客的大忙,借此转移网络上出现优异生预科班入学风波的“谢谢马华”风向。 如果国盟还是认定凭着稳守马来票仓,继续采取保守激进的策略,领袖还是口不择言,以为就可夺下政权,那么无疑是把非巫裔,尤其是华裔推向“短裤神”的肤浅行列。 到大选临门一脚,非巫裔选民还是会被眼前的情绪给牵动蒙蔽,只好“含泪投希盟”,对国家长期发展和民主化都构成不利局面。 如果伊党和土团党领袖,能够对多元族群更加中庸开明,少说一些伤害非巫裔的论述,那么至少选民不会因为“讨厌国盟,而只能投希盟”。 不过,这或许纯属我的妙想天开?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