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新山眼

|
发布: 7:00am 12/06/2022

陈记国泰辣沙

淡杯辣沙

陈记国泰辣沙

淡杯辣沙

【新山眼】第三集(单元2)古早味辣沙 好味道不变 

报道:萧靖恩、沈欣颖
摄影:陆家明

一块豆腐、数片炸腐竹、数颗鱼丸及鲜蛤,橙红色的汤汁搭配自制辣椒,这就是陈记国泰辣沙掳获食客芳心的秘诀。
丰富的配料看了让人食欲大开。

(新山11日讯)一家辣沙档口是否有着华丽的招牌已不是重点,只要能够掳获食客的味蕾,回头客也会不远千里寻回记忆中的味道,甚至按地名冠上代表性称呼,奠定了这一味辣沙在当地食客心中不可动摇的位置。

ADVERTISEMENT

新山人所熟悉的古早味辣沙,汤头即便加了椰浆还是浓度适中,重头戏则是摆在碗内最上方、一片深红色的鲜蛤,再来是配角鱼丸、炸腐竹和炸豆腐。

虽然这道美食被称为辣沙,但它的辣度温和不过呛,天气炎热时吃着会流汗,却不影响辣沙饕客品尝美食的兴致。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新山眼》的“laksa哪一味”系列单元2,要向读者介绍的两家辣沙档,招牌名称都与地名有关,档主的住家和摆档位置相近,他们早年都是以推档口到营业地点的方式经营。

为了让顾客在说起档口位置时,能够快速“一点就通”,索性以地名来称呼他们的辣沙档口。

”取自早年摆档地点──国泰戏院,“”则是顾名思义位于淡杯花园,而这两家辣沙档的共同点,皆是业者亲历亲为自行经营一家档口,转眼就是数十年的时间。

家族秘方煮出好喝汤头
陈记国泰辣沙走过半世纪
陈亚友(右)与妻子彭桂英烹煮一碗又一碗的辣沙,走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征服本地食客的味蕾。

外观看似相同的辣沙,却承载着食客满满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还会回头光顾的食客,更多的是想要回味小时候的美好记忆。

位于新山鲁马固打的陈记国泰辣沙,其招牌顾名思义取自早年坐落在当地的国泰戏院,而如今的档主,正是从22岁就开始替妻子姐夫打工卖辣沙的陈亚友(72岁),半个世纪的时间都献给了烹煮辣沙这个行业。

17年前迁至上记茶餐室

更早以前,陈亚友与妻子姐夫当时是推着档口到新山市中心摆路边摊,也就是国泰戏院外,一做就是数十年的时间,直到17年前才接手辣沙档自行经营。

该辣沙档的现址就在鲁马固打的上记茶餐室,而30年前被拆毁的国泰戏院,从该辣沙档现址望出去,汽车天桥的桥底就是它的原址,但食客记忆中的这一味辣沙,却没有随着国泰戏院的消失而淡忘。

辣沙上桌前,彭桂英先将一勺热汤淋在碗中,让面条充分吸收汤汁。
彭桂英:取名自国泰戏院

陈亚友的妻子彭桂英(66岁)受访时说,当年坊间有多家颇有名气的戏院,而国泰戏院就是其中一家,当时他们就住在国泰戏院附近,并且在该戏院外摆摊卖辣沙,因此就是用国泰戏院的招牌为档口取名。

“以前没什么(活动)好消遣,情侣有空时都是去看戏,看完戏出来就会找吃(觅食),以前坡底路边有售卖很多小吃,非常热闹。”

彭桂英口中所说的就是70年代国泰戏院外的热闹景象,当时除了有辣沙,还有其他档口售卖糖果、豆浆等,丈夫当时只是替其姐夫打工。

老顾客带儿孙光顾

说起老顾客回头光顾他们的辣沙档,彭桂英脸上尽是欣慰的笑容,她说,一些如今已是爷爷奶奶级的顾客,甚至会带着自己的儿孙来吃他们的辣沙。

一些顾客也因吃辣沙而与档主夫妻俩成为朋友,许久不见还会叮咛两人,“安娣、安哥要照顾好自己哦,我们还要吃辣沙的”,一句简单的问候却很暖心。

彭桂英说,由于夫妻俩都上了年纪,有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但疲惫时想起顾客能够找回儿时的记忆,高兴的心情又会令他们忘却疲惫的身子。

陈亚友(左)与妻子夫妻俩都上了年纪,有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但顾客对他们辣沙的爱戴却成为一股推动力。
陈亚友开档前亲自为鲜蛤剥壳,以保证鲜度。
尽管只是辣沙配角,却一点都不马虎,陈亚友每逢开档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制作鱼丸。

两人每逢开档就要起早备料,熬煮汤头就要用上逾2个小时,记者于上午时段到档口采访,也在后巷看到陈亚友的身影,独自坐在凳子上给一颗颗的鲜蛤剥壳。

谈及辣沙汤头好喝的秘诀,彭桂英仅表示,该档采用的是家族传承的古早味秘方,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必须按照原本传承的配方份量充足,就能保持汤头一贯的味道。

该辣沙档在疫情前的最高纪录,是于中午12时就卖完收档,最迟则是到下午3时许,周末人潮会较多,而一些搬迁至吉隆坡的新山人,偶尔回乡时也会光顾。

忠实顾客20多年来每周光顾
吴经安:带着孩子从小吃到大。

食客吴经安(47岁,餐饮业)早年从北马迁居至新山,现居皇后花园,他已是陈记国泰辣沙档20多年的忠实顾客,一路从旧址追随至现址,每星期都会光顾一次。

他说,婚前与妻子到国泰戏院看电影后,就会光顾这家辣沙档,直到现在孩子都长大成婚了,尤其孩子从小特别喜欢他们家的自制鱼丸。

他表示,这家辣沙档的味道从以前至今不变,他特别喜欢档主自制的辣椒,倒入热腾腾的辣沙汤内味道就很好。

“或许因为我们是槟城人,比较重口味,找遍了整个新山,只有这家比较符合我们的口味。”

夫妻档经营 三大种族爱吃
淡杯辣沙口味清淡

一勺辣沙汤头、一汤匙椰浆,独特的烹调方式,只为增添食客味蕾浓郁感。

汤头对于一碗辣沙来说非常重要,而本身偏爱清淡口味的黄少兰,是新山老字号辣沙──淡杯辣沙(Tampoi Laksa)目前的负责人。

淡杯辣沙在1997年回到位于淡杯花园老家门口售卖辣沙。
一勺辣沙汤头、一汤匙椰浆,独特的烹调方式,只为增添食客味蕾浓郁感。
四大天王,即罗惹、辣沙、鱿鱼及鲜蛤,也为淡杯辣沙独有的特色。

淡杯辣沙自1985年在淡杯二巷摆摊营业,黄少兰与丈夫每日推着档口到当地摆摊,成为许多老一辈淡杯人的回忆;“四大天王”,即罗惹、辣沙、鱿鱼及鲜蛤,也为淡杯辣沙独有的特色。

黄少兰:夫是研发者
黄少兰是目前淡杯辣沙的负责人。

黄少兰回忆说,丈夫是淡杯辣沙的研发者,原本的摆摊地点在1997年被拆,夫妻两人一时找不到新的摊位落脚地,便与丈夫家人商讨,回到老家门口售卖辣沙,便有了如今的淡杯辣沙。

“淡杯辣沙这个招牌源自顾客,一直沿用至今,非常感谢顾客一直以来的支持。”

而偏爱清淡口味的她强调,淡杯辣沙汤头口味清淡,连胃痛的人都可以食用,同样也吸引三大种族食客前来。

淡杯辣沙食客源源不绝。
汤头熬制超过10小时

黄少兰披露,淡杯辣沙汤头熬制时间超过10个小时,汤头是一碗辣沙最重要的,熬制出来的汤头虽偏薄,但在上桌前会加入些许的秘制椰浆,目的是为了让味道更浓一些。

她说,目前是儿子帮忙熬制汤头,从凌晨12点熬制到隔天的下午1点,才放入辣沙配料,包括鱼丸、豆卜。

这家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老字号一直受到食客的喜爱,新山眼团队日前前往采访发现,在摊位未开档前的下午4时30分,就已陆续有食客抵达,等待堂食和打包,人潮络绎不绝。

黄少兰指出,夫妻俩是靠着售卖辣沙养家糊口,现在身为摊主的她依然每日早起,为傍晚开档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身,开始蒸米粉、切罗吔(Rojak,也称罗惹)配料、排列好餐具等,开档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多。”

提供油条沾辣沙汤食用

她热情的向记者介绍,淡杯辣沙配料包括有:豆卜、鱼丸、蛋、蛤,若要求加料则会加入豆支,而蛤都是每日新鲜处理,摊位也提供油条,让偏爱油条沾辣沙汤的食客食用。

而酱料也分为多种,鲜蛤配搭自制虾米辣椒撒上花生碎、叁巴辣椒搭配辣沙、罗惹淋上虾膏花生碎、鱿鱼蕹菜则拌上甜酱、辣椒酱与花生碎,口感一流。

每日新鲜处理的鲜蛤。
订阅大柔佛社区报YouTube
同步追踪《新山眼》

《新山眼》的内容,将同时在报纸和社交媒体推出。

各位读者可至“大柔佛社区报”的官方优管频道(YouTube),同步追踪《新山眼》。

欢迎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读者,点击以下链接订阅本报官方优管频道(https://bit.ly/3zaWUBC)。

★下期预告★

谈起辣沙这道美食在新山的历史,有好几家自创的华人辣沙总是榜上有名,尽管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它们依然被列入很多老新山和外地游客的“口袋名单”当中。

〈新山眼〉“新山美食:辣沙哪一味”系列的第三单元,我们将走访新山3家售卖祖传华人辣沙的老字号食档,一起了解自创柔佛道地辣沙和它背后的故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