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26日讯)新加坡中央医院为一名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注入3种噬菌体,精准攻击细菌,疗效令人鼓舞。这也是东南亚首个噬菌体治疗案例。
《联合早报》报道,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自然存在环境中的病毒,凡是有细菌的地方都会有噬菌体,包括水道、泥土和粪便等。它是感染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ADVERTISEMENT
噬菌体通常对人体无害,却能精准锁定并消灭细菌。每种噬菌体只会杀除特定的细菌,而不能“通杀”。
新加坡中央医院在媒体发布会上说,院方去年9月成功为一名病患进行东南亚首例噬菌体治疗。患者是30多岁的女性,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前后已接受多次开胸手术。
去年1月,这名患者在生下第二胎后不久,再次进手术室,接受血管和心脏瓣膜植入手术。不料,植入物周围出现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引发的严重感染,须通过静脉注射,接受抗生素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她反复出现胸腔和血液感染。
据中央医院传染病学高级顾问医生庄诗敏介绍,绿脓杆菌是一种会引发严重、难治感染的细菌,能够隐藏在植入物或生物膜(biofilm)内,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生物膜也会减少抗生素的穿透力。
因此这名患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动风险极高的手术,更换受感染的植入物;二是继续依靠注射抗生素来抑制感染。
庄诗敏说,如果要治疗感染,又要避免静脉注射抗生素,最佳方法就是手术,但死亡风险高,也不能保证可根除感染。团队因此为她提供了噬菌体治疗的选项。
噬菌体能穿透细菌生物膜
提高抗生素效果
由中央医院药剂系研究与创新部门副处长柯丽云副教授领导的团队,从2021年起搜集环境中的各种噬菌体,并建立噬菌体研究室。至今,研究室的储存库共收集几百种噬菌体。中央医院是本地唯一拥有噬菌体相关设施的医院。
医疗团队将患者身上的细菌与储存库中的噬菌体进行匹配,找到可用于治疗的三种,其中一种从新加坡河搜得。
丽云说,噬菌体治疗与抗生素治疗同步进行,携手对抗感染。“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细菌进一步产生耐药性,确保彻底消除病菌。”
她解释,噬菌体能够穿透细菌的生物膜,在细菌上“穿孔”,提高抗生素的效果,让抗生素能更容易渗入和杀除细菌。“噬菌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会杀死特定类型的细菌。这意味着,与抗生素不同,它不会影响体内健康的微生物群。”
噬菌体经过团队的严格处理,包括去除毒素和细菌,在获得批准后,于去年9月开始注入病患体内;在两周的疗程中,须每天注射。
两个月后,患者体内的感染明显好转,抗生素治疗从静脉注射改为口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能与家人外出游玩,复诊次数也减少。团队从决定治疗到噬菌体筛选、测试及实施治疗,总共耗时约5个月。
柯丽云说,2000年代初,噬菌体疗法又受到注意,但不温不火。直到美国出现一个病例后,有关研究才重新兴起。
柯丽云强调,噬菌体除了能用于难以通过标准方式治疗的感染,也有助缓解全球目前面临的抗菌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简称AMR)问题。
她说,不过,噬菌体治疗目前仅在现有疗法无效时才会使用,而不是中央医院的标准治疗方案。
该医院团队至今已为三名患者实施噬菌体治疗,4月还有两例。这5名患者的感染大多与植入物有关,感染的菌株也相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