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5:58pm 10/09/2022

这些人,那些事

峇永春会馆

这些人,那些事

峇永春会馆

这些人那些事 | 19世纪前南下闯荡 峇永春先辈开荒务农

永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当年的永春先辈沿着海路勇闯四海,而从马六甲永春会馆创立于1800年(清朝嘉庆五年)来看,永春人在19世纪之前就已来到马来半岛。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于2016年新厦落成时成立文物馆,以珍藏及保护文物,并讲述永春人的故事及精神。

报道、摄影:林伟良

ADVERTISEMENT

来自中国福建省的永春人,在两个世纪前就开始下南洋,许多永春先辈也来到峇株巴辖龙引、新加兰及亚音须汝一带的山林开垦荒地务农,经过艰苦奋斗后才落地生根。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来到峇株巴辖永春会馆的李天恩文物馆,回顾早年永春先辈赤手空拳来到本地开山垦地的事迹。

永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当年的永春先辈沿着海路勇闯四海,而从马六甲永春会馆创立于1800年(清朝嘉庆五年)来看,永春人在19世纪之前就已来到马来半岛。

虽然峇株巴辖永春会馆至1918年才成立,但从19世纪初开始,已有永春人来到本地拓荒居住,并以务农为生。

到了19世纪中叶,永春人开始掀起移民潮,远渡重洋来到本地,因为当时位于内陆山区的永春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困苦,都希望能到异地谋求出路。

“椰签”是剥椰子皮的工具,使用时需以站立的方式,将椰子按在签上将皮剥开。
英殖民政府放宽入境条例

这时适逢英国殖民政府对橡胶的需求量增加,并放宽入境条例,所以许多永春同乡纷纷来到马来亚。

永春移民生活稳定及熟悉环境后,将村里的亲友陆续接过来,因此本地的永春人也越来越多,并将原乡的语言文化及民间习俗也带到这个新天地。

早年永春人来到本地后以务农为生,将原始森林开发成农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树胶、烟草、椰子及咖啡等。

当时永春人也喜欢种植芋头、蕃薯叶、木瓜及香蕉等蔬果,因为这些蔬果种了就有收成,可以解决三餐温饱。

文物馆内展示许多永春先辈务农为生的珍贵照片及资料。
2016年设文物馆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于2016年新厦落成时成立文物馆,馆内收藏的许多农具用品,包括胶刀、胶片车、秤子、椰签及巨型锯子等,都是当年先辈辛勤开荒务农的好帮手。  

文物馆也收集了大量资料,向年轻一代讲述先贤艰苦奋斗达致成功的故事,以让他们了解先贤创业不易,才懂得坚守与珍惜先辈奠下的基业。

此外,会馆希望通过设立文物馆珍藏及保护文物,讲述永春人的故事及精神,让文物成为活生生的文化教材。

陈安业:永春人后期转型工商业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会长陈安业表示,早年来到本地的永春人都是务农为生,后来才开始从事工商业,成为企业家及专业人士,对地方发展及慈善教育工作贡献良多。

他举例说,本地的永春同乡如丹斯里陈志远、拿督颜荣发、拿督颜金发及郑国昇等人,都是著名的华商。

他说,新文龙中华中学校父郑振中一生贡献教育公益事业,也是备受后人景仰的永春先贤。

落地生根后兴办学校

“永春人在新文龙三区落地生根后,非常注重教育工作,一直积极兴办学校,让华裔子弟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他说,1951年,新文龙三区华社统筹统办新文龙中华中学,郑振中被选为首任董事长,聘请黄润岳担任校长,校务蒸蒸日上。

“到了1961年,郑振中也坚决反对新文龙中华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并强调就算他被褫夺公民权、递解出境甚至坐牢都无所谓,这个决定也奠定了新文龙中华中学的独中地位。”

新文龙中华中学董事长多为永春人

他说,新文龙中华中学多任历届董事长,包括现任董事长郑国昇都是永春人,这也显示永春人对华教的热爱。

“永春人也出任当地华小、华团及神庙组织的领导人,对社会公益工作不遗余力。”

陈安业透露,其祖父陈华板早年从永春抵达槟城,过后步行来到麻坡的武吉巴西,接著才又来到龙引定居,后来也参与创办龙引中华公会及当地中小学的工作。

郑敬祥:早年龙引、新加兰及文律都是永春人的主要聚居地。
郑敬祥:早期先辈多投靠龙引亲友

也是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青年团总团长的峇株巴辖永春会馆文物馆主任郑敬祥说,早年新文龙三区(龙引、新加兰、文律)及亚音须汝,都是永春人的主要聚居地。

“永春人从中国南来峇株巴辖后,多数前往龙引一带投靠亲友,若同乡不愿在龙引安顿下来,则会到拉美士、昔加末、居銮及亚位淡等地寻找发展机会。”

他说,峇株巴辖永春会馆成立时,多数会员都是来自龙引的永春人,而且新加兰及文律区也分别成立了当地的永春会馆。

永春谋生比南洋艰苦

他透露,早年中国永春的山地贫瘠又有匪患,所以许多永春人都纷纷来到南洋谋生。

“当年永春一带交通不便,家家户户都种植同样的农作物,或者养猪来自给自足,根本没有销售市场,所以生活相当贫苦。”

他说,以前从中国厦门到永春的路程长达5小时,必须经过同安、安溪及南安,一路上还要面对土匪的威胁,所以经商谋生非常不便。

生活稳定后鼓励亲友来谋生

他指出,永春人来到本地后,发现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只要种植农作物就能换得三餐温饱,所以纷纷安排亲友前来开荒。

“这里土地肥沃,只要种了农作物就有得吃,大家生活稳定后,就写信回乡,鼓励亲友们前来谋生。”

他说,许多生活困苦的同乡陆续前来,成为开发新地段的劳动力,然后拥有本身的土地,渐渐在此定居。

“当永春人越来越多,就开始成立会馆组织,除了作为联络处,也能照顾同乡福利,而且刚抵步的同乡还能寄宿在会馆。”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文物馆收集大量资料,向年轻一代讲述先贤艰苦奋斗成功的故事。
郑敬祥:乡亲购地成为地主

郑敬祥说,早年永春人过惯了苦日子,都渴望拥有土地,而且当时土地非常便宜,所以乡亲们不断购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地主,生活也逐渐富裕。

“老一辈永春人都非常重视土地,因为大家都是靠种地吃饭,如果子孙卖地还会被视为败家子。”

他透露,当初永春人下南洋时,都抱着“赚够钱就回乡”的心态,但到了50至60年代本地经济蓬勃发展,许多乡亲因此决定留在本地不再回乡。

“在60至70年代,峇株巴辖纺织业崛起,接著又出现经济大萧条,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跌,所以许多永春人也转型进军工商业。”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副会长吴良天 (左起)、会长陈安业、桃源俱乐部主席郑良球及文物馆主任郑敬祥,一同讲述永春先辈的故事。
巨型锯子必须由两人同时操作,是先辈开垦山林荒地的利器。
早年许多龙引永春先辈都是以割胶为生。
橡胶业者当年使用的“胶片车”。
秤子及秤锤在早年的买卖市场及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胶刀及胶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