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创作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土葬
文艺春秋
陈宝卉/红盖头下的关公
红点三三两两散布,这是何等吉利的喜事。早已置换好得以衬托此等大事的红衣,喜事的主人公波澜不惊,丝毫不见胸腔的起伏。 红盖头下的关公看不清神情。 吟唱着不知名的经文,祭拜天地的仪式完成了。启程时,一颠一颠的晃动仍未扰动主人公的清梦。我们是送亲的队伍,恭迎轿子先行一步,走出路口望见肯雅兰戏院的牌子,再步行至拐角处的恐龙公园,便坐上了车。驱离市区的远郊,湿粘的泥地,印着深浅不一的泥脚印。我们的腿脚深深地陷入,再用劲地拔起,循环反复,直至半山腰。蜿蜒向上的泥路,我们被裁剪成一块一块的红彩带,只在“欢欣雀跃”中落下,最终陷入深褐色的泥地里。 土坑早已挖好,那是人生到了下一阶段的长眠地。主人公已经不会醒了,我们都知道的。泥点一点点覆盖,直至成了一团冒尖的土堆。土坑内外统一的红色衣裳,真是天大的“喜庆”!着实该“祝贺”一番。喜的是喜丧;庆的是长眠;祝的是死亡;贺的是解脱。 我们都被规定不许哭,一切的嬉笑是被允许的。母亲憋着眼泪,她的赤衣将她紧紧憋住的面孔扇得满脸通红。下山前,王叔叮嘱家属一个个下山,千万别回头看。好奇心作祟下,我回头了。彼岸花在天空开出绚烂艳冶的红,牵引亡魂,招引生魂。 几年后某天的凌晨4点,大舅因肺积水去世。重复操办相似的丧事,而这次不同的是白替红。我们被允许哭泣和悲伤,再也不似初次外婆过世那般大摆筵席,张灯结彩,呼朋引友。相似的是,我们需要烧脚尾钱,将纸钱折成元宝的形状,在火盆里围成一个圈,一个接一个地不许断,直至出殡。亡魂需要脚尾钱的指引,作为通往阴间的过路费。 烧脚尾钱的时候,偶然听见大舅母说:“哎呀,我是他老婆,怎么能烧脚尾钱呢?”这句话听着耳熟,我好似几年前听过:“我是儿媳,怎么能烧脚尾钱呢?”这看似不像话的理由,却是有其理的,毕竟千百年来的古人早已说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们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本该好好铭记于心才是。 无人接替,一整夜未合眼在烧脚尾钱的我,恍惚间听见被烈焰笼罩的前处空地传来的争执:“白金应该全部都是我的吧?我是周华的老婆。”仍躺在棺木里的我的大舅,叫周华。我依稀可见大舅母的头顶长出了角,瞳孔是竖起的椭圆形状。 大舅的儿子,四表哥接替了我的位置,我却无心补眠,静默折着烧脚尾钱需要的元宝。不承想,此时的好心,待会儿可有我后悔的了。晚间,大舅的友人前来祭奠,子女须在旁跪坐答礼。四表哥是大舅的儿子,正忙着烧脚尾钱,所幸大舅仍有一女,五表姐阿玲,可完成答礼仪式。 “阿玲!阿玲!”三表哥反复叫道。 无人应答。孙子辈排行第七,最小的小表弟说道:“她好像和男友在车里……”友人一直在大舅遗体前等待,因无人跪坐,他们就无法祭拜。四表哥让四表姐帮忙接替烧纸钱,他则黑沉着脸跪坐在旁。由此蹉跎入夜,晚间11点我困倦入睡了,想着昨夜一宿未眠,应有人轮班接替才是。 孤舟在溪流中央平静地流淌,倏地有条蛟龙不断撞击船的底部,船只剧烈摇晃,我亦在左右摇晃中掉入水里。掉入时想着:“吃了我它就能化龙了吧。”刺骨的冷意促使我睁眼,望见蛟龙凶恶的瞳仁,猛地惊醒。 “快醒醒!去烧脚尾钱!”大舅母如是命令道,瞪着细缝般的双眼,恍惚间可见竖起的瞳仁。果然是把我吞了,已然化龙般的颐指气使。 “我昨晚没睡,今晚该轮到五表姐了吧?”我瞅了眼身上的被子,早已不知所踪。 “她要睡觉,你起来烧就是了!”当时18岁的我怎么生不出反抗的意识呢?不作他想,笃定地认为是化龙后睥睨众生的气势震慑住了我。 嘟囔着从房间走到客厅:“啊早知道应该午睡的。”极度的困意和灼人的热度同袭,如同火盆中的火焰般气煞我也。我抬头盯着临时搭建的神桌,摆着大舅的黑白照,照片上浮现小学华文课时在诵读的《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刚要接着读“入则孝”,同学喊了我的名字说:“你的大舅又来送饭给你吃了,真好。”未曾低头,机械式地反复烧着脚尾钱,浑然不觉将手中的《弟子规》一股脑地给烧干净了。 母亲一夜好眠,早上7点接替了我。此时补觉已无可能,马上就要出殡了,于是想赶紧洗个澡驱赶附着在身上的热意。由蛟化龙的大舅母又出现了,她瞥见我要去洗澡,连忙拦住了我,命令道:“你先别洗,先让阿玲洗。” “她都还没起床,我先洗会怎样吗?”连着两夜未曾好眠,身上又带着刚烧完脚尾钱好似被烤焦的味道和滚烫的热意,语气逐渐不耐烦。 “总之,你先让阿玲洗!”说完她就去喊五表姐起床,我一如既往地遵从长辈的话语,发扬温良谦恭让的中华精神。精神恍惚的我在原地想着:不知何时轮到我化龙?但化龙就得吞人吧?可我着实吞不下去,也太血腥了些。不知大舅母是怎么忍心把我吞下去的?困意使我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在胡思乱想中度过了等待五表姐起床、赖床、洗澡的时间。 洗了澡倒是驱散了身上的味道和热意,身上是清爽了,困意也越来越浓厚了。出殡前,家属要围着棺木绕一圈瞻仰遗容,绕了一圈就走到一旁站着,双手合十,旁有僧人不断诵经。等到出殡时,二姨在厨房和姐妹嫂嫂聊起大舅还仍在世的事情,盖上红盖头的关公虽看不见,但肯定也听见了亲属们对逝者的缅怀。 倏地,二姨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周华”。她边哭边笑着说:“大哥打给我了!大哥打给我了!”一个箭步从厨房冲向客厅置放棺木的地方。大舅仍一动不动地躺在里面,二姨左手扶上棺木,右手握着仍在响的手机,湿润的双眸全是手足无措。此时,棺木的另一侧爆发出巨大的笑声,原来是七表弟带头,伙同六表哥弄出了这场闹剧。七表弟一手拿着大舅的手机,一手捧着肚子大笑,老式的来电铃声亦在持续响彻这座房子。搞清情况的我们,都笑了。 盖着红盖头的关公,依旧看不清神情。 这场闹剧微微驱散了悲意。此次终于是个像样的出殡队伍,一身黑的着装。一样的肯雅兰戏院招牌,一样的恐龙公园,相似的出殡队伍。不同的是,我们不再前往墓地,而是火葬场。身躯连同棺材被火化,王叔捡起些灰,放入骨灰盒中。我不禁想着怎知那是棺材灰,还是尸身灰?五表姐捧着骨灰盒,将大舅撒向了大海,连同些什么也被挥洒去了。 这一次,我再也不需要回头了。 困倦得不行的我,回家补了觉,却怎么也睡不够。晚间再次回到外婆家,关公的红盖头已被揭下,却不似新妇般的娇颜,而是正气凛然的肃穆神情。此时五表姐正兴致勃勃地向周围的表亲们分享自己在出殡后,与男友逛街买到的物件。 回家的途中,忍不住向母亲数落了五表姐的不是。“她真的难过吗?为什么她能在自己父亲刚出殡不久就和男友去逛街?有客人来祭拜时,还躲在男友车里不下来?”许是连续两夜未曾睡,语气有些冲。 母亲性子软和,说着和蔼可亲的话语:“现在年轻人都是这样的,习惯就好。” 外婆和大舅去世后,肯雅兰早已失去了常去的理由。再次在外婆家相见已是多年后,我并未出声叫一声“舅母”,径直擦肩而过。大舅母见状,便向母亲数落我的不是,说我眼高于顶、不敬长辈、没礼貌。母亲有点挂不住脸面,转过身责备我:“她是长辈,你不能没礼貌,怎么能不喊她呢?” 我颇觉诧异,我们不是承袭了这个家族最优良的传统文化吗?她们口中的那些早在很多年前,都烧光了…… 关公的红盖头早已掀起。此刻终于能看清祂的神色,红着面,低垂着眼帘,沉默不语。 注: 1. 肯雅兰是砂拉越古晋的一个地区。 2. 当家中有人过世,家中所供奉的神明就须以红纸将神明的头盖上。 相关文章: 颜家升/哭声(上) 颜家升/哭声(中) 颜家升/哭声(下)
2月前
文艺春秋
拓宽文化视野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7月前
拓宽文化视野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6】 不葬/张箭(麻坡)
“你说,如果我们人死后遗体不下葬的话还可以用来干什么?”朋友偶然的一句话,开拓了我的思路。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她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遗体最终被切片成2万7000份。科学家通过仪器扫描这些薄片,然后通过科技把这些数据变成“数据人”,以作为往后的医学研究。我很佩服老太太的豁达,愿意让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做贡献。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也有一位老人为自己注册了遗体捐赠。他的遗体将会交给国家的医学院作为研究用途。个人也为这样的行为感到万分敬佩。 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想过,如果可以,我希望死后,身上如果还有可以用的器官,我都愿意捐赠出去。就比如眼角膜、心脏、肝脏之类的,让那些身患疾病等待器官的病人有机会健康地活下去。但是科技的进步,仿佛已经有办法通过三维打印技术把所需的器官打造出来,不用再苦苦守候,虽说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确实是病人的福音。 早点思考和讨论死亡 生命真的很神奇,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明白,两个连肉眼都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结合和孕育就可以长成一个一米几的大个子,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然后衰败。到了最后留下一堆的血肉。 我们在生的时候,已经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那么剩下的这一堆血肉是不是也应该归还给这个世界,尘归尘、土归土?如果真的有谁还愿意用这一堆血肉去发展人类的文明、去拯救他人的性命、去喂养花草动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是被传统的熏陶束缚,或许是信仰的不允许,又或许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我们总是不愿意思考和讨论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安排。其实,如果人生只有一件必然的事,那么就是死亡。既然它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和身边的人聊一聊?至少告诉他们,关于我们留下的那一堆血肉,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多给家人一些陪伴,也给他们多做好一些思想准备。别离的时候一定会有,先道别,莫等时候到了匆匆一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他们。
8月前
星云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5】烟花葬/张箭(麻坡)
2022年有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看得我泪流满面。电影主要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男主从事殡葬业,小女孩是一个孤儿,两个孤独的灵魂就这样牵扯到了一起。男主的父亲去世前告诉男主,他的葬礼不要铺张,也不要什么灵骨塔和骨灰坛,越简单越好,人本来干干净净地来,最好也是干干净净地走,最重要的是要体面。 男主最后不顾姐姐的反对,把父亲的骨灰和烟花混在一起,一炮烟花把骨灰送上了天。给了他父亲一个简单、干净且体面的最后一程。 无独有偶,最近在新闻上看到,有人把自己祖父的骨灰也用同样的方式,贴在烟花上朝空中发射,给祖父美丽动人的最后一程,一家人则温馨地围观这场盛宴。他们受访时说了,这样他们就会感觉祖父一直与他们同在。 把骨灰制作成宝石 这么奇怪的“安葬”方式,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荒唐。也有很多网友调侃,这样所有人都会吸入他们祖父的骨灰。我只是觉得,只要他们一家人觉得这样很美好,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不好。比起烟花葬,我还听过有人把骨灰制作成宝石、把遗体用防腐剂保存做成客厅的茶几,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只是对已故的人一种爱与思念的表现,并没有对与错。 其实这也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活着主要还是要自己觉得舒服。什么世俗的礼节,社会的批判,只要我们不伤天害理,只要我们不妨碍别人,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需要顾虑那么多。 人走到最后都要和这个世界离别,就像戏中所说的一样,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为什么还要留下一堆的土坟灵位去麻烦后世的子子孙孙?过了两代,他们也不一定理会你到底是哪一位。像这样放一炮烟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美丽的句号,其实就很灿烂,很美好,很体面。
8月前
星云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4】冰葬/张箭(麻坡)
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很多人都会想到土葬和火葬,可是在过去的五六年,世界上多了一种方法,它既算是土葬又带有火葬的效果,它就是——冰葬。 冰葬是一位瑞典的生物学家发明的,他给它取名为“promession”。过程大概就是,先把遗体放入液态氮中浸泡,等待遗体完全冻化,再通过超声波震动将遗体粉碎和分解,然后加入干燥剂让大部分的水分蒸发,就这样把遗体化为有机化合物。 最后就是把这些有机化合物用一个有机袋子装起来,深埋土壤里。因为经过处理,这些碎片很容易被土壤吸收,成为花草树木的养分。 根据他们科研人员的研究,这一项技术的好处就是可以不间断地处理遗体,而且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它比火葬消耗的能源更少,比一般放入棺木的土葬更为环保。唯独现阶段储存液态氮的成本较高,而且不是很多国家会引进这样的技术。 不用买一块地来葬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里,把尸体震碎,在情感上难免会让亲人难以接受。毕竟死者为大,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安息,这种寒冰之苦和超声波的震动总给人一种对死者不敬的感觉。 只是我们回头想想,火葬也是让遗体遭受烈焰之苦,土葬也会被蛇虫鼠蚁啃食,所以它们对于遗体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差别是不大的。说到有机化合物,其实穆斯林的下葬方式或许更节约也更环保,就直接用一块白布包裹,然后埋入土里。少了棺木那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就能够更快的被分解,成为大地的养分。 科技总能改变生活,有些科技给了便利,但是有些科技或许就是多余。冰葬的概念很好,只是实用性确实有待衡量。或许它唯一的好是不用买一块地来葬,毕竟拿到手上的只有一堆碎沙土。找个后院,挖个坑,埋下,再找一棵树种在上面,树就成为了已故的人,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某一个想念的旁晚,可以走到树下,抱抱它,告诉大树,我想你了。
8月前
星云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3】天葬/张箭(麻坡)
我有一个姐夫是藏传佛教徒,我有很多西藏文化和知识都是因为他才开始接触的,当然也包括了“天葬”。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去他的家做客,那个时候他正在看一卷西藏纪录片,为什么用一卷,因为那个年代还有录像带。正好播放的段落就是藏族的“天葬”。 他们会在人死后用白布包裹起来,再请来喇嘛为其超度。等待三天的超度仪式结束,就会让家中长子,或是和死者关系相近的人把尸体背上山,交给天葬师。天葬师接过遗体后,会用工具,比如斧头和大刀把尸体砍碎,然后散落在天葬台附近。说那是天葬台,其实也就是一片比较宽敞的山顶。 无需祭拜和立碑 尸体还没完全撒出去,就会有一群秃鹰从天而降,开始啃食那些尸块。纪录片里面的画面拍摄得很客气,但是通过图像可以想像现场的画面有多么的触目惊心。当时年幼的我却不觉得可怕,反而对这一种文化多了一分好奇与向往。甚至我能够体会他们那种让死者回归自然的心境。等待秃鹰把尸块啃食得剩下骨头的时候,天葬师就会用一些较大的石头把骨头砸碎,再混入一些血肉,继续抛给秃鹰,直到什么都不剩。 在藏族人的信仰当中,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在100天之后就会离开人世,所以不需要祭拜也不需要留下什么牌位或是墓碑,因此肉身也没有保留的必要。像这样把肉身回馈给自然就是在效仿当时佛祖割肉喂鹰的善举,为世界尽最后一分力。他们也相信,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操作,人的灵魂就可以去到天堂。 当然,这是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在很多国家天葬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只是我在想,在这个讲究环保的年代,天葬也许是更适合的一种选择,毕竟比起我们熟悉的土葬和火葬,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最少和最小的。
8月前
星云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2】火葬/张箭(麻坡)
那是一个半夜,我和我的老婆睡得正香,忽然之间就被手机的铃声吵醒。或许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冥冥中就已注定,平时的我习惯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可是那一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就把手机铃声打开了。 我接起电话,另外一头传来的是姨妈的哭声,她哭着说我的表哥因为交通意外人没了。我缓过神来之后安慰了姨妈,挂断电话就给我的表姐打去了电话,告诉她这个消息。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表姐在电话另一头的哭声,姨妈也正在通知她这些坏消息。 我们整理了简单的行李,连夜开车回到了麻坡,去到医院的停尸间看见了表哥的尸体,所有人哭成一团。 殡葬队把尸体摆放在家门口,一摆就是三天。陆陆续续有亲朋好友来奔丧,有那么几个哭得面红耳赤,可以感受到他们和表哥的情谊有多么的深厚。 大活人成了坛中的碎沙 尸体被送到了焚化炉那里,道士念完经后送到后面焚化。身为家属,我们只能安静地在大厅等候。那一千多度的火焰在后面焚烧着表哥的尸体,那不可估量的伤痛在外面刺痛着等候的我们。到了下午,我们只是看见一盘零碎的白骨,有的似细沙,有的如石头,有那么几块看得出是大腿骨和头颅。 道士让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轮流把骸骨夹进骨灰坛,然后他们再把剩下的都倒进去,盖上盖子前还放了一些黄符。就这样,一个曾经积极开朗,幽默风趣的大活人,成为了装在骨灰坛中的一堆碎沙。 一路把骨灰送到了寺庙中的灵骨塔,全家人跟着道士念经给往生者超度,表哥表姐们已经难掩心中的伤感,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念经。等到骨灰上了塔,冥纸在烈焰中慢慢焚化,我们才离开寺庙回到了家。 一切尘埃落定,我回到了新加坡,不知道为什么,忍了那么多天的泪水终于决堤,在我老婆的怀里哭成了一个泪人。 火葬烧掉的除了这一身的肉体凡胎,或许也烧掉了这一辈子的业障。如果真有来生,只愿表哥他投身一户好人家,吃饱穿暖有人疼,依然保持他的幽默开朗,幸福一生。
8月前
星云
星云
【人生的最后一程01】土葬/张箭(麻坡)
我第一次接触死亡,应该就是我4岁的时候,那是我父亲的葬礼。 我的父母都是以事业为重的人,所以我从满月开始就被送到了我的姨妈家,被姨妈带大。姨妈有5个孩子,特别有趣的是他们按照女男女男女的排列,然后就是我亲姐姐和我。虽然和姨妈一家人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们的感情更胜我的亲生父母。 父母都在吉隆坡工作,而姨妈一家人住在麻坡,看起来不是特别远,只是40年前驱车来回也要三、四个小时。 在我的记忆中,基本上我一年也就能够见上我父母那么四、五次。 我的父亲总是喜欢拿着一个烟斗,而我就喜欢给他点烟。他戴着一副眼镜,矮矮胖胖的,留着小胡子。其他的记忆就都是慢慢的长大过程中从别人口中听来的了。 听说,那天他心脏病发,人在送往医院的时候就走了。当时我还在麻坡,姨妈一家人接到通知之后就直接开车送我上了吉隆坡。抵达时我并不知道那是几点钟,只是知道天很暗了。 父亲的鼻孔塞满棉花 他们带我到父亲的棺木前,我看着他安静地躺在那里,鼻孔塞满了棉花。我不记得是谁跟我说,那是为了避免他看见了亲人会七窍流血,所以才塞满了棉花。我被披上了麻布,拿着一根小小竹竿,然后在他们的指示下绕着棺木走了几圈,就跪在旁边。 我记得自己流下了泪水,但是不知道是伤心还是因为疲倦。也不知道跪了多久,我被带到二楼睡了一觉。醒来时就被他们拉上了车去到山上。看着他们把棺木放进了一个土坑,我们就跪在土坑边上,道士念着经文,撒着白米和不知道什么东西。再后来,我就不记得了。 从那之后,每一年都要舟车劳顿地去山上给父亲和祖父母扫墓,而且要在天还未亮就出发。每一次去都会走错路,每一次我都会晕车,然后每一次都会被骂。 后来冠病来袭,好几年不能回吉隆坡,扫墓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父亲的土坟还在,只是不知道是否还干净如初。 土葬是人类面对死亡的一种传统,它让亡者的尸体有个归宿、它让想念已故之人的亲人有个归途。只是有时候会想,等过了三、五代之后,他们的坟是否还有人给他们上炷清香,敬酒一杯。
8月前
星云
古城
吴添泉:避免“死无葬身之地” 促关注义山爆满困境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表示,他希望各州政府都能够关注华人义山面对爆满的困境,避免日后出现“死无葬身之地”问题。
10月前
古城
星云
土下新房 / 柯倪(加影)
母亲前晚最后决定,那句叮嘱在耳边响起:我决定了一定要把我火葬。
2年前
星云
文艺春秋
黄龙坤/土里葬的是谁? ——写在清明扫墓之前
土里葬的是谁? 陪葬的物品 是否有无数的遗憾 还有羞于承传后人的 龌龊 土里葬的究竟是谁? 年号模糊 民国二十年 或许真的与我无关 原乡仅是口中念出来名词 敬奉的香火 烧不出先人的遗言 “没人看过土里躺着的人。” “我以为你见过?” “没有呢” 此时怀疑 土里葬的是自己吗? 每日在山头坐望孤独 墓碑的弧度远观像一把 走音的竖琴 弹奏荒凉,却无人倾听 偶尔羡慕邻居 有乌鸦伫立于坟丘上喧嚣作伴 那土里葬的到底是谁? 好生羡慕 在一个土地匮乏的年代 火葬已是肉身 最后的恩赐 清明焚烟袅袅,火光在清晨涣散 有后清除坟冢芒草 是一种在适合的年代死去 而留下来的确幸
3年前
文艺春秋
星云
袅袅香火/吴顺平(万津)
3月上旬,适逢假期,家人看了日历,吉日。我们决定不在清明正日扫墓,选择比他人早几星期去扫墓,一来不烦没地方泊车,二来可以避开人群。 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原先是土葬。每每和叔叔阿姨们去扫墓,都看到直立的石碑已出现多条裂痕,刻在石碑上的字迹逐渐模糊,再加上那个时候也许家庭生活苦不堪言,墓地也是“廉价”的,原本凸起的小山丘经过岁月的洗礼,眼看就快成为平地了。那时候,长辈们曾提出打算拾金迁葬,让祖先们有个舒适的好住所。 翌年,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便有了自己的新家,不必再饱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日子。 我们去了3处扫墓,各具特色。 公公婆婆、外公外婆拾金后,尸骨被放进骨灰瓮里并住进了较舒适的住所。望着公公婆婆的遗照,我是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他们在爸爸尚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爸爸也不曾向我们提起公公婆婆的事迹。拜祭完公公婆婆后,我们前往拜祭外公外婆。外公外婆那儿的骨灰塔范围面积不大,一眼望去,“住户”不多。但,环境清幽。 点了炷香,凝望着外婆的遗照,心想那么多年过去了,外婆投胎转世了没?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停留在她老人家被医护人员抬上担架上的那一幕。那时候外婆强力反抗,也许她老人家怕去医院吧。之后的几天,舅舅家里就办丧事了。外婆走的时候我只是个6岁的小孩。我也没哭闹。外婆那和蔼的脸孔,对我的疼爱,只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阿公和小舅吃饱了 第三处到的就是爸爸弟弟的骨灰塔了。抵达时已近中午,还好当天放晴,没有下雨。爸爸离世快10年,离开的情景,我总是会逃避,不去想。10年就这样过去了,只能陷入淡淡的哀愁。弟弟的骨灰瓮和爸爸同一排,隔壁空的位置已被我们买去,那是妹妹的。她说要和他们住在一起,死后有个照应。 每年清明或是爸爸弟弟的忌日,我们都重复同样的动作,买了水果、衣箱,捻炷香,看著袅袅香火,心里默念。他们是否听到我内心的声音呢?他们可否安好? 这时,我总会想到友人离世后,骨灰直接撒入大海一事。他选择这样做,也许是不想让后人麻烦吧——单身,无儿无女,试问若干后还有谁会来祭拜?干脆把骨灰撒入大海,省事。 忽然听到掷筊落地的声音。 “是圣杯哦!”外甥说。 妹妹接着应:“你阿公和小舅吃饱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说完就领着衣箱和莲花扎纸往烧金纸炉去。我则双手合十,心中的话语只有爸爸、弟弟知道……
3年前
星云
大柔佛三分钟
6月3日必看大柔佛重点新闻
今日焦点: 🔹海上“桥路”能驾吗?龟咯商民盼当局厘清以利旅业 🔹李廷汉:佳节结束需求放缓 肉鸡供应料2周内恢复 🔹赢区部主席求再下一城 马智礼提名竞选蓝眼中央 🔹女儿:心疼火场逝世满身伤 父火葬改土葬
3年前
大柔佛三分钟
更多土葬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