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攝影:李慧婷
在繁忙的古來市區,古來政府辦公室路段與縣署毗鄰的一處草坡上,豎立著約10座偌高的石灰爐。依循老古來人的記憶,這些爐灶相信是我國獨立後,當時的馬來兵營所遺留的文物。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這些人那些事〉,就由90年代曾擔任兩屆古來新村村長的老古來人李潤良(81歲),帶領讀者回憶古來新村成立之前,與這座兵營遺址有關的事蹟。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當年士兵利用爐灶煮食
李潤良憶述,這幾座歷史爐灶,相信是六十年代駐紮在當地的士兵,在營地用來煮食的爐灶。
“從遺留下的爐灶可見,下方似乎是置放柴火的空間,上方有兩個類似可放置鍋具的爐灶,而煮食的煙則可由上方的排氣道引流排出。”
爐灶左側數隔間或為洗澡空間
李潤良帶著記者前往草地的另一邊尋訪,可見左側有數個隔間,每個隔間的一角有著一個類似存水用的圓角石灰缸。
他說,從外形上觀察,相信這些隔間是士兵洗澡的空間。
在古來新村形成初期,他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由於無法從歷史資料上找到相關的記錄,因此也只能依靠他的記憶推斷。
馬共與自衛團槍戰
居民被迫“移民”
回憶起早期的古來新村與馬共情況,他對50年代在古來大街發生的馬共份子與自衛團交火事件印象深刻,槍戰發生不久後新村就開始戒嚴,村民也開啟了長約2年的“大鍋飯”日子。
他透露,他在陳玉鳳街場的“椰園”出生及長大,居民在進入緊急狀態後“大移民”,他與家人也搬遷到現在的古來新村大街居住,並經歷了上述槍戰。
不能存米糧 集體吃“大鍋飯”
“馬共與自衛團交火當天,我正好在附近的籃球場打球,聽到多聲槍響還以為是放炮聲,獲悉雙方交火後,年少不懂事的我還大膽地前去查看,至今還對雙方人員傷亡的情形記憶猶新。”
他回憶說,發生槍戰不久後,古來新村村民就開始了集體吃“大鍋飯”的歲月,那時家家戶戶都不能儲存米糧,以防為匿藏的馬共份子供應糧食。
老一輩者皆有柔州報生紙
“那時家家戶戶都只能自己準備菜餚,再分別到新村的兩個地點領取白飯,當時我還有一名朋友的父親是負責烹煮白飯的,只是如今已經搬遷,無法聯繫上。”
他也說,我國獨立初期,柔佛州人都可持有柔佛州的報生紙,相信許多老一輩的人都有,但也有一些一心想回中國家鄉的人放棄申請。
黃紀坦:自衛團同伴不幸斃命
李潤良帶記者一同前往加拉巴沙威新村,尋訪當年曾在槍戰事件中身歷其境的自衛團成員黃紀坦。
高齡87歲的黃紀坦也是前馬華縣議員,雖然時過境遷,但對他而言,當時的槍戰情況仍歷歷在目。
他表示,當年的他年僅17歲,雖然自己逃過一劫,但有自衛團同伴不幸斃命,馬共也有一名人員死亡。
“大鍋飯”日子不容易
他說,早期在沙威新村警察局現址也有類似馬來兵營遺留下的爐灶,惟如今已經拆除。
他說,“大鍋飯”的日子過得很不容易,但慶幸當時領取的白飯足夠填飽一家人的肚子,而這種吃“大鍋飯”的日子在約1960年就結束了。
雖然同樣住在古來縣,年事已高的李潤良及黃紀坦卻已多年未有見面,兩人藉著這次訪問相見,一同追溯當年的種種回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