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2台直升机碰撞坠机!当局公布10名死者名单点看最新消息
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知识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趁午休上网谷歌蒜香意大利面的煮法。搜索的结果是由一个简单的主题蹦出无数个类似的做法,而且每一则讯息看起来是多么有趣,像从魔术师帽子里不断溢出的彩带,可以无限度地延伸下去,填满人的脑袋。 关键是,有时候这些源源不绝的点子会使我产生一种想要把它们都收集起来的冲动,尽管有一些资讯对目前的我毫无用处。 为了不被过量的资讯消耗心神,我有意识地停止了这样无止境的浏览,减去了那些看起来美味又复杂的做法。毕竟,我想做一道简单的蒜香意大利面而已。 囫囵吞枣地搜集大量资讯,其实也是贪心作祟吧。一开始以为自己可以从中获益,后来慢慢地发现,当脑海里充斥太多片面的想法时,会造成思路不畅,一种精神的疲累,与其说是攥紧它们不放,毋宁是让它们牵着鼻子走,如果不学着筛选、过滤掉那些虚假、无用的资讯,人只会被纷杂的思绪占据,结果当然是贪多嚼不烂了。 尤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说法了。点击一个相关的网站,立马会出现许多立场迥异的观点和论述,铺天盖地的意见扑面而来,使人眼花缭乱之余,其实也正逐步分化着人的耐性与观察力——在海量的资讯淹没下,人其实更难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要不人云亦云,要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价值观仓促地下判断。 记得不久前与一位退休的教师朋友茶叙,期间聊起因材施教的课题时,她说了一番启迪人心的话:“你无法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得考量他们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所以要给予他们一点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着急地用知识来‘喂饱’他们。人吃太多会消化不良,精神的材料也如此,过度了脑袋就变得僵化,人就停滞不前了。” 我听了有如当头棒喝,觉得她也在无意间点出了自己之前常犯的毛病。当周围充满了各种资讯的诱惑,人会不时地为了“我所不知道的事”而感到焦虑不安,以为掌握的资讯越多越好,偏偏又过目即忘。而那些没经过自己验证,或反复思考其中理论的资讯,充其量不过是一些二手的知识。 根据目前需要选读资讯 于是,当我改变了读取资讯的方式,心情也相对地轻松起来。除了每天必读的时事新闻、一些知识型的视频外,也会根据目前的状况来选读自己需要的资讯,譬如说当我想要做一道料理时,我比较着眼在自己能够实现的目标上,也唯有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才会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 两千多年前,庄子已道出人生短暂,劝诫人们莫以有限的生命盲目追求无穷尽的知识,遑论是活在资讯泛滥的现代,在繁琐芜杂的资讯网络前,人显得何其渺小,但与其对“知”的欲望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片面的认知层面,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在工作或学习上有意思得多。
4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读家】没蹭热度,等老高“抄袭”话题退热了,才来谈谈。 8月伊始,YouTuber“蓝泉妈妈”扔下震撼弹,响彻整个中文YouTube圈。“老高抄袭与否”的话题,延烧多日。老高的两篇声明都没承认抄袭,仅以“只有真正的源可以要求我标注源,而且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源”等说辞予以推托,引来多方诟病。然而,任何相关帖子下方,几乎都会被老高铁粉的无限支持留言所淹没。这种盲目崇拜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此外,谴责揭发者蹭热度的也为数不少,其中一条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看到蓝泉妈妈的嘴脸就不想看了”。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事作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颇有微词。在“铅字文化”盛行的时代,知识主要以纸本为媒介传播,当时的读者也乐于思考。曾几何时,美国一般民众的会聚集于演讲厅,聆听政治人物论述他们的政治主张。有时就连文豪——艾默生及马克吐温等人也是主讲人。 ◢知识型人设,根植粉丝心里 电视机出现之后,娱乐元素成为了重中之重。电视节目变得取悦观众为主,电视上的人物,外型要求渐渐变得比内容更重要。作为延续了电视机功能的YouTube,其放大娱乐的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老高的频道内容庞杂,都市传说、历史科普、动漫情怀等,不要求严谨真确,但求有趣讨好,老高在视频里对各种题材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型”人设根植在粉丝心里。老高的人设符合《拒绝真相的人:人们为何不相信科学》所描述的魅力领袖的形象:具有特异或强大的特质、能言会道高超的交流技巧以及能调动观众情绪的高超手腕,尤其最后一项,是培养铁粉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脑有两个部位分别掌管理性(前额叶皮质)和感性(边缘皮质),俗称的理性脑和感性脑,当人的情绪高涨时(感性脑活跃),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会压抑理性脑,这就是当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无法正确判断的生物原因。虽然这种分类法不怎么精确,但对一般读者而言有益于理解。 老高在视频里能说会道,台风稳健,知识渊博的形象早已深入粉丝心里,不少粉丝表示老高是他们的知识来源,甚至鼓励家里的孩子观看。老高很懂观众的心理,以精彩(但未必精确)的故事让观众代入,调控说话节奏吊起观众的情绪,观众自然而然就关闭了理性脑,因此对于他的说法就更能全盘接受。 以色列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受试者第一次接收了某资讯,之后被告知所接收的乃是错误资讯时,感性脑会剧烈活动,从而压制理性脑。少了后者的理性分析,也降低了人们修正错误的初始印象的几率。之后,人们只会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对于相左的想法则会极力抗拒。这种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既有想法的倾向就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讲述尼采遭到专家批评 由此,对于老高粉不分对错极力护航教主的行径就说得通了。两年前老高讲述尼采时遭到尼采研究专家朱建豪指正(全文可看〈“老高与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对于尼采哲学的理解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并呼吁老高能意识到问题,并好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摆正求学心态。毫不意外,这番言论引来粉丝反弹,并斥责朱之流好扮高端。老高在FB声明里更直接呛声:“任何强加给我们的极端对错观念,我们不接受。” 若以老高频道内容来看,可以把他归类为真确知识圈外的“边缘群体”。通过个人魅力,将其他同样边缘群体的众人收入麾下。共同志趣也好,共同偏好也好,魅力领袖由追随者高高捧起,造神活动因之而起。感性脑作祟之下,尼采事件和抄袭事件在拥趸脑中形成了强烈的“我们”、“他们”的意识,任何妄想说老高不是的都是企图抹黑的“他们”! 然而这种摒弃逻辑思考,独尚感性情绪真的好?研究后真相各种奇葩现象的开山鼻祖之作————《美国的反智传统》的作者肯定会蹙眉摇头。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知识之上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智识(intellect)。在他眼里,有别于成为专业人士运用工具的知识,智识(intellect)则是更偏向于深度思考。但这是最简化的说法,肯定有偏差,想了解更多可以翻阅此书。作者以智识为标准,从美国宗教、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不同层面切入,大加挞伐。以宗教为例,作者批评美国宗教界从大觉醒运动后,摒弃了逻辑思考能力,严谨考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激情感性的宣教方式。延续这一作风,后世牧师更看中电视的便利,以亢奋的表演,高亢的腔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夸张动作娱乐观众以达到宣教的目的。此书在特朗普上任总统后,因其自身出格言行,鼓动粉丝引起骚乱而是令人傻眼,于是这本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家追捧的热书。 ◢如何避免轻易被鼓动情绪? 对于该如何避免群众成为易受情绪鼓动的人群,《娱乐至死》与《拒绝真相的人》不谋而合地指向教育(《反智》一书大肆批判美国教育理念)。《娱乐》的建议比较笼统,《拒绝》的方案更加具体:由小学开始插入符合真正学思想的科学方法。除了抨击要求学生了解背诵科学知识,作者也强烈呼吁科学科目必须多进行实验,让学生从体验中习得并内化科学思想,碰到任何难题,不要直接由情感去感受,而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处理。题外话,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期到底总共做了多少项实验?身为父母,也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做了多少项实验。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说的是否属实。
8月前
9月前
小学时代便爱上了阅读,低年级时离不开《儿童乐园》、《世界儿童》及《南洋儿童》;高年级,便来个大跃进,开始看古典小说。 有一次,向同学借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读得废寝忘食,被母亲发现了,难以置信地问我:“是什么书这么大本?”若我说是《西游记》,她肯定不懂,因为她没上过学堂,我只好说是孙悟空。她恍然大悟,没有阻止我看这么厚的一本书。然而,考试期间,她不允许我看小说,要我专心温习功课,我只好乖乖地把书收藏起来,考完试再继续看。 阅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中学时代,无休无止;然而,当我步入社会,阅读的时间被削减了,除了阅读报章,与其他书籍为伍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不甘心阅读的兴致就此被剥夺,也不愿意自己的知识水平停留在某个阶段,于是,那一刻起,我刻意在床头放着几本书,不再读小说,而是散文、童诗及小品文之类。每天睡前看一个篇章或一首小诗,以满足我的阅读欲望;偶尔也翻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鞭策自己,勿把辛辛苦苦学到的英文,忘得一干二净。 工作越来越忙,阅读的习惯却没停歇,直到退休,我的床头书,增添了几本语音书籍,如:轻声词和多音多义字,规定自己,每天学一两个轻声词,或是多音多义字。的确,有些字音是后知后觉,纠正了不少读音,仿佛更上一层楼。 在人人手机不离手的年代,我没有忽略了阅读。晚上不逛街的我,除了弹弹钢琴,看看电视,便会窝在床上看书,总觉得若能把书中的知识“消化”在肚子里,那可是一生受用不尽啊! 阅读是高尚的生活情趣,是不断充实自己的管道,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心灵的滋润。 床头上搁着几本书,让淡淡的书香,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9月前
10月前
学校假期里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希望我给她校长的手机号码。她的女儿刚要升上中五,因学校的分班制而被分配到隔壁班。但是她不想转班,所以通过公函申请,再要求母亲向校方求情,希望可以留在原本的班级。由于母亲工作繁忙,无法亲自到校,所以她想与校长私聊,以确定女儿是否被允许留在原有班级。 我身为考试主任,只是负责呈报成绩分析。但我作为这两班的文学老师,还是忍不住问她,是否知道校方分班的用心良苦呢?是否知道女儿只是为了要和朋友在一起才不要换班?是否知道她原本的这一班上课的情况很糟糕?有几个问题学生拖慢了老师的教学进度。 她说女儿小学时因为分班制而感到压力,无法好好学习。而且女儿已经答应她,只要不换班,她就会好好努力读书。 这位母亲再三强调自己是单亲家庭,工作繁忙,无法亲自到校见校长。既然女儿已有承诺,她就要帮女儿极力争取。 是啊,安娣。这就是为何校方要家长亲自到校商榷的原因啊!如果她继续留在那一班,老师的训话惩罚是多过教学的,她要怎么专心读书呢?那位单亲妈妈坚守自己对女儿的承诺,正如她坚信女儿对她的承诺一样。 安娣,有没有想过她中五毕业后要继续升学?她迟疑了一阵,再一次说明她们是单亲家庭,应该没钱让她继续读书了。我不禁提高声量:中五毕业后不能升学,不是因为她来自单亲家庭!她可以申请援助,也可以兼职。教育是可以改变贫穷的。 我查了一查她的成绩,没有一科及格。 好吧,如果没有升学的打算,无非就是想留在那一班好好地跟闺蜜们度过愉快的一年吧!那么,可否引导女儿,不要一遇到新环境就逃避。明年就要出社会工作了,总是要去适应新环境新事物的。妈妈帮你求情,保护你,能够到什么时候呢?这位妈妈马上澄清,女儿是很懂事、很独立的,假期还会主动帮她做工。 聊了将近半小时,我深知无法改变她的想法,无奈地发了她想要的校长名字和手机号码给她。(其实学校的簿子已印上学校的电话号码。) 过了不久,和我共用手机的女儿一脸茫然地告诉我,妈妈,她只回了一句“好的”。嗯,不必再回复。该说的,不该说的,我都说了。 我一直跟她讲解分班的好处,希望她不要后悔让女儿留在原本的班级,甚至质疑她女儿并没有她所想像的独立,还凭什么奢望她礼貌上的道谢呢?她打电话给我的目的就只是想要一个电话号码,而我却跟她说教说了半小时。她已经认定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也是最适合女儿的。我也不该再打扰她了。 相信人有无限的可能 为此事而感到有些郁闷的我,想起自己小学六年级时,老师要我跟姐姐一样申请报考国小试卷以便能够直升中一。我有点不情愿,因为我觉得自己没资格。处于伪单亲状况的妈妈说,为什么不尝试呢?可以省一年的费用呢。为了不想给妈妈增加负担,我很努力地做练习,读字典,结果还真的直升了中一。 中三那一年,我自己申请奖学金得了500令吉,正好作为中五毕业后考取摩托执照的费用。妈妈当时非常激动,因为她没料到我获得奖学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众多。 中五成绩不甚理想,我到私人学院去念中六,并在购物中心兼职,自己攒学费。由于会车裤脚,所以每小时的工资多了50仙,妈妈知道后笑得合不拢嘴,问我,家里都没有针车,你怎么会车衣的?学校老师有教啊! 上大学时,我拼了命也考不到能够免付教育贷款的成绩。妈妈不知道这件事,因为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大学毕业后,我很顺利地申请到南马的师范学院。妈妈欢喜地陪我去买黑长裙子和日常用品。听到我的同学因为怕被调到偏僻地区而放弃就读师范学院,她觉得很惋惜。对每天摸黑到胶园割胶的妈妈来说,有发电机供应电源的乡村已经很先进了。 妈妈从没上过学,却给了我们7个兄弟姐妹最无价的生命教育。 工作几年后,我就还清了高教贷款。30岁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还有一对儿女。妈妈很替我开心,因为她觉得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这些都是妈妈的功劳啊!(也算是爸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给了我正面的影响。) 教育是怎么改变贫穷的呢?——当你的三观改变后,你会相信人有无限的可能,然后你努力去耕耘,最终你收获了,脱贫了。最重要的是,你心灵富足了。 我要把妈妈传授给我的正能量传播给更多的女孩和妇女,告诉自己的儿女,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要相信知识的力量,知识可以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1年前
1年前
在华小教友族学生上华文、数学、科学等科目是什么感觉?有时候我们会以为学华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022年1月3日,我和其他朋友一样收到政府通知,被派到指定的地方执教。或许是上帝注定的,我被派到我现在的这所学校——峇都基基启新华小。进到学校的那一刹那,我就注意到了它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学生不超过60个人,以及学生白色的头发。我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些有“白发”的学生都是友族学生。 校长很热心,来之前她就为我打点好了一切。随后她介绍,这所学校的老师包括她自己共有10位,我的到来简直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当她了解我修读的主科是马来文后,却难掩失望的眼神。在3月的新学年来临之前,我就暂时被安排去当四年级华文的代课老师。 进到班级,就看到清一色的友族学生。我还记得他们朗读文章那无比自信却错误百出的滑稽样,让我有种听到外国人说华语的荒谬与错愕感。当下,我突然明白了校长的眼神,看来学校现在求贤若渴,希望能有更多适合教友族学生华文的老师出现。随着在学校待的日子越来越久,我也逐渐有更多的感悟。 微型华小的老师个个身怀绝技。我们学校的马来文主任是个修电器好手,什么电器坏了都得找他。数学主任教学认真,每个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把乘法表倒背如流,而且也是学校自作教具小能手。华语主任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是课外活动童子军的军师,爬山搭帐篷野炊都不在话下。科学主任做事严谨,每个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也是网络通,大到学校的网线,小到学生的网络教室什么都难不倒她。我的副校长们和校长都很优秀,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瞒不过他们。他们也天天努力找热心人士捐钱出力,让学校的设施变得更好。 营造说华语的环境 对学生,说没有怨言是假的,肯定也会有老师背后说督促学生们学习的种种不易。若没有合适的环境,友族学华语真的很难教。我今年负责教一年级学生数学,从最基本的华文名字到“早安老师”、“再见老师”、“吃”、“站”等单词再到后来的简单句子,就花费了老师许多宝贵的心血。华文老师尽责教横撇捺,数学教1到100,科学教动物名字再到其他更多的科目,背后都是用时间堆积而来的。或许这间微型华小学生的华语程度不能和其他华小相比,但看到学生从零到有的知识,我们就感到无比满足。 学生的口语都很差,但是学习态度认真,在学校也尊敬老师。他们虽大部分是友族,华文教育的尊师重道、我们文化的瑰宝都不曾落下。看到每个老师绞尽脑汁给学生营造说华语的环境,我就不禁感慨学生的知识都离不开平日里老师一心一意的教导。正如满天璀璨新星也离不开太阳的光芒反射。老师的努力造就了每个学生的未来。 我曾经看过一个老师在家里剪单词图片到深夜的场景,也看过校长到处巡逻建设学校的模样。感恩这一年学生、家长、同事们的心思,最后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热心学习,不辜负教师们为了孩子们以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从不懈怠的苦心。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