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华教工作者,哪一位没经历过筹款的艰辛与挑战?从初期的建校而忙,建了校为添设备而忙,学生人数增加、教室不足,又须再筹款,不只董事部筹款,家协要协助学校发展,也得筹活动基金,三五年基金完了又再筹款。
马瑞泽(75岁)曾担任吉辇中学家协主席24年、董事会总务多年,也担任新华学校董事长,更担任过新华家协主席、新华幼稚园副董事长。
他说,他参与并守护新华小学与吉辇中学,走过了35年岁月,几乎年年要为学校筹款,大大小小的挑战难关,一关一关过,从未退缩。
筹款是全马华文教育工作者必修的一门课,永远学不完。筹款要钱,为的是学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马瑞泽半开玩笑说,挨家挨户劝捐,学校筹款永远筹不够,边做边筹,脸皮厚一点,身子低一点,尤其是建校大计,以前的筹款目标是数十万,现今建筑费高得惊人,以百万令吉起跳。
数年前筹建新华小学4层校新校舍要200多万令吉,吉辇中学行政楼、大礼堂、食堂等约700万令吉,吉辇中学体育馆约百万令吉,还有大大小的10万、20万令吉活动基金、设备基金等,他与团队成员完成了一件件难事。

与爱华教人士一点一滴筹建
马瑞泽回顾建设吉辇中学的辛酸,他说,其父亲马松茂也曾担任吉辇中学董事长、建委会主席、家协主席,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与一班热爱华教之士一起筹款建校。吉辇中学就是慢慢一点一滴建设出来的。

马瑞泽说,他于1999年加入吉辇中学家协,过后被推选为家协主席,一当就是24年,去年卸任,由黄绍华接手。

他记得吉辇中学行政楼的地点,是以前的木板造食堂。还有拥挤的教务处,上下午班的老师共用桌椅,一下大雨,食堂总是淹水。他家经营板厂,一些老师总会致电给他,帮忙载一些木板,因为学校食堂又淹水了,需要架木板给学生老师充走道。

吉辇中学的行政楼与大礼堂、食堂建设后,成为最具规模的建筑物,解决了全部难题,受惠是师生,筹款过程虽然挑战重重,但最后还是把学校建起来,冷气大礼堂、讲堂、图建馆、食堂、行政集一身。大家所付出的汗水都值得,没有热心校友、公众、团体、商家、政府们一起出钱出力,就无法成事。
南成兴板厂家族出钱出力
马瑞泽是一名化学工程师,小学在新华读过,中学在美以美中学,过后留学澳洲,修完学位后在新加坡与澳洲工作过。他于80年代回到巴里文打,在棕油厂任职,现担任高渊发兴棕油工业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员。
巴里文打在上世纪至60年代初期,当地华文教育机构领导多数受英文教育,但他们相当热心参与建设学校,为校出钱出力,一起守护华文教育堡垒。
当地华商虽教育程度不高,但也积极参与华教事业发展,其中,南成兴板厂家族更是全力以赴。
作为南成兴家族第三代人的马瑞泽,在父亲马松茂与伯伯马松龙(清友)献身华教教育工作的耳渲目染影响下,在90年代加入当地新华小学家协,成为新华守护人一份子,从家协理事、家协主席,再到现今新华小学董事长,30多年的奉献教育精神义无反顾,始终站在最前线。

创校难守校更难
“你不站出来,他不参与,华文教育怎样在马来西亚遍地开花,造就大马华裔后代子孙都能掌握中文?”
马瑞泽说,前辈先贤们含辛创立华校,拼尽全力,有钱出钱,在各地建设一所又一所的华小,守护者一代更换一代,为了什么?

他说,创校难,守校更难 ,大马的华教发展一路走来都是风雨路,政客或别有居心者,常抛出各种不利华教发展的大小球,华教工作者基本都是守门员,全力阻挡,不让他们伤害华教。
他说,中国人莅访我国,对我国的多元文化、多语能力深赞不己,尤其大马华裔不只会说流利中英巫语,还能说上2至3种方言,也把中华文化保留到非常完整,反观泰国与印尼华侨,基本到第三四代人已不能说出流利华语,从中就可看出大马先贤的智慧,落力保护与守护华文教育的根本,从中开枝散叶发展。

吁新血加入守护华教根
也是吉辇华小发展工委会主席的马瑞泽说,吉辇县华小走过百年,一些华校工作者也进入第四代人,大型华小的建设基本都完善,目前所面对的挑战是华裔新生的减少,友族生增加,华教在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变化。
他说,无论局势怎么变,华教的根都要守护,年轻的家长从家协,加入守护行例,从中一起加入校友会、董事会,站在最前线。

“刚入董家教、校友会教育团体新鲜人,多学习,筹款工作做久了就驾轻就熟了。”
马瑞泽记得父亲的分享:其他社团可以不参与,但学校教育团体要加入。简单的字句,却带出传承的涵意,保护大马华教的根本。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