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愿意聆听、理解,并提供实质支持时,或许就能减少家暴的发生;倘若我们选择漠视,任由社会变得无动于衷,正如邻居听到呼救声却保持沉默,制度在申请保护令时设下层层障碍,那么暴力将不断重演,永无止息。
上周,一名华裔少妇3度遭丈夫施暴。这并非个案,而是无数沉默与隐忍故事中的冰山一角。从照片可见,她的手臂布满瘀青,甚至还有牙痕;被扇耳光与拳打脚踢,对她而言,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ADVERTISEMENT
当丈夫第二次施暴时,她鼓起勇气前往警局报案,却遭到家公家婆的劝阻,他们希望她原谅丈夫,为了孩子着想,不要报警。更令人心痛的是,连她的父母也劝她忍耐,还是那一句:“为了孩子”。
你说是为了孩子,为了那个情绪不稳、却总在事后认错的家暴丈夫,殊不知,她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挣扎。
这样的悲剧,不禁令人想起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中,那位表面平静,实则饱受折磨的女主角小玲。那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讲述天水围典型中港婚姻家庭的悲剧,丈夫不断精神虐待及暴力对待妻子,最终造成惨绝人寰的灭门案。
现实中的“天水围”潜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在夜里无声的哭泣,遭隐藏在门后的伤痕。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就以为不存在。又或者,旁观者早已习惯将这种现象当作“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避而不谈。
这起家暴悲剧也让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一天,我在路上摔了个跤,前往邻近的诊所包扎伤口。当我和先生一同走进看诊室时,医生安排我到隔壁治疗室包扎伤口,先生本想陪同,却被医生严正地阻止了。
当下,我们都感到困惑。他明明是我的丈夫,为何不能进入?进入治疗室后,两名女助理负责帮我包扎伤口,医生则在旁指导,同时询问我怎么跌倒、在哪里受伤。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整个过程中,只有女助理接触我的伤口,医生则在旁监督并为我打针。包扎完成后,医生走出治疗室,带着一抹欣慰的笑容,并向我的先生解释,我的手臂虽然伤得较深,但敷药处理即可。
我们事后回想,得出几个结论:
一、医生之所以将我们分开,可能是想确认我是否遭受家暴。因为当受害者与施暴者同处一室时,往往不敢说出真相。
二、医生阻止我先生进入治疗室时,神情严肃,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警觉与保护的表现。
三、社区里有这样机警且富同理心的医生,让人感到安心。他或许是希望为潜在的受害者提供一个可以开口求助的机会。
这段小插曲让我明白,家庭暴力不仅是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责任。
当社会愿意聆听、理解,并提供实质支持时,或许就能减少家暴的发生;倘若我们选择漠视,任由社会变得无动于衷,正如邻居听到呼救声却保持沉默,制度在申请保护令时设下层层障碍,那么暴力将不断重演,永无止息。
无论是家人、邻居、警察、医生、社工、政府或是妇女团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关注并付诸行动,为受害者争取一线生机。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责任推回到受害者身上,这只会掩盖问题的根源。如果舆论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那我们终将沦为共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